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很多年,造成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原因是什麼?
有人告訴我:是宿命,好像可以解釋一切;
有人告訴我:是機遇,好像跟這個確實有關;
有人告訴我:是努力,好像有些道理;
還有人告訴我,是伴侶,好像也有關係;
但是,這些答案逐漸被我一一推翻;
如果是宿命,為什麼很多人拿到一手爛牌卻完成逆轉,也有很多人拿到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
如果是機遇,為什麼面對改革開放、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機遇,成事的是那一撮人?
如果是努力,為什麼努力程度一樣莘莘學子日後產生差距,為什麼最勤勞的農民還是農民?
如果是伴侶,有一個好伴侶自己成事、有一個壞伴侶自己成事,不管哪種人數都不少?
到底是什麼呢?真的只能眾說紛紜、千人千面嗎?
現代網絡媒體中,充斥著無數的現代版答案;
百度搜索,「造成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原因是什麼」,結果1050萬個搜索答案;
答案太多,選擇太多,讓人更加迷茫。
每一個答案都看似說很有道理;
因為所列答案不能證偽,就會讓人信以為真!
在遍尋各種答案,自己總結思考後:
是認知,認知差距是造成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根本原因 !
認知決定判斷,判斷決定選擇,選擇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
認知釋義
「認知」一詞,被提出已久,在百度詞條中對認知的搜索結果達上億條;
在對認知的定義中,經過篩選、排重,我個人認可度較高的定義來自辭海和百度:
結合以上兩種解釋,藍鳶(ID:lanyuansikao)簡化後的觀點如下:
認知,是個體所接觸到的信息經由個體消化處理後所體現出的認識;
他最重要的特點是變化性;
他的作用是影響個體發展,影響群體和諧性。
個體接觸到的信息與所處年齡、環境、經歷等外部環境息息相關,個體內部對信息的處理與學識、思維、聰穎程度等密不可分;
而個體與個體所處的外部、內部環境沒有完全相同的,也就不存在認知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認知的不同,導致了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
認識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個人成長過程就是認知升級的過程;
是認知,衍生出這諸多差異,演繹出這繽紛世界!
認知的影響
認知對個體的影響,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對個體而言,會影響個體對事情的判斷力、理解力等能力;
對群體而言,會影響雙(多)方的溝通、理解、談判等結果。
鑑於此,認知會對個體、群體的各個方面都來帶一定影響。
影響個人:澳大利亞籍華人女:
近期網上流傳的澳大利亞籍華人回京後,拒絕在家中隔離,外出跑步且不戴口罩,面對社區防疫工作人員的勸阻,大喊「救命,騷擾」,並嘲諷社區防疫人員;
而且,該女士還不止這一次外出跑步,曾被人拍到過:
後經爆出,該員工是拜耳中國的員工,隨即被拜耳中國辭退:
該女子,華南理工畢業,澳大利亞留學,年薪百萬,現在卻被離職、被要求限期離境!
面對這樣的結果,很多人可能會拍手稱快,而且,很多人會問候一下她的上下幾代人;
這是個人利己主義認知與社會大眾道德觀認知衝突;這是該受到鞭笞的認知!
同期,回國留學生不聽從隔離安排大吵大鬧的、隱藏個人行程導致多人感染的事件頻發,如果不是只從自己角度考慮,何至於為國家添加這麼多麻煩?
為了控制國內疫情,舉國上下封城、停工,採取多大的代價才換回現在的結果,多麼來之不易!
大家擔心自己的安全沒有錯,但過於利己而不考慮後果就是大錯特錯了;
不過萬幸的是,十四億中國人,絕大多數都是看大局識大體的,在這放方面認知水平相對較高,能夠遵守國家、城市、社區要求,支持政策落地,共同戰「疫」!
影響企業:京東
疫情期間,很多人愛上了京東,因為京東物流。
疫情期間,絕大多數人宅在家裡,缺了東西一言不合就網購,網購就想快收貨,想快收貨就用京東物流。
自營商品,早上買,晚上到;晚上買,第二天早上到;
非生鮮類在用戶附近的前置倉發貨;生鮮類一小時配送;
這樣的服務能讓誰不滿意呢?
京東2007年宣布自建物流,一個本應做輕資產的電子商務公司,硬是要做成重資產的公司,遭到了投資人集體反對。
但是,老劉一意孤行,力排眾議,必須要建,而且要投重資金。
2010年,推出「211限時達」,上午11點前下單當日送達,晚上11點前下單次日送達;當時被同行看做不可能,但是現在已成為很多電商的必備服務;
通過自建物流體系、倉庫,結合大數據後臺,根據該倉庫出貨數據、庫存數據及時補貨到倉庫,倉庫直接配送至消費者手中,縮短配送距離和時間,提升物流服務、購物體驗;
2016年底,京東宣布京東物流向對外開放;此時,京東物流已成為京東的核心競爭力;
2019年,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投用超過23座,形成亞洲電商物流領域規模最大的智能物流倉群;
截至這一年,京東物流已燒去數十億資金,終於實現盈虧平衡;
2020年,遇上新冠肺炎,他的戰鬥力卻再次升級!
1月24日京東宣布向武漢捐贈100萬隻醫用口罩及6萬件醫療物資,這批物資在當日早上9點宣布發出,到次日下午3點前送達;
2月2日,深圳騎手成為移動病毒源事件被曝出,京東物流火速向武漢輸送了第一批智能配送機器人;
有報導稱:為解決口罩供應,京東調度車輛到3M口罩位於崑山的庫房提貨,口罩甚至是剛從生產線上下來,便被在門外等候的京東物流運輸到各大倉庫;
並且:有關醫療機構的訂單,京東物流必須優先派送!
獲得了鍾南山院士的感謝:
鍾南山院士
劉強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京東物流在全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
並表示:
物流行業最後的勝者,肯定屬於京東和順豐!
同為電商平臺的企業,重資金搭建物流體系的,僅此一家;
源於京東老劉不一樣的認知,與眾不同的認知!
甚至影響歷史:諸葛亮聯吳抗曹
公元208年秋,曹操軍團已經戰勝袁紹、袁術等軍團,基本統一了北方;
而後曹操統帥80萬大軍南下,意欲消滅劉備、孫權軍團以實現統一。
曹軍南下,劉備軍團首當其衝。
儘管當時劉軍已有一些勢力,但與曹軍抗衡只有敗退的份。
劉軍與孫軍中的諸葛亮與魯肅皆主張聯合,於是諸葛亮與魯肅結伴而歸,去勸說孫權出兵。
諸葛亮舌戰群儒之後,需要說服周瑜、孫權。
諸葛亮舌戰群儒
在勸說周瑜過程中,以(假裝)不知情的態度告訴周瑜,曹操出兵曾發誓「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建議周瑜「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操」,換來全國安康,並誦《銅雀臺賦》以證曹操出師之名。
也就是明擺著告訴周瑜,曹操是奔著大喬小喬來的,是來和你跟你家主公搶老婆的;
這讓周瑜如何能忍,出兵!
而在勸說孫權的過程中,告訴孫權,你的大臣不建議出兵,歸降曹操大臣依然是大臣,而你就再也不是主公了!
這讓孫權如何能不出兵?
於是,孫劉合力抗曹,最終天下三分。
諸葛亮的厲害之處在哪?用他的認知來判準了周瑜、孫權的要害,看透了本質;
認知的水平越高,越能夠直達本質,
而「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認知,本身無形無相,對我們的影響也無形無相,或積極或消極;
我們所作所為,無一不是因認知決定的,認知決定著個人的思維與行為、現在與將來;
但如果不刻意去思考、檢查,我們便不會有任何感知!
但影響就在那,不管你是否感知!
個人認知的狀態
個人認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認知可以分為如下四個層次:
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盲目階段:無意識的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自以為是;
當別人提及一個事物或想法的時候,用自己已知的知識去拆解,表示自己知道;
實際上只是認為自己知道,無所不知,實為無知;
第二層:知道自己不知道:
意識覺醒階段:開始認識到差距,反思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觸碰到自己認知舒適區邊界的時候,即進入了這個階段;
是走向成長的關鍵一步;
第三層:知道自己知道:
認知提升階段:知其然,探究其所以然的過程;
第四層:不知道自己知道:
最高境界:融會貫通,永葆空杯心態接受新事物,認知不斷迭代;
用下圖表示四種境界衍化過程:
不期望達到最終的境界,但脫離第一種境界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也許有人會說到,「我對這個事物的認知處在第一層,對那個事情的認知在第三層,該怎麼解釋呢?」
藍鳶的思考答案及建議是:
減少第一層,站穩第二層,部分達到第三層,不苛求第四層。
對這篇文章的行文,藍鳶亦經歷了一個認知升級的過程:
在思考這個主題的時候,有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事例,所以認為寫起來會很輕鬆,認為會像寫企業文化(原文:企業文化思考)文章一樣如有神助,這是自己無知的第一層;
但在開筆之後,感覺太過空洞,片段的想法不能進行有機組合,認識到了差距;
但要對得起讀者的時間,不能言之無物;
於是思考企業文化思考的行文過程:
在下筆前聽了關於企業文化的音頻課,看完了《奈飛文化手冊》,結合一些工作經歷,這些信息的組合讓我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行文比較輕鬆;
於是自己進行了該主題的知識補充,又對自身想法進行了深刻總結,以提供出可讀的的乾貨。
對於個體而言,有的人活了一生,卻一直處在無知的層級;
承認自己的無知,是認知升級最為關鍵的一步!
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裡,去不倦的追求認知的打怪升級,去追求個人的成長突破!
猶如了悟禪法的過程: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來自視覺中國
認知衝突
由某一事物引起雙(多)方衝突,通常就是參與方對該事物認知不同導致的;
因認知衝突導致雙(多)方PK的場景在我們身邊十分常見:
生活中夫妻雙方針對如何教育孩子免不了認知衝突;
工作中同事之間對工作方案免不了認知衝突;
哪怕走在路上,你看到一個人穿著奇裝異服都會讓你產生認知衝突;
而這怎麼解釋呢?
我畫了這樣的簡圖以幫助理解,如下:
據圖所示,只要是雙方存在認知差,便會進入認知衝突區;
處在衝突區的雙(多)方,在達成一致方面會有一定難度;
而且,並非只能通過認知升級進入和平區,其實也存在認知被降低而進入和平區的情況。
這是其變化性導致的:
認知的變化,有時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能夠變化,有時只需要一瞬間;
認知的變化,既會升級也會降級,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
在其變化性的特點中,對認知的瞬間變化,不太好理解,看兩個例子:
1、樊登在讀書會中的例子,讓一個人知道火爐不能碰需要多久?一秒鐘,只要讓他碰一下燙一次就知道了
---這樣的結果對個體來說是好事,瞬間實現認知升級;
2、垃圾人定律中的例子:一對情侶在街邊吃飯,旁邊一桌醉漢對女友吹口哨調戲、侮辱,男友本欲叫女友離開,可女友說你怎麼這麼慫啊,是不是男人;男友不計劃與流氓醉漢較勁,女友不幹;回罵醉漢,對方被激怒,圍上來開打,男友被捅數刀,臨死問女友:這回我算男人了嗎?
---類似例子:開車被人別了一定要去別回來,導致車禍人亡的;
---這樣的結果對個體來說是壞事,瞬間實現認知降級;
出現認知降級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理性,冷靜下來處理,努力讓認知恢復;
個體的認知,是不斷變化的,隨著自己所接觸信息、環境、大勢的變化而變化;
與外界相處的過程,是認知相互碰撞的過程,會不斷的經歷衝突區與和平區。
提升認知
第一、承認自己無知
這是個體成長路上,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從零到一的過程;
打破自己舊識,不要總認為自己知道、認為自己懂了,要敢於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勇士;
從邏輯角度來看,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這是個體成長最大的陷阱,沒有之一。
為什麼總說,懂得了諸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實質是因為自己並未真正懂得!
工作中領導提出一個工作邏輯,一直點頭稱是的人,是真的懂了嗎?
總是我明白、我理解,是真的理解了嗎?我對此是抱十分的懷疑態度,絕大多數並不是因為聰慧過人一點就透,而是因為沒有思考;
不要以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來為自己辯解,因為後面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一句!
可我們大都已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型,此乃行為習慣導致,不會被輕易打破,這就需要我們有意注意,可參照「潛意識->顯意識->修改行為->成為肌肉反應」的升級過程來鍛鍊自己的思維模型;
懷疑自己的見解是否為真知的習慣,會幫助自己對無知狀態做出判斷;
第二、立足於當下
面對困惑,面對問題,從何入手?
悔於過去,早不如系列,後悔系列;
困於現在,我該怎麼辦系列;怎麼這麼難系列;
懼於未來,何去何從系列;不敢走出舒適區系列;
以上均為人生常態;
過往有用,是用來總結經驗教訓的;
未來有用,是用來指導人生路徑的;
但只能靠現在來做這些事情。
現代社會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過去數年迭代一個產品,現在要用秒計了;
就單方面來說,自己前期認知不夠,阻礙了自己的成長,基於當時的認知做出了當時的決定,帶來了現在的結果,所以現在要做到認知升級,為當下及日後做好判斷;
就雙(多)方來說,處於認知衝突區在所難免,現在要做的只能是雙方達成共識,進入和平區;
通過現在的努力,要杜絕日後再次出現這一情景:
當年的自己真是傻逼,居然會那樣那樣。。。!
而是出現這樣的情景:
當年的自己如此神勇,做了這個決定;
只要現在開始,就永遠不晚!
第三、不貪
認知的突破,需要時間和實踐的錘鍊,需要精力投入;
越向深處做,需要的精力越多,但投入也便越多;
個體精力有限,一定不要貪多,這裡注意兩不貪:
第一不貪多,不要意圖對所有知識樣樣精通,不要意圖成為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的人物,數進天下也沒有這樣的人物;
第二,不貪第四層境界,對事物的認知,無需全部追求進入第四層級境界;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提到如下見解:
80%的成長,是通過20%的付出得來的,不要在意數字是否準確,或許是70/30、90/10,不
管如何分配,我們要清楚絕大多數的收穫是用少數的付出得來的;
這裡不要斷章取義,所有的事情幹到80%收穫就停止,而是要評估是否值得繼續投入以爭取後續的收穫?是否可以再努力下獲得剩餘20%的80%亦或是50%呢?
在認知升級方面,先把事選對,再做對的事兒!
第四、擇良師益友
個人認知升級,可以自行學習、思考,但更需要與人探討、請教;
自行研究的方式能幫助自己有一定提升,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個人當下思維控制,成為井底之蛙,處於「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層次而不自知,不交流不知有山外山,難以全面認識事物;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即是此意。
秉著自己胸中空無一物的空杯心態,與友人溝通、請教,不為對錯,與人交流思想,相互裨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識也會因交流而多彩,因借鑑而豐富,擇善而從,絕對快哉!
不求擁有管鮑、伯牙子期那樣的知音好友,多與身邊強者、智者交流也是幸事;
而自己這樣圈子的養成,則要從己做起,既要走出去,又要學進來,這樣會避免自我為中心;
第五、知識輸出
在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並努力提升之後,按照用進廢退的原則,認知會跟隨個體所接觸的信息變化而發生變化;
那麼我們如何加強呢?基於藍鳶目前的認知,建議是做輸出。
認知在腦海中是否會深化為潛意識,成為肌肉反應,也是遵循記憶曲線的:
通過不同的學習媒介,吸收到的知識和保留的記憶力都是如下順序:
但還有一種吊打以上各種學習媒介吸收效果方式:總結--分享
總結的過程,是自己邏輯梳理的過程;
分享的過程,是自己知識升華的過程;
這也是藍鳶思考(ID:lanyuansikao)面世的初衷,希望能夠帶給你成長,也能夠讓自己成長。
認知升級,最大的敵人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