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不喜歡自己的人——心理學:無法自我接納的3個真實原因

2021-01-09 漫畫心理學

你喜歡自己嗎?

這聽起來是一個有點奇怪,但卻很重要的問題。

很多人可能都在期待著遇見一個真心愛著自己的人,卻依然在心裡深深的厭惡著自己。

每次看評論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大家這樣的留言。

「全中,感覺說的就是我。」

然後緊接著可能就是這麼一句話。

「真的很不喜歡這樣子的自己。」

最後,有些人可能還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我要如何改變自己?」

如果你也渴望改變自己,那麼可以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為什麼不喜歡自己?

活在了別人的評價裡

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就像是一個影子,雖然它會一直跟隨著我們,可是即使我們一直盯著影子看,也永遠無法了解真實的自己。

一個過分在意他人評價的人,往往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往往起著一個決定性的審判作用。

「你太糟糕了。」「你這樣做就很好。「你乖一點,別人才會喜歡你。」

無論是抨擊還是片面化的鼓勵,都在強化著我們內心的一種信念:別人怎麼看我,決定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事實上,我們都需要擁有一個感受自己行為與情緒的空間。

擁有一個能夠尊重自己感受的原生家庭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慢慢的把它找回來。

情緒化

很多人對自己的看法,是由自己當下的情緒決定的。

開心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無所不能的超人;

難過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呆瓜。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對認知產生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

可是如果欠缺情緒管理能力,那麼由負面情緒與負面認知之間可能就會形成一種惡性的循環。

因為心情不好,覺得自己很糟糕,然後導致了心情更加不好。

心情好的時候,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結果去做了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導致了挫折感的產生。

要改變用情緒來評價自己的消極模式,那麼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意識到在自我認知前面有一層情緒濾鏡,往往就能夠提升我們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

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往往會有一些不同的主流價值觀。

在我們的社會中,財富與權力往往是人們最為重視的評價標準。

但對於每個個體來說,個人的人生價值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但我們依然要去探索自己內在的那一份人生價值。

可能一直有聲音會告訴我們,財富與權力能夠讓我們擁有最高等級的優越感。

但你的內心是否也不時會出現一個質疑的聲音——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在《高效習慣》一書中提及,我們每一周都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對自己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社會的評價標準可能是相對穩定的,我們內心的幸福感可能卻是一直在流動的。

不時的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才能夠更貼合自己的內心,去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價值。

我大學學的是心理學,雖然畢業後一直從事的也是一些與心理學相關性不高的工作,但如果你問我,學了心理學有什麼收穫?

那麼對我來說,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認識到,性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如果我們能夠喜歡與接納自己,那麼我們就會去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但如果我們厭惡自己,那麼就很有可能會持續的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環境裡,耗費自己的能量。

自我接納,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是一個足夠好的人,而是接納一個有缺陷但卻真實的自己。

愛自己,就是擁有愛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總是自我攻擊卻不自知的人,該如何接納自己?心理學家教你
    自我攻擊的人並不知道這種做法是在進行自我攻擊,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對自己進行自我攻擊。 為什麼有的人會自我攻擊? 在學業上,現今很多學校只考慮學生的升學率而沒有對學生加強人格教育、生命觀教育、責任感教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教育。
  • 「像我一樣瀟灑走開」| 心理學家教你用「自我同情」寬恕自己
    而構建理想中的冰箱這一舉動,則有點像心理學中的「沙盤遊戲」,反映了人潛意識中的理想自我。和很多人一樣,鄭爽真實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我是有差距的。作為演員,鄭爽的態度無疑是不敬業、不負責任的;但作為一個面對理想和現實落差的普通人,鄭爽掙扎地接納自我的過程極具參考性。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能幫助人接納自我的秘方——「自我同情」。
  • 她因自我懷疑變成男性,又選擇變回女性,折騰後接納了真實的自己
    當孩子感覺當孩子感覺無人理解、無法言說、苦悶無助、挫敗無力,尤其是在周圍環境與自己特別不一致時似乎我與世界各站一邊,我和別人都不太一樣。從心理學上看,這些自我懷疑都是正常且無可厚非的。但是因為自我懷疑和沒有正確的引導,就給自己過早地下定義、貼標籤,並斷然做出錯誤的決定,是萬萬不可的。否則就會像Ryan一樣,兜兜轉轉,走了一大段彎路,才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 心理學:不喜歡被人看朋友圈,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病態的自我保護,會讓人漸漸走向自閉。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喜歡在空間發布心情,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朋友圈。可是他們同時還有這樣一種心理:擔心不懷好意的人,每天來空間、朋友圈瀏覽自己的信息。在心理學上講,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3個層面決定問題能否改變,實現自我提升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博士被尊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並於2017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 無法接納自己「不夠好」的星座,常常自我譴責,自我施壓
    害怕跌出別人的期待,害怕看到別人眼中對自己的失望,害怕暴露自己「糟糕」的一面,害怕被人評價「還不夠好」……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夠好」,所以,有些人常常忍不住自我譴責,甚至自我攻擊,把自己貶得一無是處,焦慮一直來、負面情緒也一直纏身。
  • 心理學深度文:為啥做你自己、接納自我這麼難,因與人性背道而馳
    比如,我在二十多年前就在一些書中看到過有關自我暗示的神奇力量。這些理論認為,要想變得積極自信,就要不斷的重複進行自我暗示。我當年就堅持這麼去做了,但我發現,自我暗示在剛開始時,確實有點作用,但要保持住這種自信的狀態, 你的意識就不能鬆懈,你要不斷的調整自己,不斷的進行自我暗示, 所以,時間久了你會感覺到很累、很耗精力。
  • 克服"內在小孩":勇於示弱 接納自己真實的自卑
    我總在尋找人際關係不好的原因,我發現自己平時說話很強勢,且有攻擊性。後來我看到一篇心理學方面的文章,發現裡面所說的「我行你不行」的內在模式與自己的狀態十分相符,即潛意識裡總是希望用一些尖酸刻薄或是看起來邏輯性很強的方式讓別人服軟。   不過,當我這樣說話時並沒有想傷害他人,只是已經形成了這種方式,我覺得這折射出來的其實是我已經形成的人格,而人格很難再改變。
  • 接納自我:自我覺察,原諒自己而不是放縱自己
    (下):自我覺察,原諒自己而不是放縱自己04:39來自檸檬心理課堂上期我們分析了有些人表現出情緒崩潰或不可理解,活得特別擰巴,其實是因為TA內在對自己不誠實,TA不夠認識自己,也沒有接、納自己,所以會出現推卸逃避、言行矛盾以及自我混亂的心理和行為
  • 如何走出了自我懷疑?我曾經懷疑,自己就是無法討人喜歡的一個人
    我很想告訴他,一次考試在他的生命軌跡裡根本決定不了什麼,我也很想說你真的很棒。可這些安慰的話卻如鯁在喉。在事實的打擊面前,這些話語都太微不足道,每個承受打擊,陷入自我懷疑的人,都只能經過時間的淬鍊,重新認可和接納自己。而這,並不是一條輕鬆容易的道路。
  • 當你接納自己,展現真實而溫柔的自己時,你就是最美的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每個痛苦的人心中都有兩個我,一個不完美的我,一個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因而這個我是真實的。完美背離了人的本性,因而這個我是虛幻的。承認不完美,我們就能找回真實的自己,雖不完美,但卻完整。」
  • 馨香智慧:孩子不接納自己,自暴自棄?蔣長英教2招「自我認同」
    馨香智慧:孩子不接納自己,自暴自棄?蔣長英教2招「自我認同」蔣長英:《聰慧父母》家庭教育導師;心理撫養倡導者;曾幫助500餘個家庭走出困境,擅長家庭教育、情感、育兒等。為什麼有些小孩開朗活潑、天真浪漫,但有的小孩內向自卑,不敢與人交往,不接納自己,甚至自我封閉,自我攻擊?
  • 心理學告訴你:做一個真實的人,到底有多爽,可惜很不容易
    繼續開啟學習碎碎念模式~有個朋友說,她第1次感受到真實的力量是在一個學習群裡。當時她因為特別忙,所以在群裡面冒泡不算多,有些問題就和這個學習群的負責人溝通,但總感覺對方既然都是負責人,竟然很多基礎的東西都說不清楚,心裡比較失望,就不願意再怎麼搭理對方了。後面因為一些事情,這個負責人必須來和她溝通。她心裡對這負責人有成見,就不是很熱衷。
  • 阿德勒心理學: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去思考這幾個問題,但是每個人所得出的答案都可能會不一樣。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其實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不管好還是壞,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是自己賦予自己的!肯定自我是一種本來做不到卻還是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很強」。肯定自我很容易讓人形成一種優越情結的想法,不斷地對自己撒謊,養成對自己不誠實的生活方式。而自我接納是指做不到卻能誠實地接受這樣一個真實的自己,然後盡全力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不斷地努力,不對自己撒謊。養成對自己誠實的生活方式。
  • 克服自卑從接納自我開始
    如果他了解了一些心理學或精神分析的知識,洞察了自己「害怕被人發現緊張」的心理,他會又一次自責自己在意別人看法。自卑的人習慣用「我是一個自卑的人」這句定語來描述自己,他們是這麼說的,也是如此體驗的。,對他人不了解,以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有問題,一個人不夠好,其它人都生活得非常幸福。
  • 自我發展心理學的43個常見問題解答
    、理性和感性(象與騎象人)、期待的好處、經驗的好處、正負強化、推動行為改變的4個原則等本文將回答以下問題1 什麼是自我發展心理學?2 自我發展心理學有什麼用?3 為什麼突破自己那麼難?3. 關係:如何擁有高質量的關係?4. 轉折期:如何走出人生瓶頸?5. 人生地圖:如何繪製自己的人生地圖?學習自我發展心理學你會收穫:1. 一套最有效的自我突破工具。
  • 「我曾經懷疑,自己就是無法討人喜歡的一個人」| KY訪談:他們如何走出了自我懷疑?
    >真相:一個人並不需要和所有人做朋友我在遇到生人或是在不熟悉的環境裡,根本無法和人交流。其實我內心是很想融入大家的,可是我根本不知道說什麼,甚至看到別人走向我的時候都會慣性迴避視線,感到彆扭。所以從小到大,在任何團體裡,我都是邊緣人物,沒有人會發現我的存在,更沒有人會喜歡我靠近我。我感覺自己是病態的,是一個「不正常」的人,每次沉默地站在人群裡,總覺得別人看我的眼光都是無趣又嫌棄的。
  • 真正的徹底接納自己,並不是自我的放任和放縱!
    徹底接納,表面上聽起來可能像是放任不管、自我放縱,或者為自己惡劣的行為找藉口,比如:「我正在練習徹底接納,所以,別怪我工作不負責任、別怪我對家人不好或不體恤。」 由於徹底接納的確是一種非常有力的修持方式,所以我想在這裡仔細地檢視一下關於它的認知誤區。
  • 我就喜歡不喜歡我的人
    我發現了,「我只喜歡不喜歡我的人……」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我一樣的人,一旦喜歡的人,喜歡上自己,就不喜歡他了,甚至會反感和厭惡。這樣一類人被稱作「性單戀患者」(Lithromantic)。她們只能是給出愛的人,但卻無法被愛。能讓她們持久地喜歡的,永遠是那些明確或暗中表示過「我永遠不會和你在一起的人」。他們心裡一直默念著「我愛你,與你無關。你千萬不要愛上我。」性單戀者可以給出愛,卻不知道該如何接納愛。
  • 如果父母永遠無法接納我本來的樣子,我該怎麼辦?
    回顧自己的語言學習歷程,米莉安認為「要是我小時候可以比畫手語,所有語言都能學得更好」。這一觀點能夠得到相應的印證。因為人在幼年時期的語言習得關鍵期非常短暫,主要集中於18-36個月這段時間。對於聽障兒童來說,學手語要比學習口語順暢的多。而一旦兒童過了關鍵時期還未學會任何語言,就無法發展完整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