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雖然是經典的統計學案例,但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也常常與統計學打交道,尤其是講「偏差」這種心理學範疇的概念,跟我們每個人的決策判斷又息息相關,其實也屬於心理學範疇,興趣猶濃,今天跟大家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以及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使用心得——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是生活中使用科學原理的能手。
故事還要從二戰時候的美國說起,有位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教授沃德(Abraham Wald),應軍方的要求,為其提供關於《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率》的相關研究。
沃德教授一頓操作猛如虎,通過對被攻擊後的轟炸機進行實地調研、統計分析,發現了這樣的實際情況: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
有趣的是,針對這個發現,用於指導實踐的結論卻出現截然相反的兩個版本:
一個是軍方指揮官的版本:「應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這其實是我們大家的第一反應有沒有?哪裡容易被攻擊加強哪裡?沒毛病!
另一個是沃德教授的版本:他認為「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原因是:
1. 用於統計的所有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事實確實如此,沒返航的沃德教授自然沒能研究;
2. 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沒錯,數據分析結果也是機翼被擊中的概率高;
3. 並非是機尾不易擊中,而是因為機尾被擊中的飛機早已無法返航。那些寥寥幾架機尾被擊中機尾還幸運返航的飛機,都依賴於引擎尚好——也就是說,機尾被擊中+小概率的引擎沒問題=幸運返航,其實就意味著機尾被擊中就等於九死一生。
一個樣本問題,凸顯的是理性思維和感性直覺的巨大差別,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故事發展到後來,難能可貴的是,軍方最終接受了沃德教授的判斷,當然他的決策也最終經受住了實戰的嚴苛考驗,後來便有了「看不見的彈痕更可怕」的理性之光閃耀至今,「倖存者偏差」也徹底火遍了全球。
後來在此經典案例基礎上,總結出了「倖存者偏差」的概念,即人們只會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掉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倖存者偏差因為其普遍性,在多個領域被用來警醒從業者:
人們在提到「倖存者偏差」的時候,其實大多是批判的,但是任何科學發現都無關好壞,關鍵是怎麼使用,尤其是這種直觀判斷既然這麼普遍,自然可以被用到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更明晰、舒心。
倖存者偏差的正向使用——主動讓一些東西成為倖存者
我們將易壞的,或者希望頻繁使用的東西,放到一眼就能看見的地方,或者玻璃櫥窗、或者隔板架子上、或者冰箱和目光平視的層——這些容易被看見的物品便成為我們挑選出的倖存者。
日本房間整理大咖總結讓房間時刻保持乾淨的技巧是,讓這些清潔用具放到順手的地方,筆者試著將吸塵器從柜子裡改放到門口,果然房間裡打掃的次數就多了——吸塵器就是篩選出來的倖存者。
倖存者偏差的反向使用——主動讓一些東西成為不倖存者
我們通常會看到一隻襪子,才會想到丟了一隻襪子,而幾乎從來不會想起兩隻一起丟的襪子——那隻孤零零的襪子就是倖存者。於是,把那一隻僅存的襪子也變成不倖存者(淘汰者),扔掉後,整個世界清淨了。
周末在整理房間時,很猶豫一些東西要不要扔掉,後來想到之前扔過的一些東西想都想不起來、也再沒有用到時,便釋然了——讓這些不用的東西成為不倖存者(淘汰者),腦子裡很快會被倖存者佔據,也便可以果斷地做到斷舍離了。
心理學原理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可以幻化成為非常豐富的使用指南,讓我們的生活更舒心美好,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