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倖存者偏差」及「僥倖心理」的存在,助長了病毒的蔓延

2020-12-17 小菡看社會

倖存者偏差:顧名思義這個理論是偏向於「倖存者」這一方面的,這一種非常常見的邏輯謬論。說的是往往大眾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真正的關鍵信息。日常表達為 「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 等。

這種理論從這次疫情開始就一直充斥在我們身邊,比如「這個病不吃藥就可以好」「挺挺就過去了」「就算戴口罩也沒有用」,並且說出這些話的人為了能使聽眾相信,還能繪聲繪色地舉出幾個身邊並不存在或者極為罕見的例子來。

而這時「僥倖心理」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別人都沒事,我肯定也不會有事」的心理暗示。卻忽略了這只是極其偶然的概率而已。

小編今天和大家聊這些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共同一心,攻克難關。

這次疫情的攻克絕不僅僅是靠專家和醫療工作者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的是我們的萬眾一心,我們雖然不需要像他們在一線戰鬥,但是我們有更加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拖延病毒的傳染速度,保護好自己,不要讓自己成為下一個傳染源,這才是這次戰役制勝的關鍵點。

相關焦點

  • 微淼商學院乾貨分享:投資中的損失厭噁心理與倖存者偏差
    第二,飛機機尾看似很少被擊中,但實際上是一種假象,因為很多被擊中機尾的飛機,根本沒有機會安全返回,而是直接墜毀了。看到沃德教授的兩條依據,我們就會恍然大悟:當時軍方陷入了「倖存者偏差」。因為他們只關注到了倖存下來的飛機的信息,而沒有關注到那些已經被擊落的飛機的信息,而這恰恰才真正是加強飛機保護的關鍵。
  • 騙子密碼:倖存者偏差
    只是他們不知道這些數據並不代表真相,這些貌似真實的案例後面,是一個統計學魔鬼在玩魔術,這個魔鬼的名字叫「倖存者偏差」。正是這個魔鬼,一直為騙子塗脂抹粉,保駕護航。它是很多「大師」們的生存密碼。很多冒出來被報導的騙局,因為「死亡數據」在說話。04期望值是「倖存者偏差」的幫兇總聽說一些神奇偏方,還有什麼江湖神醫。但卻很少聽到有人說哪家醫院某某專家是華佗轉世。
  • 因為你不懂「倖存者偏差」
    因為它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倖存回來的飛機,全都是駕駛艙和發動機完好,而那些墜毀的飛機和死去的飛行員們不會告訴他們發動機和駕駛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們會自然認為這些地方不重要。「倖存者偏差」中的「倖存者」三個字,正是造成偏差的原因——許多不幸者或許已經永遠失去了發言的機會,於是倖存者傳遞出的信息就是全部的信息,所以才會產生錯誤。
  • 倖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很多人開始忘記病毒存在,按捺不住躁動的心,那些人山人海的去處,處處危機。那是因為「倖存者偏差」導致的錯覺,畢竟,只有活著的人才會說話。每個人都不要低估疫情的風險,不要因為「倖存者偏差」,讓取之不易的勝利又付諸東流。
  • 便利店逃單:認知偏差的僥倖心理,使人鋌而走險,這是不可取的
    一、僥倖心理僥倖心理,就是無視事物本身的性質,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違反那些為了維護事物發展而制定的規則,想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惡來行事就能使事物按著自己的願望發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結果。僥倖心理古時候就有記載,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就屬於典型的僥倖心理。
  • 倖存者偏差和烏合之眾
    因為他們從小到大也沒見過別的,只見過這些樣子。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一個被困的人被釋放了,他回過頭來,看到了身後的火,以及通道上走過的人們。一開始的時候,他會覺得很疑惑,甚至不相信這些是真實存在的事情。05—倖存者偏差的現象在此我們得提到「倖存者偏差」現象,比如以下例子:A:學校組織郊遊,老師問:沒來的同學舉個手,好,人齊了,我們出發吧!
  • 股市中的倖存者偏差
    來源:雪球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投資應警惕倖存者偏差
    來源:中歐基金倖存者偏差是指僅看到篩選後的結果,以偏概全,從有偏向的子集中得出面向全集的結論。基本面分析中的倖存者偏差除了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中也存在許多倖存者偏差。從牛股中總結出一些特徵,然後去市場中尋找符合特徵的股票,希望找到下一個牛股,這種行為很常見,貌似也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其中也隱含著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 開車的「倖存者偏差」
    【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的其實是在統計概率分布時一個典型的錯誤。錯誤在於對統計過程中對於基數的錯誤估計。如果上面這兩句話你看起來很難理解,那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A吃了一個偏方治好了某種病,於是說這個偏方可以治好這種病。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明智的心理效應:倖存者偏差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嚴格意義說來,並不是心理學效應,而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機械行業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問題
    這個故事被後人用一個詞語概括—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未倖存者已無法發聲。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深度科普:倖存者偏差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高考第一天全國二卷的考試地區「倖存者偏差」一詞火了這個詞語究竟什麼來頭?「倖存者偏差」的歷史「倖存者偏差」來源於二戰中一個著名的故事: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軍是最重要的兵種之一,盟軍的戰機在多次空戰中損失嚴重,無數次被納粹炮火擊落,盟軍總部秘密邀請了一些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統計學家組成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如何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
  • 倖存者偏差:被忽視的大多數,才最致命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是從戰爭中的一個故事來的。在二戰期間,空軍是每個國家最重要的戰鬥力之一,為了減少戰鬥機的損耗,各國都派了大量的專家來研究如何保護戰鬥機,在保證戰鬥力的同時還能減少戰損率。
  • 倖存者偏差
    記得某年某省的高考題作文材料是「倖存者偏差」的故事。這則故事很有哲理,儘管仍然有一定局限性。
  • 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的「倖存者偏差」分析
    上述情況所帶來的啟示即不應該從成功者提取事實和經驗,因為它可能只是不具廣泛代表性的「經驗之談」和「倖存者」,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還要從更全面、更廣泛、更深入的視角推理分析問題。這種推理的方法與日常理解的邏輯關係有點出入,這就叫倖存者偏差又叫「倖存者謬誤」,反駁的是一種常見邏輯謬誤,即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之後的結果,忽略被篩選掉的信息,使對事物的認識僅限於某一偏面,甚至是與事實相反的結論。二、倖存者偏差對醫療服務質量服務評價的偏差表現1.相信療效。在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稍不注意也會犯倖存者偏差的問題。
  • 巧用「倖存者偏差」,讓我們的生活更舒心
    」倖存者偏差「雖然是經典的統計學案例,但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也常常與統計學打交道,尤其是講「偏差」這種心理學範疇的概念,跟我們每個人的決策判斷又息息相關,其實也屬於心理學範疇,興趣猶濃,今天跟大家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以及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使用心得——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是生活中使用科學原理的能手。
  • 都是倖存者偏差惹的禍
    這還要從社會心理學的倖存者偏差效應說起。何為倖存者偏差在二戰期間,有人發現能倖存下來的戰機中,大部分都是機翼中彈較多,而機身中彈的卻很少。所以人們認為要加強戰機機翼的強度,才能更好地保護飛行員。人們把這種邏輯謬誤稱為倖存者偏差,是指人們往往只看到通過某種特定的方式篩選後呈現出的結果,卻沒有意識到這種篩選方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從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質信息。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樣才能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怎麼樣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等等問題。有的人不是靠高學歷很早就進入社會通過努力奮鬥取得成功,他會告訴你讀書無用論,文憑沒用;有的人找工作因為學歷不夠找工作處處碰壁,他會告訴你,學歷是敲門磚非常有用;有的人因為努力學習考入高等學府,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工作起點比一般人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會告訴你學歷努力都很重要。
  • 倖存者偏差你真的理解了嗎?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統計分析時,我們只專注於那些成功的例子,從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錯誤結論。簡單來講,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屬於少數,如果我們只看成功的倖存者,而忽略那些大部分的「失敗者」,那麼就會得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荒唐結論。我們先來看下倖存者偏差的故事來源。二戰期間,為了加強戰鬥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
  • 信貸風控中也有「倖存者偏差」?
    01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效應?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