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系統地學習寫作,發現隨著學習的推進,對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知道得越多,我卻越焦慮了。
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自由暢快。但當越來越知道寫文的思維、邏輯、細節要求時,我只覺得呼吸困難。
回頭去看曾經挺引以為傲的文章,其實漏洞百出,哪兒哪兒都是硬傷。而抬眼去看「好」的標準,會發現距離「好」還真的挺遠的。
此時就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我以前寫的都是什麼呀!」「我真的適合寫作嗎?」「我以為寫作有天賦,可能是因為無知吧?」
一起在寫作班學習的同學,還說因寫不出一篇「好文」而在家失聲痛哭過。而她明明文筆、格局、見解在我看來都非常優秀。
這讓我我深深的感受到:越成長、懂得越多,其實越容易不快樂。
一、學而知不足,愈進則愈惘然
網絡上有一個段子,說的是人生有四個階段,分別是:不知道我不知道;知道我不知道;知道我知道,不知道我知道。深以為然。
1.不知道我不知道:對一個領域完全陌生的時候,此時我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些事,因為聽都沒聽過,完全是無知無覺的狀態,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怡然自得。
2.知道我不知道:當在這個領域學習了一段時間,才曉得原來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有那麼多,沒見過的「牛人」也有那麼多,立刻感受到自己的差距。
3.知道我知道:隨著學習的積累,越來越知道自己掌握了很多這個領域的知識、能力,很有表現欲,別人來問,很有欲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時候特別自信。
4.不知道我知道:隨著知識體系的內化,它們已經成為思想的一部分,並且可以融會貫通地運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隨著想、說、做自然流露,此時會認為知道這些是理所應當,沒什麼特別。
讓人特別不快樂的,就是第二個階段了——知道我不知道。
就像我知道自己在寫作方面,只是入了個門,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比如關於寫作技巧方面的知識,亟待不斷練習以達到精通的技能,以及輸出背後需要大量的其他專業領域知識不停輸入。
學而知不足,愈進則愈惘然。通過學習,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越前進越發現達成目標比自己想像的更加遙遠,更加困難。我想進步,卻跑不快,又著急又焦慮,越來越不快樂。
二、越學越痛苦,其實你正在進步的過程中
前幾年我剛被提拔為主管的時候,比起升職的興奮,我感到更多的是緊張和焦慮。我的對標對象,從普通員工,換成了公司內其他同崗位管理者,還有自己的上級、上上級,甚至是其他企業做品牌營銷的管理者。
看那些老有經驗的前輩,我覺得自己就是一隻菜鳥,不懂管理,更不會來事兒,怎麼管一個團隊?
那個時候,我努力地適應新身份,一手抓業務,一手帶團隊;踩坑,犯一些現在看起來特別蠢的錯誤,然後自我反思總結。面對不喜歡不擅長做,但不得不做的工作,噁心到乾嘔,找個沒人的地方緩緩,繼續咬牙做。
每做完一個項目,要是問我興奮嗎?我只能回答:「終於熬完了,我太想哭了!」有時候真的會在車裡,或者躲在廁所裡哭一頓。
如果我還是一名策劃專員,駕輕就熟地做擅長的品牌策劃,那我就不會感到痛苦。但如果不經歷這些痛苦,也沒有後來的進步。
山本耀司說過:自我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相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次才是自我。
感到痛苦,是因為知道目標很遠,而自己實力有限;拼命爬坡的過程中,自我在撕裂般成長。
對比寫作這件事,或者任何和成長相關的事,都是一樣的。新的挑戰目標出現,你撞上了,發現這是曾經自己所未知的世界。你拼命向上跑,越跑越看到過去自己的不足,想要改變它,然而肌肉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的壓力。
舊的你正被打碎,新的你在長出來,這個過程,是痛的。可越是感到痛,正越表示自己在進步。
三、越學越覺得無知,其實你的所知正越來越多
隨著我們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眼界的開闊,我們會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這個世界厲害的人,有用的知識技能太多太多了,什麼時候能像他人一樣優秀呢?
寫作班裡,天天有人得青雲,厲害的同學發幾篇中幾篇。同樣是新手,自己差距怎麼這麼大?
還有人上著班,還能一周發三篇文,微頭條也不落下,他們是怎麼做時間管理的?為什麼自己仿佛在這方面無計可施?
愛因斯坦曾經形象地描繪過有知和未知的關係。他說:讓我們來劃一個圈,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好比是圈子的裡面,一個人所未知的東西好比是圈子的外面。一個人知道的東西越多,這個圈子就越大,同時圈子邊緣接觸的外圍面積就越大。也就是說,一個人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未知也就越多。
正因為我們知道得更多了,所以才「覺得」自己好像更無知了。未知圈很龐大,時常更新自己的所學所知當然很好。但是記得回頭看看,你擁有的已知圈也令人羨豔。
我前幾天和一起上生涯課的同學聊天。她驚訝為何我如此焦慮:「在我眼裡,你已經很優秀了,只要想做什麼都能全力做到。為什麼還對自己這麼高要求?」
我們看別人,看到的是對方的已知圈;看自己,卻總盯著外面龐大的未知圈。
如果我們過度把眼光放在跑在我們前面的人,經常把關注點放在未知領域,焦慮怎會不跟著來?
成長過程中,不和他人比快慢,只和自己比進步,不快樂就會少很多。
四、用非線性眼光看待自己,盤點技能庫獲得正確認知
回到開頭說的關於人生四階段的段子。我覺得如果按段子的線性邏輯看待人生,是造成焦慮和不快樂的原因。
如果人生是按「不知道我知道——知道我不知道——知道我知道——不知道我知道」這樣的線形邏輯發展的,恐怕我們一生都會被困在「知道我不知道」這個階段,時常妄自菲薄,鬱鬱寡歡了。
實際上這4個階段,會同時出現在我們的身上。針對不同的領域,層次不同。
1.主技能:我不知道我知道
它常常是你的本職工作所在的領域,或者深耕的興趣領域。因為掌握得非常熟練,所以你可能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大部分人只要花時間都能掌握。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鄧寧-克魯格效應」,領域專家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為別人也懂,其實不然。針對這一部分的能力,把她們寫下來,讓自己清晰的認知到已經擁有的能力,增強信心。
2.次技能:我知道我知道
已經學習一段時間的技能,正處於學習的快速提升期,這個階段是自信心充足的階段。但是也要謹防學習平臺期到來時的自我貶低,以及放棄。進入平臺期的次技能,也很容易跌到「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感受中去。從0到60分非常快速,但從60分到80分,則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努力,經歷長期投入卻成長收穫很少的階段。此時需要找新的學習方法,找老師指點,來突破瓶頸。
3.新技能:我知道我不知道
這個階段,要明白每個人的積累、資源各不相同,不要拿自己和別人比。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盯自己的目標即可。一次設立一個跳一跳就能夠著的小目標,一點一點進步。每一次小進步,都記錄下來,給自己一些獎勵,鼓勵自己繼續前進。
4.未知技能: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這屬於「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另一個極端,就是不懂的人往往認為做這件事很容易,自己學起來肯定別人強。對此階段,小心這種心態讓自己輕易立FLAG,開始很多技能學習結果受挫,或者輕易評價別人的成就顯得無知狂妄。不懂,就少說,先去了解,再開口說話。
比如我在寫作領域還處於「新技能」;對於生涯領域,則是「次技能」;對於品牌營銷中的策劃模塊,就是「主技能」。甚至同一領域,其中的細分模塊,都會有不同的技能層級。
如果我們總盯著自己「新技能」的領域,去和別人的「主技能」、「次技能」比較,或者去和想像中樣樣精通的完美自我比較,就會越來越不快樂。
所以,我們需要用「非線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長發展,其實你已經擁有了很多「你知道的能力」或者你已經熟練到意識不到的「能力」。
它們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助燃器」,幫助你重拾信心,帶你走到今天;未來,也會隨你一起去開拓更多未知的領域。
現在,去重新盤點一下自己已經擁有的能力和才幹,還有一路走來達成的成績。整頓心情,拋開不快樂,重新出發吧!
我是@青禾說生涯,品牌營銷專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在職場打怪升級的路上,與你同行!歡迎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