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作品拒絕轉載!
文/劉冷絲 圖/網絡
高考是一個永久性的熱門話題,語文作文題目自然是議論最廣的話題,而今年語文全國卷Ⅱ的作文則是最為熱門了。
這個題目本身因具有獨特性、知識性、科學性和思辨性,因此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不過,我總有一個感覺——倖存者偏差理論本身沒錯,有關這個理論的典故或者說歷史很有可能涉嫌以訛傳訛,歷史的真實性經不起追問。
先上全國卷的真題吧!
全國卷真卷
材料:"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問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這道題目要討論的是倖存者偏差,當年的這個典故具體過程大致如下:
為了保護最重要的財產——飛行員和戰機,英美軍方詳細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起初,調查組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固飛機的哪個部位。統計學家沃德力教授堅決反對這麼做,因為他的研究結果恰恰相反,倖存下來的戰機,彈痕少的部位就是應該加強保護的重點部位。因為,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那些戰機的數據被忽略了。決策者按照他的結論加固了飛機,確實避免了進一步的傷亡,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美國二戰女飛行員
這個典故本身包含的知識完全是對的。沃德教授的基本出發點基於三個事實是:其一,統計的樣本只是平安返回的戰機;其二,被多次擊中機翼的飛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其三,而在機身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機率極小,即返回的飛機是倖存者,僅僅依靠倖存者做出判斷是不科學的,那些被忽視了的非倖存者——即為國捐軀的英雄才是關鍵,他們根本沒有回來,他們沒有回來的原因就是英美軍隊應該加強的地方。
只要仔細思考身邊的很多現象,你會發現倖存者偏差適用於很多生活中的現象。
比如,大家喜歡談論某人功成名就,想看看自己能否複製他人的成功,很少人有人去反思別人的失敗,那些失敗者又遭遇了什麼——只是他們發出的聲音太弱小了。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印證了"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所包含的哲理和正確性。
那麼,我為什麼懷疑出自"二戰"的這個倖存飛機彈痕典故有問題呢?因為,這太不符合常識和簡單的邏輯判斷。
美國二戰飛機
英美軍方調查倖存者和他們的飛機,他們難道不會問這麼一些必須問的問題?
比如,詢問倖存飛行員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你作為飛行員,你最害怕敵機擊中飛機的哪一個部分?
再如,英美軍方難道不會去調查和詢問飛機設計師和製作專家這麼一個必須問的問題:你作為設計者和製作專家,你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你認為飛機那個部位最重要,最不能受到敵機的攻擊?
……
我想,當年那麼一個嚴峻的狀態之下,飛機和飛行員是最為寶貴的戰爭財產,英美軍方一定會本著科學的精神去調查和統計相關數據,他們一定會問到上述問題。只要問到了上述問題,飛行員和飛機設計者一定會告訴他們:機身中的坐位艙和發動機等等是最重要的。這個道理太簡單了,就像問一個人——你身上哪一個部位最害怕被人攻擊,難道這個人會回答:"我的手掌、腳掌等等最害怕被攻擊,如果被擊中,我就會死的!"
二戰期間中美飛行員並肩作戰
還有一個簡單的邏輯判斷,倖存下來的飛行員,他們能夠得以倖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飛機沒有致命傷;而那些犧牲的飛行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飛機受到了致命攻擊。這個簡單的邏輯判斷,當年的英美軍方調查人員難道不懂?
當然,我不敢說我的質疑一定就是正確的,但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在這樣高考大狂歡和網絡大狂歡的背景之下,恐怕沒有人會去質疑二戰飛行員倖存者調查——這個歷史的細節真相到底是什麼,其真實性又有多大。
一家之言,不當之處肯定有,還請諒解。
歡迎討論拒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