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
而是不明了自已的人。
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依賴書本、知識和權威,
借著它們以獲取了解,
那麼他便是愚蠢的。
了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
而自我認識,
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
因此,
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
因為整個生活是匯聚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
技術訓練之弊
目前我們所謂的教育,只是由書本聚集見聞、知識。
這是任何懂得閱讀的人都辦得到的。
這種教育提供了一條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
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樣,它無可避免地製造出有增無減的苦難。
衝突和混亂,是由於我們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間差錯的關係而產生。
除非我們了解此項關係而改變了它。
否則,僅僅知識的學習和堆砌,各種技能的獲取,都只會將我們導向更深的混亂和毀滅。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裡,我們將子女送入學校,學習一些技能,藉此在來日謀生。
我們對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將他塑造成一個專家,希望給予他一個安全的經濟地位。
然而,技術的訓練能使我們了解自已嗎?
雖然,顯而易見的,懂得念書寫字、學習土木工程或其他某種職業技能,是必需的。
然而技術能給予我們了解生活的能力嗎?
技術,無疑是次要的,如果技術是我們惟一奮力以求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摒棄了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了。
生活,是痛苦、喜悅、美、醜、愛。
一旦我們將它整體地加以了解,那麼這項了解在各方面都會創出它應有的技術。
不過,相反的說法就不是真的了:技術永遠無法產生創造性的了解。
今日的教育過分強調了技術,由於這種技術的過分強調,我們便毀滅了人。
磨練技能和效率,然而對生活卻不了解,對思想、欲望的行蹤不能領悟,只會使我們變得日益殘暴無情。
以致於觸發戰爭,危害了我們肉體上的安全。
由於單單培養技術,已經製造出許多科學家、數學家、造橋工程師、徵服太空的人,但這些人了解生活的整體過程嗎?
一個專家能把生活加以整體地體驗嗎?惟有當他不是專家時,這才有可能。
仇恨與殘暴之源
技術上的知識雖然重要,它卻不能解決我們內心的壓力和心理上的衝突;
由於我們獲得了技術上的知識,而缺乏對生活整體過程的了解,所以技術變成了一種毀滅的手段。
而內心沒有愛的人,便成了一隻恐怖的怪物。
只有工作而不了解自己,會導致挫折,以及因為挫折,而借著各種有害的活動以逃避的種種方式。
只有技術而沒有了解,會導致仇恨與殘暴,這些我們卻用聽來悅耳的言詞加以掩飾。
如果技術與效率的結果是自相毀滅,那麼強調它們又有何價值呢?
我們的技術進步是神奇的,然而它只增強了我們互相毀滅的能力,而在世界各處,卻存在著饑饉與貧窮。
我們並不和平、快樂,一旦「功能」凌駕於一切,生活便變得沉悶、無聊。
從而機械似的、貧乏的例行公事,使我們逃入各色各樣的娛樂消遣中。
聚集知識與發展能力,這是我們所謂的教育——使我們無法獲得充實的完整生活與行動。
由於我們不了解生活的整體過程,所以便緊緊抓住能力和效率,它們也就變得如此地重要了。
然而,「整體」無法經由「部分」來了解;它只能借著行動和經驗來了解。
正確的教育,一方面鼓勵技術的學習,同時也應該完成某種更為重要的事;
它應該幫助人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這種體驗才能將能力和技術置於它們應有的地位。
如果一個人真正有話說,那麼在他說話時,便會創造他自己的格式。
然而,學習一種格式而沒有內心的體驗,則只會導致膚淺。
尋求至高無上的真實
惟有愛才能觸發對他人的了解。
有了愛,才會和別人在同層次、同一時間有即時的溝通。
由於我們自己思想乾枯、空洞、沒有愛,所以我們才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方針拱手讓給政府和學說。
人的生活,絕對不能附和於某種學說,不能強行納置於框架之中。
不論這框架構想得多麼高貴。
而一顆僅僅被訓練來接受知識的心,無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與奧妙,以及生活中的深淵與峻岭。
當我們依照一套思想學說,或依照某種特定的規律來訓練我們的子女;
我們教他們限制在種種不同的部門內思考,便是阻止他們發展成為完整的人。
因此,使他們沒有能力作明智的思考——也就是把生活當做個整體來面對。
教育的最大任務在於產生一個完整的人,能將生活加以整體地處理。
理論家就像專家一樣,對整體毫不關心,他只關心某一部分。
只要一個人追逐某種理論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
而大部分依持理論的教師都忽視了愛心;他們心中乾枯無情。
為了研究孩子,一個人必須警覺、小心、自覺,而這麼做比起鼓勵孩子遵守一種理論需要更大的智慧。
有了愛,便有了尊重,不僅是尊重孩子,而且是尊重每一個人。
除非我們深深地有感於這個問題,不然我們將永遠尋不出正確的教育方式。
僅僅技術上的訓練必會造成殘暴無情,而為了教育孩子,我們必須對生活的整體運行有所感覺。
我們所思、所為、所言,關係至為重大,因為它們造成了一種環境,而這環境不是幫助了孩子,便是阻礙了孩子。
因此,對這問題至感關切的人必須著手於了解自己,才有助於社會的改造,我們要把建設新的教育當做切身的責任。
如果我們愛孩子,難道不會找出一條終止戰爭的途徑嗎?
然而,如果我們僅僅使用「愛」這個字眼,而缺乏愛的實質,那麼這整個人類悲慘處境的複雜問題將繼續存在。
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在於我們自身。
我們必須著手於了解自己與他人,與大自然、觀念、事物的種種關係。
因為欠缺了這種了解,便沒有希望,沒有方法足以走出衝突與痛苦之境。
正確的教育來自我們自身的改造。
我們必須再教育自己,不要為任何主義—不論這主義是多麼富有正義,也不要為任何意識形態。
不論它對於世界的未來幸福多麼富有希望而互相殘殺。
我們必須學習憐憫、同情、知足,尋求那至高無上的真實。
因為,惟有如此,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拯救。
摘自《一生的學習》
作者:吉杜 · 克裡希那穆提
印度哲學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學家。
在二十世紀一度對西方哲學和宗教領域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隨著網際網路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來才被中國大陸知識分子慢慢熟知,影響力也逐步慢慢擴大。
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分享、評論互動、點讚
您的支持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