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市值突破5000億美元、獵鷹實現私人公司載人航天、Neuralink腦機接口一鳴驚人……
這一系列人類商業與科技史上的歷史突破,讓馬斯克成為又一位罕見的、瘋狂改變世界的商業與創新天才。和所有改變世界的人一樣,他也曾有過罕見的、堪稱艱苦卓絕的艱難經歷……
【猝不及防的「政變」】
2000年9月,在帕洛阿爾託一家酒吧裡,發生了矽谷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次「政變」。X.com的核心員工聚集在一起,討論如何推翻這家公司的創始人馬斯克。
當時正與妻子賈斯汀飛往雪梨度蜜月的馬斯克,對這一切毫無察覺。當航班落地時,其CEO職位已經被另一位創始人蒂爾取代。
這是馬斯克創業以來,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多年以來,其管理能力一直飽受質疑,並最終引發了「宮變」。
1995年,馬斯克和弟弟創辦了一家名為Zip2的公司,做網際網路黃頁的業務,並於1999年以3億美元被收購。28歲的馬斯克分到了2200萬美元,實現了財務自由。
錢還沒有,同年3月,馬斯克便投資1200萬美元創立了金融服務公司X.com,包括他在內的四個合伙人都認為,傳統銀行已經過時,在網際網路時代,辦理業務可以繞過銀行,無須忍耐繁瑣的流程,只要輸入對方的電子郵箱地址,就可以轉帳給他們。
但很快,合伙人之間理念發生衝突。
銀行專業背景出身的弗裡克,傾向於用傳統的方式來管理X.com;而馬斯克堅持要擯棄常規商業思維,大肆宣揚將徹底顛覆銀行,讓弗裡克極為不滿,「我們承諾給媒體太陽、月亮和星星。」在他心裡,馬斯克所說的一切還只是鏡花水月,簡直愚蠢至極。
於是,X.com成立5個月後,弗裡克發動「政變」威脅馬斯克將CEO的位置讓給他,否則就「把公司裡的每個人都帶走,然後成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
年輕氣盛的馬斯克不屑一顧,最後弗裡克帶走了絕大部分員工,公司只剩一個空殼。
但馬斯克立馬在矽谷網羅人才,並於同年11月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家網上銀行。但很快,一家名為Confinity的公司,也開發出線上支付系統,發展得風生水起,成為X.com最大的競爭對手。
最後,兩家公司選擇合併,新公司名字還是X.com,馬斯克是第一大股東。但合併後,兩家公司的企業文化、管理風格、產品理念,全都不一樣,團隊之間也互相看不順眼。兩個月後,因為產品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X.com深陷泥沼,從投資人到員工紛紛質疑馬斯克的領導能力。
如此背景下,開頭那場著名的「政變」爆發了。
當馬斯克得知消息後,迅速返程,想盡一切辦法想說服董事會,卻於事無補。加上整個團隊脫離控制,無奈之下,只能接受公司顧問的角色。
禍不單行的是,2001年,補償蜜月的馬斯克從非洲回來後染上了熱帶瘧疾,在重症監護室度過了無比煎熬的10天,並花了6個月才康復。這讓他在公司的影響力不斷下滑。
2001年6月,蒂爾將X.com重新更名為Paypal,這場權力的爭奪戰,誰勝誰負,不言而喻。
2002年7月,PayPal被eBay以15億美元收購,馬斯克獲得約2.5億美元,交完稅還剩1.8億。從投資角度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對馬斯克而言,這僅僅是災難的開始,並掀起軒然大波。
2004年,Confinity前員工埃爾克·傑克遜出版了《支付戰爭》,把最大的功勞歸於蒂爾和列金夫,而將馬斯克形容為一個剛自用的無能之輩,在關鍵時候總能做出錯誤決策。
科技網站「矽谷八卦」也發出了不少批評馬斯克的聲音,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馬斯克聯合創始人的能力被極度質疑,被認為是一個躲在蒂爾後面坐收紅利的小丑。
這場輿論風波愈演愈烈,媒體的爆料、PayPal的惡評,讓馬斯克賴以成名的ZIP2董事會也認為馬斯克「不是當CEO的料」。人們甚至覺得,馬斯克的成功主要歸功於運氣。
在巨大的質疑聲下,憤怒不已的馬斯克在「矽谷八卦」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列舉了七個原因,以證明其作為PayPal聯合創始人的地位實至名歸。
諷刺的是,雖然很多PayPal老員工承認其貢獻,也認為傑克遜的書扭曲事實,但他們也同樣認為馬斯克確實管理不當,「我認為如果埃隆再在CEO位置上待半年,公司就會完蛋。」X.com前財務長博塔如是說。
這場輿論的大風颳起後就再也未曾停下,每當馬斯克的企業遇到問題,這段經歷都會被再度提及。人們似乎樂意嘲笑一個自大狂的失敗,並且不介意在傷口上多撒幾把鹽。童年的黑暗經歷讓他對「惡意」非常敏感,無論是父親的算計,還是同學的霸凌,都早已成為他心裡不可磨滅的陰影,現在又添上新的傷口,即便過了多年,他也一直很難釋懷,「這很傷人的」。
不過,輿論的打擊還只是停留在名聲上,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
【三次墜毀後的背水一戰】
2008年8月2日,「獵鷹1號」點火發射,當一級火箭和二級火箭分離時,二者相撞導致火箭頭部和發動機損毀。
這是「獵鷹1號」第三次發射失敗。巨大的絕望籠罩了SpaceX公司,「那就像是世界末日。成年人一般不輕易哭泣,但是那天他們都開始嗚咽。所有人都身心俱疲。」SpaceX招聘負責人多利·辛格回憶說。
在SpaceX之前,即便是再瘋狂的企業家,也不敢輕易涉足航空航天領域,尤其是還要自己造火箭,怎麼看都像是天方夜譚。馬斯克從小的偶像——「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和「登月最後一人」塞爾南,也公開表示完全不看好他的火箭計劃,阿姆斯特朗直言「你不懂你不了解的事」,來自各界的嘲諷與奚落更是數不勝數。
但這一切,都沒能阻止馬斯克不顧一切衝向太空。
2001年,在馬斯克被排擠出PayPal決策團隊後,他開始回憶起童年關於火箭飛船和太空旅行的夢想,認為這比提供網際網路服務要偉大得多。隨後,他接觸到「火星學會」這一組織,火星探索與移民計劃從此刻在了腦中。他為此成立了「火星生命基金會」,開始了「火星綠洲」項目的探索。
根據這項計劃,馬斯克打算買下一枚火箭,將一個機械溫室發送到火星上。為此他親自跑俄羅斯三次,價格始終談不下來,於是做出一個瘋狂的決定——自己造火箭!
2002年6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應運而生,從小深受科幻電影影響的馬斯克,為向《星球大戰》中「千年隼」號致敬,將第一枚火箭命名為「獵鷹1號」,計劃於2003年11月進行首次發射。
也就是說,從網際網路一腳跨進航空航天領域,從一無所有到發射火箭,只有15個月時間。
一拿到賣Paypal的錢,馬斯克立馬把1億美元投入SpaceX中,並組建了一支全明星團隊。馬斯克雄心勃勃地向世人宣告,SpaceX將成為「太空行業中的西南航空」。就在Paypal被收購當月,馬斯克和賈斯汀的第一個孩子又不幸夭折。馬斯克更加拼命工作,藉此來逃避巨大的悲痛,賈斯汀後來這樣解釋他的行為:「他一直不斷向前,只有這樣他才能生存下去。」
但接下來的事實表明,即便有錢,有些事情也無法一蹴而就,尤其是高科技領域的技術攻關。
直到2004年,火箭發動機還存在許多重大問題,包括導航、通信和火箭整體管理體系在內的航天設備也故障頻發。
在馬斯克的認知裡,他假定其他人也具備跟他一樣的工作能力和不要命的工作態度,卻忽略了他155的智商、一眼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和每周工作超過100個小時的旺盛精力,絕大多數人都很難擁有。
2006年3月24日,在原計劃延後了2年4個月後,「獵鷹1號」終於站在了發射臺上。但25秒後,火箭墜落。為此,馬斯克和技師霍爾曼大吵一架,主管團隊認為,由於霍爾曼沒有擰緊一枚B型螺母,才直接導致了這次墜毀。隨後團隊在酒吧裡借酒消愁。
2007年3月15日,「獵鷹1號」再次發射。開始一切順利,接著推進燃料在罐子裡來回晃動,引發火箭擺動導致發動機開口暴露,空氣進入點燃了發動機,5分鐘後,火箭爆炸。
這次失敗給公司帶來了巨大打擊,工程師團隊身心俱疲,信心被摧毀。雪上加霜的是,SpaceX的資金也不夠了,最多只能支持一兩次的發射。
兩次失敗後,按正常邏輯,SpaceX需要通過一場成功的發射,來挽回團隊的信心和外界的評價。
但馬斯克卻在「獵鷹1號」接連失敗的情況下,讓一隊工程師著手開發擁有更多發動機、技術更複雜、難度更大的「獵鷹9號」,以取得NASA的高價合約,緩解資金緊張。
在「獵鷹1號」發射成功前,這不但都是空中樓閣,更是一次命運的豪賭。
2008年8月,「獵鷹1號」第三次發射,依然失敗。
這一次,SpaceX真正陷入了絕境,資金只能再支持最後一次發射了,這是真正的背水一戰。」
但不幸的是,這還只是災難的一部分,還有兩座大山在這一年一起壓向了他。
【金融危機下的至暗時刻】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37歲的馬斯克的人生也走入了地獄。
SpaceX陷入絕境的同時,在馬斯克最需要支持的時候,賈斯汀又鬧起離婚,並在博客上不斷控訴前夫。而在遭遇金融風暴的血洗時,馬斯克的特斯拉研發成本又嚴重超支,且再也找不到投資了。
無論是事業還是公眾形象,馬斯克面臨著有生以來最大的危機。
對馬斯克來說,特斯拉是完全可以與SpaceX齊頭並進的又一個項目。
2003年,拿著PayPal收購獲得的巨額資金,馬斯克出資650萬美元收購特斯拉,成為第一大股東和董事長。4個月後,第一臺Roadster原型車誕生,馬斯克再度追加900萬美元投資,並從外面又籌到了400萬美元,計劃在2006年將這臺車量產。
2006年7月,馬斯克向全世界展示了Roadsters,並驕傲地宣稱:「之前出現的那些電動車都糟透了。」但當Roadsters進入量產時,麻煩都來了,馬斯克對於舒適性的過度要求拖延了Roadsters的研發進度,變速系統出了大故障要從頭再來,泰國電池工廠也開始拖後腿。
更致命的是成本問題。
2007年年中,馬斯克發現生產一輛Roadsters的成本需要20萬美元,但預售價卻只有8.5萬美元。這個消息對馬斯克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在經歷了與數位CEO的劇烈鬥爭與人事動蕩後,馬斯克決定親自下場、主持大局。
於是,馬斯克一方面開放採訪、頻頻露面,親自應對外界對特斯拉的一切質疑,並要求公關團隊搞定一切負面新聞;一方面參與到生產環節中,將SpaceX「暴君式」管理帶進來,加強員工工作強度,要求他們睡在桌子底,事無巨細過問一切,包括每個零件的價格。
高壓政策下,員工們身心嚴重透支,核心成員相繼離開。就連馬斯克本人,也因為壓力巨大而將剛喝進去的咖啡吐在了會議桌上。
馬斯克可以源源不斷引進人才,可以不斷改進營銷策略,可以不斷攻克工程技術,可以不斷優化成本控制。但一旦公司沒錢了,一切都於事無補,財務問題成了真正的致命問題。
此時,SpaceX的「獵鷹1號」正等著第三次發射失敗。捉襟見肘的馬斯克看著兩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心急如焚,「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如果我將資金分開,可能兩家公司都沒法活下來。如果我將資金全部給其中一家公司,它生存的概率會更高,但這也意味著另一家公司肯定要倒閉。我為此翻來覆去思考了很久。」
2008年,馬斯克旗下兩家公司均瀕臨破產,更悲劇的是,金融海嘯正席捲全美。他變賣了自己的邁凱倫跑車和其它資產,上了全部身家,甚至做好了搬到賈斯汀父母地下室居住的打算。
但事實證明,上帝給你關上門的時候,可能也會順帶把窗戶也帶上。
當年6月,賈斯汀與他辦理了離婚手續。這一下,連賈斯汀父母的地下室都去不了了。
當時,「汽車真相」網站開設了一個名為「特斯拉死亡倒計時」的欄目,英國著名汽車電視節目《最高檔》將特斯拉批得一無是處,一天之內媒體會出現50篇談論特斯拉會如何滅亡的文章。驕傲如馬斯克也陷入了自我懷疑,「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我覺得我們撐不下去。我覺得說不定一切都完了。」
但上帝並沒有關上所有窗戶,就在馬斯克就要撐不下去時,事情終於迎來了轉機。
2008年9月28日,「獵鷹1號」第四次發射並終於取得成功。它最大的直接作用是,為SpaceX贏得了NASA一份超過10億美元的合約。馬斯克通過其強大的遊說能力,從NASA那裡借到一筆錢挽救特斯拉。此外,戴爾收購數據軟體公司Everdream,給馬斯克帶來了1500萬美元的意外之喜:這家公司由他表弟創辦,他曾參與投資。
馬斯克一共籌集了2000萬美元,但特斯拉每個月要吞噬400萬美元,這些錢還不夠。他需要從特斯拉現有的投資人那裡再爭取到2000萬美元的投資,投資人答應了。
但在最後環節,馬斯克差一點功虧一簣。創投機構VantagePoint沒有籤字,其創始人薩爾茲曼試圖通過不斷拖延讓特斯拉破產、然後重組資產的方式,讓自己成為最大股東,再將公司出售以謀取最大利益。
千鈞一髮之際,馬斯克卓越的冒險家精神又一次體現了出來。
他將這輪融資從股權融資迅速改為債務融資,這是VantagePoint無權幹涉的。但投資人多是風投機構,面對一家隨時可能破產的公司,幾天內要說服他們改變投資策略,也近乎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這時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談判技巧發揮了作用,馬斯克聲稱可以再從NASA那裡借到4000萬美元完成這輪融資。軟硬兼施下,投資人最終籤署了這份協議。
極具戲劇效應的是,融資完成當天,特斯拉帳上只有幾十萬的流動資金,不但無法支付員工工資,甚至再晚幾個小時,公司可能就要宣告破產。
另一邊,SpaceX也終於在12月23日收到了NASA的16億美元,順利成為NASA國際空間站的供應商,成功渡過危機。
「他在2008年所經受的一切,可能早就讓其他人崩潰了。」一位親眼見證馬斯克這些經歷的同事說道,「我從未見過比他更堅毅的人。」
但拋開馬斯克驚人的意志力,以及某些運氣成分,在特斯拉和SpaceX起死回生的過程中,馬斯克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果斷的決策和清晰的思路,強大的輿論引導能力和遊說能力,以及無與倫比的執行力,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Model 3的產能地獄】
十年之後,命運輪迴,馬斯克再次面臨至暗時刻。
對馬斯克而言,7是一個不太順利的數字:17歲,他帶著2000美元隻身來到美國闖蕩,舉目無親,靠打零工過活;37歲那年,他深陷SpaceX、特斯拉和離婚三重危機,差點撐不過去;47歲這年,他又差點倒下。
「過去的一年是我職業生涯中最艱難、最痛苦的一年,」馬斯克後來接受採訪時說,「2018年我老了五歲。」
所有問題,都集中在特斯拉Model3的產能上。這款面向大眾市場的車型,被特斯拉寄予厚望,也是全公司扭虧為盈的關鍵。它於2016年3月底開始預售,預售當日就破天荒拿到了18萬訂單,是特斯拉系列最暢銷的車款。只要能夠順利交付,馬斯克便可以一舉解決困擾公司已久的財務問題。
但依靠特斯拉當時的產能情況,Model3根本無法正常交付,因為直到2017年四季度,下線的Model 3還不到2500輛。
Model3之所以深陷「產能地獄」,還得追溯到2015年年初,Model3的上市計劃正式被提了出來,預計2017年年中開始銷售,這也意味著,從設計、測試到製造,只有2年半的時間,這是傳統車廠推出新款時間的一半。
但從商業化的角度考慮,這款車不僅要成本更低,並且在安全性和性能上依然保持原有水準,這無疑是給整個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於是在生產Model3的過程中,馬斯克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過早開啟了自動化生產。
他想當然地以為,自動化能夠大大提升生產效率。但結果顯示,Model 3不僅產能沒有提升,成本倒是翻了兩倍。更糟糕的是,自動化生產的品質更差,甚至呈現負相關性。
本來,特斯拉可以從小做起、快速迭代,直到技術成熟穩定後,再大規模自動化,從而避免很多問題。對此,馬斯克本人也懊悔不已。
2018年一季度過完,特斯拉的季度產能只有1542輛,淨虧損卻達到創紀錄的7.85億美元。
如同十年前一樣,幸災樂禍的媒體再次給特斯拉下了「破產通知書」,彭博社算出特斯拉每分鐘燒錢超過6500美元;權威媒體和金融專業人士則普遍認為,特斯拉會在3-6個月破產。
除了缺錢,特斯拉還面臨著其它危機。
2月份,特斯拉離職潮蔓延,核心高管相繼離職;3月,一位Model X車主在使用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時,忽略警報而車毀人亡;3月底,特斯拉宣布召回12.3萬輛Model S,召回數量佔其總銷量的82%;4月份,特斯拉宣布停產一周……
這家創立15年的電動汽車公司,曾無數次化險為夷,但這一次,似乎真的要完蛋了。
但馬斯克的字典裡,從來就沒有「放棄」這個詞。
在發現自動化帶來的問題後,馬斯克立馬又把大量工人請回了生產線,並在4月份住進工廠,親自接管制造流程。那段時間,他每周工作120小時,一件衣服連穿五天,三個月只出廠一次,甚至睡覺都要服用鎮靜劑。
功夫不負苦心人,在馬斯克和員工們的瘋狂加班下,事情終於迎來了轉機。
第二季度最後一周,Model 3終於實現了每周5000輛的產能目標。消息公布後,特斯拉股票逆風翻盤。第三季度,Model 3成功交付56000多輛,接近Q2的兩倍,同時又交付了27000多輛Model S和X,財報顯示營收為68.24億美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29.85億美元,淨利潤為2.55億美元,終於扭虧為盈,隨後股價應聲上漲12%。
再一次,馬斯克自己都不敢相信,「特斯拉還活著真是奇蹟。荒謬!荒謬!」
從1995年創業至今,「鋼鐵俠」一飛沖天的背後,是無數難熬的艱難歲月,但誠如馬斯克在接受採訪時所言,「要麼死得安然,要麼活得絢爛」。
【參考資料】
1、《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冒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