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趣的認知盲區,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在變醜

2020-12-16 百家號

你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脾氣越來越差嗎?你能意識到自己在變醜嗎?

認知心理學做過相關研究,發現人們的認知普遍存在盲區。這些所謂盲區並非多麼高深的知識,而是最簡單不過的個人變化。人們之所以對自我變化產生認知盲區,一方面是因為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另一方面這些變化也是符合個體意志的。本文,將主要圍繞後者進行解析,希望能夠引發讀者一些思考。

認知盲區一: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在變醜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認同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同時審美的標準越來越單一、刻板。於前者而言,人們習慣了當前這幅面孔,接納了當前的自己,無論實際長得美與醜,都對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於後者而言,隨著認知的增加,審美越來越基於某些特定標準,而不是天然散發出來的美的傾向。小孩子從來不會嫌棄馬路邊撿垃圾的人,而大人卻總是投以鄙夷的眼神。

對於常照鏡子的人來說,每照一次鏡子就增加一次自我認同,越愛照鏡子越覺得自己顏值出眾。對於不常照鏡子的人而言,他們會通過潛意識裡的想像來判斷自己的樣貌,而這種判斷通常會遠遠高出實際的樣貌。除此之外,人們常常高估了他人對自己受歡迎的程度。哪怕自己的確很受歡迎,也不願意歸因於自己的性格、能力,而是歸因於自己長了一副好看的面孔。

認知盲區二: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脾氣在變差

隨著個體的成長,心理防禦機制越來越敏感,同時自尊心、自我價值感也會相對提升。於前者而言,人們不再像小孩子那樣唯唯諾諾,學會了保護自己,這種保護其實是以同樣的方式還擊而已。別人罵你一句,你回別人十句,你並不會認為自己脾氣變差了,而是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與後者而言,人們不願承認自己碌碌無為的事實,所以年齡越大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越強。但凡別人哪句話稍微不如意,就會傷到他們自尊,就會奮起反擊。

心智的成熟會引導個體以最舒服的狀態生活,他們不再克制和退讓,變得有什麼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處於這一階段的個體,脾氣越來越大,看不慣的人、看不慣的事越來越多。他們自以為是心智成熟了,其實是懶得和別人正常溝通罷了。他們發現似乎脾氣差一點,更容易引起別人注意,事情更容易解決。

認知盲區三: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體重在增加

當你用手捏起肚皮上的贅肉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變胖了,但是你並不會意識到自己體重增加了。你可能會安慰自己這是虛胖,你對體重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上一次稱重時。如果一個人每天都能夠測量體重,那麼對於他運動、合理飲食會有極大的幫助。正面、及時的反饋,能夠影響個體進一步採取行動的動機。

認知盲區四: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掌控力在銳減

年輕的人們習慣掌控自己的生活,希望生活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對於中年人來說,他們儘管也希望生活能夠按照自己意願發展,但是他們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掌控力在銳減。包括對子女的說服教育能力,包括對他人的說服能力,包括對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都處在下降的態勢。人們漸漸發現,想要管的事情越來越管不了了,只能夠隨波追流。

認知盲區五: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思維變得刻板和固執

年齡越來越大,求知慾就會大大衰減,這將讓人們的思維變得越來越刻板和固執。所謂刻板和固執,指的是個體拿過時的經驗,來應對新出現的問題。他們沒有意識到此時的問題與彼時的問題已經截然不同了,但是他們仍然固執地以為用過去的經驗依然可以解決當前問題。事物發展越快,人們的學習能力越跟不上,人們的思維就會變得越來越刻板和固執。

以上,就是人們常見的認知盲區。你當前是否存在認知盲區呢?當你發現了認知盲區的時候,通過適當的輔助手段,你的認知盲區就會消失。然而,當你遇到那些身處認知盲區的人時,你可能很難跟對方講明白這些道理。你能做的就是,先讓自己走出盲區。希望本篇文章,對你的成長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有趣的認知偏誤
    人類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舉例來說,每當你睜開眼,你的大腦就不斷地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         你可能有意識地思考著某一具體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腦卻處理著成千上萬的潛意識想法。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並非盡善盡美,有時我們會潛意識地製造出判斷偏差,這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這事。
  • 喬哈裡視窗——縮小你的認知盲區
    我們都了解,給予和接受反饋是我們認知世界、認知自我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受反饋並積極尋求別人的反饋,這為提高自我意識開啟了一扇大門。我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朋友、家人和同事也對我們相當的了解,知道我們的想法,清楚我們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有一些事情是我們自己不了解,而他人卻很清楚的。
  • 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在心理研究的歷史上,有一群科學家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前僕後繼,其中的一些人開創了為心理尋找生理落腳點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學,它又被科學家認為是向智能的本質和意識的起源這一基本的重大理論問題發起衝擊的學科。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心理學研究者正式注意到在認知神經學研究誕生之前,這項學科已經經由現代科學之手,糾正了曾經的「彎路」。
  • 你不知道的認知心理學
    還是沒有解釋那個問題,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和運作的。為啥看到紅色就覺得暖,看到冰藍色的海水就覺得冷呢,人的所有認知從哪裡來?怎麼來的?直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是沒有答案。奈塞爾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喬治.米勒合作。終於在1967年寫出全面闡述自己觀點的書《認知心理學》,這也成為認知心理學的創立的裡程碑事件。
  • 四個非常有趣的心理學現象,揭示人們一些怪異的行為
    作者:寶寶知道 劇星神載入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和行為是非常有趣的,因為這些現象可能打破了常規或者使人和人之間產生許多匪夷所思的「化學變化」。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心理現象的學科,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心理學現象,揭示了人們的許多行為。
  • 【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之父:烏爾裡克·奈塞爾
    1967年著《認知心理學》一書,標誌著認知心理學的開始。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記憶、智力以及自我概念。他對自然環境下關於生活事件的記憶和個體、群體在測驗成績上的差異的研究十分著名。198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認知心理學是探索人們如何獲取知識、組織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一門學問。
  • 意識02:心理學的意識科學研究
    到了20世紀60年代,信息加工的認知心理學嶄露頭角,意識變得不可避免。在20世紀90年代迎來意識研究的巔峰10年(Zeman, 2001),就算到了現在,研究者的熱情仍在攀升。可以說,意識曾一度被視為心理學的核心,卻又被視為不科學而被摒棄,但隨認知成為熱點,它換了個馬甲再次粉墨登場。可就算如此,對於意識,我們知道的依舊太少了。甚至未能爭出個標準定義。
  • 人類認知偏差導致的12個AI研究盲區
    直覺思維與理性意識互為競爭又相互協作,支持著人類認知。老式的人工智慧的失敗可追溯至當時對人類認知主要基於理性認知系統的理念,雖然諸多證據表明並非如此。直覺認知系統才是驅動所有人類認知的本質發動機,人類認知普遍採用「分期推斷」。
  • 認知心理學丨你真的了解,最真實最客觀的自己嗎
    因為人們只有更加清楚的認識自我,才能更堅定地跟隨心意,擁抱最好的自我,更好的生活。對自我的認識和感知,是心理學界一個探討強烈的課題,想要更好的認識自我心理學上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如果說公開的自我是人們的「人格面具」,那麼隱藏的自我就是面具下面真實的那一面,是我們自己刻意隱藏的不為人知的部分自我。隱藏的自我,雖然同樣是我們性格的一部,但是確實只為自己所知,對他人有所隱藏的一部分。
  • 心理學中的十大認知偏差,你了解幾個?
    千百萬年來,人們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方向,了解這些認知力偏差,也許你會更加容易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決策。 人類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認知——這種思考的行為或過程——可以使我們快捷地處理海量信息。 舉例來說,每當你睜開眼,你的大腦就不斷地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
  • 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個體行為
    認知心理學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以奈瑟1967年出版《認知心理學》一書為標誌。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被稱之為心理學學科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行為主義的興起),成為當前佔主導地位的心理學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意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
  • 「知識科普」心理學:永恆的話題——意識 到底是什麼?
    人們往往很難直接觸摸到自己的意識,除非某些外部事物提醒了我們它的存在——就好像人無法直接感受時間的流逝,我們只能藉助鐘錶和日曆來知道到底走過了多少時間。我國心理學學者彭聃齡在《普通心理學》中對意識的定義是:1.意識是一種覺知。此時意識意味著「觀察者」覺察到了某種「現象」或「事物」,如從「隨身聽」傳來的優美音樂等等。
  • 什麼是意識?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將潛意識帶入意識即為療愈
    Gazzaniga於1982年創建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擔任主席至今,是認知神經科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認為,有意識的思維對於我們在無意識中所做出來的行為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可以重新界定我們都做過事情的看法,也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的形成過程。
  • 想通過心理學提升自我的認知?這些心理學書籍能夠幫到你
    其實,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源可能並不是因為你懶、沒有上進心、拖延症等等,可能是因為你需要提升對自我的認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樣才有可能實現更好的突破。雖是心理學的專業著作,但是並不晦澀難懂,雖然一些觀念放在今天這個時代的價值觀下似乎有些過時,但依然不妨礙整本書在自我認知和成長方面給我們的見解和啟發。想來很多人都會有這樣想法或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婚姻的意義是什麼?學習的意義是什麼?等等,有時難免覺得自己陷入了一種「意義」的迷思。
  • 產品心理學003|巧用「認知失調」,讓用戶愛上你的產品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認知失調,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會傾向於保持行為和態度的一致性。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制定與之相對應的產品規則與機制,讓用戶通過行為,從心理上認同產品、喜愛產品。改變行為,也就改變了態度筆者平時很喜歡打籃球,偶爾也會打打業餘比賽。
  • PsyTalk||認知科學=心理學?
    真正的突破是在20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術體系逐漸完善,人們對認知的了解更清晰廣泛,「認知科學」的概念應運而生,並在1970年代之後愈發流行。如圖所示,認知科學有6門支撐學科:心理學、人工智慧、神經科學、人類學、語言學、哲學,可謂是非常全面了。它們又互相交疊,圖中六芒星狀的圖案便體現由此而生的交叉學科。
  • 意識心理學,第一意識的發現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心理活動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意識是中高等動物辨斷自然界的事物發展走勢,並採取相應的需求形式。意識是中高等動物一個複雜的內部心理活動過程。在高等動物中,意識是可以通過語言,肢體信號,圖文信號交流傳遞,也會在後天的認識自然事物現象,而改變的。
  • 心理學:你的「認知力」不夠,無法提升自身的潛力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解析人性之中「陰暗面」的特點,幫助你認知人性的醜陋,認知自我,掌控自己的人生,開發自身的潛能
  • 讀完認知心理學,我們學會了如何學習
    謝謝S提供這樣的環境,要是一個人應該就放棄2019.5.23開始讀認知心理學,到6.14讀完,看著自己標記在書上的日期,會想自己看書的日子,感到時間過的真快,但是,有很驚訝於自己竟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看完了這麼厚的書,加入心理學晨讀以來,養成每日瞅時間就讀書的習慣,雖然有時候忙到想讓一天加長,有時候累的想讓神仙附體,有時候做作業沒詞而心急如焚,有時候險遭被踢的風險,但是,我心永恆,絕不為一切所動
  •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是怎樣的感覺?心理學解釋:瀕死體驗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體驗,由於已經逝去的人無法向我們傳達信息,因此我們對死亡後的世界一無所知。在長久以來,「死亡的感覺」都是人們所熱議的話題。 隨著人類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臨死的病患也能經過搶救存活下來,而他們就是我們常說的「瀕死體驗(NDE)」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