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真正的認識自我,這種認識不僅僅是外表和內在,還有從心理更深層面的認識自我。
因為人們只有更加清楚的認識自我,才能更堅定地跟隨心意,擁抱最好的自我,更好的生活。
對自我的認識和感知,是心理學界一個探討強烈的課題,想要更好的認識自我心理學上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是,認識公開的自我。
公開的自我就是心理學中的「人格面具」,也就是公開的自我,是我們性格的顯性部分,也是我們願意在外界展現出來的自我。
比如周圍的人都認為你是一個性格非常開朗的人,你自己也認同這種觀點,並且也願意讓別人這樣認為,所以會把性格中的這部分呈現給大家。
公開的自我大多數都是展現我們性格中積極陽光的一面,因為這是我們對外溝通的狀態,也是我們社交想要展現的名片。
其次是,認識公開隱藏的自我。
如果說公開的自我是人們的「人格面具」,那麼隱藏的自我就是面具下面真實的那一面,是我們自己刻意隱藏的不為人知的部分自我。
隱藏的自我,雖然同樣是我們性格的一部,但是確實只為自己所知,對他人有所隱藏的一部分。
大多數情況下隱藏中的自我是我們性格中陰暗消極的部分,往往要很熟悉我們的人才會知道。
心理學中強調了隱藏自我的表現形式對於我們自信心的養成的重要作用。想要提升自信心完善性格,學會將隱藏的自我變成公開的自我是必要的步驟。
當然想要承認自己性格中陰暗面很難,而將自己的消極性格公之於眾更加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隱藏的自我的存在理由。
另外還有,發現盲區中的自我。
盲區中的自我是指我們為人所知,自己卻不太了解的那一部分。
心理學對此進行過實驗,在試驗中肖像畫家分別根據一位女士自己對於自己的描述和他人對於女士的描述創作了兩幅畫像。
雖然是對於一個人的畫像,但是畫像卻又非常大的差別。對於同一個人的畫像,卻因為不同人的描述而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這樣的實驗結果也恰恰證明了自我盲區的存在,自我認識與他人認識的我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而自己的盲區對於了解自我非常重要,沒有這部分的自我,自我認識就是不完整的。
所以想要認識真正完整的自我,一定不能忽略自我盲區,多去通過別人的話語去了解你不了解的自我。
最後是,發掘潛能的自我。
潛能的自我,指的就是別人不知道,我們自己也不了解的自我,是每個人都存在的未知領域。
潛能的自我可以通過我們的潛意識或者某些經歷,被發掘,而當我們發現了自我潛能區的時候,可以通過潛能自我來快速成長。
對於自我的認識中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部分,都是我們需要認識的自我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自我。
不需要刻意的隱藏或是逃避,也不需要刻意的去美化,認識真實自己,讓自己可以更加幸福才是自我認識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