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量子學派,ID:quantumschool】,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
人生在世,不能不浪。
十一國慶,好多人都已經計劃好了「詩和遠方」。
心中小宇宙早在爆發邊緣,畢竟這是
2020年最後一個長假期。
但別忘了,人群流動的同時,疫情幽魂也在暗流湧動。
除了少數輸入性病例外,國內疫情基本被控制住。
很多人開始忘記病毒存在,按捺不住躁動的心,那些人山人海的去處,處處危機。
再看看另一組數據:截至北京時間9月30日9點50分,全球累計確診新冠病例33837820例,較昨日新增245012例,累計死亡比例已達1012577例,99個國家確診病例超過萬例。
疫情這個恐怖幽靈仍在世界遊蕩,許多地方發生二次疫情爆發,我們並非完全安全。
別因為貌似身邊沒有病例,就以為危險已經過去。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反駁:
自從發生疫情來,我身邊的人都好好的,疫情哪有那麼嚴重?
那是因為「倖存者偏差」導致的錯覺,
畢竟,只有活著的人才會說話。
每個人都不要低估疫情的風險,
不要因為「倖存者偏差」,讓取之不易的勝利又付諸東流。
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1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是2000多年前古羅馬一名叫做西塞羅的政治家提出。指的是取得數據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數據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西塞羅是無神論者,有人就跟他說要拜神,他質疑說:「為什麼要拜神呢?」
西塞羅的朋友回答說,因為拜過神出海的人都活著回來了。於是西塞羅就說那你把那些沒有活著的人叫回來,我問問他們有沒有拜過神。
因此,西塞羅也就成了第一個提出「倖存者偏差」的人。因為只有活著的人才可以說話,死人是開不了口的,每當活著的人回來之後說:「因為我是拜過神的,所以我就活下來了。」
久而久之人們就會認為,只要拜過神出海就會平安回來。然而死人開不了口,你憑什麼就認為死去的人沒有拜神?」
被淹死的人早已深埋海底,自然無法去驗證他是否是無神論者。
被淹死的人中只要有一個拜神者,就能說明拜神並非是倖存者的特徵。
用數學的語言總結如下:
A——成功者——特徵C
B——失敗者——無特徵C
如果成功者都具有特徵C,失敗者都不具有特徵C,則說明C是成功的要素。
但是如果是以下關係:
A——成功者——特徵C
如果成功者都具有特徵C,就直接得出結論說特徵C是成功的要素,忽略了失敗者的特徵,那麼這個結論就不具有任何說服力。
「倖存者偏差」,讓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得出的最終結論,自然是一個邏輯錯誤。
2
伊爾-2攻擊機,
回來的都是「倖存者」
如果以上案例還不清晰,再舉一個更有名的「倖存者偏差」案例。
照片飛機是伊爾-2攻擊機,在1939年首飛,曾經在二戰蘇德戰場上大量使用。
1940年英國軍部研究出了個課題:在轟炸機哪個部位裝上裝甲,提高本方飛機的防禦能力?
很多研究人員提議,在彈孔最密集的部分加上裝甲,能夠提高飛機的防禦能力。
194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教授沃德,在分析飛機防護降級被擊落的機率時,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
加強彈痕多容易被擊中的區域(機翼)
加強彈痕少的區域(機尾)
沃德教授認為千瘡百孔的轟炸機是從戰場上成功飛回來的「倖存者」,因此它們機身上的彈孔對於飛機來說算不上致命。要想救那些轟炸機飛行員的性命,更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去研究那些被打中並墜毀的轟炸機。
這說明偏信「倖存者偏差」只會導致更多的不幸,只有看到「倖存者偏差」背後的邏輯錯誤,才有可能阻止更多不幸的發生。
3
戰爭論中的「倖存者偏差」
2020年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年份,更危險的是還有很多人根本不在乎戰爭。
中印邊境,臺海地區,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伊美衝突……
特別是一些小國或者地區,和平了70多年,便天真地認為和平是永恆。
好像每一次戰爭都是「狼來了」,只會有槍聲而不會有傷亡。
當然,戰爭確實是小概率事件,畢竟很多頂層人士都在約束這種危險性。
很多人總認為那些提醒戰爭可能發生的人是在「誇大其詞」,戰爭也沒有那麼可怕,他們從來不思考一下,戰爭中那些死去的人是沒有機會來提醒你的。甚至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侵略者沒有那麼可怕,因為從那些活下來的人嘴裡獲得的數據,似乎表明侵略者沒有那麼殘酷,你可知道,那些死去的人是沒有辦法來跟你講法西斯真相的。
本質上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一旦擦槍走火,對於大國來說,大部分可能都是「倖存者」。對於一些小地區來講,沒有一個人是「倖存者」。
不要將和平當作習慣,而是要把這種狀態當成是一種幸運。
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處在動蕩和混亂之中,安定的生活別以為是理所當然。
懂得「倖存者偏差」,才有更理性的邏輯思辨能力。
4
地鐵發大財了,
這是全部真相嗎?
以上案例距離我們很遙遠,講一個發生在身邊的事實。上班族在高峰期坐地鐵,體驗到的是前胸貼後背的擁擠,感受到的是城市人太多了。
地鐵有這麼大的人流量,很多人自然都認為僅僅依靠車票,就能讓地鐵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有些自由族,一般是在高峰期之外乘坐地鐵。
這些人會發現地鐵永遠是空蕩蕩的,而地鐵每條線的開發投入就需要上百億,再算上其他的人工、日常運營與維護費、銀行貸款的費用,遠不是通過客流量的票價就可以回本的。空蕩蕩的地鐵,隨時都有可能運營不下去而倒閉。
其實兩者看到的都不是真相。
上班族看到地鐵總是人滿為患,是因為他們只在高峰期乘車;
自由族看到的總是「空車」現象,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在高峰期乘車。
這本質上也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的體現,因為缺少另一雙觀察的眼睛,得出的結果自然也是不真實的。
只有看懂「倖存者偏差」,才有可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5
成功學中的「倖存者偏差」
生活誤導我們,成功學則誤導更多人。以投資大佬孫正義為例,2020年巨虧1.4萬億,投資神話毀於一旦。
作為全球頂級投資人、電子時代大帝,孫正義一直是個投資「神話」。
他投中阿里暴賺數千億,把軟銀集團推向全盛。
阿里烈火烹油發展了20年,孫正義也做了20年的投資之神。
2016年10月,孫正義拋出千億願景基金計劃:意圖重塑全球科技版圖。
簡單說就是狠狠砸錢,砸出一個全新的科技盛世。
2017年孫正義遍訪全球富豪求加盟,成立了轟轟烈烈的軟銀願景基金。
它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號稱全球規模最大的私募基金,金主更是滿天神佛:除了中東皇室,還有蘋果、高通、夏普、富士康等一眾巨頭。
但在2020年,軟銀股價幾乎腰斬,創下20年來最大跌幅。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要把錢給到孫正義,就可以安心躺著賺錢。
其實阿里只是孫正義投資中的「倖存者」,不能用這個「倖存者」去衡量孫正義的投資眼光,如果從總投資成功項目來進行計算,孫正義的投資並不傑出。
如果被「倖存者偏差」現象給欺騙,只會讓自己成為任人割宰的韭菜。
6
產品誤區,
你不知道的「沉默大多數」
所以,要重新思考發生在你身邊的事,重新思考你做出的任何產品。例如:你做出一個新的非常不錯的APP,內測時有一大堆意見。
這個時候,千萬要內心強大,因為支持你的人可能都在尋找問題。
你開發出一個高科技的硬體電子產品,可能有不少人發帖稱「質量差」。
也不要妄自菲薄,可能更多人不會在網上發帖稱其「質量好」。
你寫了一篇觀點非常鮮明的文章 ,很多人在後面批判謾罵。
也不必完全在意,因為更多的人可能只是默默點了一個「在看」。
看慣了朋友圈、抖音的朋友總是容易產生一種想法:買名牌包、吃豪餐、國外旅遊已經是中國常態。
但其實的真相是:當他們購買廉價產品,為了幾毛錢動員砍價時,是不會發朋友圈的。
這是網際網路產品的誤區——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沉默大多數」。
那些「沉默證據」不會直接讓我們看到,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
很多人只看到了浮在水面上的「數據」,便激動不已,或者心情跌落谷底。
而只有意識到了冰山之下的「沉默證據」,你才有機會獲得更全面的認知。
7
擺脫「倖存者偏差」,
成為真正的「倖存者」
「倖存者偏差」既然是一個邏輯錯誤,那我們該如何躲開「倖存者偏差」?
首先要意識到更多「沉默證據」的存在
買不到春運車票的人自然不會接受記者採訪;沒上課的同學自然也不會舉手回答;買降落傘想給差評的買家沒機會打開APP;購買廉價產品的人一般不會發朋友圈;被淹死的人也不會再說話;媽媽不挑食是因為她買菜時挑過了;……
耳聽不一定是真,眼見也不一定為實。需要打破慣性思維,躲開顯性數據,看到背後的隱形證據。
學好數學,學好統計學
倖存者偏差本身就是一個統計學陷阱。
舉個例子,基金行業會對外宣布,過去10年,基金行業的整體收益率超100%,你是不是覺得買基金肯定賺翻了?實際上,如果你懂數學,你就能發現有問題:基金行業統計的,全是現在市場上活著的基金,那些不賺錢死掉的,都沒算進去。如果把死掉的那些也考慮進去,那基金的整體收益率其實很一般。
沉默的數據不會說話,但學好數學和學好統計學能讓我們看到數據背後的真相。
如果我們沉浸在「倖存者偏差」編織的美好陷阱中,看到的永遠都是虛假的一面。
最終的結果是,我們並不能得到「倖存者偏差」的庇護,反而會成為「不幸者」。
如果我們願意擺脫「倖存者偏差」,那將看到隱藏在背後的「沉默的數據」。
最後我們將能夠躲避開一個個別人早已鋪好的陷阱,成為真正的「倖存者」。
8
讓中老年人也能成為「倖存者」
在大多數「倖存者偏差」的謊言中,我們都能通過「沉默證據」以及數學工具,理性地避開陷阱。
但對於大部分中老年人而言,這還是有些困難。
舉個例子,子女很難說服他們的父母去進行體檢。
他們一般會以「我身體根本就沒出過問題」、「隔壁老王八十多歲,也沒體檢,不也活得好好的」來反駁。
這便是典型的陷入到「倖存者偏差」的邏輯錯誤中。
並非我們帶有色眼鏡看中老年人。
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力下降是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以新冠為例,病毒更偏愛「襲擊」中老年人。
同時在死亡人群中,佔最大比例的也是中老年人。
統計數字的背後,反映的是中老年人免疫機能退化的確定事實。
除了新冠,在61-65歲這個群體,有些疾病是非常高發而突然的。
與新冠不同,這些疾病很多都是可以得到治療。
但很多時候是因為錢的原因,沒機會、或者沒能及時進行治療,錯過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機,最終導致病情加重。
新冠有國家兜底,但這些高發疾病沒有…
作為中老年人自身,也許他們永遠都無法走出「倖存者偏差」的邏輯錯誤。
但作為能夠看到「沉默證據」的子女,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關注父母免疫機能退化的事實。
最好的辦法,是給父母找到另一種強大的「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