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認為研究失敗,比研究成功更具有價值。
成功學靠不靠譜?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種心靈雞湯和成功學滿天飛。
比如馬雲、賈伯斯、扎克伯格、比爾蓋茨這些人學歷不高,但都創立了世界五百強企業。
先說說馬雲,馬雲的父親馬來法在馬雲創業之初就是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主席。馬雲90年代創業就能拿出50萬元。
按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的計算方法——比較不同年代居自民的平均存款數,取其倍數。90年我國人均存款數是800元,2018年是5萬,就是2018年是1990年的62.5倍。62.5x10000=625000!這個算法是最良心的算法!
現在是2020年就以18年數據作為參考,62.5*50萬=3125萬元。
這個數據雖然不準確,你只需要知道在90年代馬雲能夠集資到巨額資金就行。
還有你不會真以為十八羅漢是一群烏合之眾吧!
蔡崇興,持有耶魯大學經濟學士及耶魯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擁有很強的法律和財務背景。孫正義的投資就是他拉的關係。其他人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你查一查資料就會發現,在90年代他們絕對算得上是人才。
賈伯斯、扎克伯格、比爾蓋茨有的人在大學時就輟學了,但比爾蓋茨說他當時能夠隨時回去,他們是天才,對於天才學校只會束縛他們的成長。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只能老老實實去上學、去讀書,像那些精英學習經驗,因為你我都不是「天才」,也不是富二代。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舉個例子
在二戰的時候盟軍與德軍交戰,盟軍發現了自己的空軍損失非常厲害,工程師研究怎麼把這個飛機加強防禦。他們對回來的飛機研究發現,彈孔都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在機翼和尾部的彈孔分布比較多。
有的工程師就說了,我們應該在這個彈孔多的地方加強防禦。
軍隊裡有一個統計學家沃爾德,他說我們不應該在彈孔多的地方加護甲,而是應該考慮,沒有中彈或是中彈少的地方。
有些人就奇怪了,這些地方沒有中彈考慮什麼。
沃爾德就說了,你看我們現在研究的都是「倖存者」,就是活下來的飛機。
那些死掉的飛機,我們並沒有研究。
考慮一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那些沒有回來的飛機墜毀,就是那些我們忽略的沒有中彈的地方。
用反證法來解釋,假如是中彈多的地方導致飛機墜毀,但是這些「倖存飛機」是怎麼活下來的呢?答案就是彈孔多的地方根本就不是導致飛機墜毀的原因,這個地方也沒有加強防禦的必要。
如何避免」倖存者「陷阱?
還記得開始我說的話嗎?
研究失敗比研究成功更具有價值。
在現實中我們只看到了誰誰誰通過怎樣的努力,獲得了成功,卻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
比如,你們班裡的學霸,你看他平時玩的挺嗨,在你眼裡好像沒怎麼用功,但你不知道,他在家裡偷偷學習。
你的某個朋友掙了大錢,你卻不知道他在背後付出的努力。
我們總是被別人光鮮亮麗的成就,遮蓋了眼睛,卻忽略了許許多多的因素。我們只看到了成功者在炫耀,不知道在同一件事有多少人、多少事物死掉。
如果你能夠承認自己的失敗,理解自己,思考自己,並想辦法規避掉錯誤,雖然不一定能夠讓你成功,但絕對能讓你立於不敗之地。
喜歡的話就點個關注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