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普:倖存者偏差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2021-02-12 重慶發布

高考第一天

全國二卷的考試地區

「倖存者偏差」

一詞火了

這個詞語究竟什麼來頭?


「倖存者偏差」的歷史

「倖存者偏差」來源於二戰中一個著名的故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軍是最重要的兵種之一,盟軍的戰機在多次空戰中損失嚴重,無數次被納粹炮火擊落,盟軍總部秘密邀請了一些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統計學家組成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如何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的問題。

當時軍方的高層統計了所有返回的飛機的中彈情況——發現飛機的機翼部分中彈較為密集,而機身和機尾部分則中彈較為稀疏,於是當時的盟軍高層的建議是:加強機翼部分的防護。

但這一建議被小組中的一位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教授——沃德(Abraham Wald)駁回了,沃德教授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加強機身和機尾部分的防護。

那麼這位統計學家是如何得出這一看似不夠符合常識的結論的呢?沃德教授的基本出發點基於三個事實是:(1)統計的樣本只是平安返回的戰機;(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飛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3)而在機身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機率極小,即返回的飛機是倖存者,僅僅依靠倖存者做出判斷是不科學的,那些被忽視了的非倖存者才是關鍵,他們根本沒有回來!

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加強了機尾和機身的防護,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無比正確的,盟軍戰機的擊落率大大降低,這就是「倖存者偏差」故事的來源。

今天中午咱們推送的一篇

關於作文題目揭秘的推文火了 

這條推文引得閱讀量輕鬆破萬

還引發網友廣泛評論

推文截圖

點擊進入↓↓↓

2018重慶高考作文題公布,你會怎麼寫?

但是,小編費解的是

一篇5個月前的推文

莫 名 其 妙

也 火 了?!

究竟怎麼回事

來看看評論先

↓↓↓

推文截圖

推文上清晰地寫著日期:1月8日

↓↓↓

可以這麼說

認真聽了這堂講座的同學

今年高考語文作文

都能夠信手拈來

原來,今年語文高考題的材料

早在今年1月8日南開中學這堂講座中

就被主講人——北京大學教授引用

推文截圖

所以

這名教授不經意間的引用

導致推文發出後的五個月

被大家「扒」出來

狠狠地稱讚了一翻

閱讀量也是分分鐘破萬

推文截圖

不僅如此

今年高考作文命題

還「撞車」

小學二年級數學練習題

《小學數學同步練習(二年級下冊)》數學練習題

和高考作文題目驚人地相似

據了解,《小學數學同步練習(二年級下冊)》由西南師大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編寫組編寫、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副社長、重慶作協副主席蔣登科教授介紹了這道小學數學練習題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就能和高考作文發生「撞車」?蔣登科教授他笑了起來:「今天上午就有朋友跟我說起了這個事,我們編寫這個數學材料是為培養小學生的數理邏輯思維能力,高考用在語文試卷上只是一個偶然,不是我們的老師猜到作文命題。」

「以前的西南師範大學校長宋乃慶,長期從事數學教學研究,他認為數學不僅是數字,而是一種文化,數學教育應該輔以歷史故事,這樣可以讓教學更有趣。在他的倡導下,我們的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組,按照國標編寫了小學同步練習題,這些題目不僅教了數學,也讓孩子們學到了文化。」蔣教授介紹了他們在數學練習題中加入這篇有關二戰文章的原委。

就二戰飛機這個具體材料,蔣教授表示,「這篇材料說明的是一個數理邏輯的問題,可能很多東西我們生活中不去注意,但實際上很重要,通過這份材料可以讓孩子們看到這些忽略了看不見的東西。」

最終,今年重慶高考作文題的解讀

被提煉為

「幸 存 者 偏 差」

小編查閱之後

認為這個詞大概傳遞的意思可解讀為:

別讓倖存者影響你的判斷

這個世界遠比你看見的複雜

看不見的彈痕才是最致命的

那麼,專家是如何解讀這篇作文呢?

重慶發布採訪到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董小玉教授

她這樣回答

↓↓↓

從題型上來說,今年全國二卷依然是材料作文。總體來說,材料作文比命題作文的寫作彈性更強,賦予學生更大的寫作空間。

該題目思辨性強,主要考察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與邏輯推斷能力。倘若審題不仔細,極有可能出現偏題的現象。今年全國二卷作文題目具有三個特點:

立意的多元性。這表現在作文立意的彈性與柔韌性上。作文材料兼顧「守陣」與「出新」,考生可以結合時代發展,社會變遷,從多個角度展開寫作:或抓住「多」與「少」關係,透過表象看問題的本質;或運用辯證思維,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堅持己見,專業判斷;或堅守求實精神,展示科技力量;或挖掘數據、提取有用信息等,還可以獨闢蹊徑,基於材料中所蘊含的道理來理性地審視某一社會現實問題。

思辨的深刻性。這體現在作文材料的邏輯性上。「倖存飛機」的數據是真實的,但是分析原因時需要開動腦筋,透過現象看實質。飛機倖存與否是由中彈部位決定的,沃德沒有被彈痕多與少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跳出思維陷阱的桎梏,判斷出戰機防護「應該注意彈孔少的部分」,因為戰機的「這些部位受到重創,很難有機會返航」。不被「多」與「少」的現象所蒙蔽,正確區分問題的主次關係、輕重關係,沃德的判斷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在日新月異、娛樂至死的媒介環境中,我們更應該相信思考的力量,保持「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理性。

現代的科技性。這體現在作文題材所反映的問題上。在媒介技術的加持下,人們表達、交往和互動自由程度日益提高。此次作文以二戰期間的案例引入,引導學生關注數據的統計、分析與運用,從而聯想到當前數位技術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大數據是一座「富礦」,我們要練就一雙「鷹眼」,學會從海量數據中提煉精華部分,「多」中選「少」,「優」中取「精」。這是對科技時代的一種把握與運用,也是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

自2016年,重慶市高考開始採用全國2卷。與自主命題相比,全國卷命題形式更加靈活、開放、多元。近年高考作文題目主要呈現出以下趨勢:

第一,承揚中華文化精髓。2017年的全國2卷高考作文題目為讀古詩文名句的感觸和思考。這些名詩文圍繞胸襟抱負、人格養成、品行修養、批判精神、理想追求等維度展開,凸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於拼搏、使命擔當、志向高潔、追求一流的精神品質,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考察學生的文化積澱與文化品位,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二,彰顯語文課標精神2016年的全國2卷高考作文題目為「培養語文素養的途徑」,要求學生課內閱讀、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三個方面談培養語文素養的路徑。2018年全國2卷高考作文題目則重點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與邏輯推斷能力,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語文核心素養。

第三,關照現實生活。近三年全國2卷的作文題目既取之生活,又落於生活。2016年將「培養語文素養的途徑」設置為作文題目,出題者將考生置於設計者的高度,考察考生對語文學科的認識與自身發展定位。2017年的名句感觸與思考則關注學生對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具身認知問題。2018年的「二戰」材料可謂是當下「數據泡沫」問題的現實縮影,旨在激發考生的反思意識與批判精神。

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均要求學生針對某個問題或某篇材料明確自己的立場,闡發自己的觀點。切忌「喊口號」「套八股」式宿構的作文。

要培養學生邏輯思辨的能力。由今年的全國卷以及各省自主命題的作文題目可以看出,材料作文佔據主導地位。在短時間內釐清材料邏輯、正確立意十分關鍵。考生可以從立意的多向度、論證的深度、視野的廣度等方面思考寫作。

倖存者偏差

↑↑↑

今天,全重慶都長知識了

小編身邊許多同學表示

「還好早考過了,不然今年鐵定寫不出來」

來源:重慶發布 重慶晚報 重慶市南開中學

整理:陳富為 李越霖 黃軍

編輯:陳富為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版權所有: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平臺支持:人民網

相關焦點

  • 深度科普:倖存者偏差到底是怎樣的存在?還記得章魚保羅嗎?
    「倖存者偏差」的歷史「倖存者偏差」來源於二戰中一個著名的故事: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軍是最重要的兵種之一,盟軍的戰機在多次空戰中損失嚴重,無數次被納粹炮火擊落,盟軍總部秘密邀請了一些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統計學家組成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如何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的問題。
  • 有一種窮人思維,叫「倖存者偏差」!(深度好文)
    1941年,二戰期間,應軍方要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的沃德教授,通過其精深的專業知寫了一篇《飛機應該怎樣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機率》文章,提出種種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沃德教授根據飛機遭受攻擊後的數據,分析發現:飛機的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相對來說則是最少被擊中。
  • 投資應警惕倖存者偏差
    來源:中歐基金倖存者偏差是指僅看到篩選後的結果,以偏概全,從有偏向的子集中得出面向全集的結論。基本面分析中的倖存者偏差除了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中也存在許多倖存者偏差。從牛股中總結出一些特徵,然後去市場中尋找符合特徵的股票,希望找到下一個牛股,這種行為很常見,貌似也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其中也隱含著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 騙子密碼:倖存者偏差
    05倖存者偏差公式稍微理性思考下,我們就可以總結出一個倖存者偏差公式。這個公式非常簡單,f(x)代表了事件的正常概率,x是與該事件相關的有效數據。06利用倖存者偏差:你也可以成為大神那些市場上的騙子,大部分時候就是在利用倖存者偏差理論。
  • 股市中的倖存者偏差
    來源:雪球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開車的「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其實是在統計概率分布時一個典型的錯誤。錯誤在於對統計過程中對於基數的錯誤估計。如果上面這兩句話你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A吃了一個偏方治好了某種病,於是說這個偏方可以治好這種病。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樣才能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怎麼樣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等等問題。上述成功者給出的答案都對,但都是倖存者偏差。都只是一部分真相。這就跟我們小學語文課本裡面的一篇文章《小馬過河》一樣,我們問別人得到的成功經驗答案永遠是片面的,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
    輟學創業到底對成功有沒有關係呢?我們只看到了輟學創業的成功人士,卻沒有看到大部分輟學創業後的失敗者,成功的光環效應讓我們認為他們說什麼都是對的。社會大眾和媒體對失敗者的冷落讓他們成為沉默的大多數。這種通過篩選的簡單的枚舉歸納得出的結論,顯然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這種邏輯謬誤在統計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很多人開始忘記病毒存在,按捺不住躁動的心,那些人山人海的去處,處處危機。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1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2000多年前古羅馬一名叫做西塞羅的政治家提出。指的是取得數據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數據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西塞羅是無神論者,有人就跟他說要拜神,他質疑說:「為什麼要拜神呢?」
  • 機械行業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問題
    這個故事被後人用一個詞語概括—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未倖存者已無法發聲。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倖存者偏差——這個世界遠比你想像得複雜
    生活報首席評論員靜偉在我看來,今年黑龍江考生作答的全國二卷高考作文題,出得非常有水平,既有思考深度,也很有現實意義,對於即將走入社會的00後考生來說,是一次非常必要的思維訓練。時刻用倖存者偏差的理論提醒自己,當理性健全的人,做行為正確的事。當你理解了倖存者偏差,你就不會成為一個「鍵盤俠」,不會因為一知半解就開罵,不會因為互不理解就掐架。
  • 心理學:倖存者偏差,你最應該防止掉進去的人性誤區
    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倖存者偏差,表面上看是統計學、邏輯學的範疇,但實際上卻是來自於人性。很多倖存者偏差問題,是非常隱蔽,危害性也相當大的。-1-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又被稱為「生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最好理解倖存者偏差的,就是「死人不會說話」。
  • 信貸風控中也有「倖存者偏差」?
    01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效應?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六度空間理論和倖存者偏差 !
    可是一年以來 ,慢慢的就有身邊的朋友發現了這個號的存在 。其實前幾天 ,也有一個就讀北大的高中同學突然微信我 : 咋搞起公眾號了 ?這個老哥是在新版微信的看一看裡邊看到的 。果然 ,網際網路時代 ,世界好小 !
  • 倖存者偏差和烏合之眾
    05—倖存者偏差的現象在此我們得提到「倖存者偏差」現象,比如以下例子:A:學校組織郊遊,老師問:沒來的同學舉個手,好,人齊了,我們出發吧!不勝枚舉~06—古老的故事追溯倖存者偏差現象的源頭,有個古老的故事。在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有一個大思想家叫做西塞羅,這個西塞羅是一個無神論者。
  • 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因此,不讀書想要成功,並不是大家所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你所見到,所聽到那些不讀書也能成功的,只不過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現象。簡單點來說,所謂「倖存者偏差」現象,就是所獲取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那些倖存者時,那麼你所獲得的這些資訊,就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不同的偏差。
  • 普通人應該如何理解倖存者偏差,規避各類風險
    倖存者偏差,最早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關飛機防護方面的研究時所提出的理論。說白了就是,拿飛回來的飛機彈孔去研究改進飛機的加固位置,忽略已經被擊落飛機的情況。隨著時代的變化,這個詞有了更多非本意的詮釋,大多是在形容對風險的忽視,小編今天就與網友們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 正是因為「倖存者偏差」及「僥倖心理」的存在,助長了病毒的蔓延
    倖存者偏差:顧名思義這個理論是偏向於「倖存者」這一方面的,這一種非常常見的這種理論從這次疫情開始就一直充斥在我們身邊,比如「這個病不吃藥就可以好」「挺挺就過去了」「就算戴口罩也沒有用」,並且說出這些話的人為了能使聽眾相信,還能繪聲繪色地舉出幾個身邊並不存在或者極為罕見的例子來。而這時「僥倖心理」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別人都沒事,我肯定也不會有事」的心理暗示。卻忽略了這只是極其偶然的概率而已。
  • 倖存者偏差
    記得某年某省的高考題作文材料是「倖存者偏差」的故事。這則故事很有哲理,儘管仍然有一定局限性。
  • 統計學中的「倖存者偏差」,如何影響著你和我?
    上述例子中,專家們的分析就存在「倖存者偏差」,他們只關注了倖存下來的飛機的傷殘情況,而沒有關注「為什麼其他飛機沒有飛回來?」。如果只是讓倖存者下次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來,那最後剩下來的總量將會毫無提升,只有找到如何讓不幸者活下來才能有效提升整體的倖存總量。倖存者偏差因此而得名,它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經常可以用到,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