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自己嗎?
這聽起來是一個有點奇怪,但卻很重要的問題。
很多人可能都在期待著遇見一個真心愛著自己的人,卻依然在心裡深深的厭惡著自己。
每次看評論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大家這樣的留言。
「全中,感覺說的就是我。」
然後緊接著可能就是這麼一句話。
「真的很不喜歡這樣子的自己。」
最後,有些人可能還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我要如何改變自己?」
如果你也渴望改變自己,那麼可以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為什麼不喜歡自己?
活在了別人的評價裡
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就像是一個影子,雖然它會一直跟隨著我們,可是即使我們一直盯著影子看,也永遠無法了解真實的自己。
一個過分在意他人評價的人,往往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往往起著一個決定性的審判作用。
「你太糟糕了。」「你這樣做就很好。「你乖一點,別人才會喜歡你。」
無論是抨擊還是片面化的鼓勵,都在強化著我們內心的一種信念:別人怎麼看我,決定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事實上,我們都需要擁有一個感受自己行為與情緒的空間。
擁有一個能夠尊重自己感受的原生家庭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慢慢的把它找回來。
情緒化
很多人對自己的看法,是由自己當下的情緒決定的。
開心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無所不能的超人;
難過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呆瓜。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對認知產生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
可是如果欠缺情緒管理能力,那麼由負面情緒與負面認知之間可能就會形成一種惡性的循環。
因為心情不好,覺得自己很糟糕,然後導致了心情更加不好。
心情好的時候,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結果去做了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導致了挫折感的產生。
要改變用情緒來評價自己的消極模式,那麼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意識到在自我認知前面有一層情緒濾鏡,往往就能夠提升我們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
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往往會有一些不同的主流價值觀。
在我們的社會中,財富與權力往往是人們最為重視的評價標準。
但對於每個個體來說,個人的人生價值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但我們依然要去探索自己內在的那一份人生價值。
可能一直有聲音會告訴我們,財富與權力能夠讓我們擁有最高等級的優越感。
但你的內心是否也不時會出現一個質疑的聲音——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在《高效習慣》一書中提及,我們每一周都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對自己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社會的評價標準可能是相對穩定的,我們內心的幸福感可能卻是一直在流動的。
不時的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才能夠更貼合自己的內心,去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價值。
我大學學的是心理學,雖然畢業後一直從事的也是一些與心理學相關性不高的工作,但如果你問我,學了心理學有什麼收穫?
那麼對我來說,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認識到,性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如果我們能夠喜歡與接納自己,那麼我們就會去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但如果我們厭惡自己,那麼就很有可能會持續的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環境裡,耗費自己的能量。
自我接納,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是一個足夠好的人,而是接納一個有缺陷但卻真實的自己。
愛自己,就是擁有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