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2020-12-17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量子學派,ID:quantumschool】,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

人生在世,不能不浪。

十一國慶,好多人都已經計劃好了「詩和遠方」。

心中小宇宙早在爆發邊緣,畢竟這是

2020年最後一個長假期。

但別忘了,人群流動的同時,疫情幽魂也在暗流湧動。

除了少數輸入性病例外,國內疫情基本被控制住。

很多人開始忘記病毒存在,按捺不住躁動的心,那些人山人海的去處,處處危機。

再看看另一組數據:截至北京時間9月30日9點50分,全球累計確診新冠病例33837820例,較昨日新增245012例,累計死亡比例已達1012577例,99個國家確診病例超過萬例

疫情這個恐怖幽靈仍在世界遊蕩,許多地方發生二次疫情爆發,我們並非完全安全。

別因為貌似身邊沒有病例,就以為危險已經過去。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反駁:

自從發生疫情來,我身邊的人都好好的,疫情哪有那麼嚴重?

那是因為「倖存者偏差」導致的錯覺,

畢竟,只有活著的人才會說話

每個人都不要低估疫情的風險,

不要因為「倖存者偏差」,讓取之不易的勝利又付諸東流

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1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是2000多年前古羅馬一名叫做西塞羅的政治家提出。指的是取得數據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數據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西塞羅是無神論者,有人就跟他說要拜神,他質疑說:「為什麼要拜神呢?」

西塞羅的朋友回答說,因為拜過神出海的人都活著回來了於是西塞羅就說那你把那些沒有活著的人叫回來,我問問他們有沒有拜過神。

因此,西塞羅也就成了第一個提出「倖存者偏差」的人。因為只有活著的人才可以說話,死人是開不了口的,每當活著的人回來之後說:「因為我是拜過神的,所以我就活下來了。」

久而久之人們就會認為,只要拜過神出海就會平安回來。然而死人開不了口,你憑什麼就認為死去的人沒有拜神?」

被淹死的人早已深埋海底,自然無法去驗證他是否是無神論者。

被淹死的人中只要有一個拜神者,就能說明拜神並非是倖存者的特徵。

數學的語言總結如下:

A——成功者——特徵C

B——失敗者——無特徵C

如果成功者都具有特徵C,失敗者都不具有特徵C,則說明C是成功的要素。

但是如果是以下關係:

A——成功者——特徵C

如果成功者都具有特徵C,就直接得出結論說特徵C是成功的要素,忽略了失敗者的特徵,那麼這個結論就不具有任何說服力。

「倖存者偏差」,讓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得出的最終結論,自然是一個邏輯錯誤

2

伊爾-2攻擊機,

回來的都是「倖存者」

如果以上案例還不清晰,再舉一個更有名的「倖存者偏差」案例。

照片飛機是伊爾-2攻擊機,在1939年首飛,曾經在二戰蘇德戰場上大量使用。

1940年英國軍部研究出了個課題:在轟炸機哪個部位裝上裝甲,提高本方飛機的防禦能力?

很多研究人員提議,在彈孔最密集的部分加上裝甲,能夠提高飛機的防禦能力。

194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教授沃德,在分析飛機防護降級被擊落的機率時,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

加強彈痕多容易被擊中的區域(機翼)

加強彈痕少的區域(機尾)

沃德教授認為千瘡百孔的轟炸機是從戰場上成功飛回來的「倖存者」,因此它們機身上的彈孔對於飛機來說算不上致命。要想救那些轟炸機飛行員的性命,更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去研究那些被打中並墜毀的轟炸機。

這說明偏信「倖存者偏差」只會導致更多的不幸,只有看到「倖存者偏差」背後的邏輯錯誤,才有可能阻止更多不幸的發生。

3

戰爭論中的「倖存者偏差」

2020年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年份,更危險的是還有很多人根本不在乎戰爭

中印邊境,臺海地區,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伊美衝突……

特別是一些小國或者地區,和平了70多年,便天真地認為和平是永恆。

好像每一次戰爭都是「狼來了」,只會有槍聲而不會有傷亡。

當然,戰爭確實是小概率事件,畢竟很多頂層人士都在約束這種危險性。

很多人總認為那些提醒戰爭可能發生的人是在「誇大其詞」,戰爭也沒有那麼可怕,他們從來不思考一下,戰爭中那些死去的人是沒有機會來提醒你的。甚至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侵略者沒有那麼可怕,因為從那些活下來的人嘴裡獲得的數據,似乎表明侵略者沒有那麼殘酷,你可知道,那些死去的人是沒有辦法來跟你講法西斯真相的。

本質上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一旦擦槍走火,對於大國來說,大部分可能都是「倖存者」。對於一些小地區來講,沒有一個人是「倖存者」。

不要將和平當作習慣,而是要把這種狀態當成是一種幸運

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處在動蕩和混亂之中,安定的生活別以為是理所當然

懂得「倖存者偏差」,才有更理性的邏輯思辨能力。

4

地鐵發大財了,

這是全部真相嗎?

以上案例距離我們很遙遠,講一個發生在身邊的事實。上班族在高峰期坐地鐵,體驗到的是前胸貼後背的擁擠,感受到的是城市人太多了。

地鐵有這麼大的人流量,很多人自然都認為僅僅依靠車票,就能讓地鐵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有些自由族,一般是在高峰期之外乘坐地鐵。

這些人會發現地鐵永遠是空蕩蕩的,而地鐵每條線的開發投入就需要上百億,再算上其他的人工、日常運營與維護費、銀行貸款的費用,遠不是通過客流量的票價就可以回本的。空蕩蕩的地鐵,隨時都有可能運營不下去而倒閉

其實兩者看到的都不是真相。

上班族看到地鐵總是人滿為患,是因為他們只在高峰期乘車;

自由族看到的總是「空車」現象,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在高峰期乘車。

這本質上也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的體現,因為缺少另一雙觀察的眼睛,得出的結果自然也是不真實的。

只有看懂「倖存者偏差」,才有可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5

成功學中的「倖存者偏差」

生活誤導我們,成功學則誤導更多人。以投資大佬孫正義為例,2020年巨虧1.4萬億投資神話毀於一旦

作為全球頂級投資人、電子時代大帝,孫正義一直是個投資「神話」。

他投中阿里暴賺數千億,把軟銀集團推向全盛。

阿里烈火烹油發展了20年,孫正義也做了20年的投資之神

2016年10月,孫正義拋出千億願景基金計劃:意圖重塑全球科技版圖。

簡單說就是狠狠砸錢,砸出一個全新的科技盛世。

2017年孫正義遍訪全球富豪求加盟,成立了轟轟烈烈的軟銀願景基金。

它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號稱全球規模最大的私募基金,金主更是滿天神佛:除了中東皇室,還有蘋果、高通、夏普、富士康等一眾巨頭

但在2020年,軟銀股價幾乎腰斬,創下20年來最大跌幅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要把錢給到孫正義,就可以安心躺著賺錢。

其實阿里只是孫正義投資中的「倖存者」,不能用這個「倖存者」去衡量孫正義的投資眼光,如果從總投資成功項目來進行計算,孫正義的投資並不傑出

如果被「倖存者偏差」現象給欺騙,只會讓自己成為任人割宰的韭菜。

6

產品誤區,

你不知道的「沉默大多數」

所以,要重新思考發生在你身邊的事,重新思考你做出的任何產品例如:你做出一個新的非常不錯的APP,內測時有一大堆意見

這個時候,千萬要內心強大,因為支持你的人可能都在尋找問題

你開發出一個高科技的硬體電子產品,可能有不少人發帖稱「質量差」。

也不要妄自菲薄,可能更多人不會在網上發帖稱其「質量好」。

你寫了一篇觀點非常鮮明的文章 ,很多人在後面批判謾罵

也不必完全在意,因為更多的人可能只是默默點了一個「在看」。

看慣了朋友圈、抖音的朋友總是容易產生一種想法:買名牌包、吃豪餐、國外旅遊已經是中國常態。

但其實的真相是:當他們購買廉價產品,為了幾毛錢動員砍價時,是不會發朋友圈的

這是網際網路產品的誤區——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沉默大多數」。

那些「沉默證據」不會直接讓我們看到,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

很多人只看到了浮在水面上的「數據」,便激動不已,或者心情跌落谷底。

只有意識到了冰山之下的「沉默證據」,你才有機會獲得更全面的認知。

7

擺脫「倖存者偏差」,

成為真正的「倖存者」

「倖存者偏差」既然是一個邏輯錯誤,那我們該如何躲開「倖存者偏差」

首先要意識到更多「沉默證據」的存在

買不到春運車票的人自然不會接受記者採訪;沒上課的同學自然也不會舉手回答;買降落傘想給差評的買家沒機會打開APP;購買廉價產品的人一般不會發朋友圈;被淹死的人也不會再說話;媽媽不挑食是因為她買菜時挑過了;……

耳聽不一定是真,眼見也不一定為實。需要打破慣性思維,躲開顯性數據,看到背後的隱形證據

學好數學,學好統計學

倖存者偏差本身就是一個統計學陷阱

舉個例子,基金行業會對外宣布,過去10年,基金行業的整體收益率超100%,你是不是覺得買基金肯定賺翻了?實際上,如果你懂數學,你就能發現有問題:基金行業統計的,全是現在市場上活著的基金,那些不賺錢死掉的,都沒算進去。如果把死掉的那些也考慮進去,那基金的整體收益率其實很一般。

沉默的數據不會說話,但學好數學和學好統計學能讓我們看到數據背後的真相。

如果我們沉浸在「倖存者偏差」編織的美好陷阱中,看到的永遠都是虛假的一面

最終的結果是,我們並不能得到「倖存者偏差」的庇護,反而會成為「不幸者」

如果我們願意擺脫「倖存者偏差」,那將看到隱藏在背後的「沉默的數據」。

最後我們將能夠躲避開一個個別人早已鋪好的陷阱,成為真正的「倖存者」

8

讓中老年人也能成為「倖存者」

在大多數「倖存者偏差」的謊言中,我們都能通過「沉默證據」以及數學工具,理性地避開陷阱。

但對於大部分中老年人而言,這還是有些困難。

舉個例子,子女很難說服他們的父母去進行體檢。

他們一般會以「我身體根本就沒出過問題」、「隔壁老王八十多歲,也沒體檢,不也活得好好的」來反駁。

這便是典型的陷入到「倖存者偏差」的邏輯錯誤中。

並非我們帶有色眼鏡看中老年人。

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力下降是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以新冠為例,病毒更偏愛「襲擊」中老年人。

同時在死亡人群中,佔最大比例的也是中老年人。

統計數字的背後,反映的是中老年人免疫機能退化的確定事實。

除了新冠,在61-65歲這個群體,有些疾病是非常高發而突然的。

與新冠不同,這些疾病很多都是可以得到治療。

但很多時候是因為錢的原因,沒機會、或者沒能及時進行治療,錯過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機,最終導致病情加重。

新冠有國家兜底,但這些高發疾病沒有…

作為中老年人自身,也許他們永遠都無法走出「倖存者偏差」的邏輯錯誤。

但作為能夠看到「沉默證據」的子女,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關注父母免疫機能退化的事實。

最好的辦法,是給父母找到另一種強大的「保護機制」

相關焦點

  • 倖存者偏差:被忽視的大多數,才最致命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是從戰爭中的一個故事來的。在二戰期間,空軍是每個國家最重要的戰鬥力之一,為了減少戰鬥機的損耗,各國都派了大量的專家來研究如何保護戰鬥機,在保證戰鬥力的同時還能減少戰損率。
  • 死人不會說話,看不見的彈痕才最致命,趣說倖存者偏差模型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後來,強大的網絡傳播告訴我們,準確的立意是「倖存者偏差」模型。那到底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呢?所謂「倖存者偏差」模型就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倖存者時,這樣的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而產生思維分析模型。
  • 股市中的倖存者偏差
    來源:雪球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騙子密碼:倖存者偏差
    只是他們不知道這些數據並不代表真相,這些貌似真實的案例後面,是一個統計學魔鬼在玩魔術,這個魔鬼的名字叫「倖存者偏差」。正是這個魔鬼,一直為騙子塗脂抹粉,保駕護航。它是很多「大師」們的生存密碼。01你越認真,離真相越遠倖存者偏差又叫「倖存者謬誤」,反駁的是一種常見邏輯謬誤,即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之後的結果,忽略關鍵信息。這涉及到數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統計學中的概念:越是認真觀察眼前的真相,你離真相越遠。
  • 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因此,不讀書想要成功,並不是大家所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你所見到,所聽到那些不讀書也能成功的,只不過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現象。簡單點來說,所謂「倖存者偏差」現象,就是所獲取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那些倖存者時,那麼你所獲得的這些資訊,就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不同的偏差。
  • 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的「倖存者偏差」分析
    可見,醫療服務質量的評價由患者說了算,但患者在評價過程中,往往常常容易出現「倖存者」偏差現象,如苯酚治癒了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細胞療法治療了白血病、抓中藥生兒子等。這種醫療服務質量評價的結論是偏頗的,需要進行理性分析和科學批判,方能撥開迷霧見真相。
  • 有一種窮人思維,叫「倖存者偏差」!(深度好文)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沃德教授根據飛機遭受攻擊後的數據,分析發現:飛機的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相對來說則是最少被擊中。據此,沃德教授建議「應該重點強化機尾的防護」,軍方對此大為不解,認為既然機翼最容易被擊中,那就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代表你能夠看到的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能代表你能夠看到的「倖存者偏差」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邏輯謬誤,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如果直接解釋這個詞的含義,可能大家會覺得比較抽象,無法很好地去理解。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的一個典型的故事。換句話說,人們看到的,可能代表的只是人們能夠看到的,同樣還有更多人們看不到的東西。而人們如果只根據自己看到的現象,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而忽略了自己為什麼能夠看到這些現象的原因,就很可能會因此造成偏差。
  • 重大疾病保險市場規律:倖存者偏差
    ·這是優選保公眾號第390篇原創首發文章· 《重大疾病保險市場規律:倖存者偏差 統計學專家沃爾德給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他通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得出結論:應該加裝的是引擎部分,因為被擊中引擎的飛機基本都回不來了,根本就沒有進入統計樣本,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倖存者偏差,學術上也叫做沉默的證據或者死人不會說話。
  • 被忽視的倖存者偏差,沉默的大多數!
    但是瓦爾德給出的答案卻讓人大吃一驚,他認為最應該加裝的地方應該是中彈率較低的引擎等部位。瓦爾德認為:飛機各部位中彈的概率應該是一樣的,為什麼引擎上的彈孔會少?其實原因很簡單,受到致命打擊的飛機,並沒有成功返航。
  • 倖存者偏差你真的理解了嗎?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統計分析時,我們只專注於那些成功的例子,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簡單來講,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屬於少數,如果我們只看成功的倖存者,而忽略那些大部分的「失敗者」,那麼就會得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荒唐結論。我們先來看下倖存者偏差的故事來源。二戰期間,為了加強戰鬥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當我們看全局才會知道,倖存下來的的人提供的經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部分「真相」而已。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
  • 全國卷作文倖存者偏差典故,歷史真實性有多大?
    不過,我總有一個感覺——倖存者偏差理論本身沒錯,有關這個理論的典故或者說歷史很有可能涉嫌以訛傳訛,歷史的真實性經不起追問。先上全國卷的真題吧!這道題目要討論的是倖存者偏差,當年的這個典故具體過程大致如下:為了保護最重要的財產——飛行員和戰機,英美軍方詳細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起初,調查組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固飛機的哪個部位。統計學家沃德力教授堅決反對這麼做,因為他的研究結果恰恰相反,倖存下來的戰機,彈痕少的部位就是應該加強保護的重點部位。
  • 倖存者偏差——這個世界遠比你想像得複雜
    時刻用倖存者偏差的理論提醒自己,當理性健全的人,做行為正確的事。當你理解了倖存者偏差,你就不會成為一個「鍵盤俠」,不會因為一知半解就開罵,不會因為互不理解就掐架。那些像讓班主任試喝疑似有問題的牛奶、讓副科級以上幹部必須替開發商賣房的荒唐領導,最愚蠢之處就是只見一點,不及其餘;只看結果和目的,不想過程和手段;當你理解了倖存者偏差,如果你是一個紙媒人,你就不會因為新媒體的衝擊而自亂陣腳、自我矮化,為幾家原本都沒聽說過的紙媒的倒掉而兔死狐悲,卻沒注意到每天朝生暮死的新媒體到底有多少家;你就會更明晰自己該堅守的是什麼,該改變的是哪裡
  • 你親眼看到的數據也可能是假的:倖存者偏差,識破數據的詭計
    為此,瓦爾德連續寫了8篇研究報告,指出這些百孔千瘡的轟炸機是從戰場上成功飛回來的「倖存者」,因此它們機身上的彈孔對於飛機來說算不上致命。飛機各部位受到攻擊的概率應該是均等的,但是引擎罩上的彈孔卻比其餘部位少,那些失蹤的彈孔在哪兒呢?瓦爾德深信,這些彈孔應該都在那些未能返航的飛機上。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明智的心理效應:倖存者偏差
    這個加固提議被一位叫沃德的統計學教授所否決,他指出這些百孔千瘡的轟炸機是從戰場上成功飛回來的「倖存者」。這說明機身上的彈孔並沒有對它們造成致命的傷害,反而是那些沒有彈孔的位置才是最致命的,因為這些位置一旦被擊中,轟炸機幾乎無法生還。
  • 機械行業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問題
    沃德教授針對聯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返回營地的轟炸機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
    這種邏輯謬誤在統計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倖存者偏差」。一、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通過只統計來自倖存者的數據,只能看到經過特定的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沉默的數據)。
  • 開車的「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其實是在統計概率分布時一個典型的錯誤。錯誤在於對統計過程中對於基數的錯誤估計。如果上面這兩句話你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A吃了一個偏方治好了某種病,於是說這個偏方可以治好這種病。
  • 倖存者偏差:正確數據前的盲目,思考問題不要以偏概全!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倖存者偏差。(這篇文章例子比較多,我就不總結了,想快速瀏覽的可以跳一下。)大家是否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讀書沒用的,沒有讀書也可以賺到錢,現在很多有錢人和名人的學歷並不高」、「抽菸喝酒沒事,某某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就是這些」等等類似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