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克效應: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2021-02-24 匯融經典

 

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達爾文

   在生活中,我們是否有遇到過這樣一類人:他們很自信,往往對自己有很高的評價,一味覺得自己是對的,無法聽進去別人的意見;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優秀,熱愛指點江山,好為人師,並且相信陰謀論,凡是做成的事,都是因為自己能力強;凡是失敗的事情都是因為運氣差,或者是別人使壞。

       相信我們都遇到過上述類型的人群,他們或許是你的上司、同事、朋友甚至是家人。尤其當這類人群有一定成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他們這種「過度自信」的特點,甚至我們會覺得那些「謙虛」的成功人士都是故作姿

    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搶劫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銀行。

  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甚至沒有使用任何偽裝技術把臉遮住!所以警方也不到一小時就憑銀行的監控錄像將其捉拿歸案了。

  當他被捕後,面對監控錄像帶上的犯案過程,他難以置信地說:「可我臉上是抹了檸檬汁的啊!」

原來,McArthur聽人說,只要把檸檬汁塗在臉上,就能起到「隱形神水」的效果 。 你大概以為McArthur是傻的吧?其實,他並不傻,只是在思維上出現了一個bug而已。他欣然接受了未經自己思維評估的結論,對自己所聽到的觀點沒有真正深入的理解,所以出現了上面這種狀況。

     英國專家曾經做過一個測試,100位觀眾看30位演員表演喜劇並打分,然後讓演員自己給自己一個排名。測試結果顯示,分高的演員給自己的排名都比實際排名低,分低的演員給自己的排名卻普遍都比自己實際排名高,就連得分最後一名演員,給自己的排名竟然是第七名,這是何等的自信啊!!!但是這種自信並不是因為自己在這一領域有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帶來的,沒錯,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

 這麼有趣的心理現象,怎麼會逃過心理學家們的法眼呢?

  1999年,兩位心理學家Dunning和Kruger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詳細敘述了這種心理現象,並把它稱之為「達克效應」。 他倆因為這個發現還獲得了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呢!

  這個獎項並不是用來搞笑的!而是頒給那些「乍一看很好笑,實則發人深省「的研究,是由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的獎項。那麼「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個詞語,在百度百科上是這麼解釋的呢?

  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又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換句話說,非理性的人越發以為自己的觀點正確,迷之自信將變得更加強烈。

  相反,越理性的人越清楚地知道:我們並不完全了解那些我們自認為了解的事物。相信只有持續的追求,才能把你推得更遠,不斷接近你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達克效應」使這些能力欠缺者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時,會出現以下情況:

1.      能力差的人會高估自己的水平及能力;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的認識到其他真正具有此能力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無法正視自身的不足,更不能了解不足的程度。

 

達克效應實際上是自滿心理的一種,往往能力欠缺的人在錯誤的認知基礎上得出對自己錯誤的評價,認識不到自身不足的同時也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往往只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這種情況會主要發生在兩大類人群中:

第一種:倚老賣老型

比如,工作中總會有一個門外漢會對他人的工作指指點點,這種門外漢通常會是上司或者年齡較長者,也就會成為我們常說的倚老賣老。

第二種:半瓶子型

研究表明:一知半解的新手最會有過度自信的情況,也就造成了「新手泡沫」(The beginner bubble)。一項關於醫生診斷失誤率的調查中得出:在最開始,新手醫生是謙虛的,對自己診斷正確率有比較正確的認識。但是在診斷了一些病人之後,這些有一定診斷經驗的新醫生高估了自己的診斷準確率,他們認為診斷準確率為73%,可實際上正確率還沒有到達60%。

 

   諷刺的是,「達克效應」在實際中很難避免。因為出色完成一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及能力往往與意識到一個人並不擅長這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及能力是相同的。簡單地說,就是能力欠缺的人會自信的認為自己具有本沒有的能力,而正是由於缺乏這種能力,所以也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缺乏能力。

 

   正因為如此,「達克效應」讓人很難意識到自身能力的缺陷,而唯一能改善「達克效應」的方法就是保持謙虛的態度,不斷學習,但是那些高估自己的人往往又拒絕學習,於是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陷入了「越無知的人越以為自己有知,越來越狂妄不接受任何的糾正」的怪圈。

 

   相反,越有知的人越覺得自己無知,就越發地去學習彌補自己的無知。所以想要打破「達克效應」怪圈,就需要先去學習,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即使還是過度自信,學習過的自信總比無知不學習的自信強。

       是否經常在學習和工作中對自己的能力預測不準,其實某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根本就不如那些低調、謙遜的人,因為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寬廣,並不像那些人的眼光一樣狹隘,那麼問問大家,你對自己的能力認知度有多準確?

愚人自以慧,智者自以愚。

The Foole doth thinke he is wise, but the wiseman knowes himselfe to be a Foole.

——Shakespeare



-THANKS FOR READING-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繫

相關焦點

  • 達克效應:無知要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
    這樣的人陷入了達克效應中。 什麼意思呢?達克效應(D-K 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無法意識到自己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也即是說,這些人往往容易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無知的人、愚蠢的人、缺乏幽默感的人或者情商低的人,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欠缺,還認為自己在這些方面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正如達爾文說,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這些用戶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研究發現,大約有68%的手機用戶出現幽靈震動綜合症,其中87%的人每周都會感到幻響,13%的人每天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會產生很嚴重的哲學問題。
  • 為什麼有些人越無知越自信?達克效應,有趣有料……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是自信?然而智者的內心卻總是充滿懷疑?其中有個回答是:認知力所謂認知力,就是我們對世間萬物包括自身的認識深度,你對這件事了解得越是透徹,掌握的信息量越多,對這件事的判斷越是接近事物本質,認知力越高;這裡就引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效應:達克效應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粉粉毛毛的產生原因
    以下圖文源自網絡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
  • 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 從達克效應說起
    作者在文中引用Charles Darwin 查爾斯·達爾文的這樣一句話:「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給人帶來自信。」「達克效應」這個名詞最近幾年在國內頗為流行,與這個名詞同步流行的還有這個帶上來中國味道的「達克效應」曲線圖(兩位作者1999年的論文原文中並沒有這個圖)。
  • 科學解釋:越無知就越自信
    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高估自己。冒充者症候群「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
  • UMT科學解釋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 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
  • 達克效應:為什麼愚者往往不自知?
    他們往往思維簡單,邏輯混亂,卻渾身上下散發著一種迷之自信。剛做顧問那幾年,有時候還會和他們去爭論,說領導有領導的思考,他們要考慮的東西比你多。經歷多了,我更多的是誠懇的點點頭,不疾不徐地聽他們抱怨完,然後再整理訪談記錄的時候把這段默默抹掉。別笑,我們經常高估自己的能力。
  • 達克效應:為什麼一無所知的人往往侃侃而談?
    (Dunning-Kruger effect) 又稱達克效應,一言以蔽之:知道越少,反認為自己知道的越多。這是一種認知偏差,越是缺乏技能、能力和知識的人,往往越容易誇大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結果就是,這種人更容易成為「臭屁者」(ultracrepidarian):即對所有聽說過的事兒都能表達觀點,卻對這件事本身一無所知的那種人——不過這種人卻堅信,沒有人比我更懂××。(譯註:原句為...but they think they know a lot more than the others.)
  • 二大爺|為什麼越無知越自信,還喜歡陰謀論?
    ,從而對其所掌握的錯誤結論產生過度自信的錯覺。他搞笑的事跡,也不是全無作用,成就了無數脫口秀的段子,還為心理學提供了「達克效應」。這個效應廣泛存在——大衛 鄧寧教授在針對自己的學生的研究中發現,水平越差的學生,如果在未知結果的情況下評估自己的成績,往往都會嚴重高估。他門下成績倒數的四個學生估計自己的成績比其他三分之二的學生都好!其實「達克效應」之前也有很多名言有過類似表述。
  • 甜點君談網球運動中的「達克效應」讓你擺脫絕望之谷,踏上網球的...
    一、權威解讀 2011年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了來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為他們的一篇報告,報告顯示:通過對人進行閱讀、駕駛、下棋、打網球等技能研究做出實驗發現: 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 達克效應告訴你:為什麼投資理財要持續學習?
    其實這講述的都是心理學中的一種現象:達克效應。什麼意思呢?人們在缺乏足夠積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常常會表現出過度自信、高估自己。但是隨著經歷的豐富和重新定位之後,人們才會對自己的能力有較為準確的認識。「達克效應」的起源而這個效應是如何研究得出的呢?這要從一則小故事說起。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麥克阿瑟·惠勒的青年大搖大擺地搶劫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銀行。
  • 井邊灣心理:越愚蠢的人就越容易自信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十分著名的認知效應,它被稱為&34;,英文簡稱為&34;。那麼,&34;描述的是一個什麼現象呢?這個效應最初源於他們在著名心理學SCI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上所發表的一篇研究。
  • 越無知越自信!這種認知偏差,必須糾正,才能走向開悟之坡
    一、達克效應告訴我們,往往越無知越自信我從事銷售工作已經10年。當我還是一個普通銷售人員的時候,曾連續三年獲得公司銷售冠軍。那時候我內心非常鄙視我的直屬領導李總。在我看來,李總沒文化沒才華,對上只會溜須拍馬,對下蠻橫不講情面,背地裡我們都把他稱之為李閻王。
  • 「搞笑諾貝爾」的一個科學解釋:越不懂的人越自信,無知反成資本
    生活中有很多像這兩個女孩一樣的人,其實自己懂的並不多,但是因為是在音樂節這種地方,所以會覺得自己是那種很懂音樂的人,於是在和別人談論的時候很容易不懂裝懂,表現出自己很自信的樣子。而且越是不懂的人談論的興致越是高昂,似乎比真正有學識的人懂的還多,這一切都源於他們的自信。
  • 心理學研究發現:越愚蠢的人越容易自信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十分著名的認知效應,它被稱為「達克效應」,英文簡稱為「D-K Effect」,那麼,「達克效應」描述的是一個什麼現象呢? 對此,維基百科對「達克效應」做出了這樣的解釋:「越是愚蠢的人反而認為自己越厲害,他們錯誤的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表現的更好,而這種錯誤認知來自於這些低水平的人缺乏辨別自身不足的能力,因此,他們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 越迷之自信呢?
    非常自信地和別人爭吵呢?其實就是因為不自知,越知識貧乏的人,越是擁有無知的勇氣,所謂無知者無畏說的就是整個道理。說得好聽點叫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越無知的越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所以迷之自信的與人爭吵也是發生得越多。準確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對比自己與別人能力,不僅僅能夠提升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