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克效應:為什麼一無所知的人往往侃侃而談?

2021-02-14 煎蛋

譯者:極夜圍爐
原文:https://psychology-spot.com/dunning-kruger-effect/

鄧寧-克魯格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又稱達克效應,一言以蔽之:知道越少,反認為自己知道的越多。這是一種認知偏差,越是缺乏技能、能力和知識的人,往往越容易誇大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結果就是,這種人更容易成為「臭屁者」(ultracrepidarian):即對所有聽說過的事兒都能表達觀點,卻對這件事本身一無所知的那種人——不過這種人卻堅信,沒有人比我更懂××。(譯註:原句為...but they think they know a lot more than the others.)

問題是,達克效應的受害者們不光是發表觀點和意見就罷休,他們還會嘗試著強加觀點於他人,仿佛他們掌握了絕對真理,相形之下的其他人,自然都是無能或蒙昧之輩。顯然,和這種人打交道並不容易,因為他們的思維往往非常剛硬。

罪犯想用檸檬汁使自己隱形

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匹茲堡,發生了件堪稱驚奇的事兒。一名 44 歲的男子,一天內搶劫了兩家銀行,而且還沒遮臉,也沒隱藏身份。顯然,這次犯罪之旅註定短命,該名男子立即就被捕了。

被捕後,這位名叫 McArthur Wheeler 的男子在認罪時表示,他原本在臉上塗了檸檬汁,應該能讓他的臉在攝像頭中隱形。「但是我塗了檸檬汁的呀!」這就是他被捕時的應對。

之後不久就弄清楚了,塗檸檬汁這個點子來自於 Wheeler 的兩個朋友的玩笑話,說他們會用這一技術去襲擊銀行並避免被抓。Wheeler 測試了該項技術建議,在自己臉上抹了檸檬汁,並拍了一張看不到自己臉的照片。很可能是因為拍錯了吧,但是,這個「測試」對於 Wheeler 來說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他決定,去完成自己的「天才」計劃。

這個事件流傳到了康納爾大學,學校裡的社會心理學教授 David Dunning 根本不敢信這事兒。他不禁好奇:我的無能,真的能夠讓我對自己的無能視而不見嗎?

這份好奇,驅使他趕緊開始了和同事 Justin Kruger 的合作。然而,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所得出的結論,讓他們進一步感到震驚。

誕生了達克效應的研究

在同一系列的 4 項實驗中,心理學家分析了人們在語法、邏輯推理和幽默這三個領域內的能力。

實驗要求參與者評估自己在上述領域內的各項能力。之後,他們接受了一系列測試,這些測試的目的就是評估他們的實際能力。

結果研究者們發現:能力匱乏越嚴重的人,越是意識不到這一點。弔詭的是,能力最強或最擅長某個領域的人,卻通常會低估自己的技能和知識。由此,達克效應誕生了。

這些心理學們還總結出某個知識領域的無能力者特性:

– 無法探知及認識到自己的無能

– 通常也識別不出他人的能力

有關這個效應的好消息是,它會隨著人們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對自己局限的了解而淡化。

我們知道的越少卻反認為所知越多,這是為什麼?
這個不合實際的概念有個難題,就是為了做好一件事,我們必須要具備起碼的技能和能力,才能準確估計自己的未來表現。

比如,某人可能會因為根本不了解任何音樂,也不知道控制音調、跟上節奏的技巧,就自認歌喉優美。他就會形容自己「有天籟之音」,實際上卻五音不全。

拼寫也是同理:如果不了解拼寫規則,我們就沒法子知道錯誤,也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處,進而就會覺得不會犯拼寫錯誤。

實際上,達克效應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隨處可見。惠靈頓大學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的一項研究表明,有 80% 的司機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當然,這在統計學上根本不可能嘛。

這一認知偏差在心理學領域同樣存在。之所以有人說「最好的心理學家就是我自己」,恰是因為他們完全不懂專業人士能夠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幫助,更不了解眾多心理學技巧的複雜性。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認為自己已知曉了所有必須了解的東西。這就讓我們變成了封閉的人,帶有偏見地表達觀點,還當成絕對真理。

為自己著想:如何將達克效應最小化

我們都會因為計算錯誤、知識(不足)以及預見(偏差)而犯錯。世事總是充滿了史詩級的經典錯誤,比如地標建築比薩斜塔——在建造完成前,它就已經開始歪了。而就在幾年前,法國政府花費 150 億歐元買了 2000 列新火車,然後卻發現,這些列車太長了,國境之內有 1200 座車站無法容納,後續又不得不追加投入來改造車站。(譯註:事發於 2014 年,且新聞報導稱火車「太寬」而非太長。)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因為經驗不足或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犯錯。錯誤並不消極,我們也絕不能逃避,而是可以把錯誤轉化成學習工具。不過,我們也決不能被同一塊石頭連續絆倒,那實在是太讓人洩氣了。

我們必須注意這種認知扭曲,能力不足和缺乏自我批評不僅會帶來錯誤的結論,還會讓我們決策錯誤,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貫穿我們生活的「失敗和錯誤」,其責任並不在於他人,或者運氣不佳,而在於我們對自己的評估有錯。

想要將達克效應的影響降到最小,避免自己也變成那種對任何事情都能誇誇其談、實際卻一無所知的人,做到以下簡單幾條就足夠了:

– 至少知曉,有這種認知偏差存在

– 為質疑、不同的思考和做事方式留有空間

– 在表達自己觀點時,始終尊重他人。無論對自己的觀點多麼充滿信心,都不要強加於人

我們必須記住一點,沒有人可以全知全能所有學科主題,我們都有局限,還會忽略一些事實。因此,更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保持謙遜,保持學習的心態。

不承認能力不足或無知的人,該怎麼對待?

有些人評論非常尖刻,尤其是對討論的主題一無所知、還會貶低他人觀點,這就讓人特別不爽了。我們對此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惱火、生氣。這種反應完全可以理解,可它真沒啥用。相反,我們必須學會保持冷靜。請記住,只有你給它提供能量,或者認為它重要,它才會傷害你。(Remember that it can only hurt you what you give it power, what you consider important.)當然了,有些人並不是某個問題的專家,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那麼,他們的觀點也理應不重要。

如果不想讓對話超出範圍,可以簡單說:「我聽過你這種說法。多謝」,結題。如果你確實很想讓這個人認識到自身說法的局限,那麼你能做的,就只有幫助他/她提高對於這一問題的技能了。

避免使用「你都不知道你自己在說啥」或「你不懂」這類說法,因為這麼說只會讓對方感覺到很重要 (feels attached),產生防禦姿態,並拒絕你的提議。其實,不妨提出一個新的觀點。你可以說:「我聽了你說的,現在假設下,事實並不是完全按那樣發展。」目標就是,讓這個人能夠對不同的觀點和做事方式,產生一種開放的態度。

還可以提出這種說法,說我們在某些領域都不怎麼懂,甚至深感無知,但這也不是壞事啊,正是繼續學習和不斷成長的難得機會。

資料源:
Kruger, J. & Dunning, D (1999)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6): 1121-1134.
McCormick, A. et.Al.(1986) Comparative perceptions of driver ability— A confirmation and expansión.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18(3): 205-208.

相關焦點

  • 達克效應:為什麼愚者往往不自知?
    他們往往思維簡單,邏輯混亂,卻渾身上下散發著一種迷之自信。剛做顧問那幾年,有時候還會和他們去爭論,說領導有領導的思考,他們要考慮的東西比你多。經歷多了,我更多的是誠懇的點點頭,不疾不徐地聽他們抱怨完,然後再整理訪談記錄的時候把這段默默抹掉。別笑,我們經常高估自己的能力。
  • 達克效應告訴你:為什麼投資理財要持續學習?
    「達克效應」的起源而這個效應是如何研究得出的呢?這要從一則小故事說起。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麥克阿瑟·惠勒的青年大搖大擺地搶劫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銀行。對此他們做了四個實驗,結果都震驚地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常常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隨著研究的深入,「達克效應」把人的認知情況劃分為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生活中,大多數人群往往處於這一階段。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後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杜寧-克魯格效應,又稱為達克效應。對於某些事不太懂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不懂,他們並非不願意面對,而是根本沒有這個能力。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 為什麼有些人越無知越自信?達克效應,有趣有料……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是自信?然而智者的內心卻總是充滿懷疑?包括在我們周邊,你也會經常發現這種現象,有些人明明自己認知有限,卻在人群中表現出博學多才的形象,滔滔不絕的輸出自己的觀點;往往見過世面,對事物了解更多的人反而很低調。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有什麼非常重要卻總被人忽視的底層能力?
  • 達克效應:無知要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
    無論是討論會還是KTV唱歌,有些人總能夠侃侃而談。 好像什麼話題都能聊,惹得不善言辭的人投去驚羨的眼光。 我們的身邊總有這樣的人,看起來很牛,自我感覺也還良好,但在很多人眼裡,就是個傻屌。 這樣的人陷入了達克效應中。
  • 茶行業的「槓精」為什麼特別多?從達克效應說起
    這種認知偏差被稱為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DK Effect,達克效應,也被譯做鄧寧-克魯格效應)。作者在文中引用Charles Darwin 查爾斯·達爾文的這樣一句話:「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給人帶來自信。」「達克效應」這個名詞最近幾年在國內頗為流行,與這個名詞同步流行的還有這個帶上來中國味道的「達克效應」曲線圖(兩位作者1999年的論文原文中並沒有這個圖)。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 達克效應: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當「達克效應」使這些能力欠缺者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時,會出現以下情況:1.      能力差的人會高估自己的水平及能力;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的認識到其他真正具有此能力的人的水平;3.      能力差的人無法正視自身的不足,更不能了解不足的程度。 達克效應實際上是自滿心理的一種,往往能力欠缺的人在錯誤的認知基礎上得出對自己錯誤的評價,認識不到自身不足的同時也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往往只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研究發現,大約有68%的手機用戶出現幽靈震動綜合症,其中87%的人每周都會感到幻響,13%的人每天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會產生很嚴重的哲學問題。我跟大腦是什麼關係?
  • 孩子總認為自己最厲害,父母要警惕「達克效應」,避免孩子太驕傲
    孩子總認為自己最厲害,父母要警惕「達克效應」,避免孩子太驕傲事實上,大多數的學霸都能有一種技能。那就是「假謙虛」。通常那些不太好的孩子總是過於誇大其詞,認為自己最強的孩子可能會陷入「達克r效應」,所以父母要多加注意!
  • 甜點君談網球運動中的「達克效應」讓你擺脫絕望之谷,踏上網球的...
    然而今天甜點君並不想多談比分的心理影響,當然後面會談,今天,來談談心理學方面的另一個與網球運動「契合」度十足的「達克效應」。 三、「達克效應」 何為「達克效應」?
  • 參加打卡返現,你必須先明白心理學上的「達克效應」
    為了得到免費的天貓精靈,我可以是發動了周圍的人一起參與打卡,覺得免費的只要日常簡單打打卡就行了,為什麼不參與呢?強迫每天按時完成打卡,我為此定了鬧鐘,並且讓我的家人督促我。前幾天會非常熱衷,而且家裡人也好心的提醒,這讓我順利堅持了一周。
  • UMT科學解釋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 ↑ ↑點擊上方「交大國際碩博CLUB」關注我們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粉粉毛毛的產生原因
    以下圖文源自網絡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
  • 槓精的形成原理:為什麼越愚蠢的人反而越自信
    他們做過四個實驗,結果震驚地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
  • 為什麼有的人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反而有著謎之自信?
    人們往往在自己其實並不擅長的領域有迷之自信,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達克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認知偏差。就從天文的角度來說。在太陽系之外,有很多天體。這些天體近的距離我們幾十光年,遠的甚至有幾十億光年。達克效應。1999年,兩位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做了一項調查,安排84位做了20道語法題。結果發現,那些認為自己回答得不錯的人,反而成績普遍更低。
  • 《知識大遷移》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為什麼人越來越無知?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蠢的人呢?圖片來自豆瓣網01達克效應那就是,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自己的這種缺陷。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簡稱「達克效應」)。鄧寧和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檢驗這一假設。他們用語法、邏輯和笑話對心理學專業本科生進行測試,並讓學生估算自己的分數,同時估計自己相較其他人的表現如何(按百分比來計算)。
  • 投資為什麼很難進步——越不懂,越自信
    丨鄧寧-克魯格效應為什麼股市,還有許多其他行業,比如創業,大部分人最終的結局都是失敗的呢,這個原因就是越不懂,越自信。丨上面兩個例子告訴我們,人在一知半解的時候往往是最自信的惠勒的愚蠢驚動了康奈爾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叫戴維·鄧寧,隨後他跟自己的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搞了一項研究,研究的結論很明顯,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評估能力也差。這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