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
全國二卷的考試地區
「倖存者偏差」
一詞火了
這個詞語究竟什麼來頭?
「倖存者偏差」的歷史
「倖存者偏差」來源於二戰中一個著名的故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軍是最重要的兵種之一,盟軍的戰機在多次空戰中損失嚴重,無數次被納粹炮火擊落,盟軍總部秘密邀請了一些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統計學家組成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如何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的問題。
當時軍方的高層統計了所有返回的飛機的中彈情況——發現飛機的機翼部分中彈較為密集,而機身和機尾部分則中彈較為稀疏,於是當時的盟軍高層的建議是:加強機翼部分的防護。
但這一建議被小組中的一位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教授——沃德(Abraham Wald)駁回了,沃德教授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加強機身和機尾部分的防護。
那麼這位統計學家是如何得出這一看似不夠符合常識的結論的呢?沃德教授的基本出發點基於三個事實是:(1)統計的樣本只是平安返回的戰機;(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飛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3)而在機身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機率極小,即返回的飛機是倖存者,僅僅依靠倖存者做出判斷是不科學的,那些被忽視了的非倖存者才是關鍵,他們根本沒有回來!
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加強了機尾和機身的防護,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無比正確的,盟軍戰機的擊落率大大降低,這就是「倖存者偏差」故事的來源。
今天,全重慶都長知識了
小編身邊許多同學表示
「還好早考過了,不然今年鐵定寫不出來」
△倖存者偏差
不過
隨著高考題目的公布
一篇5個月前的推文
莫 名 其 妙
也 火 了?!
究竟怎麼回事
來看看評論先
推文上清晰地寫著日期:1月8日
可以這麼說
認真聽了這堂講座的同學
今年高考語文作文
都能夠信手拈來
原來,今年語文高考題的材料
早在今年1月8日南開中學這堂講座中
就被主講人——北京大學教授引用
所以
這名教授不經意間的引用
導致推文發出後的五個月
被大家「扒」出來
狠狠地稱讚了一翻
閱讀量也是分分鐘破萬
不僅如此
今年高考作文命題
還「撞車」
小學二年級數學練習題
《小學數學同步練習(二年級下冊)》數學練習題
和高考作文題目驚人地相似
據了解,《小學數學同步練習(二年級下冊)》由西南師大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編寫組編寫、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副社長、重慶作協副主席蔣登科教授介紹了這道小學數學練習題背後的故事。
「撞車」純屬偶然事件
為什麼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就能和高考作文發生「撞車」?蔣登科教授他笑了起來:「今天上午就有朋友跟我說起了這個事,我們編寫這個數學材料是為培養小學生的數理邏輯思維能力,高考用在語文試卷上只是一個偶然,不是我們的老師猜到作文命題。」
題目是為培養數理邏輯
「以前的西南師範大學校長宋乃慶,長期從事數學教學研究,他認為數學不僅是數字,而是一種文化,數學教育應該輔以歷史故事,這樣可以讓教學更有趣。在他的倡導下,我們的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組,按照國標編寫了小學同步練習題,這些題目不僅教了數學,也讓孩子們學到了文化。」蔣教授介紹了他們在數學練習題中加入這篇有關二戰文章的原委。
就二戰飛機這個具體材料,蔣教授表示,「這篇材料說明的是一個數理邏輯的問題,可能很多東西我們生活中不去注意,但實際上很重要,通過這份材料可以讓孩子們看到這些忽略了看不見的東西。」
最終,今年重慶高考作文題的解讀
被提煉為
「倖存者偏差」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
為什麼好萊塢拍的都是大片?
因為拍爛的電影根本沒有機會在國內上映,
你根本沒機會看見。
這些都是「倖存者偏差」,並且在我們生活之中很常見。
比如人們常說的「紅顏多薄命」。
因為相比普通的女人,美女會更容易吸引關注。所以當有「紅顏」死掉的時候,就更容易引起關注,而普通的女生則「被沉默掉了」。
所以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只記住了「美女早死」。
然而,但凡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壽命長短和美女與否並無直接關係。
倖存者偏差告訴我們:你所看見的,其實只是你想看見的。
讀書無用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人們常說誰誰誰沒上過大學,如今照樣掙大錢。
手下全是碩士博士。
而好多讀書認真用功,考上大學的人,
畢業後反而不如那些沒好好學習的人混的好。
這些其實只是個例。
因為低學歷者的成功,
被人們無限地放大。
而高學歷者的成功,往往被人們司空見慣地忽視。
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別迷信偶然的成功。
馬上就要踢世界盃,
還記得2010年世界盃的明星「章魚保羅」嗎?
其實它就是一次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那年夏天其實有很多動物都參與了世界盃的預測:
菲律賓的猴子、
墨西哥的羊駝、
非洲的大象、
保加利亞的奶牛、
甚至還有中國的熊貓,
只是因為這些動物預測失敗了,
於是並沒有媒體報導,
而章魚保羅成為那個幸運兒。
章魚保羅也是倖存者偏差的受益者,
感嘆其幸運之時,
別忘了它背後數不清的章魚彼得、大衛、山姆。
遊戲、直播,是這兩年異軍突起的行業。
一些主播直播睡覺、吃飯、唱歌、打遊戲,
都可以月入百萬,再不濟十萬。
但其實中國的網絡主播人數已超過百萬,
只有不到1%的人,
能夠年收入百萬千萬。
你看見了站在塔尖的人,
卻不想看到這條路曾經埋葬了多少理想和年少。
綜上所述,
小編認為這個詞大概傳遞的意思可解讀為:
別讓倖存者影響你的判斷
這個世界遠比你看見的複雜
看不見的彈痕才是最致命的
那麼,專家是如何解讀這篇作文呢?
重慶本土作家、西南大學2005至2007年度最受學生歡迎的十大課堂教學名師鄭勁松
鄭勁松向上遊新聞記者講解自己的看法。「材料中,英美軍方從最初的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到統計學家建議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實際上就是注意到了被忽略的、導致問題產生的核心因素,所謂「沉默的數據」,這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
他認為,今年的考題相對而言,有一定難度,雖然沒有限定文體,但給出的一則「二戰」歷史材料,很明顯是讓考生從中得出什麼啟示與思考,所以應該選擇議論文文體。
鄭勁松用很著名的邏輯學實證問題來解釋材料——「倖存者偏差」。主要考察學生的邏輯與思辨能力,體現了語文學科對於中學生思維認知發展的核心素養。「因為,雖然有人認為偏難,但是其實正好是切中語文教育的時弊。」
作家大咖教你這麼寫
不少高考考生在考完後直呼「難」,那麼,作家大咖來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可以有哪些角度或者怎樣立意、破題和展開寫作呢?
鄭勁松認為,通過分析,並聯繫生活與人生實際,可以大概有以下一些思路:
1.「最重要的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或 「應當注重被忽略的部分」——來分析、立論,生活中 要學會全面的、聯繫的、系統的審視問題,要善於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不人云亦云,要冷靜判斷。
2.材料中說「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可以啟發——看待事物,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真正破解問題!
3.也可以從材料中所說的,英美軍方先是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這一事實,得出,「現象與本質」的思考。或者說「看得見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這一角度。
而就寫作成文而言,僅有破題、僅有角度,乃至有了好的立意,還遠遠不夠,要進行展開分析,多問幾個為什麼。換句話說,議論文大抵至少應該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或者:「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邏輯結構。
其次,要想形成一篇完整作文,僅僅就事論事的分析,也遠遠不夠。「作為中學生,一定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或者聯繫自己目前已有的歷史知識,其他歷史案例或現實案例來進一步闡發,並緊密結合主題,深化自己的思考。否則,也容易失之空洞。」
大膽創新或能獨佔鰲頭
不少高中語文老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都會特別囑咐——不要寫詩歌,儘量寫議論文。鄭勁松對這一現象表示理解,「今年的題目較往年『詩歌除外』的要求,沒有限定文體,但絕大多數學生會寫成議論文,這是最為保險的。」
但是,鄭勁松也提議,既然沒有限定文體,如果學生願意大膽創新,完全可以還原統計學家沃德如何沃德力排眾議、獨立堅持探索,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最後被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的故事,「學生可以寫記敘文,用細膩豐富的細節,加以想像,還原當時沃德搞研究的場景,如果寫好了,也是幾極為出彩的。」
作為重慶本土著名詩人,鄭勁松還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沒有「詩歌除外」的字樣,學生們可以立足大膽創新的角度,將這則材料小故事寫成哲理詩。
「人生仿佛就是一場空戰,彈痕就是人生中的失敗、痛點和挫折。怎樣把你的『彈痕』暴露出來,一一去修補它們,讓自己在航行過程中不迷失本心,這是每個學生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發現『彈痕』、修補『彈痕』的過程,其實就是堅持自己信念、堅持自己本心的過程,如果這些都迷失了,你就容易被別人擊垮,就再沒法『返航』。」
知多一點>>
近年高考作文題目呈現出什麼趨勢?
自2016年,重慶市高考開始採用全國2卷。與自主命題相比,全國卷命題形式更加靈活、開放、多元。近年高考作文題目主要呈現出以下趨勢:
第一,承揚中華文化精髓。2017年的全國2卷高考作文題目為讀古詩文名句的感觸和思考。這些名詩文圍繞胸襟抱負、人格養成、品行修養、批判精神、理想追求等維度展開,凸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於拼搏、使命擔當、志向高潔、追求一流的精神品質,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考察學生的文化積澱與文化品位,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二,彰顯語文課標精神。2016年的全國2卷高考作文題目為「培養語文素養的途徑」,要求學生課內閱讀、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三個方面談培養語文素養的路徑。2018年全國2卷高考作文題目則重點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與邏輯推斷能力,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語文核心素養。
第三,關照現實生活。近三年全國2卷的作文題目既取之生活,又落於生活。2016年將「培養語文素養的途徑」設置為作文題目,出題者將考生置於設計者的高度,考察考生對語文學科的認識與自身發展定位。2017年的名句感觸與思考則關注學生對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具身認知問題。2018年的「二戰」材料可謂是當下「數據泡沫」問題的現實縮影,旨在激發考生的反思意識與批判精神。
高中生需要增強哪方面能力應對作文?
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均要求學生針對某個問題或某篇材料明確自己的立場,闡發自己的觀點。切忌「喊口號」「套八股」式宿構的作文。
要培養學生邏輯思辨的能力。由今年的全國卷以及各省自主命題的作文題目可以看出,材料作文佔據主導地位。在短時間內釐清材料邏輯、正確立意十分關鍵。考生可以從立意的多向度、論證的深度、視野的廣度等方面思考寫作。
看了這麼多,有沒有點「偏差」收穫?
多讀書總是沒錯的啊。
資料來源:上遊新聞 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 重慶正事兒微公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