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接納自己,展現真實而溫柔的自己時,你就是最美的

2020-12-20 讀行人生

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成最美的自己。

這世上,你最愛、最不可辜負的,首先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對自己足夠好,然後才能欣然地與他人相處,發現真正美的生活。

正視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寬容、對自己溫柔,做真實的自己,你才會美麗。

1

接納自己,就是美。

樹有樹的美,草有草的美,花朵有花朵的美。

每一個人的美,它們有它們自己的位置和存在的道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美。」

沒有人是完美的,這個世界也是不完美的。

其實世間萬事萬物,完美本無標準。正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完美亦是缺,有缺亦完美,何來相區別?

凡事都具有多面性,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不同的思量自有不同的妙處。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好或壞,美或醜。

曇花固然美麗,卻只是剎那花開;牡丹雍容華貴,卻華而不實;維納斯之美當令世人讚嘆,但卻少了一雙臂膀。仔細想來,這世間諸物,完美與缺陷本就同生共存,互相襯託。

就算曇花一現,只是稍縱即逝,但它美就美在一如流星般的短暫,留給世人無限的回味與美好的記憶,這缺陷,何嘗不是美得令人喟嘆;牡丹華而不實,但又有多少人鍾情於它的嬌豔妖嬈;就連那殘壁的維納斯,也正是因為少了臂膀才美得別致獨韻,無可取代。

正因為不完美,一切才變得更真實,更具體,也更合理;也正因為不完美,人生才變得更有意義,更可愛,更值得探索。

所以我們不要去追求所謂的完美,因為只有不完美的生活,才能成就最完美的人生。

每個人生來都不完美,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每個痛苦的人心中都有兩個我,一個不完美的我,一個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因而這個我是真實的。

完美背離了人的本性,因而這個我是虛幻的。承認不完美,我們就能找回真實的自己,雖不完美,但卻完整。」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坦然接受這樣的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正是因為諸多缺憾的存在,而成就了更多的美麗。追求完美,是一種弊病,累己累人。其實很多事情,我們都沒有必要執著於完美。有時候,不完美,反倒能促成另一道靚麗的風景。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無論對生活,還是對自己,都少一分挑剔,多一份隨和愉悅。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接納自己的不足,發揮自己的長處,你就是一個完整的人。

懂得自我接納的人,腳下的路會走得更順利。

2

真實的自己,就是美。

人都非常渴望自由,以為擁有了很多東西就會自由。

其實,真正的自由是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見想見的人,當然前提是利人利己。

許多人覺得做人很累。做人累是因為你做了太多自己不想、不願、勉為其難、違背自己真心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你會經常違背自己的心願說話做事呢?你不是想做一個虛假的人,是因為你害怕。害怕別人知道真相從而不喜歡你,害怕自己被人抓住了弱點,就不安全了。

迄今為止,我還沒有發現不喜歡和真實真誠的人相處的人。其實,不管什麼人都喜歡與直率、真實、真誠的人相處。

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成為真實的自己的過程。

最真實的自己,就是願意撕掉生活的假象,發現某種更本質、更接近於真實自身的東西。

人生苦短,何必給自己和生活帶上面具,力求事事完美。要知道,美,不是偽裝,而是真實的展現。

我們會迷茫,會焦慮,會心碎,當我們用面具來掩飾這些脆弱和迷茫的時候,所承受的痛苦其實更加地難以忍受。

所以,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眼前不完美的生活,而是強求完美的心。

與人交流時無需掩蓋,無需急切地期待被肯定,被認同,也無需討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你是什麼樣,終究會呈現出什麼樣,裝不了,也遮掩不了。

當你做真實的自己時,別人自然會找到和你的關係定位。喜歡你的自然會接納你,不喜歡你的也不用浪費彼此的時間。不用去猜測別人,因為你很難猜準。弄清楚自己,也就看清了他人。

時間久了,你就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真實真誠是這個時代更為稀有的人文品質。

去和真實相遇,去和能接納你真實的人相遇。

允許你真實的人,才是支持你活出自我的人。

保護你的真實的人,才是點亮你生命的人。

3

溫柔的自己,就是美。

很多人認為,成長就是一個披上鎧甲,變得更加強大的過程。可經歷了很多事情後,才發現,成熟,有時候是從變得溫柔開始的,溫柔待己,也溫柔待人。

林志玲曾說,「我要溫和而堅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溫柔,是一種包容的力量,它包容萬物,用合適的方式,給予生活中的人和事每一次恰到好處的尊重。

溫柔不是表面上的輕聲細語,更不是刻意討好,而是悲憫包容,對世界和他人釋放的最大程度的善意。

溫柔是在時間流淌中沉澱下來的氣質,它不僅僅在於你眉眼帶笑的神態和語氣,溫柔更多的是在你為人處世的細節裡傳達出來的東西,禮貌、耐心、寬容、有分寸。

溫柔不是妥協,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極致的力量。

溫柔體現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和認知。

只有足夠勇敢、堅毅,才給得起別人溫柔。

人這一輩子,不過是為了尋找到一個更好的、更溫柔的自己。

學著對自己溫柔一點,才能發現生活中的更多美好和善意。

真正的成熟,原來是慢慢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學會對自己溫柔。

溫柔真的是人間最美好的品質了,是以慈悲之心去看待人世間,是「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是放大了美好,寬容了黑暗。

生活的褶皺裡,藏著塵埃,起風時,便會塵土飛揚。我們無法改變風向,也驅除不了塵埃,唯一能做的就是溫柔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別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脆弱和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停止對自己的懷疑和成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美的。

當我們學會了接納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學會去欣賞路邊的一花一草,感受生活原本的價值和意義,你就會發現,美的生活從來都是溫柔又真實的東西。

相關焦點

  • 接納認可自己,就是接納認可全世界
    「你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班學生考好呢?是因為你對自己不接納不認可,所以你要通過這些外在的教學成績來證明,你很優秀,讓領導認可你,讓同事認可你。「你為什麼一定要通過這種外在的成績來認可自己呢?即便你真的考在第一,領導和同事都認可你了,其實你自己內心,還是不認可自己。
  • 愛自己就從接納自己,不責備自己開始
    夜裡,月兒躺在床上睡覺有點睡不著,她想起聚餐時自己的狀態,看見自己的變化和進步(以前的她,不會那麼快地放過自己,會不停地自我批評),內心湧動出很多的感動:這麼多年,自己終於可以更好地接納自己了。月兒的故事給你什麼感受?
  • 你願意接納有負面情緒的自己嗎
    接納負面情緒的重要性在哪裡?只有行動,才能解決現實焦慮,這樣的焦慮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憤怒的情緒:當與人發生衝突時往往伴隨憤怒。一個人總是老好人形象,就是一種沒有活出攻擊性的表現,他的內在有可能壓抑了很多我們不了解的情感。而憤怒,讓我們顯示了自我的力量,同時,在憤怒的那一刻,也彰顯了自己的價值觀,明確了自己的邊界。。。。。。。還有很多情緒,它們就這樣與我們共存共處。
  • 你有多接納孩子,就有多接納自己!父母的教育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面對孩子,尊重、欣賞、接納...這似乎是一些簡單的常識。可太多時候,人們將之遺忘,或為了「更重要」的理由而棄之不顧。因此,有些準則值得再度審視,並從中看見更深刻的真相——你有多接納自己,你就多接納孩子。
  • 克服"內在小孩":勇於示弱 接納自己真實的自卑
    這是因為,人是群居動物,要在群體中生存下來,需要群體的接納和愛,因此我們需要表現出與之相適宜、能夠彼此接受的方式。久而久之,當這些方式成為無意識的自動反應時,特定的人格就形成了。  你在來信中提到了九型人格,這一理論認為,每種人格內在都有核心的基本信念:「我只有……才能夠被愛」。在這個信念指導下,會發展出特定不同的行為模式。
  • 療愈抑鬱症最關鍵的就是要看清理想化的自己和接納真實的自己
    因為家長有自己一套僵硬的固化的價值體系,做事一板一眼,根本容不得孩子有半點偏差的思想。對於一個弱小的孩子能怎麼樣?他只能壓抑自己來討好自己的父母,把真實自己的想法壓抑到潛意識裡面。你必須考上名牌大學,否則你的人生就完了。你必須堅強,決不能允許自己脆弱。你必須獨立,絕不允許自己依賴。你必須樂觀,絕不允許自己悲觀。有吃有喝,你憑什麼不高興?說你兩句,你憑什麼不高興?
  • 真正的徹底接納自己,並不是自我的放任和放縱!
    徹底接納不是放任不管對徹底接納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我們如果就這樣接受了自己的原貌,就會喪失改變或成長的動機」。「接納」可能會被曲解為積習不改的藉口:「我就是這副德行,你要麼接受,要不拉倒。」然而,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言:「奇怪的矛盾是,當我如實接納自己的本來面目時,我反倒能有所改變了。」這是因為——我們最深刻的本質就是能夠覺醒與成熟。我自己也曾一再發現,以徹底接納的態度來面對自身經歷的所有層面時,就會帶來基本的轉化,開啟持久的改變之道。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心理學告訴你,童年不是決定性格的根源
    這句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童年的遭遇讓人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和創傷,但是當看完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出版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童年不幸有了新的理解。,鄭爽曾經在採訪中透露,她的爸爸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為了提高家庭生活質量而努力工作;媽媽性格溫柔,因為自己有一個演員夢沒有實現便寄托在鄭爽身上。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心理學告訴你,童年不是決定性格的根源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因為她的言行舉止有些不符合一個公眾人物的舉動,幾乎每個她參加的綜藝節目,都是由她成為熱點話題,比如《花少2》、《這就是鐵甲》、《女兒們的戀愛》等等,她都不止一次上了熱搜。但是,很多粉絲包括鄭爽本人都覺得,這是因為兒時的孤獨,才造就了現在的性格。
  • 當孩子面對失敗時,如何幫孩子接納自己?
    因為不是第一次進行這個遊戲了,所以不需要老師的示範, 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搭檔,開始了「慢動作」的練習。 我發現,在每一次慢動作展示的時候,孩子們所呈現的狀態都會有所不同:有的孩子著急地出招,動作的注意力只是在自己身上,並不去看和對方的交集;有的孩子動作雖慢,但每一次似乎都和對方的身體只有一毫米之差。
  • 侯瑞鶴: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納孩子
    你用心養育,凡事做對,而孩子卻並非如你期待。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地有力量。家裡常出現的場景是,收拾玩具時他要我幫忙時,我會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沒想到孩子這麼快就學會並應用到我身上了,經過這樣的事兒我開始反思對孩子的養育。
  • 女生會在自己的男朋友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嗎?
    一段戀愛的開始,都會希望對方把真實的自己展現出了,希望對方對自己沒有秘密。總有男生吐槽,自己的女朋友化妝和不化妝,差別太大了,其實,你的女朋友敢不化妝出現在你面前,那是把你當自己人哦。
  • 讀書筆記《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我們會不自覺地用潛意識去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表現出為我們所壓抑的特質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現出這些特質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們身邊,這就是投影的機制。投影是潛意識的一種防禦機制,因為某些特質和情感受到了壓抑,無法在我們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現出來,所以就只能訴諸他人和外物。我們眼中別人的缺點,幾乎都是我們自己內心中缺點的投影。我們對別人評頭論足時,其實是在評論我們自己。
  • 美是由內而生的,自信就是肯定自己的源泉,做真實的你
    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如果還有第二個詞,那就是接納,接納你本來的樣子,無論你是什麼樣子,你都能接納他。還有第三個詞就是綻放,把你本來的樣子活出來,你既接納了你真實的樣子,然後又把你本來的樣子綻放到極致。那麼這樣的一個人我就覺得他是非常美的,並且它會自然而然地創造出的一個結果是人見人愛,十分令人喜歡,或者說特別吸引人。想像一下一朵美麗的花一定是人見人愛的,大家都會喜歡他。
  • 《乘風破浪》,願你有這樣的勇氣,接納自己絕不服輸
    這部電影開頭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那種電影形式。就是通常會在電影屏幕上上演的複習之間的矛盾多麼的激烈,然後一這樣的方式來結束之前父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其中,鄧超主演的徐太狼,她是一個非常熱愛賽車的一個男生,他喜歡他的賽車事業,然而,父親並不是很支持他熱愛的這個事情,甚至對於他這個賽車事業是非常反對的,因此,父子之間的激烈衝突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 心理學深度文:為啥做你自己、接納自我這麼難,因與人性背道而馳
    ——自信、積極、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做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不要完美主義,等等。我當年就堅持這麼去做了,但我發現,自我暗示在剛開始時,確實有點作用,但要保持住這種自信的狀態, 你的意識就不能鬆懈,你要不斷的調整自己,不斷的進行自我暗示, 所以,時間久了你會感覺到很累、很耗精力。並且,當你的這種意識和努力稍微有點鬆懈, 一不留神,它又會自動的恢復到之前的那個自卑的狀態。
  • 接納自我:自我覺察,原諒自己而不是放縱自己
    那現在第一個「你」就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當時的情緒和感受,比如你看到這麼多人,感覺自己存在感很低,沒有人關注你,所以就做出了那些行為,當大家都看著你時,你會有點興奮和開心,同時也隱隱有點尷尬和窘迫,你沒有特別關注到周圍人對你的行為是什麼反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 只做真實,雖然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我愛著自己
    別人愛不愛我,都無所謂,我愛自己就行了,反正,我來到這個世界,首先要學會的事情,就是愛自己,其次才是愛別人。所以,對於別人是否愛我這個問題,我是不會計較,只要好好愛著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才是重要。要知道,太過在乎別人,很容易把自己跟別人作比較,然後產生討厭自己的想法,如此一來,會一直忽略自己,傷害自己,看不清自己,不敢面對自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之前,因為別人說我有點脾氣,一下子耿耿於懷,於是決定要把脾氣改過來,可是過不了多久,別人又說我太粗魯,不夠溫柔,我決定要做到讓人另眼相看,只是當我變得溫柔如水時,別人又說我太虛偽,裝模裝樣。
  • 接納自己,放下原生家庭的痛
    什麼叫自我分化,也就是我能不能跟別人的情緒做分離。有兩個標準,第一,能不能區分我自己的理性情感的能力。比如老人幫我們帶孩子時有各種問題,你能不能區分我應該做什麼,別人應該做什麼。第二,既可以維持自己的獨立,又可以和別人做情感的連接。
  • 我是最不喜歡自己的人——心理學:無法自我接納的3個真實原因
    你喜歡自己嗎?這聽起來是一個有點奇怪,但卻很重要的問題。很多人可能都在期待著遇見一個真心愛著自己的人,卻依然在心裡深深的厭惡著自己。每次看評論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大家這樣的留言。「全中,感覺說的就是我。」然後緊接著可能就是這麼一句話。「真的很不喜歡這樣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