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
全國二卷的考試地區
「倖存者偏差」
一詞火了
這個詞語究竟什麼來頭?
「倖存者偏差」的歷史
「倖存者偏差」來源於二戰中一個著名的故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軍是最重要的兵種之一,盟軍的戰機在多次空戰中損失嚴重,無數次被納粹炮火擊落,盟軍總部秘密邀請了一些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統計學家組成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如何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的問題。
當時軍方的高層統計了所有返回的飛機的中彈情況——發現飛機的機翼部分中彈較為密集,而機身和機尾部分則中彈較為稀疏,於是當時的盟軍高層的建議是:加強機翼部分的防護。
但這一建議被小組中的一位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教授——沃德(Abraham Wald)駁回了,沃德教授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加強機身和機尾部分的防護。
那麼這位統計學家是如何得出這一看似不夠符合常識的結論的呢?沃德教授的基本出發點基於三個事實是:(1)統計的樣本只是平安返回的戰機;(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飛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3)而在機身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機率極小,即返回的飛機是倖存者,僅僅依靠倖存者做出判斷是不科學的,那些被忽視了的非倖存者才是關鍵,他們根本沒有回來!
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加強了機尾和機身的防護,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無比正確的,盟軍戰機的擊落率大大降低,這就是「倖存者偏差」故事的來源。
今天中午咱們推送的一篇
關於作文題目揭秘的推文火了
這條推文引得閱讀量輕鬆破萬
還引發網友廣泛評論
推文截圖
點擊進入↓↓↓
2018重慶高考作文題公布,你會怎麼寫?
但是,小編費解的是
一篇5個月前的推文
莫 名 其 妙
也 火 了?!
究竟怎麼回事
來看看評論先
↓↓↓
推文截圖
推文上清晰地寫著日期:1月8日
↓↓↓
可以這麼說
認真聽了這堂講座的同學
今年高考語文作文
都能夠信手拈來
原來,今年語文高考題的材料
早在今年1月8日南開中學這堂講座中
就被主講人——北京大學教授引用
推文截圖
所以
這名教授不經意間的引用
導致推文發出後的五個月
被大家「扒」出來
狠狠地稱讚了一翻
閱讀量也是分分鐘破萬
推文截圖
不僅如此
今年高考作文命題
還「撞車」
小學二年級數學練習題
《小學數學同步練習(二年級下冊)》數學練習題
和高考作文題目驚人地相似
據了解,《小學數學同步練習(二年級下冊)》由西南師大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編寫組編寫、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副社長、重慶作協副主席蔣登科教授介紹了這道小學數學練習題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就能和高考作文發生「撞車」?蔣登科教授他笑了起來:「今天上午就有朋友跟我說起了這個事,我們編寫這個數學材料是為培養小學生的數理邏輯思維能力,高考用在語文試卷上只是一個偶然,不是我們的老師猜到作文命題。」
「以前的西南師範大學校長宋乃慶,長期從事數學教學研究,他認為數學不僅是數字,而是一種文化,數學教育應該輔以歷史故事,這樣可以讓教學更有趣。在他的倡導下,我們的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組,按照國標編寫了小學同步練習題,這些題目不僅教了數學,也讓孩子們學到了文化。」蔣教授介紹了他們在數學練習題中加入這篇有關二戰文章的原委。
就二戰飛機這個具體材料,蔣教授表示,「這篇材料說明的是一個數理邏輯的問題,可能很多東西我們生活中不去注意,但實際上很重要,通過這份材料可以讓孩子們看到這些忽略了看不見的東西。」
最終,今年重慶高考作文題的解讀
被提煉為
「幸 存 者 偏 差」
小編查閱之後
認為這個詞大概傳遞的意思可解讀為:
別讓倖存者影響你的判斷
這個世界遠比你看見的複雜
看不見的彈痕才是最致命的
那麼,專家是如何解讀這篇作文呢?
重慶發布採訪到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董小玉教授
她這樣回答
↓↓↓
從題型上來說,今年全國二卷依然是材料作文。總體來說,材料作文比命題作文的寫作彈性更強,賦予學生更大的寫作空間。
該題目思辨性強,主要考察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與邏輯推斷能力。倘若審題不仔細,極有可能出現偏題的現象。今年全國二卷作文題目具有三個特點:
立意的多元性。這表現在作文立意的彈性與柔韌性上。作文材料兼顧「守陣」與「出新」,考生可以結合時代發展,社會變遷,從多個角度展開寫作:或抓住「多」與「少」關係,透過表象看問題的本質;或運用辯證思維,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堅持己見,專業判斷;或堅守求實精神,展示科技力量;或挖掘數據、提取有用信息等,還可以獨闢蹊徑,基於材料中所蘊含的道理來理性地審視某一社會現實問題。
思辨的深刻性。這體現在作文材料的邏輯性上。「倖存飛機」的數據是真實的,但是分析原因時需要開動腦筋,透過現象看實質。飛機倖存與否是由中彈部位決定的,沃德沒有被彈痕多與少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跳出思維陷阱的桎梏,判斷出戰機防護「應該注意彈孔少的部分」,因為戰機的「這些部位受到重創,很難有機會返航」。不被「多」與「少」的現象所蒙蔽,正確區分問題的主次關係、輕重關係,沃德的判斷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在日新月異、娛樂至死的媒介環境中,我們更應該相信思考的力量,保持「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理性。
現代的科技性。這體現在作文題材所反映的問題上。在媒介技術的加持下,人們表達、交往和互動自由程度日益提高。此次作文以二戰期間的案例引入,引導學生關注數據的統計、分析與運用,從而聯想到當前數位技術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大數據是一座「富礦」,我們要練就一雙「鷹眼」,學會從海量數據中提煉精華部分,「多」中選「少」,「優」中取「精」。這是對科技時代的一種把握與運用,也是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
自2016年,重慶市高考開始採用全國2卷。與自主命題相比,全國卷命題形式更加靈活、開放、多元。近年高考作文題目主要呈現出以下趨勢:
第一,承揚中華文化精髓。2017年的全國2卷高考作文題目為讀古詩文名句的感觸和思考。這些名詩文圍繞胸襟抱負、人格養成、品行修養、批判精神、理想追求等維度展開,凸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於拼搏、使命擔當、志向高潔、追求一流的精神品質,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考察學生的文化積澱與文化品位,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二,彰顯語文課標精神。2016年的全國2卷高考作文題目為「培養語文素養的途徑」,要求學生課內閱讀、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三個方面談培養語文素養的路徑。2018年全國2卷高考作文題目則重點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與邏輯推斷能力,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語文核心素養。
第三,關照現實生活。近三年全國2卷的作文題目既取之生活,又落於生活。2016年將「培養語文素養的途徑」設置為作文題目,出題者將考生置於設計者的高度,考察考生對語文學科的認識與自身發展定位。2017年的名句感觸與思考則關注學生對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具身認知問題。2018年的「二戰」材料可謂是當下「數據泡沫」問題的現實縮影,旨在激發考生的反思意識與批判精神。
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均要求學生針對某個問題或某篇材料明確自己的立場,闡發自己的觀點。切忌「喊口號」「套八股」式宿構的作文。
要培養學生邏輯思辨的能力。由今年的全國卷以及各省自主命題的作文題目可以看出,材料作文佔據主導地位。在短時間內釐清材料邏輯、正確立意十分關鍵。考生可以從立意的多向度、論證的深度、視野的廣度等方面思考寫作。
倖存者偏差
↑↑↑
今天,全重慶都長知識了
小編身邊許多同學表示
「還好早考過了,不然今年鐵定寫不出來」
來源:重慶發布 重慶晚報 重慶市南開中學
整理:陳富為 李越霖 黃軍
編輯:陳富為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版權所有: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平臺支持: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