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有一位智者——芝諾,被稱為「悖論之父」。他講過一個故事,來證明為什麼越是智者,就越覺得自己一無所知。
有一次,芝諾的一位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並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我們假設圓圈內部面積代表的是已知的知識,圓圈外部面積所代表的是未知的知識,而組成這個圓圈的曲線,代表我們對未知知識的認知,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們對自己未知部分的基礎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在這個故事中,芝諾把知識比作圓圈,生動地揭示了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係。可見越是聰明的人,就越明白自己的無知。而相反越是自己為了不起的人,其實就越無知。正如美國劇作家西蒙所說:「自誇聰明的人,猶如囚犯誇耀其囚室寬敞。」
張三早年為自己的一點成就沾沾自喜,他那種過分自負的態度使別人看不順眼。有一天一個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勸告了他一番,這一方勸告改變了他的一生。「張三,像你這樣是不行的。」那個朋友說,「凡是別人與你的意見不同時,你總是表現出一副強硬而自以為是的樣子。你這種態度令人覺得如此難堪,於是別人懶得再聽你的意見了,你的朋友們覺得不和你在一起時還覺得自在一些。你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別人對你無話可講了。的確人人都懶得來和你談話,因為他們費了許多力氣反而覺得不愉快,你以這種態度來和別人交往,不去虛心聽取別人的見解,這樣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好處,你從別人那裡根本學不到一點東西,但實際上你現在所知道的的確很有限。」
張三非常驚訝,他從未想過,自己過於自負的種種行為,已經在別人心中留下了這麼差的印象。從此以後,他開始有意識的嚴格要求自己,把已經取得的成績丟在一旁,過去的事情也不再提,他需要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來完善和提高自己。
事實證明,當他不再自以為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時,他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過去把自己看得不同凡響,是多麼愚蠢啊!
列夫·託爾斯泰也做過一個很有意義的比喻:「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越小。」
不要自視過高,當你承認自己有多麼偉大的時候,也許在別人心中你早已成了無知與淺薄的代名詞,你可能早已發現誇大自己比正視自己容易多了。描述自己,比改變自己容易多了。可是當你種下自負的種子並任由它肆意成長的話,你就只能收穫失敗的苦果。
記住,無論何時,一旦出現那些自負的用語,馬上大聲糾正自己。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我一向是這樣」改成「我要力求改變」,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我以前認為那是我的本性」。任何障礙成長的「我怎樣怎樣」均可改為「我選擇怎樣怎樣」。
不要做一個自負的困獸,衝出自我的世界,做一隻翱翔的飛鷹吧,那樣你才能知道天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