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瑟爾(1928-2012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認知心理學之父。1967年著《認知心理學》一書,標誌著認知心理學的開始。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記憶、智力以及自我概念。他對自然環境下關於生活事件的記憶和個體、群體在測驗成績上的差異的研究十分著名。198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認知心理學是探索人們如何獲取知識、組織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一門學問。自20世紀中葉認知心理學興起以來,已成為當代心理學發展最快的分支學科,幾乎滲透到心理學的所有領域,以至於人們將它看成是繼心理學行為主義革命後的「第二次革命」。
奈塞爾的著作《認知心理學》催生了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誕生,掀起了認知革命的浪潮,並為其贏得「認知心理學之父」的雅譽。
認知心理學的誕生、發展與烏爾裡克·奈塞爾緊密聯繫在一起,他的著作《認知心理學》催生了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誕生,掀起了認知革命的浪潮,並為其贏得「認知心理學之父」的雅譽。此外,他的另一部著作《認知與現實: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與含義》還引領了認知心理學的生態學轉向。
創造性地提出視覺搜索範式
1928年,奈塞爾出生在德國基爾市一個富有聲望的猶太人家庭。1933年秋全家移居美國,1946年考入哈佛大學,先主修物理學,後在心理學史學家波林的影響下,逐漸對心理學產生濃厚興趣,並立志為這門年輕而充滿活力的科學奮鬥終生。畢業後,奈塞爾到斯沃斯莫爾學院攻讀心理學碩士學位,得到了格式塔心理學家科勒 Wolfgang Köhler、漢斯·沃勒克和亨利·葛萊門的悉心指導。1952年,他認為行為主義大勢已去,格式塔心理學已不是最佳選擇,時新的觀點是資訊理論。於是,他赴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但不久便對那裡的課程和研究取向大失所望,原因是沒有人響應他對行為主義的反叛。1954年,奈塞爾再次進入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學習,畢業後繼續在哈佛從事博士後研究,並擔任哈佛大學講師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1957年,奈塞爾赴布蘭迪斯大學任職。時任心理系主任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倡導重視人性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奈塞爾雖表示讚賞,但仍然堅信認知研究將成為心理學的新趨勢。他經常參加哈佛認知研究中心的研討,並多次造訪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在認知理論家塞爾弗裡奇(Oliver Selfridge)的機器模式識別研究的啟發下,開展了人類模式識別的實證研究,並創造性地提出著名的視覺搜索範式。
當時,儘管行為主義研究仍是主流,但在現代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迅速發展的推動下,認知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發展。1956年9月在麻省理工學院召開的「信息理論學術研討會」,就是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興起的重要標誌。此後,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研究在知覺、注意廣度、視覺搜索、計算機模式識別、人類模式識別、問題解決和記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顯著。而此時,奈塞爾正為心理和計算機的關係問題所困擾。一方面,他認為計算機操作和編程是分析心理過程的一種好的理念;另一方面,他受格式塔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無法接受將心理和大腦僅僅視為計算機的觀點。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奈塞爾在二者之間達成了共識,即在強調人性的前提下,運用計算機的信息加工觀點來說明人的認知過程:知覺和模式識別是輸入,回憶是輸出,二者之間是某種心理加工。整合零散的認知研究為完整的學科框架。
奈塞爾對「認知」作出明確定義,即「認知」是「感覺輸入憑其被轉化、簡約、精加工、儲存、恢復和應用的全過程……諸如感覺、知覺、想像、保持、回憶、問題解決和思維等術語……指的都是認知的假設階段或方面」。
從1965年春開始,奈塞爾花費兩年半時間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認知心理學專著——《認知心理學》,標誌著認知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本書展現了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概貌並對相關研究進行整合,賦予各種不同的研究範式以合法地位。奈塞爾對「認知」作出明確定義,即「認知」是「感覺輸入憑其被轉化、簡約、精加工、儲存、恢復和應用的全過程……諸如感覺、知覺、想像、保持、回憶、問題解決和思維等術語……指的都是認知的假設階段或方面」。這個定義一直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家所廣泛認同和採用。
《認知心理學》首次將以往零散的認知研究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學科框架,並在心理學史上首次賦予認知運動一個正式名稱。巴爾斯稱讚道:「到目前為止,這些適合時宜的著作中最成功的是奈塞爾的《認知心理學》,它首次呈現了對與日俱增的經驗研究進行整合的觀點。它給一場已經蔓延開來,但直到那時還僅僅被模糊地感知到的運動命了名,並使之明朗化……奈塞爾在合適的時間寫了合適的書。」《認知心理學》的出版,標誌著認知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誕生,具有裡程碑意義。各大學心理學系紛紛創建認知實驗室、召開認知研討會、發表和出版認知研究的相關論著。不僅《實驗心理學雜誌》等傳統雜誌開始關注認知研究,而且還出現了許多新雜誌,如《認知心理學》(1970)、《認知》(1972)、《認知科學》(1977)、《記憶和認知》(1985)等。認知心理學還延伸到心理學其他分支學科,如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
致力於認知心理學的生態學轉向
1967年,奈塞爾轉到康奈爾大學任教。儘管《認知心理學》的出版使他成為心理學界名人,但認知心理學脫離現實生活的發展態勢逐漸令他感到失望,如存在著太多心理測試研究、太多相互衝突的模型,而缺乏對人性的關注。於是,奈塞爾開始反思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前景。
在生態心理學家J吉布森 (James J. Gibson) 的影響下,奈塞爾逐漸認識到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研究缺乏生態效度,只局限於在人為實驗室情境中研究與實際生活無關的瑣碎心理現象。他渴望建立一門新的更生態化的認知心理學。在1973—1974年間,奈塞爾本應完成《認知心理學》一書的修訂工作。然而,在修訂的過程中,他放棄了所寫的書稿,撰寫了一本與《認知心理學》截然不同的經典之作——《認知與現實: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與含義》(1976),這標誌著其認知心理學思想發生了生態學轉向。在該書中,奈塞爾旨在實現信息加工範式與生態學研究範式的結合,試圖改變認知心理學自身的發展方向,致力於解決四個重要問題,即人性的概念、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假設以及注意、容量和意識問題。
此後,奈塞爾先後對知覺、記憶、思維、自我和智力等多個認知領域進行了頗具開拓性的生態學研究,試圖真正實現認知心理學的生態學轉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郭本禹 王申連
http://www.psychspace.com
↙點擊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