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越努力,越用功,就越知道世界的無窮,知識的廣博與精深,同時也越清楚自己的局限與邊界。
《論語·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意思是: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有鄉下的人問我,我卻對他的問題一點也不知道。但我從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去詢問,就對其掌握了。
學問淵博如孔子,還有其不知道的,何況是其他人呢。
一個懂得說「我不知道」的人,首先是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次是有敢於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和智慧。
在人類生命的發展史中,人們積累了漫如長河的文明,構建了燦若星空的文化,但若將其置於地球生命的成長,或放置於浩瀚的宇宙,卻顯得及其有限。
同樣一個人,縱是一個知識廣博的人,或人們所誇讚的通才,他所掌握的知識相對人類的文明成果,依然具有非常大有的限性。
可見「不知道」是常態。不知道不可怕,因為知道自己不知道,就可以通過學習或向他讓人求教而得知之。
可怕的是一個人不知道卻裝知道。
時下,社會上不懂裝懂的人很多。比如「文人相輕」的文人圈,經濟至上的金融圈等。
一些年輕人如果犯了不知「我不知道」的毛病,就會因剛學了一些知識,懂了一些道理,而犯看這個不順眼,那個不對的憤青不滿、吹毛求疵之錯誤
如果取得了一些成就的中年人,不具備謙虛、自知的美德,就會變得固步自封、原地踏步、沒有發展。更可笑的是還會上演一幕一幕的小人得志的滑稽劇、充當跳梁小丑而不知道。
年老人如果以為經過了,活過了就什麼都懂,憑著人生經驗看問題,同樣會落入指手劃腳、固執己見、讓人不快、敬而遠之的孤老境地。
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學問和修養,更在於他的自知——「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在於他的謙遜——「三人行必有我師」,「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還常拿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我笨蛋,所以我聰明」的故事來舉例。
由此可見:謙虛、自知是擁有大學問的人的共同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