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你真的理解了嗎?

2020-12-13 江明叔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統計分析時,我們只專注於那些成功的例子,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

簡單來講,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屬於少數,如果我們只看成功的倖存者,而忽略那些大部分的「失敗者」,那麼就會得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荒唐結論。

我們先來看下倖存者偏差的故事來源。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戰鬥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亞伯拉罕·瓦爾德(Abraham Wald)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飛機有些部位一旦被打中,就是致命的,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瓦爾德是正確的。

生活中我們最容易想到的例子就是讀書無用論,比如說某某人沒上大學,一樣取得了成功,給他打工的都是大學生,這樣的事情當然有,但概率極其的小。正常情況下,讀書少的人都在給讀書多的人打工,而這樣的事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所以不會有新聞報導,而往往很多人只注意到被報導出來的小概率事件,記住,報導出來的只是個例,我們要看的是沒被報導出來的大多數。

還有如,飛機失事和車禍,哪個概率高?

很明顯,車禍發生概率更高,而且死亡人數也更多,但是因為,飛機失事是大事,一般都會有新聞報導,而車禍很少被報導,或者說車禍因為發生普遍,即使報導出來了,我們一般會忽略,所以,大家得出結論:飛機不安全。。

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問題,事實上飛機遠比汽車安全。

再舉一個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例子,平常大家刷朋友圈,是不是感覺大家都過得挺好的,其實這也是倖存者偏差,因為大家只會選擇把自己生活好的一面展示出來,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大家都過得非常好的錯覺。

可以說,倖存者偏差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輕易下結論,而是要把正反面的數據找出來做對比,這樣得出的結果才不會落入倖存者偏差的圈套。

相關焦點

  • 辭職之前請確定你真正理解了倖存者偏差
    什麼叫做倖存者偏差呢?話說二戰期間,戰鬥過後,工程師研究飛回來的飛機身上的彈痕,本來軍方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的防彈程度。但是統計學家沃德確提出恰恰相反的觀點,很簡單的道理,彈痕少的部位被擊中的飛機估計都是飛不回來了,所以導致了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最後經過驗證,證明沃德的統計學理論是正確的。這就是一個很經典的表現倖存者偏差的案例。
  • 開車的「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其實是在統計概率分布時一個典型的錯誤。錯誤在於對統計過程中對於基數的錯誤估計。如果上面這兩句話你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A吃了一個偏方治好了某種病,於是說這個偏方可以治好這種病。
  • 騙子密碼:倖存者偏差
    這也說明了「幸運者偏差」在統計上的本質:其統計結果是經過篩選後的結果,並不是隨機的,因此也不具備普適性,所以不要輕易相信那些直銷者的話。所以,如果你真的以為「六個核桃」真能給人補腦,那麼你的智商也就停留在剛剛直立行走的年代。
  • 普通人應該如何理解倖存者偏差,規避各類風險
    倖存者偏差,最早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關飛機防護方面的研究時所提出的理論。說白了就是,拿飛回來的飛機彈孔去研究改進飛機的加固位置,忽略已經被擊落飛機的情況。隨著時代的變化,這個詞有了更多非本意的詮釋,大多是在形容對風險的忽視,小編今天就與網友們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 你為什麼會被收割「智商稅」?因為你不懂「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意思是當你在分析某個事物的時候,可能會面對諸多的樣本和證據,但是大多數人通常只注意到「顯性」的樣本和證據,而忽略了各種各樣的「隱性」的樣本和證據,從而得出錯誤的認知、錯誤的結論。直接解釋這個詞的含義,可能會覺得比較抽象,無法很好地去理解。
  • 投資應警惕倖存者偏差
    大師們只會舉橫盤突破後成功上漲的例子,而有意或無意忽略了橫盤突破後下跌的股票,類似的陷阱還很多,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基本面分析中的倖存者偏差除了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中也存在許多倖存者偏差。從牛股中總結出一些特徵,然後去市場中尋找符合特徵的股票,希望找到下一個牛股,這種行為很常見,貌似也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其中也隱含著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 倖存者偏差——這個世界遠比你想像得複雜
    因為每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會決定他的行為方式,而只有當你理解了倖存者偏差,才會知道這個世界要遠比自己想像得複雜,學會用這樣的思維模式去待人處事,你的人生和這個世界才不會變得更差。時刻用倖存者偏差的理論提醒自己,當理性健全的人,做行為正確的事。當你理解了倖存者偏差,你就不會成為一個「鍵盤俠」,不會因為一知半解就開罵,不會因為互不理解就掐架。
  •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你是沉默的大多數嗎?
    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有人說起這樣的言論:「你做那些事不會成功的,你看我做這些事多成功。」又或是:「做人做事全靠運氣,你看隔壁家老李一無是處不照樣富貴雙全,努力是沒用的。」乍一聽這些言論很有道理,甚至有些人也因此暗下眸光,一蹶不振。但其實這其中是有一些邏輯謬誤的。
  • 股市中的倖存者偏差
    來源:雪球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倖存者偏差和烏合之眾
    在群體之中時,我們真的都是沉浸在情緒中、不顧及他人的人嗎?或者,群體中的我們其實依然在進行個體之間的互動?塔爾德的觀點在社交媒體時代尤其具有啟發意義:我們每個人在一次次的轉發、點讚、評論中,切切實實參與了對話,這些對話讓網絡上的公眾群體形成。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
    這種邏輯謬誤在統計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倖存者偏差」。一、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通過只統計來自倖存者的數據,只能看到經過特定的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沉默的數據)。
  • 雞湯都是騙人的嗎?如何用「倖存者偏差」來理解成功學?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舉個例子在二戰的時候盟軍與德軍交戰,盟軍發現了自己的空軍損失非常厲害,工程師研究怎麼把這個飛機加強防禦。他們對回來的飛機研究發現,彈孔都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在機翼和尾部的彈孔分布比較多。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樣才能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怎麼樣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等等問題。上述成功者給出的答案都對,但都是倖存者偏差。都只是一部分真相。這就跟我們小學語文課本裡面的一篇文章《小馬過河》一樣,我們問別人得到的成功經驗答案永遠是片面的,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 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因此,不讀書想要成功,並不是大家所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你所見到,所聽到那些不讀書也能成功的,只不過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現象。簡單點來說,所謂「倖存者偏差」現象,就是所獲取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那些倖存者時,那麼你所獲得的這些資訊,就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不同的偏差。
  • 六度空間理論和倖存者偏差 !
    昨天開題答辯 ,答辯完後一個一起答辯的小夥伴突然喊住我 ,打開公眾號 「 小詹學python 」 界面問我 :誒 ,小詹 ,這個是你的公眾號嗎於是感慨之餘 ,發了一條朋友圈 :六度空間理論: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 ,名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理論指出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 ,也就是說 ,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見圖所示 。這就是六度分割理論 ,也叫小世界理論 。
  • 重大疾病保險市場規律:倖存者偏差
    統計學專家沃爾德給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他通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得出結論:應該加裝的是引擎部分,因為被擊中引擎的飛機基本都回不來了,根本就沒有進入統計樣本,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倖存者偏差,學術上也叫做沉默的證據或者死人不會說話。
  • 倖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1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2000多年前古羅馬一名叫做西塞羅的政治家提出。這說明偏信「倖存者偏差」只會導致更多的不幸,只有看到「倖存者偏差」背後的邏輯錯誤,才有可能阻止更多不幸的發生。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代表你能夠看到的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能代表你能夠看到的「倖存者偏差」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邏輯謬誤,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如果直接解釋這個詞的含義,可能大家會覺得比較抽象,無法很好地去理解。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的一個典型的故事。換句話說,人們看到的,可能代表的只是人們能夠看到的,同樣還有更多人們看不到的東西。而人們如果只根據自己看到的現象,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而忽略了自己為什麼能夠看到這些現象的原因,就很可能會因此造成偏差。
  • 倖存者偏差
    記得某年某省的高考題作文材料是「倖存者偏差」的故事。這則故事很有哲理,儘管仍然有一定局限性。
  • 機械行業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問題
    這個故事被後人用一個詞語概括—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未倖存者已無法發聲。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