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聰明的人,一定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2020-09-05 沐雨逆思


古希臘有一位智者——芝諾,被稱為「悖論之父」。他講過一個故事,來證明為什麼越是智者,就越覺得自己一無所知。

有一次,芝諾的一位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並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我們假設圓圈內部面積代表的是已知的知識,圓圈外部面積所代表的是未知的知識,而組成這個圓圈的曲線,代表我們對未知知識的認知,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們對自己未知部分的基礎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在這個故事中,芝諾把知識比作圓圈,生動地揭示了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係。可見越是聰明的人,就越明白自己的無知。而相反越是自己為了不起的人,其實就越無知。正如美國劇作家西蒙所說:「自誇聰明的人,猶如囚犯誇耀其囚室寬敞。」

張三早年為自己的一點成就沾沾自喜,他那種過分自負的態度使別人看不順眼。有一天一個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勸告了他一番,這一方勸告改變了他的一生。「張三,像你這樣是不行的。」那個朋友說,「凡是別人與你的意見不同時,你總是表現出一副強硬而自以為是的樣子。你這種態度令人覺得如此難堪,於是別人懶得再聽你的意見了,你的朋友們覺得不和你在一起時還覺得自在一些。你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別人對你無話可講了。的確人人都懶得來和你談話,因為他們費了許多力氣反而覺得不愉快,你以這種態度來和別人交往,不去虛心聽取別人的見解,這樣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好處,你從別人那裡根本學不到一點東西,但實際上你現在所知道的的確很有限。」

張三非常驚訝,他從未想過,自己過於自負的種種行為,已經在別人心中留下了這麼差的印象。從此以後,他開始有意識的嚴格要求自己,把已經取得的成績丟在一旁,過去的事情也不再提,他需要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來完善和提高自己。

事實證明,當他不再自以為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時,他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過去把自己看得不同凡響,是多麼愚蠢啊!

列夫·託爾斯泰也做過一個很有意義的比喻:「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越小。」

不要自視過高,當你承認自己有多麼偉大的時候,也許在別人心中你早已成了無知與淺薄的代名詞,你可能早已發現誇大自己比正視自己容易多了。描述自己,比改變自己容易多了。可是當你種下自負的種子並任由它肆意成長的話,你就只能收穫失敗的苦果。


記住,無論何時,一旦出現那些自負的用語,馬上大聲糾正自己。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我一向是這樣」改成「我要力求改變」,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我以前認為那是我的本性」。任何障礙成長的「我怎樣怎樣」均可改為「我選擇怎樣怎樣」。

不要做一個自負的困獸,衝出自我的世界,做一隻翱翔的飛鷹吧,那樣你才能知道天有多高。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聰明
    無知者無畏的人,對某個領域只是一知半解,卻認為自己是無所不知的。在他們看來,所謂的未知都是「不需要知道」的東西。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達克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礎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其實是錯誤的結論。簡單說就是,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很聰明。
  • 絕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是很愚蠢很無知的!
    人所認為越有用的越見效的事情,往往越是尋短見、越像在找死!什麼叫有用呢?平白無故的收到錢、得到財,這就叫有用嗎?不是的!這叫非法所得!只想知道怎麼幹、只想聽話照幹,這就叫有用嗎?不是的!這叫尋短見!看似越有用的,往往越沒有用;看似沒有用的,往往反而有用;被寵看似有用,其實根本沒用;慧愛看似沒用,其實十分有用!
  • 讀完柏拉圖這句名言,讓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無知,富有哲理!
    你會認為自己很無知嗎?恐怕現實中真沒有幾個人會認為自己很無知的。因為大家都都認為自己有自己的聰明之處,特長之處,所以不認為自己是無知。這都是正常現象,因為我們都是比較自信的人,比較聰明的人。人真的都有這種心理,從來不覺得自己很無知。哪怕他讀書成績不好,哪怕他工作業績不好,出社會賺錢不多。他都不會去承認自己是無知的。
  • 一個人身上,中了這四條的,十有八九是一個「無知」又「自負」人
    大致意思是說,一個做人做事足夠用心的人,有一定的德行的人,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對於來往的人和事,都能順其自然,不加以幹預和隱藏,強加入自己的意願,所以也不會因為它物而受到傷害和損失。做人,難能可貴的是心如明鏡,活得明白。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這個笨賊成功引起了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鄧寧(Dunning)的注意,他和他的學生用了一系列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自己的這種缺陷。2000年,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了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杜寧和賈斯汀·克魯格。
  • 爺爺說:為人處世,三種時候會「裝傻」的人,才是真聰明
    有一個成語叫做大智若愚,意思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愚笨,但其實你和他們交往密切之後才會發現,他們只是太過於明白,才不願意去計較,太過於清楚,才會選擇裝傻而已。人生在世,人和人之間沒有誰比誰聰明的說法,只是有些聰明人懂得裝傻,而有些傻的人卻喜歡裝聰明而已。之前和爺爺聊天的時候,爺爺說,為人處世,三種時候會「裝傻」的人,才是真聰明,也許你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人,而你恰恰忽略了而已。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容易自大?
    把功勞歸自己的,只是無知與自大,生在這個世界就會被排斥,被排斥就會自覺渺小。 只有腳踏實地才不致看輕自己,自認為偉大只會變得無知與自大,這才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 真正聰明的人,基本上都犯這三種傻,你看明白了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也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認識。這種認識裡面雖然存在著偏差,但是背後還都是有一些道理的,往往我們認為很傻的人,才是具有大智慧的,而我們認為特別聰明的人,恰恰是愛耍小聰明的人。真正的聰明人,都會犯下面三種傻,而每一種傻給人的最真實的感覺,都是這個人特別的實在,特別的讓我們放心和踏實,這才是聰明人背後最本質的邏輯。
  • 巴金一針見血的語錄,揭露了愚昧無知的人,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愚昧無知是什麼意思,大家肯定都知道,就是又愚蠢,又沒有知識的人。這樣的人,現實中不乏有很多。不然這個世間,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經常被騙,被同一種騙局欺騙幾次,都能上當。不要說天真,也不要說單純,更不要說心地善良,這些都不過為為了自己的愚昧無知找個安慰說法罷了。那麼愚昧無知的人都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呢?
  • 不要讓自己的「無知」毀掉自己
    遍看紅塵眾生因無知反而變得更加的無畏,面對任何事情都敢打敢拼的不計後果,過多地不計後果往往導致頻繁的失誤,還致使自己把不多的能量和資源過度的損耗掉,到最後只能怨天尤人和嘆息自己的無能為力;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有如我們獲取財富一樣,認知和財富是成正比的,沒有任何人可以賺取屬於自己認知範圍之外的財富,就算運氣的偶然獲得,最後也會因認知的缺陷所虧損掉,
  • 越傲慢的人,越是對他的無知一無所知
    傲慢的人,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所有的人都是傲慢與偏見的!別不信。每個領域都有一條鄙視鏈,玩知乎的看不起玩微博的,玩抖音的看不起玩快手的。疫情期間,我回到家裡,到田間地頭轉了一圈,一下子就明白了老爹的辛苦,還有自己的傲慢、無知。地裡活太多了,三個長長的大棚裡,滿滿的蒜苗都很大了,都在等著出售。可是娘親生病住院,只有老爹一個人起早貪黑拔蒜苗,深夜2點半就得起床,往城裡趕早市去佔地方。我們對事情的認知了解都是很有限的。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
  • 最聰明,頭腦清晰,思維敏捷,一般人比不了的星座
    最聰明,頭腦清晰,思維敏捷,一般人比不了的星座獅子座獅子座的人天生具有王者氣質,他們霸氣外露,在人群當中是比較顯眼的,容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他們其實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特質,他們很文藝,他們也很好學上進,他們善於用他們的聰明才智運用到學習中去,他們的機智聰明還體現在,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努力,他們會向更高更大的目標前進
  •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管住自己的嘴巴
    所以聰明的玄機就是要有世事洞明的本事,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本領。這個和我以前理解的聰明簡直南轅北轍。年輕的時候,覺得那種無理也能辯三分的巧辯之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在羽翼漸豐的世界裡,擁有它便有了天高海闊的資蓄。可是愚笨如我,多年後才發現,真正的聰明,卻是一場管住嘴巴的遊戲。靜默是一種力量,它會讓你避免很多彎路。
  • 為什麼不了解自己的人,被稱為無知的人?
    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已的人。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依賴書本、知識和權威,借著它們以獲取了解,那麼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而自我認識,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正確的教育,一方面鼓勵技術的學習,同時也應該完成某種更為重要的事;它應該幫助人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這種體驗才能將能力和技術置於它們應有的地位。如果一個人真正有話說,那麼在他說話時,便會創造他自己的格式。
  • 西遊記中最聰明的人——沙和尚
    要是說到師徒幾人中誰最聰明,可能每個人都會有給出不同的答案,不過在老夫看來,最聰明的人當屬沙和尚,為什麼這麼說呢?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可能這就是聰明人,我們經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沙和尚,那麼最恰當不過了。
  • 世上最有智慧的是什麼人?哲學家?科學家?你可能想不到是這類人
    最有智慧的是什麼人?最智慧的是什麼人?關於這個話題,我想說: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所以,蘇格拉底說,跟別人相比,我一樣一無所知,但我和他們不一樣的地方是,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而我知道自己無知。因此,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大的智慧在於承認自己的無知。
  • 為什麼越學習越感覺自己無知?
    這是必須成長的第 110 篇原創文章越是那些知識淵博的人越是會說自己越無知?!相當於自己從A之外又得到了一點東西,拿到了A之內,也就是A與M之間的地方。但是這個東西,是自己不那麼了解的,不是那麼懂得的,也就是知道而已,這就造成自己的無知感。原來在這個領域,自己是那麼無知。還有這些東西呢,它們的內涵是那麼豐富,可是我只知道個大概。
  • 《墨菲定律》:聰明的人懂得認清自己
    最近太無聊,就看了看廣為流傳的《墨菲定律》這本書,瞬間讓自己感覺有所頓悟。且不說什麼別的大智慧,就第一篇意識到無知,是知道的開始就感觸良多。我們常聽人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其實,人非聖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與不足,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相反,你還會覺得輕鬆很多。第二,對同一事件他人的不同想法和觀點適當篩選,出自真心加以讚嘆。朋友小C因其「嘴甜」和「高情商」深得身邊好友們的喜愛。
  • 南懷瑾老師:人總想變聰明,不一定是好事,真正高級的人是這種
    最近在讀曾仕強老師講解的《胡雪巖的啟示》,書裡曾仕強老師說:「讀書如果不明白道理,等於白讀。」試想一個人從小學到步入社會,書讀得自然不少,但是做人的道理都學會了嗎?老子說做人的最高級智慧,是「大智若愚」,於是很多人追求這一做人境界。但真正在生活中實行時,會發現一個人要想做到「大智若愚」其實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