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人總想變聰明,不一定是好事,真正高級的人是這種

2020-12-10 四姑娘的書房

最近在讀曾仕強老師講解的《胡雪巖的啟示》,書裡曾仕強老師說:「讀書如果不明白道理,等於白讀。」試想一個人從小學到步入社會,書讀得自然不少,但是做人的道理都學會了嗎?

老子說做人的最高級智慧,是「大智若愚」,於是很多人追求這一做人境界。但真正在生活中實行時,會發現一個人要想做到「大智若愚」其實挺難。

但是不是做到「大智若愚」,就能夠幫助你事業順利、家庭興旺呢?古人云「巧偽不如拙誠」,古人的智慧中,「拙誠」這一個詞語在現代並不常用,但是若能做到的人非富即貴。

聽過很多老一輩的人,談到做人的學問,提到最多的就是「聰明」「勤奮」「精明」等。比如職場交往中,要學會見機行事,因人而異;與朋友相處,要懂得盡力而為,互惠互利等。

其實這並不是上等人的做人之道。這就為什麼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拙誠」的智慧?

首先我們必須提到《顏氏家訓》這部國學經典,《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的家訓書籍。

該書作者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顏之推,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名實篇》裡提到「巧偽不如拙誠」,意思是說巧妙的虛偽,不如守拙的真誠,做人。

曾國藩在《曾國藩家書》裡說,「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字面上理解,「拙」讓人直接聯繫到笨拙,「誠」當然就是誠心誠意。

一個人要做到「拙誠」,就是學會老實做人、踏實做事。大家聽著是不是覺得很老套?很多人跟我說過這個問題,太老實會吃虧,踏實過了頭被人欺負,其實那都是個別的例子。

「拙誠」明面上看是默默無聞,其實是為避免與他人正面交鋒,就像老子說的「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以被動化主動,然後才後發制人。

然而剛開始你不一定能取得收穫,但是時間久了,便磨練出一份韌性,自然做人做事好運不斷來。

所以你會發現,不管是古代歷史人物還是現代有夢想的創業者,但凡能取得成功、成就的人,都必須吃過很多苦,然後把委屈、不滿「打掉牙往肚裡咽」,這就是隱忍的性格。

比如老少皆愛的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裡面大唐高僧唐玄奘,即唐僧為求取真經,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的保護下,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在西天佛祖那取得真經。

《西遊記》中的唐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除了徒弟們的一路保護,也完全離不開自己不忘初心、有韌心、不怕吃苦和優秀的忍耐力。

為人處世不管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有這一份「隱忍」和韌性,當你身處困境時,自然會幫助你擺脫問題,助力成大事業。

不像現實裡,有些人喜歡耍些小聰明,將別人玩弄於鼓掌之間,其實這種人到最後要自食惡果。而真正的智謀是什麼?往往表面傻氣,實則看得透。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歷史上他給人留下「笨拙」的樣子,就是在《曾國藩家書》中也自稱「愚鈍」,民國大家梁啓超先生對曾國藩高度評價,但也曾直接指出曾國藩愚鈍。

然而事實上,他深諳為人之道,曾國藩把這種做人智慧,叫作「拙誠」。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曾國藩如果做人真得像表面上那樣傻氣,又怎麼能夠在明爭暗鬥的官場中,一路平步青雲。

晚清四大名臣中,除了熟悉的曾國藩,還有另一人大家很熟悉,就是李鴻章。李鴻章年輕時自視甚高,所他以後來能入曾國藩的幕府,除了曾國藩對他的賞識外,還離不開本人的人格魅力。

眾所周知,晚清後期李鴻章也在官場上身處高位,但是他沒有驕傲,而是牢記恩師曾國藩的教誨,李鴻章說:「我只捧著這個錦囊,用一個誠字同洋人相對付,果然沒有差錯,而且有很大的收穫。」

這個「誠」字是曾國藩本人的真實寫照。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師說:「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後,無所謂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說,最聰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來最平凡最最笨的人,卻有上上智。

一般人覺得自己聰明的,其實是笨人。什麼理由?因為他不肯平凡;真能夠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生活裡,我們期待自己變聰明。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教育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要做「聰明寶寶」。然而,很少人會安於現實,願意做一個普通人。

其實,相比較各色各樣的教育內容,「拙誠」才是最接地氣、最高明的為人處世智慧。

與其在外表現得精明,倒不如顯得「笨拙」,這也是深藏自己的學問,您覺得呢?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真正明白
    估計很多人都有想過一個問題:「什麼是佛?」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領悟到這個境界。其實佛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個模糊的概念,甚至大部分人會帶著迷信的眼鏡去看待信佛,認為佛是法力無邊的存在,認為依靠佛法可以憑空產生自己想要的財富和物質。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認識。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佛」呢?著名的佛學家南懷瑾先生就對「什麼是佛」有自己的見解。
  • 人不聰明,沒經歷,怎麼辦?南懷瑾大師:讀完這本書可縱橫天下!
    許多人在想讀書,讀好書,想為自己平凡生活充電的的時候,首先想到是要讀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古代文學,比如《論語》、《道德經》、《大學》、《中庸》,筆者甚至能看到許多大老闆乾脆在豪車上放上一套《資治通鑑》,逢人就說自己在苦讀鑑史,並大肆宣揚「歷史循環論」,這些書是不是好書?毫無疑問,是經典,是幾千年來經典中的經典,可以讀,但十分枯燥。
  • 南懷瑾的告誡:春風得意時,看看這三句話,規避好事變壞事
    他就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這是我早期在南懷瑾的開示語錄中無意間發現的。猶記某次開壇講座,被問及「人到底應不應該執著於名利財富」時,南師卻是一語道破其中的弊端所在。他表示,有名有錢,其實並非真正的人生好事,甚至利好的背後,或許隱藏蟄伏著的,就是無盡的禍患,應當小心慎觸。為了解答眾人心中的迷惑,南師在講座過程中一一為大家分析,聽完南師的一番解釋,我突然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體會。
  • 南懷瑾:什麼是佛?其實就算信佛之人,也不一定懂這些道理
    對此,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認為,佛法就是人間法,佛祖也是常人做。因此平實就是道,就是佛法。可現如今,說起佛,大家更傾向於前面那種過於儀式化、臉譜化、形象化的認知,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懂這些。他們不明白,修習佛法最忌為了得到別人的尊重,故弄玄虛,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以為弄得與平常人不一樣就是參了禪,得了道,其實那反而不平實,有點入魔了。
  • 南懷瑾:這種人的命,往往很悲慘,牢記這三句話,改善它
    我突然想起了前些年我翻看了南懷瑾大師的書籍,書中就提到了跟母親同樣的問題,當時南懷瑾是這樣分析的:脾氣倔強、越硬的人,命一定很悲慘!牢記這三句話,就能去改善自己的苦命。【一】 最上等的善人像水一樣的柔軟南懷瑾分析:脾氣倔強、越硬的人,命一定很悲慘,越是較勁的人命越不好。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後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顧亭林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別人出來做些事——自願任教。年羹堯的父親說明自己兒子的頑劣,老先生說沒關係,唯一的條件是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牆要加高。
  • 南懷瑾:最近100年的教育,都錯了
    中國原來有很多有學問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來做「仕」的,因為他有謀生的本事。我只吩咐孩子們,不要一定想升官發財,一定想做什麼大事業,一定想讀什麼名大學,只要好好學個謀生技術,可以生活餬口,一輩子規規矩矩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就好了。發財做官,都是過眼雲煙的事。我對孩子的教育是這樣,一切要他們自立發展,這就是古人所說「人貴自立」的道理。
  • 南懷瑾: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學佛是學解脫,學道是學逍遙.真正修行是無形無相的.空是非常灑脫,非常自在,是大自在.
    我一輩子不受人跪拜,因為我受八關齋戒,不坐高廣大床,這都是沙彌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講經白衣升座已是不應該了,所以我一定擺個佛像在前面。你們是拜佛不是拜我,這樣一來有人來磕頭我也不在乎了。《維摩詰經》沒有一點形式主義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裝起那個學道的樣子,有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一身佛氣,進了房間把空氣都染汙了,我最怕這種人。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
    但是人生的際遇是無法捉摸的,蘇軾這一想法無疑又是一番"聰明反被聰明誤"。南懷瑾先生對於蘇軾的這首詩和其一生的際遇,給出了此般評價:"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所以一切人,越能幹、越多才,越自求速死。"多才之人,內心多有自己的驕矜與自傲,這份氣節使得他們不願低頭也無法低頭。
  • 聰明沒有用,千萬不要妄作聰明!南懷瑾傳授的成功秘訣,僅4個字
    世界上取得成功事業的人,沒有別的巧妙,就一個「信」字。無意中聽到南懷瑾先生的開示,真的是醍醐灌頂一樣,一下子打通了思想的脈絡。心誠則靈,不誠不靈。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人生在世,最貴就是有所信,有所誠。你不相信的東西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說過,做事要誠心,只有把才識與誠心合二為一時,萬事皆可成。
  • 真正聰明的人,在這4方面一定是「裝聾作啞」的
    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想盡一切辦法謀利益,或者是暗中給別人一腳,那麼這樣的人是一個心機很重的人,無論是在生活中或者是工作中,一定要有辨認的眼力、學會說話的技巧,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可以說,語言有時候也可以當做武器來使用,不會說話很容易會招來禍事,而真正聰明的人在這4方面一定會"裝聾作啞"。
  • 南懷瑾開示:人總擔心運勢差,莫怕!記住這6點,日子越過越順
    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慾必生;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南懷瑾正如南懷瑾老師所言,人生的精彩就在於有起有落、苦樂交織,不僅僅是那些大人物命運會跌宕起伏,我們普通人也會有自己的巔峰和低谷。
  • 陰曆曆法逐漸被人淡忘,南懷瑾: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
    ——《二十四節氣歌》這首節氣歌是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小時候讀它只覺得讀來非常順口,直到有一次家庭聚餐,突然有人提到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全桌12人,年齡從4歲到60歲,能全篇背下來的竟然只有我自己。當時的我真的不知是悲是喜。有人說,都什麼年代了,不種莊稼不種地,記這個有什麼用呢?是的,好像的確沒有什麼用。
  • 南懷瑾:不玩手段,才是最高的精明
    反倒是那些樸實厚道,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人,更能培養子孫淳厚的品質,使家門興旺不衰。輕財以聚人,律己以服人,量寬以得人,身先以率人。曾國潘身上這種沒有心機的純良美德,從不算計他人的渾厚品質,傾盡真心以最高誠懇待人的大格局,正是他被那麼多人所推崇的原因。南懷瑾說:「有器度的人,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
  • 晚年南懷瑾,初建太湖學堂,「秘密」為自己人授課,意在何為
    而南懷瑾老師此次授課講到這個是反過來提醒大家,雖然時代過去了,可是在這個時代他依然很想挽回這個文化,所以更向亂峰深處蹄。南懷瑾老師在自己的學堂為學生授課,提到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十幾年了,但是真正能夠回答出他提出來的問題少之又少。所以在每次學生喊他老師的時候,就特別地生氣,既然叫了老師,那麼就應該認真研究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蛋,言行舉止什麼的都需要好好研究,而並不是簡單表面上的恭維。
  • 南懷瑾老師講述: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甲來說乙,甲跟乙之間早已有了意見、過節,如果沒有意見,好得像親家一樣,他會來說他壞話嗎?他只會講他好話。但是你也要曉得,如果甲來講乙的好話,也同樣是問題。所以主管當久了,我承認一句話:老奸巨猾。某人好壞我還不曉得?要你來多嘴?」像我經常碰到這種事。《藥師經的濟世觀》-------------如果作為一個單位主管,領導人的人,要靠自己的智慧與修養,不隨便說人,也不隨便相信別人批評人的話,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 南懷瑾的點撥:人走背運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必定峰迴路轉
    他曾說:不管學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遇而安是非常困難的。原因就是人永遠不滿足自己、永遠不滿足於現實、永遠都被內心的貪嗔痴驅趕著追求一些莫名其妙、虛無縹緲的東西」在無休止的欲望和攀比中,人非常容易迷失自己,變得痛苦和低迷,走背運就很常見了。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然而,別看他小學考倒數第一,沒拿到畢業證,他並沒有人們以為的那麼不堪,反而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肄業後,父親讓他去商店做學徒,但他打死都不去,堅持要讀書,父親便拜請曾與南鏡秋、朱毅夫等人創立過「竹林七逸社」的當地名儒葉公恕先生,請這個著名的大儒學家來當南懷瑾的家庭教師,給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 南懷瑾老師:越聰明的人,鬼心思越多,最後總是害了自己
    凡是涉及用兵,涉及謀略等,總不外「出奇制勝」四字。不但用兵如此,即使經商、創業,都要「出奇制勝」;就連青年學子參加聯考,也要能「出奇制勝」,要猜題「出奇制勝」才行。換言之,要有個人的才具、本事、高度的智慧,才能出奇以制勝。關於這個「奇」字,發揮起來,則千變萬化,人莫能測。
  • 南懷瑾:真正研究算命卜卦的都是第一流聰明的人
    真正算命算得好的人,必須要懂得中國的天文,那就會算命了。看相算命叫做星相之學,它的根據是科學的,是根據天文的變化來的。我們現在算命用的甲子乙丑四柱,它是代表天體某一星座,在某一年、某一天、某一個時候所放射的功能,這個功能影響了地球新生人類的生命。那麼,地球人類在同一秒鐘內有多少出生?中國人、外國人同一秒鐘的時間出生的人,八字都是一樣嗎?不一定!那又是怎麼算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