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了解自己的人,被稱為無知的人?

2020-12-15 她釋2020

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

而是不明了自已的人

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依賴書本、知識和權威,

借著它們以獲取了解,

那麼他便是愚蠢的。

了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

而自我認識,

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

因此,

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

因為整個生活是匯聚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

技術訓練之弊

目前我們所謂的教育,只是由書本聚集見聞、知識。

這是任何懂得閱讀的人都辦得到的。

這種教育提供了一條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

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樣,它無可避免地製造出有增無減的苦難。

衝突和混亂,是由於我們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間差錯的關係而產生。

除非我們了解此項關係而改變了它。

否則,僅僅知識的學習和堆砌,各種技能的獲取,都只會將我們導向更深的混亂和毀滅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裡,我們將子女送入學校,學習一些技能,藉此在來日謀生。

我們對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將他塑造成一個專家,希望給予他一個安全的經濟地位。

然而,技術的訓練能使我們了解自已嗎?

雖然,顯而易見的,懂得念書寫字、學習土木工程或其他某種職業技能,是必需的。

然而技術能給予我們了解生活的能力嗎?

技術,無疑是次要的,如果技術是我們惟一奮力以求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摒棄了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了。

生活,是痛苦、喜悅、美、醜、愛

一旦我們將它整體地加以了解,那麼這項了解在各方面都會創出它應有的技術。

不過,相反的說法就不是真的了:技術永遠無法產生創造性的了解。

今日的教育過分強調了技術,由於這種技術的過分強調,我們便毀滅了人。

磨練技能和效率,然而對生活卻不了解,對思想、欲望的行蹤不能領悟,只會使我們變得日益殘暴無情

以致於觸發戰爭,危害了我們肉體上的安全。

由於單單培養技術,已經製造出許多科學家、數學家、造橋工程師、徵服太空的人,但這些人了解生活的整體過程嗎?

一個專家能把生活加以整體地體驗嗎?惟有當他不是專家時,這才有可能。

仇恨與殘暴之源

技術上的知識雖然重要,它卻不能解決我們內心的壓力心理上的衝突

由於我們獲得了技術上的知識,而缺乏對生活整體過程的了解,所以技術變成了一種毀滅的手段。

內心沒有愛的人,便成了一隻恐怖的怪物。

只有工作而不了解自己,會導致挫折,以及因為挫折,而借著各種有害的活動以逃避的種種方式。

只有技術而沒有了解,會導致仇恨殘暴,這些我們卻用聽來悅耳的言詞加以掩飾。

如果技術與效率的結果是自相毀滅,那麼強調它們又有何價值呢?

我們的技術進步是神奇的,然而它只增強了我們互相毀滅的能力,而在世界各處,卻存在著饑饉與貧窮。

我們並不和平、快樂,一旦「功能」凌駕於一切,生活便變得沉悶、無聊

從而機械似的、貧乏的例行公事,使我們逃入各色各樣的娛樂消遣中。

聚集知識與發展能力,這是我們所謂的教育——使我們無法獲得充實的完整生活與行動。

由於我們不了解生活的整體過程,所以便緊緊抓住能力效率,它們也就變得如此地重要了。

然而,「整體」無法經由「部分」來了解;它只能借著行動和經驗來了解。

正確的教育,一方面鼓勵技術的學習,同時也應該完成某種更為重要的事;

它應該幫助人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這種體驗才能將能力和技術置於它們應有的地位。

如果一個人真正有話說,那麼在他說話時,便會創造他自己的格式。

然而,學習一種格式而沒有內心的體驗,則只會導致膚淺

尋求至高無上的真實

惟有愛才能觸發對他人的了解

有了愛,才會和別人在同層次、同一時間有即時的溝通。

由於我們自己思想乾枯、空洞、沒有愛,所以我們才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方針拱手讓給政府和學說。

人的生活,絕對不能附和於某種學說,不能強行納置於框架之中。

不論這框架構想得多麼高貴。

而一顆僅僅被訓練來接受知識的心,無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與奧妙,以及生活中的深淵與峻岭。

當我們依照一套思想學說,或依照某種特定的規律來訓練我們的子女;

我們教他們限制在種種不同的部門內思考,便是阻止他們發展成為完整的人。

因此,使他們沒有能力作明智的思考——也就是把生活當做個整體來面對。

教育的最大任務在於產生一個完整的人,能將生活加以整體地處理。

理論家就像專家一樣,對整體毫不關心,他只關心某一部分。

只要一個人追逐某種理論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

而大部分依持理論的教師都忽視了愛心;他們心中乾枯無情。

為了研究孩子,一個人必須警覺、小心、自覺,而這麼做比起鼓勵孩子遵守一種理論需要更大的智慧。

有了愛,便有了尊重,不僅是尊重孩子,而且是尊重每一個人

除非我們深深地有感於這個問題,不然我們將永遠尋不出正確的教育方式。

僅僅技術上的訓練必會造成殘暴無情,而為了教育孩子,我們必須對生活的整體運行有所感覺。

我們所思、所為、所言,關係至為重大,因為它們造成了一種環境,而這環境不是幫助了孩子,便是阻礙了孩子。

因此,對這問題至感關切的人必須著手於了解自己,才有助於社會的改造,我們要把建設新的教育當做切身的責任。

如果我們愛孩子,難道不會找出一條終止戰爭的途徑嗎?

然而,如果我們僅僅使用「」這個字眼,而缺乏愛的實質,那麼這整個人類悲慘處境的複雜問題將繼續存在。

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在於我們自身

我們必須著手於了解自己與他人,與大自然、觀念、事物的種種關係。

因為欠缺了這種了解,便沒有希望,沒有方法足以走出衝突與痛苦之境。

正確的教育來自我們自身的改造

我們必須再教育自己,不要為任何主義—不論這主義是多麼富有正義,也不要為任何意識形態。

不論它對於世界的未來幸福多麼富有希望而互相殘殺。

我們必須學習憐憫、同情、知足,尋求那至高無上的真實

因為,惟有如此,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拯救

摘自《一生的學習》

作者:吉杜 · 克裡希那穆提

吉杜 · 克裡希那穆提

印度哲學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學家。

在二十世紀一度對西方哲學和宗教領域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隨著網際網路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來才被中國大陸知識分子慢慢熟知,影響力也逐步慢慢擴大。

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分享、評論互動、點讚

您的支持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最聰明的人,一定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古希臘有一位智者——芝諾,被稱為「悖論之父」。他講過一個故事,來證明為什麼越是智者,就越覺得自己一無所知。有一次,芝諾的一位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 越迷之自信呢?
    網絡互噴當今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而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觀點都確信無疑。為什麼很多人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總能言之鑿鑿呢?非常自信地和別人爭吵呢?其實就是因為不自知,越知識貧乏的人,越是擁有無知的勇氣,所謂無知者無畏說的就是整個道理。說得好聽點叫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越無知的越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這一現象其實細思極恐,因為我們也許都在高估自己還不自知。 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比如有的人對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聽者的我們,有些領域確實所知不多,都判斷不了他說的有幾分真假。 要麼一臉懵地崇拜,要麼鄙視他裝。但換個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個自以為是的嘴炮。 可能了解過一兩個詞,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一個愚蠢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愚蠢,因為他愚蠢到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同理,缺乏幽默感的人並不覺得自己缺乏幽默感,情商低的人也不會知道自己情商低。無知的人、愚蠢的人、缺乏幽默感的人或者情商低的人,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欠缺,還認為自己在這些方面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 UMT科學解釋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01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 這一現象其實細思極恐,因為我們也許都在高估自己還不自知。 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
  • 為什麼這些人又無知又認真?
    你要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批人,不僅無知,而且認真。甚至可以賭上自己的命。不用擔心,我們要說的是友邦人士,不是天朝子民。2020年,2月23日,美國。一個叫麥克·修斯的人,為了證明地球是平的,自己造火箭,發射,卒。享年64歲。
  • 《知識大遷移》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為什麼人越來越無知?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蠢的人呢?那就是,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自己的這種缺陷。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簡稱「達克效應」)。鄧寧和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檢驗這一假設。他們用語法、邏輯和笑話對心理學專業本科生進行測試,並讓學生估算自己的分數,同時估計自己相較其他人的表現如何(按百分比來計算)。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容易自大?
    雞叫了,天會亮,雞不叫天也會亮,天亮與不亮雞說了不算,關鍵是天亮了誰醒了。 把功勞歸自己的,只是無知與自大,生在這個世界就會被排斥,被排斥就會自覺渺小。 只有腳踏實地才不致看輕自己,自認為偉大只會變得無知與自大,這才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粉粉毛毛的產生原因
    這一現象其實細思極恐,因為我們也許都在高估自己還不自知。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冒充者症候群「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
  • 為什麼越學習越感覺自己無知?
    這是必須成長的第 110 篇原創文章越是那些知識淵博的人越是會說自己越無知?!(4)中間的圓環,就是那些你知道的但是不熟知的知識,我們給這個圓環起名為K吧。這個K很有意思。我稱之為我們的無知之環。為什麼這麼說呢?
  • 讀《道德經》: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
    牛頓把自己的發現比作石子、貝殼,把未知的真理比作浩瀚的海洋,這不是謙虛客套,而是真實看到。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 心理學家: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聰明
    這就是典型的「無知而不自知的人」,真正的高手能夠通過幾個公式在幾分鐘內,處理完100多張表格。而初學者只能靠複製粘貼,花幾天時間才搞得定。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還不自知」所謂「無知者無畏」,原本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太過的話就是一種貶義了。
  • 越傲慢的人,越是對他的無知一無所知
    傲慢的人,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所有的人都是傲慢與偏見的!別不信。每個領域都有一條鄙視鏈,玩知乎的看不起玩微博的,玩抖音的看不起玩快手的。我們對事情的認知了解都是很有限的。可能我們看到一些現象,然後就把看到的部分現象當做了全部真相。於是,我們變得偏見,傲慢。其實我們是如此無知。對知識的無知,對領域的無知,對別人的無知而無法理解。人總是各種主觀判斷,由無知而生出傲慢。而且越是傲慢的人,越是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
  • 我們明明不黃,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
    歐美國家的白人、非洲的黑人、亞美的黃種人,這是我們從小就接觸到的簡單概念。從中華民族的角度出發,我們自己似乎也不排斥這種分類。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明明不黃,卻被稱為黃種人?應該明確的是,以膚色劃分人種首先是不科學的,其次也是不公正的。
  • 英文早自習|博學使人謙遜,無知使人驕傲
    博學使人謙遜,無知使人驕傲。要虛心地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He was humbled by her generosity.她的大度使他覺得自己渺小。ignorance:/'ɪɡnərəns/n.無知,愚昧;不知,不懂I am embarrassed by my complete ignorance of history...我對歷史一無所知,這讓我很難堪。There is so much ignorance about mental illness. 人們對精神疾病很不了解。
  • |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魂|而不學英語的人是無知;跟風的人是無腦
    著名學者、現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在一次演講中說到: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應該將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本國知識的學習上,應該減少英語的學習時間,甚至可以將英語考試從高考中取消。英語不應該被取消,更不應該不學習英語,而是應該加強英語的學習,學好英語。我為什麼這樣說呢?
  • 為什麼越low的人越覺得自己厲害?
    如果說掩耳盜鈴之人至少自己是聽不見鈴聲的,可這位麥克阿瑟在塗了檸檬汁後,應該還能看見自己的吧?很顯然,他偏偏就是「看不見自己」。更準確地說:他是看不見自己的無能、也看不見他人的能力,以至於心中一股超人版的自信油然而生。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虛幻優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
  • 8月讀書報告|不看書,人很難知道自己有多無知
    另外,我看的這本只收錄了《浮生六記》的其中四記,除了閨房生活,也是記載了清代一個普通文人鬱郁不得志的人生軌跡,了解那個時代的平民生活很有意思。《人間值得》中村恆子,奧田弘美社畜3大靈魂拷問:工作是什麼?
  • 讀完柏拉圖這句名言,讓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無知,富有哲理!
    你會認為自己很無知嗎?恐怕現實中真沒有幾個人會認為自己很無知的。因為大家都都認為自己有自己的聰明之處,特長之處,所以不認為自己是無知。這都是正常現象,因為我們都是比較自信的人,比較聰明的人。人真的都有這種心理,從來不覺得自己很無知。哪怕他讀書成績不好,哪怕他工作業績不好,出社會賺錢不多。他都不會去承認自己是無知的。
  • 讀書是為了明事理,為什麼有些人讀書越多,卻反而越扭曲無知?
    今年可真是不尋常一年,想必諸君也看到各路「妖魔鬼怪」的悉數登場,妖言鬼語層出不窮,叫活著的人不但見了他們的樣子覺得面目可憎,聽了他們的叫囂更覺得驚悚。過去有一句話講「無知者無畏」,好像越是一個無知的人越容易發表錯誤的、偏激的言論,但那些自詡為知識精英、高等教育學子的「洞察者」們發表的言論可能證明了另一種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