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歐基金
倖存者偏差是指僅看到篩選後的結果,以偏概全,從有偏向的子集中得出面向全集的結論。
比如,人們看到很多藝人收入豐厚,得出演藝圈收入很高的結論,卻忽略了大部分演員可能就是跑跑龍套、賺個辛苦錢;
看到許多沒考上大學的人當了老闆,就認為學歷不重要,卻不知道高學歷人群中的成功比例遠高於低學歷人群。
倖存者偏差最經典的例子是關於二戰的一個故事,盟軍的飛機在空戰中損失嚴重,統計了倖存飛機的各部位中彈密度後,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
而統計學家沃德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認為應該對機身上彈孔少的部位加強防護,理由是機身各部位中彈概率是一樣的,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僅統計能回來的飛機的特徵,就是倖存者偏差。
沃德的意見被採納後大大降低了盟軍飛機被擊毀的概率。
投資是一個知識和觀念變現的活動,錯誤的觀點會直接帶來金錢上的損失,而倖存者偏差就是一個很容易犯的錯誤。
1.
技術分析中的倖存者偏差
筆者於2006年初入股市,當時,技術分析大行其道,股市相關的電視、網絡和書籍中大量充斥著各路短線大師的論斷。
常見的套路是這樣的,先拋出一個論斷,如「橫盤放量向上突破,後市看漲,橫有多長豎有多高」,然後舉出許多k線圖,證明其正確性,比如下圖:
經過細心尋找,你終於發現了一個完美底部放量突破形態,買入待漲,心中充滿期待:
然鵝,後來股價又慢慢跌了回去,被套在了山上:
大師們只會舉橫盤突破後成功上漲的例子,而有意或無意忽略了橫盤突破後下跌的股票,類似的陷阱還很多,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2.
基本面分析中的倖存者偏差
除了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中也存在許多倖存者偏差。
從牛股中總結出一些特徵,然後去市場中尋找符合特徵的股票,希望找到下一個牛股,這種行為很常見,貌似也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其中也隱含著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比如,有的人可能會從白酒股中得出高ROE、高現金流的股票很有希望成為大牛股的結論,並以之為選股原則來投資,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根據淨資產收益率>20、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大於淨收益兩個條件進行選股,選出其中淨資產收益率最高的20個股票持有,每半年調倉一次,發現結果並不好:
最近7年年化收益率才3.91%,還不到滬深300的一半。
實際上,不僅僅是股票分析中存在倖存者偏差,投資大師、股市大V的經驗和觀點中也可能存在倖存者偏差。
比如,一些股票長線走牛,那些長線持股的投資者容易被神話,他們在困境中堅持持有股票的定力被廣為稱頌;
可是仔細想想,那些表現差的股票中就沒有堅定的投資者嗎,他們又得到了什麼?
成王敗寇是常態,人們往往聚焦在成功者的身上,從他們身上總結經驗,把他們的觀點奉為真理,失敗者的行為和聲音被忽略,很容易不知不覺間陷入了倖存者偏差。
那麼,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呢?
1、意識到倖存者偏差的存在,多關注那些「沉默的大多數」;
2、樹立批判性思維,聽到或看到一個觀點,不妨保持懷疑的態度,通過歷史和數據對它進行驗證回測。
3、建立概率和統計的思維,用概率和統計是思想(如顯著性思想)來區分偶然現象還是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