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作者是誰?
問了一下度娘,第一條結果就跳出來「作者:周文王,姬昌」。
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一、文王作《周易》說
是誰提出了文王寫《周易》呢?
提出這個說法的最有影響力人物,就是太史公司馬遷。
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
在《史記日者列傳》中也說:「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司馬遷的說法,大概代表了當時的普遍看法,即《周易》是周文王被紂王關在羑裡的時候,因為無聊而打發時間弄出來的。更有甚者,還說這是文王在監獄裡用密碼寫的一封求救信。
不過,司馬遷可能也覺得這樣的說法有點不太靠譜,所以在《周本紀》這篇正史中,他的措辭就比較嚴謹了:
「西伯(姬昌)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一句話中,連續用了兩個「蓋」字,「蓋」的意思是大概、或許、可能……總之,就是不確定,傳聞而已。
當然,這個傳聞是有點根據的,它來自於易傳《繫辭》中的兩句話。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繫辭》的這兩句話,其實是做了兩個猜測:第一個猜測,是《周易》應該是中古時代的作品,也就是在「殷之末世」,商朝末年;第二個猜測,是《周易》的作者代表著「周之盛德」,而且似乎「有憂患」。
這兩個猜測就隱隱將答案指向了周文王的身份:他自然是生在「殷之末世」的,而且自然也代表著「周之盛德」,更巧的是,他還被紂王關在了羑裡,自然也是「有憂患」的。
滿足了這三個條件的人, 除了周文王還有別人嗎?雖然《繫辭》只是提出了帶著三個問號的猜測,但司馬遷認為已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
更何況,當時的人們都盛傳,包括《繫辭》在內的十篇易傳都是孔子寫的,並將之稱為「十翼」。
「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漢書.藝文志》
司馬遷也認為《繫辭》是孔子的作品,他在《史記.孔子世家》裡就說: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辭)》、《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司馬遷於是認為,孔子身為讀易「韋編三絕」的資深研究者,他在《繫辭》中對《周易》作者身份的猜測,一定是很有道理的。
於是,僅僅依靠《繫辭》中的幾個猜想,《周易》作者的身份就這樣被確定成了周文王。
二、周公作爻辭說
文王作《周易》的這個猜想,在漢代是比較流行的。《漢書·藝文志》就用了比司馬遷更為肯定的語氣說:
「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但是,漢代也有的人對於《繫辭》的那兩個猜測有不一樣的理解。王充就認為,《繫辭》裡說的作易者,不僅可以指周文王,也可以是周公。
他在《論衡》裡就說:
「伏羲氏之王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四。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
東漢著名經學家馬融則明確提出了「周公作爻辭」的說法。他在《繫辭》的那段猜測下注道:「卦辭文王,爻辭周公」。
馬融認為周公也參加了《周易》的創作,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發現《明夷》卦的爻辭裡出現了「箕子」這個人名,而箕子是在武王伐紂之後才跑去「明夷」的,這個時候文王已經死了,還怎麼可能寫出「箕子明夷」來呢?
可是,這樣一來,文王寫《周易》的說法不就破產了嗎?
馬融思來想去,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把周公也加到了作者名單裡。他說,《周易》是文王和周公合作完成的,其中卦辭部分是文王,爻辭部分是周公所作。這樣一來,完美地補上了傳統上文王作《周易》的破綻。
三、《繫辭》的猜想
從古至今,認為《周易》乃文王或是周公所作的,唯一的根據就是《繫辭》中的那兩句猜測。
周公和文王一樣,恰好都能夠滿足這兩個猜測中的三個條件:
一、兩人都處於「殷之末世」。
二、兩人都當得起「周之盛德」的讚美。
三、兩人都曾經「有憂患」,文王是被關在了羑裡,周公則是被流言所謗。
但是,周公和文王成為《周易》的作者的前提是,《繫辭》裡提出的這三個條件是成立的。
問題是,《繫辭》提出的,只是帶著三個問號的猜測而已。
更何況,《繫辭》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孔子這兩個猜測有沒有根據?都還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