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危機不慌|馬斯克設計成功的失敗
對於希望思想領先的企業,「設計成功的失敗」應該是必備的認知能力。它不應該只停留在認知態度上,還要有執行的方法。以馬斯克為例,本文提供一個實踐模式。
上周三,12月9日,「星際飛船」(SpaceX Starship SN8)第一次試航。與過去火箭發射不一樣,飛船要試驗像飛機那樣的起飛和降落整個過程,因為未來它將承運100人去火星。下午4點45分,飛船順利升空。4分30秒之後,飛船到達預定12500米的高度。4分40秒,飛船完成從垂直到水平的空中90度翻轉,持續平穩降落。6分30秒,飛船再次從水平飛行狀態翻轉90度,以底部瞄準預先設定的降落臺著陸。6分42秒,飛船著地降落臺,瞬間起火爆炸,化為灰燼。
星際飛船的總設計師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隨後在社交媒體上宣布此次試航是「成功的失敗」:成功上升,火箭推動裝置交替點火成功,空中旋轉成功,精準導航降落預定點成功。爆炸數據分析顯示,燃料艙前端壓力太低,導致著陸速度過高,碰撞起火爆炸。末了,馬斯克不忘再推一句豪言壯語:「火星,我們就快來了!」
在我的《新技術的勝算》一書中,我曾經概括,馬斯克善於設計成功的失敗。利用高風險的探索,他深刻理解新事物的「第一性原則」,然後再出發。馬斯克的事業都具有先行者的優勢。只要秉承持續探索的路線,失敗是首先發現第一性原則的墊腳石,是成功的必要準備。
大多數的商業先進關心事物的普遍原則,即經過大數據樣本的驗證,已經確定有明晰因果關係的行動指導原則。普遍原則與「第一性原則」不矛盾。通過追隨者反覆試驗,第一性原則可以成為普遍原則,就像牛頓定律和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但是,對商業領袖而言,他們更在意首先獲得第一性原則,因為那是核心競爭力的思想源泉。
如果要在商業思想上領先,那麼,懂得像馬斯克那樣設計成功的失敗就很重要了。
為發現第一性原則而遭受的挫折是值得慶祝的失敗。埃德蒙森(Amy Edmondson)教授專門對失敗做了9種分類。那些已經有常規程序的,在崗位技能範圍內的,屬於專家判斷能力範圍內的失敗,可以控制。發生後,必須懲戒。而屬於挑戰假設,探索未知,鑽研第一性原則的行動,它們其實沒有真正失敗過,只有獲得反饋信息的豐富程度。如果反饋信息拓展了認知邊界,那麼,它就是成功的失敗。爆炸之前,星際飛船試航已經帶回95%的反饋信息。爆炸之時,科研人員獲得燃料艙壓力關鍵數值。所以,它屬於成功的失敗。
什麼是「第一性原則」?蘋果公司的內訓設計課程會首先給員工展示三幅圖片:公元前3萬年肖維巖洞的公牛壁畫,畢卡索寥寥幾筆勾勒出的抽象公牛,蘋果第一代滑鼠。從原始人具體生動的巖畫中,畢卡索抽象出藝術的第一性原則:神韻。然後,它成為畢卡索畫作的第一性。蘋果設計的第一性是什麼?這是所有設計師首先和最後要回答的問題。
藝術有第一性,科學也如此。已故中國飛彈專家張順江教授專門寫了本《元論》,講解「第一性原則」就是系統的「元規則」,萬變不離其宗的系統元點。我採訪協同論創始人哈肯(Herman Haken)教授時,他解釋系統的「第一性原則」為「秩序參數」(Order parameter)。理解混沌到秩序,要點在把握秩序參數。
回歸商業,從一個模式向另一個模式遷移,也是新舊秩序的轉換。例如,電腦行業曾經有過WinTel (Window+Intel)的「軟硬體系統集成」的第一性原則。現在,元規則是「軟體即服務」(SaaS)。又如,全球化有過產業鏈「全球整合」(Global Integration)的第一性原則。去全球化後,元規則是什麼?誰先把握它,誰就思想領先,商業升維!
等到「第一性原則」成為普遍原則,商業優勢已經過氣為普遍常識。因此,像馬斯克那樣的商業領袖對失敗情有獨鍾。對他們而言,任何能夠幫助突破認知邊界的失敗,都是成功必要的資糧。
若得法,設計成功的失敗,思想收穫遠遠不止於第一性原則。下面就是一個協助思考的框架(見下圖)。
首先,我們要將認知對象分為兩類:大概率事件和小概率事件。
其次,我們把學習模式劃分為兩種:學對和學錯。從失敗中學習,它屬於學錯模式。重複成功的因果關係,它屬於學對模式。兩者非但不矛盾,而且互補。反之,單獨對待,事倍功半。這是我們把學對和學錯綜合在一起討論的一個重要原因。它們分為以下四種情形。
1。大概率事件學對。數學家高斯和拉普拉斯對人類知識發展做出的貢獻是:萬事萬物背後有概率分布的特徵。利用正態分布的原理,總結反覆出現的事件背後的規律,這是我們最熟悉的學習模式。大部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現象都遵守概率統計學的正態分布規律。依據現象中間值和平均值計算,我們就觀察的事物推導出比較穩定的因果關係。然後,我們再將它應用到同類活動中。管理實踐中,我們推廣組織中的最佳表現,用KPI考核成員的個人表現,總結並複製商業模式。它們的原理都基於大概率事件學對,依靠的是中間值知識。
2。大概率事件學錯。同樣依據概率統計原理,大概率事件在正態分布的尾端顯現出事物變化的偏差(統計上的標準差),即沒有遵守已知規律的部分。它們出現,可能是偶然性因素,可能是人們執行規律的精細程度還不夠。總結概率偏差,我們找到降低人的行為表現誤差的方法。認識「誤差」後,我們設立糾錯機制。為提高產品質量,許多企業都貫徹執行「六西格瑪」質量控制體系。這個最早來自摩託羅拉生產管理的方法就是用概率分布的標準差(西格瑪,Sigma)衡量質量變差。然後,用各種方法,不斷降低標準差,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穩定性。大概率事件學錯對標的是已知規律。
但是,如果是偶爾現象,稀有事件,如果我們必須尋找已知規律之外的新原理才能解決新問題,那麼大概率事件學習模式就不適用了。例如,乘坐飛船去火星,對這個新問題,我們必須從地球航空的規律跨越到星際航天的原理。要發現新的第一性原則,我們得結合小概率事件學習模式。
3。小概率事件學對。許多重要的現象難以得到大量的數據,屬於小概率事件,例如危機事件和偶現的天文現象。但是,理解它們有極高的價值,例如搞清楚新冠病毒,才能找到疫苗。因此,解析罕見現象和稀有事件是推動人類認知邊界的重要活動。
不過,因為缺少大數據,把握小概率事件就無法通過大數據正態分布找因果關係。相比而言,感知的方法更合適。對於只有小樣本的事件,我們調動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感受,例如,觀察、問詢、比較、聯想、幻想、比喻等等。我們用不同的解釋系統去描述,例如,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我們關注其中特別的屬性,例如相反的、陌生的、意想不到的、奇怪的等等。在感知的基礎上,我們決定選擇某種視角去把一個現象和另一個現象聯繫起來。例如,手機-雙方打電話的電子產品-信息通信工具-自己找信息的工具-即時獲得當場關注的信息-個人即時移動信息工具。在選擇看問題的視角之後,為理解同一個種類的現象,我們給它們取一個共同的名字。這就是概念。例如,「智慧型手機」。
通過感知、視角和抽象命名,我們讓一個概念對應一類現象。「小概率事件學對」幫助我們深究出新現象的共性,接近新事物的第一性原則。這個認知習慣很重要,它事關能否以思想領先帶動商業優勢。例如,手機背後是一個巨大的通訊技術基礎設施。沒有分布式信號傳輸的技術,不可能有智慧型手機。華為是分布式信號傳輸基站的首創者。但蘋果用它建立了智慧型手機的新商業範式。一個「看到」更高級的技術,另一個「看到」顛覆式技術。一個看到商業價值量的增加。另一個看到商業價值質的變化。後者看到新秩序的種子,理解「移動信息應用平臺」是新秩序的第一性原則,這就是洞察力。
小概率事件學對的智慧還有兩個特徵:
1)換了組織或個人,洞察力不一樣或失效,因為它與觀察者的感知過程息息相關。離開具體感知環境,洞察力帶來的直觀啟發便乾枯了。保留它近似效果的方法是歸納出一些生動的元規則,讓缺乏感知經驗和能力的人也可以做。例如,電影《地雷戰》中,「不見鬼子不拉弦!」村民缺乏爆破學知識。但按這個元規則去做,可以提高地雷爆炸殺傷力。
2)它是暫時的,動態的,應用的判斷。有別於因果關係代表的穩定規律,判斷是依據較少的線索,想像可能的聯繫,是推演未來變化中的因緣關係。例如,未來,沒有超級大國的霸權秩序後,我們可能迎來「俱樂部經濟」。全球企業主動合縱連橫,組織小範圍的生產與貿易俱樂部。它符合各方的意願,有推廣的條件,是可能成功的因緣關係。
4。小概率事件學錯。偏差預示著陌生新現象。偏差中孕育新秩序的種子。這是小概率事件學錯的兩個關注點。危機現象就屬於學錯的偏差。與前面討論的糾錯思維不同,學錯思維把造成危機的小概率事件當作寶貴的材料,並試圖以此彌補判斷力的不足之處。
小概率事件學錯能幫助我們率先感知新秩序出現的弱信號。新秩序尚未成長發展為普遍現象之前,它往往出現在一系列危機事件中。它往往被當作偶然因素造成的誤差。「春江水暖鴨先知。」那些少數當事人,如果有小概率學錯思維,便視之為發送新秩序弱信號的媒介。例如,新冠疫情衝擊了加拿大所有大學的傳統模式。但是,在這次危機偏差中,我們看到新秩序的弱信號:未來大學模式,從課堂教學走向混合輔導。把教學元素拆解為線上、線下、自學、教練、模擬、綜合等新活動。新秩序的第一性原則是:教育即服務(Teaching as a service, TaaS)。
四種情形中,小概率事件學錯最難,因為它是一種與人的認知本能相反的自覺意識和行動。我們的認知本能有下列偏好:一致性,確定性,自我正確性,簡單結論和普遍規律。而小概率事件學錯要求我們有意識地抵制簡單化概括,提醒我們承受反思錯誤的心理反感,鼓勵我們精思熟慮現象背後的細膩關係。這樣做的好處是持續調整我們的判斷力,達到校正心念、意念和概念的效果。這是正念的實踐。所謂正念之正,為校正之正。
小概率事件學錯的另一個價值在於突破舊認知的邊界。世界的一切都是想出來的。而思想必然有假設的邊界。什麼時候我們對邊界的限制性最有感觸?發生危機和犯新鮮錯誤的時候。例如,對Space X, 燃料箱壓力不足導致著陸失敗,這是新鮮的錯誤。它拓展工程師認知的邊界。又如,對衛生健康行業,新冠凸顯醫院的「三密」邊界(密集人群,密切接觸,密封空間)。以技術重新劃分虛擬和實體活動的邊界,數位化醫療(Telehealth)的新秩序值得期待。
兩位古希臘哲學家曾經討論宇宙是否有邊界。持反方的哲學家設計了一個成功的失敗:假設有邊界,你手持長矛,跑到假設的邊界,然後奮力一擲,會怎樣?如果飛出去了(假設失敗),豈不是天外有天?如果反彈回來了(假設再失敗),既然已經在邊界,怎麼邊界之外還存在反彈力量?邊界的問題困擾我們幾千年。它還會繼續吸引思想領先的創業者。因為,無論成敗,邊界問題是通往「第一性原則」的曲折幽徑。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