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飯
最近正在找工作,跑了好幾家面試都沒有得到滿意的offer,好幾次都是騙過去面試然後工作內容安排的都是銷售類的工作,我很是憤懣地與朋友訴苦,朋友卻告訴我說,其實銷售也很不錯啊,我身邊好幾個同學都月入過萬了。
很多人似乎都會覺得,做銷售很賺錢,那些買房子買保險的提成不要太好,但是我也見過那些一個月沒有業績每個月只拿死工資的失敗者,每個月收入2兩三千的人比比皆是,那些所謂的月入過萬也只不過是「倖存者偏差」而已。
倖存者偏差可以溯源至二戰時期,當時沃德教授受到軍方的要求進行對飛機的改良,於是研究了那些從空戰倖存的轟炸機,飛機上的彈孔主要集中在機身中央、兩側的機翼和尾翼部分。此時軍方覺得要著重加固那些倖存的飛機的損傷嚴重的部分就好了,但是沃德認為,此時統計的樣本只包含了平安返回的轟炸機,所以,彈孔少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於是應該加固的是彈孔少的部位。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叫做「倖存者偏差」了,也可以通俗的講,死人不會說話。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犯了這個錯誤,好多人都說,我上次去那個老中醫裡把我頸椎病看好了;那幾個老闆小學沒念完就自己做生意了;大學沒啥用賈伯斯、比爾蓋茨都沒上過大學;那個遊戲主播用的那款手機,玩遊戲賊溜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以一種角度去評判一個性質是否成功是否太過於片面了。
倖存者偏差其實就是存在一個邏輯謬誤,他們只看到了已經經過篩選得出的結論,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所以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就好像去看老中醫,沒有治好的人他們也不會宣揚自己治不好的事吧!有多少企業大佬名校出身,而又有多少小學沒畢業的在工地搬磚呢?那些用著同一部手機的人遊戲水平就在那,始終還是個鉑金水平的比比皆是。
真的沒必要,以少數說多數!
這兩年來,101系選秀層出不同,看著那些在娛樂圈裡混個餑餑香的,多少少年少女心動了,但是試問這兩年來,出了多少個蔡徐坤、楊超越、虞書欣呢?我粗略的算了一下,兩年間,兩大視頻平臺出了三季選秀,每次都從大概1000個人裡選100個左右,那600個人了最後成團的且在大眾面前火了的也不過那麼幾個,剩下的幾千個人的努力看不到,失敗也看不到。
那些人只看到了成功者的光輝,卻看不到那些失敗者的經驗。
當網際網路流行了起來,人們似乎都很樂意去窺探成功者的經驗,似乎,看幾本成功學、看幾場成功大佬的演講自己也可以化身馬雲、馬化騰,為此樂此不疲。
在我看來,真正要窺探成功,除了要學習成功者的品質,還要總結失敗者的經驗,我們要知道,成功是偶然的,而失敗是必然的,一個人的成功是諸多因素的累加效果,如果今天還有第二個馬雲,你覺得,還會成功嗎?而如果今天再出現一個我,再去找工作,我還是失敗的,因為我還是那個不願妥協的我!
所以啊,有的人窮盡一生,想要去找尋所謂成功的秘訣,卻發現只不過一場竹籃打水一場空,生活告訴我,失敗是最好的老師!
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