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越多越謙虛,越能認識自己的無知

2020-12-11 愛姬阿倫特

學問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越努力,越用功,就越知道世界的無窮,知識的廣博與精深,同時也越清楚自己的局限與邊界。

《論語·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意思是: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有鄉下的人問我,我卻對他的問題一點也不知道。但我從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去詢問,就對其掌握了。

學問淵博如孔子,還有其不知道的,何況是其他人呢。

一個懂得說「我不知道」的人,首先是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次是有敢於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和智慧。

在人類生命的發展史中,人們積累了漫如長河的文明,構建了燦若星空的文化,但若將其置於地球生命的成長,或放置於浩瀚的宇宙,卻顯得及其有限。

同樣一個人,縱是一個知識廣博的人,或人們所誇讚的通才,他所掌握的知識相對人類的文明成果,依然具有非常大有的限性。

可見「不知道」是常態。不知道不可怕,因為知道自己不知道,就可以通過學習或向他讓人求教而得知之。

可怕的是一個人不知道卻裝知道。

時下,社會上不懂裝懂的人很多。比如「文人相輕」的文人圈,經濟至上的金融圈等。

一些年輕人如果犯了不知「我不知道」的毛病,就會因剛學了一些知識,懂了一些道理,而犯看這個不順眼,那個不對的憤青不滿、吹毛求疵之錯誤

如果取得了一些成就的中年人,不具備謙虛、自知的美德,就會變得固步自封、原地踏步、沒有發展。更可笑的是還會上演一幕一幕的小人得志的滑稽劇、充當跳梁小丑而不知道。

年老人如果以為經過了,活過了就什麼都懂,憑著人生經驗看問題,同樣會落入指手劃腳、固執己見、讓人不快、敬而遠之的孤老境地。

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學問和修養,更在於他的自知——「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在於他的謙遜——「三人行必有我師」,「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還常拿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我笨蛋,所以我聰明」的故事來舉例。

由此可見:謙虛、自知是擁有大學問的人的共同特徵。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然後覺得自己挺牛逼的,讀了很多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通古今也能知道個大概,於是內心有點小驕傲。直到最近開始刻意寫點東西,才發現知之甚少,井底之蛙肚子裡的墨水太少,以至於寫不出好文。
  • 心理學:越厲害的人越謙虛,越落後的人越驕傲
    今天和大家分享心理學上的一個達克效應,他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事實,一個人在生活中力量越多,實力越強,反而他會更謙虛,但是一個人越無知,卻有一種盲目的自信。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都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高。 而事實上,這些人的能力遠遠低於平均水平。鄧寧和克魯格發現,一個人越無知與落後,就越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而另外一方面,真正水平高的人,反而在測試中表現格外的低調與謙虛。他們覺得這些東西自己會,別人肯定也會,所以在評價自我的時候,他們會把分數往下打。
  • 讀《道德經》: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
    牛頓把自己的發現比作石子、貝殼,把未知的真理比作浩瀚的海洋,這不是謙虛客套,而是真實看到。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容易自大?
    把功勞歸自己的,只是無知與自大,生在這個世界就會被排斥,被排斥就會自覺渺小。 只有腳踏實地才不致看輕自己,自認為偉大只會變得無知與自大,這才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 科學解釋:越無知就越自信
    比如有的人對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聽者的我們,有些領域確實所知不多,都判斷不了他說的有幾分真假。要麼一臉懵B地崇拜,要麼鄙視他「裝」。但換個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個自以為是的嘴炮。可能了解過一兩個詞,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這種人,在知識洪流的「尾氣」裡中毒太深,出現幻覺了。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比如有的人對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聽者的我們,有些領域確實所知不多,都判斷不了他說的有幾分真假。 要麼一臉懵地崇拜,要麼鄙視他裝。但換個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個自以為是的嘴炮。 可能了解過一兩個詞,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他們於1999年12月合作完成了一篇論文《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在這篇文章中,杜寧和克魯格耐心地闡述了「越差越牛B,越強越謙虛」的道理。杜寧和克魯格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他們讓被試給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邏輯推理、情商、對愛滋病的了解等題目。
  • UMT科學解釋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01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 可能了解過一兩個詞,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 這種人,在知識洪流的「尾氣」裡中毒太深,出現幻覺了。宋朝有一個叫鍾弱翁的縣令寫得一手爛書法,卻自認為很好。 他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要對一些名牌匾額上的題字進行肆意批評,並想方設法讓自己重寫。
  • 讀的書越多,越能感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
    有時我們片面地抓住某一點,以為是事物的全面或者真相,以此說教別人,以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許多。讀的書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生命中的某些「網眼」一旦彌補,才能看到自己的淺薄。人就是在這種不斷試錯,不斷彌補,不斷總結,然後不斷遇到新的問題中,才一步步走向成熟。難怪大哲學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 七句哲理:見識越多 越知自己無知
    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尼採《善惡的彼岸》3. 魚丸、涼圓、蚵仔煎、炸地瓜球……隨便嘗一口臺灣夜市中的這些小吃,你會發現它們有著別具一格的口感。但該如何形容那種令當地廚師和食客趨之若鶩的「口感」呢?滑溜?有嚼勁?黏糊?這些可算不上是美食屆最好聽的形容。幸運的是,臺灣人有一個詞來形容這種口感,那就是「Q」。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粉粉毛毛的產生原因
    可能了解過一兩個詞,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這種人,在知識洪流的「尾氣」裡中毒太深,出現幻覺了。宋朝有一個叫鍾弱翁的縣令寫得一手爛書法,卻自認為很好。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的學生有一次請教說:「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 為什麼越學習越感覺自己無知?
    這是必須成長的第 110 篇原創文章越是那些知識淵博的人越是會說自己越無知?!相當於自己從A之外又得到了一點東西,拿到了A之內,也就是A與M之間的地方。但是這個東西,是自己不那麼了解的,不是那麼懂得的,也就是知道而已,這就造成自己的無知感。原來在這個領域,自己是那麼無知。還有這些東西呢,它們的內涵是那麼豐富,可是我只知道個大概。
  • 讀書越多越無知,那還讀書嗎
    有一天晚上,剛剛吃過飯,一個學生聯繫我,他說,老師,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覺得書讀得越多,就覺得自個兒越是什麼都不知道,越無知。所以既然這樣的話,那咱讀書幹嗎呢?還不如不讀書呢。這樣咱還不會發現自己無知,還挺高興的呀。我當時覺得有點哭笑不得,我怎麼回答這個孩子呢?
  • 讀《道德經》:越有本事的人,越沒脾氣
    牛頓把自己的發現比作石子、貝殼,把未知的真理比作浩瀚的海洋,這不是謙虛客套,而是真實看到。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 心理學家: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聰明
    無知者無畏的人,對某個領域只是一知半解,卻認為自己是無所不知的。在他們看來,所謂的未知都是「不需要知道」的東西。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達克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礎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其實是錯誤的結論。簡單說就是,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很聰明。
  • 認知層次越低,人就越固執
    如果一個人只能在自己的認知層級裡打轉,那麼當他接觸到更高層次的結論、理念時,就本能性地有牴觸。認知越低的人,越偏激,越容易有牴觸情緒,越難接受新觀點新事物。大多數人在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很多人因為缺乏批判性思維,也就是缺乏「用反思、質疑、求證的方式,尋找真相的能力」,因此很可能會得既不客觀,也不符合邏輯的結論。如果一個人對一個問題已經有了相應的觀點,那麼不管他們後來接收到什麼信息,都會用來強化自己的觀點。
  • 越優秀的人,身上越有這四個特質,活得越高級
    一個人如果能一直保持謙虛,不驕傲自大,就能取得進步。在生活中,往往越優秀的人越謙虛,這樣就能發現自己缺少什麼,然後才能明白自己該去補足什麼。只有我們做到靜心沉澱自己,不斷充實學習,我們才能開始變好。他博採眾長,使自己學問更加淵博,思想更加深邃,終成一代聖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正是他謙虛好學的寫照。真正優秀的人,不會因為自己做出了一些成績就驕傲自滿,他們虛心謹慎、為人謙遜,讓自己變得更加知識廣博。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 越迷之自信呢?
    網絡互噴當今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而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觀點都確信無疑。為什麼很多人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總能言之鑿鑿呢?非常自信地和別人爭吵呢?其實就是因為不自知,越知識貧乏的人,越是擁有無知的勇氣,所謂無知者無畏說的就是整個道理。說得好聽點叫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越無知的越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 越出國確實越無知....
    讀書的本質,是讓我們認識到我們認知的邊界,是讓我們明白和世界比起來,自己是那麼渺小,擁有一顆敬畏之心,才能謙虛地去接受新的事物。見的牛人大佬越多,越能深刻地理解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讀的書越多,就越清楚自己的渺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能夠察覺自己是文盲,說明你在成長,那些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的人,這輩子也就止步於此了。
  • 越無知越自信!這種認知偏差,必須糾正,才能走向開悟之坡
    一、達克效應告訴我們,往往越無知越自信我從事銷售工作已經10年。當我還是一個普通銷售人員的時候,曾連續三年獲得公司銷售冠軍。那時候我內心非常鄙視我的直屬領導李總。在我看來,李總沒文化沒才華,對上只會溜須拍馬,對下蠻橫不講情面,背地裡我們都把他稱之為李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