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懂得越多,越不快樂?

2020-12-16 青禾說生涯

最近在系統地學習寫作,發現隨著學習的推進,對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知道得越多,我卻越焦慮了。

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自由暢快。但當越來越知道寫文的思維、邏輯、細節要求時,我只覺得呼吸困難。

回頭去看曾經挺引以為傲的文章,其實漏洞百出,哪兒哪兒都是硬傷。而抬眼去看「好」的標準,會發現距離「好」還真的挺遠的。

此時就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我以前寫的都是什麼呀!」「我真的適合寫作嗎?」「我以為寫作有天賦,可能是因為無知吧?」

一起在寫作班學習的同學,還說因寫不出一篇「好文」而在家失聲痛哭過。而她明明文筆、格局、見解在我看來都非常優秀。

這讓我我深深的感受到:越成長、懂得越多,其實越容易不快樂。

一、學而知不足,愈進則愈惘然

網絡上有一個段子,說的是人生有四個階段,分別是:不知道我不知道;知道我不知道;知道我知道,不知道我知道。深以為然。

1.不知道我不知道:對一個領域完全陌生的時候,此時我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些事,因為聽都沒聽過,完全是無知無覺的狀態,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怡然自得。

2.知道我不知道:當在這個領域學習了一段時間,才曉得原來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有那麼多,沒見過的「牛人」也有那麼多,立刻感受到自己的差距。

3.知道我知道:隨著學習的積累,越來越知道自己掌握了很多這個領域的知識、能力,很有表現欲,別人來問,很有欲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時候特別自信。

4.不知道我知道:隨著知識體系的內化,它們已經成為思想的一部分,並且可以融會貫通地運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隨著想、說、做自然流露,此時會認為知道這些是理所應當,沒什麼特別。

讓人特別不快樂的,就是第二個階段了——知道我不知道。

就像我知道自己在寫作方面,只是入了個門,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比如關於寫作技巧方面的知識,亟待不斷練習以達到精通的技能,以及輸出背後需要大量的其他專業領域知識不停輸入。

學而知不足,愈進則愈惘然。通過學習,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越前進越發現達成目標比自己想像的更加遙遠,更加困難。我想進步,卻跑不快,又著急又焦慮,越來越不快樂。

二、越學越痛苦,其實你正在進步的過程中

前幾年我剛被提拔為主管的時候,比起升職的興奮,我感到更多的是緊張和焦慮。我的對標對象,從普通員工,換成了公司內其他同崗位管理者,還有自己的上級、上上級,甚至是其他企業做品牌營銷的管理者。

看那些老有經驗的前輩,我覺得自己就是一隻菜鳥,不懂管理,更不會來事兒,怎麼管一個團隊?

那個時候,我努力地適應新身份,一手抓業務,一手帶團隊;踩坑,犯一些現在看起來特別蠢的錯誤,然後自我反思總結。面對不喜歡不擅長做,但不得不做的工作,噁心到乾嘔,找個沒人的地方緩緩,繼續咬牙做。

每做完一個項目,要是問我興奮嗎?我只能回答:「終於熬完了,我太想哭了!」有時候真的會在車裡,或者躲在廁所裡哭一頓。

如果我還是一名策劃專員,駕輕就熟地做擅長的品牌策劃,那我就不會感到痛苦。但如果不經歷這些痛苦,也沒有後來的進步。

山本耀司說過:自我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相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次才是自我。

感到痛苦,是因為知道目標很遠,而自己實力有限;拼命爬坡的過程中,自我在撕裂般成長。

對比寫作這件事,或者任何和成長相關的事,都是一樣的。新的挑戰目標出現,你撞上了,發現這是曾經自己所未知的世界。你拼命向上跑,越跑越看到過去自己的不足,想要改變它,然而肌肉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的壓力。

舊的你正被打碎,新的你在長出來,這個過程,是痛的。可越是感到痛,正越表示自己在進步。

三、越學越覺得無知,其實你的所知正越來越多

隨著我們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眼界的開闊,我們會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這個世界厲害的人,有用的知識技能太多太多了,什麼時候能像他人一樣優秀呢?

寫作班裡,天天有人得青雲,厲害的同學發幾篇中幾篇。同樣是新手,自己差距怎麼這麼大?

還有人上著班,還能一周發三篇文,微頭條也不落下,他們是怎麼做時間管理的?為什麼自己仿佛在這方面無計可施?

愛因斯坦曾經形象地描繪過有知和未知的關係。他說:讓我們來劃一個圈,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好比是圈子的裡面,一個人所未知的東西好比是圈子的外面。一個人知道的東西越多,這個圈子就越大,同時圈子邊緣接觸的外圍面積就越大。也就是說,一個人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未知也就越多。

正因為我們知道得更多了,所以才「覺得」自己好像更無知了。未知圈很龐大,時常更新自己的所學所知當然很好。但是記得回頭看看,你擁有的已知圈也令人羨豔。

我前幾天和一起上生涯課的同學聊天。她驚訝為何我如此焦慮:「在我眼裡,你已經很優秀了,只要想做什麼都能全力做到。為什麼還對自己這麼高要求?」

我們看別人,看到的是對方的已知圈;看自己,卻總盯著外面龐大的未知圈。

如果我們過度把眼光放在跑在我們前面的人,經常把關注點放在未知領域,焦慮怎會不跟著來?

成長過程中,不和他人比快慢,只和自己比進步,不快樂就會少很多。

四、用非線性眼光看待自己,盤點技能庫獲得正確認知

回到開頭說的關於人生四階段的段子。我覺得如果按段子的線性邏輯看待人生,是造成焦慮和不快樂的原因。

如果人生是按「不知道我知道——知道我不知道——知道我知道——不知道我知道」這樣的線形邏輯發展的,恐怕我們一生都會被困在「知道我不知道」這個階段,時常妄自菲薄,鬱鬱寡歡了。

實際上這4個階段,會同時出現在我們的身上。針對不同的領域,層次不同。

1.主技能:我不知道我知道

它常常是你的本職工作所在的領域,或者深耕的興趣領域。因為掌握得非常熟練,所以你可能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大部分人只要花時間都能掌握。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鄧寧-克魯格效應」,領域專家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為別人也懂,其實不然。針對這一部分的能力,把她們寫下來,讓自己清晰的認知到已經擁有的能力,增強信心。

2.次技能:我知道我知道

已經學習一段時間的技能,正處於學習的快速提升期,這個階段是自信心充足的階段。但是也要謹防學習平臺期到來時的自我貶低,以及放棄。進入平臺期的次技能,也很容易跌到「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感受中去。從0到60分非常快速,但從60分到80分,則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努力,經歷長期投入卻成長收穫很少的階段。此時需要找新的學習方法,找老師指點,來突破瓶頸。

3.新技能:我知道我不知道

這個階段,要明白每個人的積累、資源各不相同,不要拿自己和別人比。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盯自己的目標即可。一次設立一個跳一跳就能夠著的小目標,一點一點進步。每一次小進步,都記錄下來,給自己一些獎勵,鼓勵自己繼續前進。

4.未知技能: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這屬於「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另一個極端,就是不懂的人往往認為做這件事很容易,自己學起來肯定別人強。對此階段,小心這種心態讓自己輕易立FLAG,開始很多技能學習結果受挫,或者輕易評價別人的成就顯得無知狂妄。不懂,就少說,先去了解,再開口說話。

比如我在寫作領域還處於「新技能」;對於生涯領域,則是「次技能」;對於品牌營銷中的策劃模塊,就是「主技能」。甚至同一領域,其中的細分模塊,都會有不同的技能層級。

如果我們總盯著自己「新技能」的領域,去和別人的「主技能」、「次技能」比較,或者去和想像中樣樣精通的完美自我比較,就會越來越不快樂。

所以,我們需要用「非線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長發展,其實你已經擁有了很多「你知道的能力」或者你已經熟練到意識不到的「能力」。

它們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助燃器」,幫助你重拾信心,帶你走到今天;未來,也會隨你一起去開拓更多未知的領域。

現在,去重新盤點一下自己已經擁有的能力和才幹,還有一路走來達成的成績。整頓心情,拋開不快樂,重新出發吧!

我是@青禾說生涯,品牌營銷專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在職場打怪升級的路上,與你同行!歡迎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博士投河:為什麼知識越多,懂得越多,人反而越脆弱?
    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能夠享受得了多大成功,就應該能擔得起多少挫敗。但有時候人的知識越多,心理的承受能力反而越脆弱。雖然中科大博士楊春榮的死因還在調查中,沒有明確的定論。但對於失聯遇難的原因,家裡人曾表示他曾向父母透露過,因為畢業論文還沒有發出來,可能要延期一年畢業,所以學業和就業的壓力都比較大。
  • 知乎熱門:為什麼你越活越不快樂?
    作者:武小五(富書籤約作者)欲望的滿足,不等於快樂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麼越活就越難有發自內心的快樂?網友@當下的幸福的回答獲得高贊,他認為:成年人之所以獲得不了真正的快樂,是因為找錯了方向,把欲望的滿足當成快樂了。這個觀點我深表贊同。欲望和快樂是兩碼事,不當的欲望非但不能給人真正的快樂,反而把人的快樂給消耗掉。在現實生活中,那些欲望越重的人越不快樂,越痛苦。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直到最近開始刻意寫點東西,才發現知之甚少,井底之蛙肚子裡的墨水太少,以至於寫不出好文。有人說讀書就像登山,站的越高看的越遠,看的範圍也越廣,看不清楚的越多,未知的越多。不讀書就像待在井底下,環顧四周就是那點地方以為自己全知全能了。
  • 為什麼我們不快樂?
    同事也提醒我:你最近的狀態不對啊。後面我不再為閱讀量而左右,而是盡力寫好每一篇,找回寫作的樂趣。慢慢地,我看到閱讀量開始回升,快樂也回來了。我們看到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掙很多的錢卻依然不快樂,正是因為物質增加的速度,追不上欲望增長的速度。
  • 人生為什麼越長大越嫌棄老人,真的是經歷越多越無情嗎?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通過經歷而學習的過程,人經歷的越多懂得也就越多,對一些見怪不怪的事不為所動,有時候也會因為生活的壓迫而喘不過氣來,對家人和父母也有怨言,這些都只是外在表現的好像很「無情」罷了。一,人之初,性本善。
  • 孩子玩具越多越好?專家:玩具越多的孩子,快樂指數越低
    家裡唯一的孩子,自然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有數不過來的玩具、衣服和美食。然而孩子會因為選擇的增多,變得更快樂嗎?事實恰恰相反。上周末,我帶女兒去小區附近的公園。可能是工作日的原因,公園裡人很少,只有一個小男孩在那裡玩滑梯。小男孩玩了幾分鐘滑梯後,又跑去蕩鞦韆,一會又跑去玩蹺蹺板。
  • 真正高層次的男人,往往都懂得「三慢」,越慢,福氣越多
    一個層次高的男人,懂得讓自己慢下來,不會太急功近利,腳下的路一步一步地走,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穩定、踏實的人遇事會沉著冷靜,更能成就大事,越慢,福氣越多。1.遇到難題了,慢慢思考,才能迎刃而解「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冷靜、沉著。」
  • 在單位,為什麼你幫人做事越多越不落好?原因很扎心,太現實了!
    在單位裡面,我們用自己的真誠,不斷的幫助自己身邊的同事,可是我們做了那麼多的事情,為什麼別人不但不感激你,反而你做的事情越多,越不落下什麼好,這其中的原因值得大家深思,比較扎心,大家要耐著性子看完,才會恍然大悟。
  • 付出越多的家長,越難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4個原則讓孩子更孝順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對孩子付出得越多,孩子就越不感激自己,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想不出原因。為什麼家長付出的越多,孩子就越不懂得感恩?家長的付出很可能會被孩子習慣在某一種環境中,呆的時間越長,孩子就越容易習慣。如果說,家長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為孩子過度付出的話,時間久了,會讓孩子對此習以為常。家長不讓孩子吃一點苦的話,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吃苦是理所當然的。
  • 付出越多的家長,越難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4個原則讓孩子更孝順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對孩子付出得越多,孩子就越不感激自己,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想不出原因。 可讓楊女士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女兒越長大,越對自己不耐煩了。 而且,對於自己的很多付出,也習慣了視而不見。自己如果有一件事沒有圍著孩子轉,沒有幫他的話,孩子就會生氣,根本不會感激自己的付出。
  • 孩子玩具越多,以後越有出息?專家看法跟你想的不一樣
    在樂樂和同伴們一起玩耍的時候,樂樂媽發現孩子常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大家都在認真地玩一個玩具,可是樂樂卻熱衷於一件一件的「收集」玩具。一個玩具在樂樂手上根本玩不了多長時間就被他「嫌棄」了。於是樂樂媽有了疑問,「難道給孩子買的玩具多是件壞事嗎?
  • 真正高層次的男人,都懂得這「三慢」,越慢積攢的福氣越多
    一個人的結果往往是言行的總和,一個真正高層次的人,懂得管理和駕馭自己的欲望,不會那麼急功近利,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走自己的路,遇到事情了更是沉著冷靜,往往可以走到最後,成就自己。要知道真正高層次的男人,都懂得這「三慢」,越慢,越不會出錯,積累的福氣越多。
  •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五不為
    有人說:「人的層次高低,不在財富地位,而在格局和修養。」層次越高的人,視野越寬,心胸越廣,也越豁達。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五不為。強留未必就能過的很幸福,執著的越多,煩惱就會越多,唯有學會看淡,順其自然,才能減少痛苦的滋生,生活才會過的輕鬆。緣分不強求,來時珍惜,去時放手;財富不強求,有則輕鬆,無則知足;感情不強求,深則長久,淺則不留。佛說:「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 人讀書越多,見識越多,經歷越多,才越發覺得自知甚少
    讀書不只是單純的看書,還包括學習各種知識,而且現在很多成年人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務能力,又重新拾起了書本,甚至重新回到學校去提升自己。可能有的人會發現,當你讀的書越多,看過的東西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有非常廣闊的領域是你從未接觸過的,還有非常多的東西,你根本不了解,還有非常專業的知識,你一竅不通。
  • 稻盛和夫: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買東西往往會越多?原因有這3點
    稻盛和夫曾經講過一句很有啟發性的話,他說:「越窮的家庭,買的東西往往會越多」,反之,就是越有錢的家庭,他們買的東西就會越少。很多人不禁要反駁,因為稻盛和夫自己就是富人,他說這句話,只代表了他自己的心裡想法和情況,但他不了解窮人的真實情況和想法,說這句話有失公允。那麼,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呢?
  • 背負的越多越累,為什麼不學著慢下來呢(小海螺感悟)
    背負的越多越累,為什麼不學著慢下來呢(小海螺感悟)孩子的問題讓我想到了現在生活的我們,似乎也都是在負重前行,就算處處碰壁也不肯停下來。背負的越多越累,為什麼不學著慢下來呢(小海螺感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明白父親所說的,「不必活得那麼累,錢夠花就行。有時間多陪陪家人。
  •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 叔本華:睡覺是向死亡的借貸,睡得越多越長,那麼還款期也越長
    快樂就是一生衣食住行、養尊處優、不用工作,什麼也不缺,等等。怎樣去思考,怎樣去實現這樣的幸福,就是要賺錢,賺很多的錢,有了物質才能享受這樣的幸福生活。但是叔本華指出,事實上,這些並非幸福,而是欲望,而欲望越多,人就離幸福越遠,反而會得到真正的痛苦,被欲望所束縛,令人窒息。許多人直到到達頂峰,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要這些東西。
  • 為什麼我們睡得越多,越想睡覺?
    根據科學研究,每個孩子每天都會問大約8到35個問題,但是有些問題,即使你已經結婚生了小孩,但是依舊沒有得到你想要的答案,比如太平洋為什麼要叫太平洋?貓和狗到底誰更聰明?到底是南極冷,還是北極冷?今天我們來看10個冷知識,你在任何年齡都想知道答案!
  • 為什麼越長大越不快樂?可能我們忘記教孩子這些了
    而真正強大的人,都是越挫越勇的。他們往往擁有良好的心態,對未來依舊充滿了希望,不放棄任何努力的機會。 由此,命運才會逆襲,一手爛牌才能打出王炸。 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樂觀。因為這樣的人,才能夠把命運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笑對磨難,逆風翻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