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認知差 距越來越小/越來越大

2020-12-16 辯論

8月22日甲級聯賽決賽

辯題:【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認知差

距越來越小/越來越大】

正方:【西南大學辯論隊】

一辯:李玥桐;二辯:吳浩榷; 三辯:付灝雨

反方:【和衷共濟】

一辯:張烜銘;二辯:張至人;三辯:喬瑞

【評委】:

朱豐澤,王世豪,唐夢,李楠,劉敬軻

【獲勝方】:反方(正方得票0:反方得票5)

最佳辯手:反方二辯 張至人

【正方辯詞】

持方: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認知差距越來越小

各位好!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認知差距是越來越小還是越來越大。

在討論這個辯題之前,我們先來明確幾個概念。新媒體是指以數位技術為載體,以即時性、交互性為主要特徵,組織傳播與個人傳播相互交融的新興媒體形態。

比如現在的各種社交媒體,微博、頭條、抖音、微信公眾號即為典型的新媒體形式。認知是指對事物的認識和感知,比如同一件物體,我覺得是鉛筆,他覺得是橡皮,那我們的認知這個時候就不同了。

需要注意的是,差距和差別是不同的。兩個事物只要有不同,就可以說有差別。但是這個時候它們不一定真的有「差距」。

原因在於「距」這個字指的是間隔,也就是說,只有在統一平臺上,且存在相應的尺度可以比較的時候,才可以說二者存在差距,進而才可以討論差距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

而在認知這件事情上,尺度為人們對於信息的真實程度。

如果人們對於真實信息的認識在從各種假和不完整變為唯一的真和完整,說明人們的認知差距減小了。

我方正是認為,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下,人們對於真實信息的了解越來越趨向於完整,因此認知差距越來越小,理由如下:

首先,新媒體時代下,個人的傳播能力得到解放,導致了信息爆炸式的增長,而由於每個人的視角不同、背景不同,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信息,還原事實本身的面貌。

以6月22日發生的大連打人事件為例,由於原視頻是沒有明顯標誌建築的夜間監控,警方一時沒有頭緒。

然而在一天之內,通過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中國警方在線發文徵集線索,加上網友的大量轉發,最終迅速找到案發地點以及當地警方,妥善解決了問題。在過去,我們只能接觸到有限的信息和事實,如同盲人摸象。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量的增加可以使人們的認識越來越趨向於完整。

然而,正是由於新媒體時代的爆炸式信息,也使得各種虛假信息的出現成為了可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什麼仍然認為人們對於信息的了解越來越趨向於真實了呢?

是因為在新媒體時代下,各種闢謠機制和篩選機制的發展,篩掉了大部分的虛假信息和垃圾信息。《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指出,現在各大新媒體平臺已經出臺了行之有效的闢謠機制:

一是提高造謠成本,如健全法律法規讓造謠者付出代價;

二是限制謠言傳播,如開發人工智慧自動檢測謠言算法,以及為老年群體自動屏蔽謠言信息等;

三是謠言產生之後的闢謠速度也更快,數據顯示18年比17年平均闢謠速度快了1個小時。

以2017年8月的「九寨溝地震雲」事件為例,該謠言很容易引起社會恐慌,但在各大新媒體平臺的闢謠和科普下,僅3天就讓它在網絡上銷聲匿跡。

綜上,從個人傳播導致信息全面性成為了可能,而闢謠機制的越來越完善也會讓我們更加接近真相。當人們對真實信息的了解變得越來越完整時,人們的認知差距就會由此越來越小。

二輪申論:

重慶司機公交車事件:

在信息不完整時,有人認為是女司機逆行導致公交車避之不及、有人認為是乘客和司機吵架導致車輛失控、有人認為司機在猛地右轉頭時產生了視覺錯覺,以為車在右拐所以突然往左拐。而官方事後一一闢謠之後得到的真相是乘客與司機吵架導致司機開車失誤。

→闢謠機制使人們接近真相

闢謠機制:

1. 提高造謠成本

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部分罪名將面臨最高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2. 限制謠言傳播

目前正在開展並應用的人工智慧謠言檢測機制,結合國內現有網絡環境和網絡實名制趨勢,基於真實數據集和運行環境的謠言檢測模型,運用上萬條謠言樣本,在謠言自動檢測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目前,微信平臺已與網信、公安、食藥監等政府機關,學會、科普機構、媒體等774家單位達成闢謠合作,闢謠覆蓋量達2.94億人。

對於謠言的「重災區」中老年人群體則更是有自動屏蔽謠言信息等機制。2018年闢謠總閱讀數達8億,攔截謠言達5億次。

3. 闢謠速度更快

從謠言產生之後的官方反應速度來看,2018年比2017年平均闢謠速度快了1個小時.

從闢謠的遏制效果來看,大部分2018年的謠言從產生到消失平均少於5天。

【反方辯詞】

持方: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認知差距越來越大

謝謝主席各位好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我們周圍無時不刻不充滿著海量的資訊,有明星的娛樂八卦,也有市井的小小變化,上到哪國的總理訪華,下到糧食漲價。

不同方向不同的內容的資訊構成一個規模前所未有的大網,每一個人都浸淫其中。

而在讀圖時代,每一條資訊所包含的信息量又是如此之大,短視頻,配圖使得資訊承載了以前單純的文字所不能承載的信息質量,但卻也滋生了更像是真話的虛假信息。

我方認為,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資訊時代,會加深不同群體之間的隔閡,放大個體認知能力的差距,使得人們的認知差距增大,論證如下。

第1, 新媒體時代,人們第一次有了社交的消極自由,拒絕社交的成本降低,因而與意見向左的人交流的意願也在降低,加深隔閡,放大認知差距。

新媒體時代顯著放大了人們的交際圈,人們總能輕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相比於和意見不同的人對牛彈琴,與網上那些所謂高山流水的知音交談一定是更愉快的社交體驗。

以前,人們碰見不同觀點總是先去嘗試溝通,現在只需直接屏蔽即可,畢竟我屏蔽你的朋友圈也不會傷害我們之間的感情,我不說,你不知,各自安好就罷了。

更有甚者,在匿名性強的網際網路,我開小號噴你也不會給我自己帶來社交負擔,我還能有口舌之快。

可是極端引發極端,慢慢的,以前的溝通就變成了網絡上的罵戰,身陷其中的人在發洩中極化自己的認知,認知之間的裂縫便無法填平,加大認知差距。

第2, 相比於以前,新媒體時代出現了海量的信息,放大了人們認知水平的差距,造成更大的認知差距。

海量的資訊可能幫助我們擦亮眼睛,從不同的維度客觀全面的認清楚一個問題,也有可能讓我們陷入營銷陷阱,在公眾號的一次次挑逗之下不斷的出賣著自己廉價的憤怒或者同情。

這就像是沒有握把的匕首,在武功高手的掌控中寒光凜凜,卻也割傷凡夫俗子。

爆炸的資訊把一部分人引向山巔,卻也讓另外一部分跌入谷底。站在山巔的人望不到谷底,而在谷底的人看來,山巔上的人又是模模糊糊。

一條健身的大學生比不健身的大學生成績高出百分之三十的報導,有人就斷章取義的草率認為健身會提高智商,可是當他看到健身的人往往在創造性崗位上表現的更差的報導時,其自身的認知便會被打亂,從而變得無所適從。

可是認知能力更強,思維更周密的人卻能看到其背後的多元可能,不至於輕易的形成錯誤認知。

爆炸資訊就像是脫韁野馬,把愚昧之人撞的七葷八素天旋地轉,卻能載著智者日行千裡,放大人們的認知差距。

在這個瘋狂的資訊時代,唯有自身足夠厚重,我自魏然不動,方可禁得起信息的東西南北風。

認識到這個時代會無情的加大人們之間的差距,然後順勢而為做時代的弄潮兒,讓資訊時代,為自己服務。

相關焦點

  • 辯題: 新媒體時代,人們的知識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小
    1月20日超級聯賽初賽G組第一場比賽 辯題: 新媒體時代,人們的知識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小 正方: 二十一世紀青年學社戰隊 上場隊員:
  • 有趣,新媒體讓人們的認知差距增大?
    新媒體時代那麼,在現在這個新媒體到來的時代,人們的認知差距是越來越大了還是越來越小呢?前段時間去聽了一場關於這點的辯論賽。對於這一點來說,首先我們要了解認知差距究竟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對於不同事物的看法和維度的解釋方法就是認知差距。例如對於某個點或者全面的認知。所以自然而然地考慮問題片面化是導致認知差距最主要的原因。那麼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真的會讓我們的思考方式片面化嗎?在我的愚見,是不會的。
  • 2018新媒體趨勢:大航海時代結束,圈地運動開始
    新媒體將逐步告別草根時代,傳統紙媒的人才基本上也 「回流」 完畢。 傳統媒體人憑紮實的基本功,敏銳的嗅覺,用真正的好內容霸屏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多。 根據新榜的數據,今年超過 10w+ 點讚的 48 篇與 2015 年的 17 篇相比,搞笑段子,情感雞湯和聳人聽聞這些明顯減少。 某種程度上《腦梗,心梗的先兆和預防!
  • 基於對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維護的思考
    分析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現象,並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維護新聞真實性有重要的意義。只有真實的新聞信息以及客觀地報導事件,才能有效地指導人們的工作生活及學習。網絡傳播速度越快,網絡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越容易出現,這嚴重影響了人們對於事件事實的認知和判斷,有時候甚至會引起人們的恐慌,對社會的穩定造成極大的危害。
  • 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現象的探析
    我國學者卜衛則將成人化的兒童期定義為:在知識、情感能力發展上尚未完成的成人,也就是說,在電視時代,沒有真正的兒童與成人,有的只是兒童化的成人和成人化的兒童[3]。筆者認為,成人化的兒童是生理、認知與情感方面並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小大人」,其衣著打扮、言行舉止、欲望訴求均酷似於成人。究竟「被長大」「成人化」對兒童來說是好還是壞,值得我們深思。
  • 新媒體時代新聞寫作的發展趨勢探析
    當今世界正在快速發展,我們生活當中的許多方面都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新媒體技術作為新型的網絡技術,成為了各個領域的新寵。新聞是人們關注國家生活,獲取有用信息的重要途徑,但是傳統的新聞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人們可以快速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
  • 新媒體時代 動漫產業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導語:伴隨著網絡的普及,新媒體這個概念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新媒體切實的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什麼是新媒體?這個時代是一個社交的時代,這一點從Facebook、QQ等社交工具所擁有的用戶數量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而相比於之前的文字敘述、影聲敘述,新媒體無疑在互動性上有著強大的優勢。新媒體形態下的動漫產業在新媒體的發展歷程中,不得不提及它對動漫產業所帶來的影響。
  • 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摘 要:新媒體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也對人們的言行方式造成極大的衝擊,給社會結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語境時代。本文從新媒體的簡介、新媒體語境的概念釋義和新媒體語境的特徵解讀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給人們的啟示
    那麼造成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思維方式不同。富人喜歡掙錢,窮人喜歡省錢;富人喜歡付費,窮人喜歡免費;富人只想穩健增長,窮人只想一夜暴富;富人在風險中尋找機遇,窮人則放棄機遇尋求安逸。
  • 為什麼你會感覺活著越來越累,壓力越來越大呢?
    當今社會生活壓力非常大,我所在的城市號稱「閒城」壓力都非常大,更別說是那些生活節奏極快的一線城市了。那到底為什麼會壓力大生活這麼累呢?第一、消費多樣化正是因為消費的多樣化現象,導致了生活變得拮据。這個東西不敢買,那個東西不敢用。
  • [學子論文]自媒體時代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
    摘要:自媒體時代中,每個社會個體都享有「麥克風」。人們常常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發布於網絡上,這樣以來,受眾的話語權得到了不斷的增強。然而社會中的個體存在差異性,即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加上信息噪音的幹擾,人們難以在信息的海洋中辨別真偽。
  • 農村學校越來越小,縣城學校越來越大
    成績優異的學生都留下了,成績太差的同學都返回原籍又回到農村學校。在農村學校裡,第一名的學生成績能和城裡的優等生總分相差100多分,說這些你還別不信,去年我擔任九年級班主任,我們班42名學生,大考小考數學、物理等理科成績無一人及格。現實就是這麼觸目驚心,難道這都是教師的錯嗎?上課的時候,我們比城裡教師更費心力,因為紀律實在是太差,很多農村孩子基本上都已經自暴自棄。
  • 「生意」越來越差 校秤人越來越高興
    10日 03:52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商報   分享到: 鏡頭聚焦:社會誠信報導對象:菜市場校秤人  生活感悟:最近一年多來,校秤的老百姓是越來越少
  • 中國男人,身體素質越來越差?
    攀巖作為一種極限運動,在歐美比較流行,國內人們較少觸及。這門課一經推出,名額就被學生在網上「秒殺」。沒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加之現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抽菸酗酒...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別提練肌肉了,連最基本的身體素質都變得越來越差。
  • 做人太過老實,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差,路會越走越窄!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繫也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而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實以及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人,做人太過老實的人往往覺得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結果導致人際關係越來越差,路越走越窄,自身的福氣也會慢慢消失。
  • 心理學:有趣的認知盲區,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在變醜
    你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脾氣越來越差嗎?你能意識到自己在變醜嗎?認知心理學做過相關研究,發現人們的認知普遍存在盲區。這些所謂盲區並非多麼高深的知識,而是最簡單不過的個人變化。人們之所以對自我變化產生認知盲區,一方面是因為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另一方面這些變化也是符合個體意志的。本文,將主要圍繞後者進行解析,希望能夠引發讀者一些思考。認知盲區一: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在變醜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認同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同時審美的標準越來越單一、刻板。
  • 新媒體時代媒體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愈加重要。科學引導媒體發展方向,不斷增強媒體的社會責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強化媒體的自律與他律,是加強媒體社會責任的重要方法手段。
  • 深化新媒體時代智能算法研究
    深化新媒體時代智能算法研究 2020年05月22日 08: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段丹潔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不斷興起
  • 為何記憶力越來越差
    常能聽到老年人感嘆:「年紀大了,記不住東西了」。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感到腦子不夠用,做事情丟三落四。事實上,出現記憶力下降的情況,皆因一些生活中不知不覺養成的有損大腦的壞習慣。 適度的壓力可以促進記憶力,但壓力過大會傷害記憶力。青年人往往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工作量過大會讓人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人也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反而增加壓力,影響記憶力。
  • 心理學:脾氣越來越差的人,通常伴隨著生活中的這些變化
    當個體對當前生活狀態持滿意態度時,脾氣就會越來越好;如果個體對當前生活狀態不滿意,脾氣也會越來越差,同樣的你還會發現運氣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差。這在社會心理學中也稱之為費斯汀格法則,既發生在個體身上的10%的事情是不可控制的,剩下90%的事情則是對該事情的反應所產生的行為鏈。這意味著生活中發生這些變化時,個體的脾氣會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