心理學:倖存者偏差,你最應該防止掉進去的人性誤區

2020-12-17 談心說理

生活中有些謬誤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沒來的請舉手,哦,沒人舉手,大家都到了。

但是,有些東西就不是那麼明顯了。比如我們經常說的:淹死的都是會遊泳的。這話聽起來沒問題。然而,不會遊泳的,一般是不會下水的。即使下水,也是帶著遊泳圈小心翼翼的在家長看護下遊泳。

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倖存者偏差,表面上看是統計學、邏輯學的範疇,但實際上卻是來自於人性。很多倖存者偏差問題,是非常隱蔽,危害性也相當大的。

-1-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又被稱為「生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最好理解倖存者偏差的,就是「死人不會說話」。比如打架鬥毆死的為什麼都是先動手的人?這個曾經讓警察困惑不已的懸案,仔細想想就會明白,原來死人是不會錄口供的,那些活下來的人,無一例外的都會說,是死者先動手。

-2- 生活中普遍存在倖存者偏差

生活中的倖存者偏差也屢見不鮮。

抽菸的人,經常說隔壁大爺抽了一輩子,還不是活到了99。不過,那些抽了一輩子煙但是很早死掉的人,是不會站出來反駁的。

很多認為讀書無用的人,經常會說,同村的小學還沒畢業的朋友,不也是混成了百萬富翁。其實,大多數小學沒畢業的人,日子過得並不會太輕鬆,更加不會站出來反駁對方的觀點,他們要麼是覺得無力反駁,要麼是心中愧疚。

同樣,川普之所以成為大黑馬,也是因為,大多數支持川普的選民,並沒有被媒體採訪到,或者即使調查到,也被媒體有意無意的過濾了,我們聽到的聲音,往往是媒體想讓我們聽到的「民眾的聲音」。

-3- 為什麼會產生倖存者偏差?

與其說是邏輯上的謬誤,不如說是人性的弱點。一般來說,我們只會關注到結果本身,但對於結果產生的過程卻很少注意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的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於「顯著信息」,較少考慮「不顯著信息」,甚至是忽略「沉默的信息」。

而被篩選掉的信息,要麼是我們不會關注,要麼就是沒法說話。

由此,根據有問題的信息,我們就得出有問題的結論,最終會導致倖存者偏差。

其實,倖存者偏差、確認性偏差、訴諸無知和訴諸於難以置信這四種邏輯謬誤,都是人性中的弱點,宗教則是有效的擊中了這些弱點而大行其道。

-4- 利用倖存者偏差的忽悠套路

倖存者偏差常會產生一些震撼的噱頭,產生驚人說服的效果。也就是說,倖存者偏差是忽悠人的神器。

下面是一個倖存者偏差的忽悠套路。

對於大家的普遍關注的問題,挑選出一兩個特殊案例,然後渲染案例中的行為特殊性。由此得出,行為的普遍意義,最終說服大家認同並執行。

比如,有人說,祈禱可以治療絕症。身患絕症的患者,為了求生往往什麼都會嘗試,這時候有人告訴他,曾經有個某某祈禱後獲得了神的救贖,最終變得活蹦亂跳。所以,祈禱可以治療絕症,因為這個活下來的人,就經常祈禱。

然而,事實上,因絕症離世的人,其實也祈禱了,只不過,他們是不會說話的。

這個祈禱,可以更換為任何其他行為,比如,念地藏經、拜XX佛、吃蟲草等等。

事實上,除了這些,倖存者偏差在更多領域中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尤其是在金融、投資領域中。只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而已。

-5- 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

做到下面幾點,就很大程度上可以規避倖存者偏差。

首先,不要盲從權威。權威的話,也僅僅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我們決策的依據。

其次,多和失敗者溝通。從本質上講,成功是偶然的,失敗則是必然和普遍的。我們應該多向失敗者取經,防止再次發生同樣的錯誤。如果一個事情中你找不到任何失敗者,那就非常可疑。成功者每個人都是存在偏差的倖存者,他們的事例只能做參考,但不能成為我們完全參照的對象。

總之,遇到一些明顯有悖於常理或者看起來很激動人心的結論,不要急於接受,而是多問問:那些不說話的人,他們是怎樣的。這樣就能規避大多數倖存者偏差帶來的風險損失,更少地被他人忽悠。

相關焦點

  • 倖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倖存者偏差」,讓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得出的最終結論,自然是一個邏輯錯誤。很多研究人員提議,在彈孔最密集的部分加上裝甲,能夠提高飛機的防禦能力。
  • 有一種窮人思維,叫「倖存者偏差」!(深度好文)
    就在於人們更關注那些高學歷卻很落魄和低學歷又很成功的人,不經意間忽略了更多高學歷成功人士和低學歷沒有成功的人,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以前的股票,現在的知識付費、網上直播、自媒體,都有人賺了錢,看到這些賺錢的,一群人衝進去想要分一杯羹,認為他成功了,那自己就也行,這同樣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 騙子密碼:倖存者偏差
    你觀察得越仔細,體驗得越多,其實得到的結果偏差越大。在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親戚吃了某偏方好了」或者「我一個朋友去找了這個老中醫」等等,這些你認為非常準確的數據都屬於偏差數據,並不能得出一個理性結論。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明智的心理效應:倖存者偏差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嚴格意義說來,並不是心理學效應,而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巧用「倖存者偏差」,讓我們的生活更舒心
    」倖存者偏差「雖然是經典的統計學案例,但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也常常與統計學打交道,尤其是講「偏差」這種心理學範疇的概念,跟我們每個人的決策判斷又息息相關,其實也屬於心理學範疇,興趣猶濃,今天跟大家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以及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使用心得——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是生活中使用科學原理的能手。
  • 被忽視的倖存者偏差,沉默的大多數!
    這就需要瓦爾德根據彈孔來分析出在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方加裝多少裝甲。瓦爾德拿到數據,引擎上平均每平方英尺有1.1個彈孔,機身1.73個,油料系統1.55個,其他部位1.8個。 看起來機身和其它部位更容易受到攻擊,應該在這部分加裝裝甲。
  • 機械行業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沃德教授(Abraham Wald)應軍方要求,利用其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提供《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率》的相關建議。沃德教授針對聯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返回營地的轟炸機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
    這種邏輯謬誤在統計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倖存者偏差」。一、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通過只統計來自倖存者的數據,只能看到經過特定的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沉默的數據)。
  • 重大疾病保險市場規律:倖存者偏差
    統計學專家沃爾德給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他通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得出結論:應該加裝的是引擎部分,因為被擊中引擎的飛機基本都回不來了,根本就沒有進入統計樣本,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倖存者偏差,學術上也叫做沉默的證據或者死人不會說話。
  • 股市中的倖存者偏差
    來源:雪球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別讓倖存者偏差的錯覺毀了你
    如果在這個時候,你當真信了這些話,認為讀書沒有用,那麼你接下來的將很難有出彩的機會,因為你陷入了一個致命的心理學陷阱:倖存者偏差心理。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每當高考來臨時,總會有一些言論來批判「百無一用是書生」。甚至於現身說法,某人小學沒畢業如今當了大老闆,而那個讀書十幾年的卻在跟別人打工。
  • 別讓倖存者偏差的錯覺毀了你
    如果在這個時候,你當真信了這些話,認為讀書沒有用,那麼你接下來的將很難有出彩的機會,因為你陷入了一個致命的心理學陷阱:倖存者偏差心理。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每當高考來臨時,總會有一些言論來批判「百無一用是書生」。甚至於現身說法,某人小學沒畢業如今當了大老闆,而那個讀書十幾年的卻在跟別人打工。
  • 你為什麼會被收割「智商稅」?因為你不懂「倖存者偏差」
    一、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survival bias)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邏輯謬誤,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個誤區。那麼大家不妨先看看下面的這個故事,或許會讓你對這個概念有更好的理解:二戰期間,美國空軍對作戰歸來的飛機做了一次統計,發現飛機損傷最嚴重的地方就是機翼,有的幾乎被打成篩子,而發動機和駕駛艙幾乎沒有損傷。
  • 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的「倖存者偏差」分析
    這種推理的方法與日常理解的邏輯關係有點出入,這就叫倖存者偏差又叫「倖存者謬誤」,反駁的是一種常見邏輯謬誤,即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之後的結果,忽略被篩選掉的信息,使對事物的認識僅限於某一偏面,甚至是與事實相反的結論。二、倖存者偏差對醫療服務質量服務評價的偏差表現1.相信療效。在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稍不注意也會犯倖存者偏差的問題。
  • 開車的「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其實是在統計概率分布時一個典型的錯誤。錯誤在於對統計過程中對於基數的錯誤估計。如果上面這兩句話你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A吃了一個偏方治好了某種病,於是說這個偏方可以治好這種病。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一你看到的可能都是假的
    這種邏輯謬誤在統計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倖存者偏差」。通過只統計來自倖存者的數據,只能看到經過特定的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沉默的數據)。倖存者偏差一詞的出現,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則故事說起。二戰後期,美國B17轟炸機經常成百上千的空襲德國,由於德國防空力量非常強大,所以飛機的返航率很低,而返航的飛機往往都會帶著不少彈孔回來。
  • 倖存者偏差:被忽視的大多數,才最致命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是從戰爭中的一個故事來的。在二戰期間,空軍是每個國家最重要的戰鬥力之一,為了減少戰鬥機的損耗,各國都派了大量的專家來研究如何保護戰鬥機,在保證戰鬥力的同時還能減少戰損率。
  • 心理學:警惕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相
    沃德教授力排眾議,指出「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另一種說法是飛行員座艙裝護甲還是油箱裝護甲,大同小異)其實倖存者偏差的例子比比皆是
  • 倖存者偏差你真的理解了嗎?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統計分析時,我們只專注於那些成功的例子,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簡單來講,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屬於少數,如果我們只看成功的倖存者,而忽略那些大部分的「失敗者」,那麼就會得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荒唐結論。我們先來看下倖存者偏差的故事來源。二戰期間,為了加強戰鬥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
  • 倖存者偏差——這個世界遠比你想像得複雜
    因為每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會決定他的行為方式,而只有當你理解了倖存者偏差,才會知道這個世界要遠比自己想像得複雜,學會用這樣的思維模式去待人處事,你的人生和這個世界才不會變得更差。所以,面對複雜多義的世界,面對幽微深邃的人性,我們還是要多一些謙卑、理性、審慎的態度,不輕易論斷,不貿然行事。時刻用倖存者偏差的理論提醒自己,當理性健全的人,做行為正確的事。當你理解了倖存者偏差,你就不會成為一個「鍵盤俠」,不會因為一知半解就開罵,不會因為互不理解就掐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