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曾仕強老師講解的《胡雪巖的啟示》,書裡曾仕強老師說:「讀書如果不明白道理,等於白讀。」試想一個人從小學到步入社會,書讀得自然不少,但是做人的道理都學會了嗎?
老子說做人的最高級智慧,是「大智若愚」,於是很多人追求這一做人境界。但真正在生活中實行時,會發現一個人要想做到「大智若愚」其實挺難。
但是不是做到「大智若愚」,就能夠幫助你事業順利、家庭興旺呢?古人云「巧偽不如拙誠」,古人的智慧中,「拙誠」這一個詞語在現代並不常用,但是若能做到的人非富即貴。
聽過很多老一輩的人,談到做人的學問,提到最多的就是「聰明」「勤奮」「精明」等。比如職場交往中,要學會見機行事,因人而異;與朋友相處,要懂得盡力而為,互惠互利等。
其實這並不是上等人的做人之道。這就為什麼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拙誠」的智慧?
首先我們必須提到《顏氏家訓》這部國學經典,《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的家訓書籍。
該書作者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顏之推,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名實篇》裡提到「巧偽不如拙誠」,意思是說巧妙的虛偽,不如守拙的真誠,做人。
曾國藩在《曾國藩家書》裡說,「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字面上理解,「拙」讓人直接聯繫到笨拙,「誠」當然就是誠心誠意。
一個人要做到「拙誠」,就是學會老實做人、踏實做事。大家聽著是不是覺得很老套?很多人跟我說過這個問題,太老實會吃虧,踏實過了頭被人欺負,其實那都是個別的例子。
「拙誠」明面上看是默默無聞,其實是為避免與他人正面交鋒,就像老子說的「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以被動化主動,然後才後發制人。
然而剛開始你不一定能取得收穫,但是時間久了,便磨練出一份韌性,自然做人做事好運不斷來。
所以你會發現,不管是古代歷史人物還是現代有夢想的創業者,但凡能取得成功、成就的人,都必須吃過很多苦,然後把委屈、不滿「打掉牙往肚裡咽」,這就是隱忍的性格。
比如老少皆愛的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裡面大唐高僧唐玄奘,即唐僧為求取真經,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的保護下,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在西天佛祖那取得真經。
《西遊記》中的唐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除了徒弟們的一路保護,也完全離不開自己不忘初心、有韌心、不怕吃苦和優秀的忍耐力。
為人處世不管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有這一份「隱忍」和韌性,當你身處困境時,自然會幫助你擺脫問題,助力成大事業。
不像現實裡,有些人喜歡耍些小聰明,將別人玩弄於鼓掌之間,其實這種人到最後要自食惡果。而真正的智謀是什麼?往往表面傻氣,實則看得透。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歷史上他給人留下「笨拙」的樣子,就是在《曾國藩家書》中也自稱「愚鈍」,民國大家梁啓超先生對曾國藩高度評價,但也曾直接指出曾國藩愚鈍。
然而事實上,他深諳為人之道,曾國藩把這種做人智慧,叫作「拙誠」。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曾國藩如果做人真得像表面上那樣傻氣,又怎麼能夠在明爭暗鬥的官場中,一路平步青雲。
晚清四大名臣中,除了熟悉的曾國藩,還有另一人大家很熟悉,就是李鴻章。李鴻章年輕時自視甚高,所他以後來能入曾國藩的幕府,除了曾國藩對他的賞識外,還離不開本人的人格魅力。
眾所周知,晚清後期李鴻章也在官場上身處高位,但是他沒有驕傲,而是牢記恩師曾國藩的教誨,李鴻章說:「我只捧著這個錦囊,用一個誠字同洋人相對付,果然沒有差錯,而且有很大的收穫。」
這個「誠」字是曾國藩本人的真實寫照。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師說:「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後,無所謂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說,最聰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來最平凡最最笨的人,卻有上上智。
一般人覺得自己聰明的,其實是笨人。什麼理由?因為他不肯平凡;真能夠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生活裡,我們期待自己變聰明。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教育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要做「聰明寶寶」。然而,很少人會安於現實,願意做一個普通人。
其實,相比較各色各樣的教育內容,「拙誠」才是最接地氣、最高明的為人處世智慧。
與其在外表現得精明,倒不如顯得「笨拙」,這也是深藏自己的學問,您覺得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