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丨越無知的人,越自負

2021-03-02 慢書房

 論無知 

蒙田

真正有學識的人就象麥穗一樣,當它們還是空的,它們就茁長挺立,昂首睨視;但當它們臻於成熟,飽含鼓脹的麥粒時,便開始低垂下來,不露鋒芒。

自以為是乃是我們天生而原始的弊病。一切生物中最可憐最脆弱的生物乃是人,然而,他卻最最驕傲自大。

有如一切罪孽來源於自負,所有其他德行皆由服從與歸順造成。

固執己見與爭辯中的慷慨激昂是愚蠢的確實的標誌。還有任何東西會象蠢驢那樣如此自信、堅定、倨傲、沉思、嚴肅和持重的嗎?

世上之大弊病,或者更大膽地說,世上所有的陋習都是由於我們被教導害怕承認我們的無知,以及定要我們接受我們不能反駁的一切事物所招致的。凡事我們都憑規則和決定去談論。

哦,傲慢,你多妨礙我們!

上帝勸誡我們逃開塵世的哲理,她屢次三番地諄諄教誨我們:我們的智慧在上帝看來不過是愚蠢的東西,所有自負中最自負者乃是人;人類濫用智慧,卻並不懂得什麼是智慧;人什麼也不是,假如他自以為是什麼,那也無非是自我誘惑,自我欺騙,等等;當上帝說這些時是什麼意思?聖靈的這些警句如此清晰而生動地表達了我要堅持的觀點,故我無需任何別的證據去反對那些會滿懷謙卑順從之心服膺神權的人們。

我以為,在對我們愚蠢所進行的其他證明中,有一點必不能忘,那就是,人靠他自己的欲望和期待是無法發現什麼東西為他所必需的;還有,不僅在現存事物上,甚至在想像和欲望方面,我們對於自己會滿足於什麼這一問題都不能達成一致意見。

根據上帝的法律,我們遠遠成不了優秀分子,以致我們根據自己的法律也不能成為優秀分子。人類智慧還從未完成自己規定的義務,而如果它能完成的話,它又會為自己制定別的更高的目標去不斷追求和要求。我們人類狀況真是大大有害於一致性。人類責成自身必犯錯誤無疑:他並不謹慎地減除自己的義務,他用的是另一種生物的標準,而不是人類自己的標準。他究竟是為誰制定那些他並不期望有人會去履行的東西?他若不做那些他不可能做的事,難道就不正當了嗎?譴責我們沒能勝任的法律,是由於我們力所不及而譴責我們。

可以相信,自然法則是有的,誠如我們在其他生靈中所見,但是,自然法則在我們之中卻消失殆盡。那種美妙的人類理性無孔不入地遍施其統治和支配,致使它由於自己的虛誇自大和反覆無常而攪亂和混淆了事物的面目。

為判斷我們所接受事物的現象,我們必須有一種裁決的手段;為驗證這一手段,我們必須有論證;為核實這個論證,又需要一種手段:這樣我們就兜上圈子了。因為看到感官本身充滿不確定性而無法裁決我們的爭執,所以必須由理性當仁不讓地做這項工作。但是,任何一種推理只能建立在另一種推理的基礎上,於是我們又陷於住復無窮。

驕傲毀滅與敗壞了人類,是驕傲使他偏離熟識的途徑,使他接受新奇事物,願為萬物之首腦,迷失方向,漫遊於通往地獄的道路上,成為謬誤之師,而非真理之子。

我憎恨一切類型的專橫,無論口頭上或行動上的。我隨時準備反對那些欺騙我們感官判斷的自負。只要密切關注那些非凡的顯貴,我就發現,他們至多也不過是同別人一樣的人而已。

人只能是他自己,而不可想像超出他能力範圍。普魯塔克說:「最大的自命不凡者正是那些企圖談論神與半神的人,其傲慢有甚於那全然不懂音樂而評價唱歌的人……」

我們尋根探源的最終結果一概陷於一種模糊的驚訝而止,有如普魯塔克所說,是一種對歷史證明的朦朧驚訝,就象在圖表與地圖上,已知國家的最遠的邊界滿是沼澤,難以通過的森林、沙漠以及不適於居住的地區。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著書立說的人談論最嚴肅的題目,進展最為深入,沉醉於他們自己的好奇與設想中,然而你在這些作家那兒最能發現最粗俗幼稚的胡言亂語。

好運與惡運在我看來是兩種統治力量。以為人類智慧能夠扮演命運女神的角色未免愚蠢。人的努力是徒勞的,他以為明白了因果,就可著手推進他的計劃。

能讓我發笑的不是我們的愚蠢,而是我們的聰慧。

現在讓我們單獨來看看人本身吧,他沒有任何外援,只有屬於自己的武裝,缺乏神聖的美德和智慧,而這本是人所有榮譽與力量的源泉,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讓我們看看人類在這美好的裝束下蘊含著怎樣的實體。讓他用道理向我說明,他根據什麼認為自己比其他生靈優越得多,是什麼東西使他相信,天宇神奇的運動變幻,傲然運行在他頭頂上的日月星辰的永恆光芒,無邊無際的海洋的可怕的浪濤起伏,這一切都是為他的需要與方便而設,為他而千百年生生不息的呢?這個不僅不能掌握自己,而且遭受萬物擺弄的可憐而渺小的生靈竟自稱是宇宙的主人和至尊,難道還能想像出比這更加荒謬可笑的事嗎?人無力認識宇宙的分毫,更何況把握宇宙。人自以為有權說自己是世界上唯一能認識宇宙大廈的美及其組成部分的生靈,唯一能對宇宙大廈的建築者表示感謝、並計算世上事物消長的生靈。我納悶,是誰敕封給他這種特權的呢?

最後,我要檢查一下,憑人的力量是否找得到他所追尋的東西,他千百年來所從事的這種探索是否以任何新的力量或堅實的真理豐富了他:我相信他會承認 —— 如果他說良心話 —— 他長期探究的全部結果無非是學會了認識他自己的軟弱。

我們只有通過長期的研究才肯定與證實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愚昧無知,同理,真正有學問的人就象麥穗一樣,當它們還是空的,它們就茁長挺立,昂首睨視;但當它們臻於成熟,飽含鼓脹的麥粒時,便開始低垂下來,不露鋒芒,同樣,人們經過了一切嘗試和探索,在這紛紜複雜的知識和名目繁多的事物中,除了空虛之外,找不到任何堅實可靠的東西,因此就摒棄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認了他們的本來地位。

—FIN—

文丨蒙田

排版丨慢師傅

編輯丨Wey Lean

相關焦點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一個愚蠢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愚蠢,因為他愚蠢到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同理,缺乏幽默感的人並不覺得自己缺乏幽默感,情商低的人也不會知道自己情商低。無知的人、愚蠢的人、缺乏幽默感的人或者情商低的人,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欠缺,還認為自己在這些方面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有人說讀書就像登山,站的越高看的越遠,看的範圍也越廣,看不清楚的越多,未知的越多。不讀書就像待在井底下,環顧四周就是那點地方以為自己全知全能了。等走出了井底才發現井外世界的廣大,這些對自己來說是陌生的,於是覺得自己無知。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容易自大?
    把功勞歸自己的,只是無知與自大,生在這個世界就會被排斥,被排斥就會自覺渺小。 只有腳踏實地才不致看輕自己,自認為偉大只會變得無知與自大,這才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
  • 心理學家: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聰明
    這就是典型的「無知而不自知的人」,真正的高手能夠通過幾個公式在幾分鐘內,處理完100多張表格。而初學者只能靠複製粘貼,花幾天時間才搞得定。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還不自知」所謂「無知者無畏」,原本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太過的話就是一種貶義了。
  • UMT科學解釋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01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03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學生有一次請教說:「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 無知者最自負​ | ​​蒙田
    一切生物中最可憐最脆弱的生物乃是人,然而,他卻最最驕傲自大。有如一切罪孽來源於自負,所有其他德行皆由服從與歸順造成。固執己見與爭辯中的慷慨激昂是愚蠢的確實的標誌。還有任何東西會象蠢驢那樣如此自信、堅定、倨傲、沉思、嚴肅和持重的嗎?
  • 夜讀丨越是愚蠢的人,卻越「自信滿滿」
    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固然是好事,可當自信過了度,變成了盲目自信,自信就成了自負。自信與自負,只一字之差,卻悖文甚遠。越沒能力,越容易高估自己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讀《道德經》: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
    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 科學解釋:越無知就越自信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高估自己。冒充者症候群「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
  • 心理學:為什麼越自負的人,骨子裡越自卑,大都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在心理學看來,一個自負的人,其實是非常自卑的。為何如此,我們今天可以為大家分析下幾個具體原因。第一:希望通過補償機制讓自己感受好些為什麼自負的人不是自信,這是 因為一個自負的人,他的自信並不是建立在準確的自我認知中。
  • 人活著,越是自負的人,往往過得越辛苦
    而也有一些人由於對自己的評價過高,活得過於自信,所以在生活當中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太好的情況,每個人都應該要學會正確的自我認知,有些人就是因為活得過於自負,所以往往會過得比較辛苦。活得比較自負的人往往都是非常看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的,他們害怕別人會對自己的評價不夠高,所以會一直不斷的努力,希望能夠證明給他人看,有些人甚至每天都在演戲,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希望可以得到別人的高度肯定,其實有時候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並沒有這麼重要,如果每天都只關注別人的評價,那麼你只會越活越傷心。
  • 蒙田隨筆:「我只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
    先於海德格爾幾百年的蒙田用隨筆的形式表達了「向死而生」。雖然儒家思想諱言死亡,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死卻是每個人的必經過程,人會死,是一個事實。死亡也是對人類來說最為公平的事情,人,無論富貴貧賤,終有一死。在死亡面前,驚慌失措和一無所知是一樣的。古希臘懷疑主義哲學家皮浪乘船遇到風浪,學生都驚慌失措,唯有一頭不知人們為何驚恐的小豬安然吃食。
  • 心理學:越厲害的人越謙虛,越落後的人越驕傲
    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在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這樣的一個事實,一個人越成功,他可能就越謙虛。而一個人越無知,他反而會越驕傲。
  • 學問越多越謙虛,越能認識自己的無知
    學問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越努力,越用功,就越知道世界的無窮,知識的廣博與精深,同時也越清楚自己的局限與邊界。《論語·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有鄉下的人問我,我卻對他的問題一點也不知道。但我從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去詢問,就對其掌握了。學問淵博如孔子,還有其不知道的,何況是其他人呢。一個懂得說「我不知道」的人,首先是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次是有敢於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和智慧。
  •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努力?這個效應告訴你,認識無知是有知第一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經常抱怨命運、羨慕別人的人,往往是遊手好閒,安於現狀,相反,那些被嫉妒和成功的人總是試圖提高自己。根據這一現象,美國貝爾電話電報公司實驗室的著名科學家、衛星通信之父約翰·皮爾斯(john pierce)提出了著名的皮爾斯定理,旨在告訴人們,要彌補這一不足,必須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缺點,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們才能取得進步。古希臘神廟裡的一位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 越固執的人往往層次越低
    ,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地越固執。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地越固執。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人知道的越多時,越明白自己的無知。因為,你的認知水平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識是學不盡的,你沒法固執起來,只有謙虛地走在學習、領悟的道路上。因此,真正厲害的人物反而很謙虛。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 越迷之自信呢?
    網絡互噴當今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而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觀點都確信無疑。為什麼很多人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總能言之鑿鑿呢?非常自信地和別人爭吵呢?其實就是因為不自知,越知識貧乏的人,越是擁有無知的勇氣,所謂無知者無畏說的就是整個道理。說得好聽點叫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越無知的越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 為什麼越學習越感覺自己無知?
    這是必須成長的第 110 篇原創文章越是那些知識淵博的人越是會說自己越無知?!我稱之為我們的無知之環。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當自己無意間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的一篇文章,上面提到了一個詞「薛丁格的貓」。自己之前是知道有這麼個東西的,但是也就是僅限於知道而已。
  • 人最難做的是始終如一,而最易做的是變幻無常——蒙田語錄
    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蒙田 《蒙田隨筆全集》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蒙田 《蒙田隨筆全集》人最難做的是始終如一,而最易做的是變幻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