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童子問》王聖夫:《周易》的作者是散宜生嗎?

2020-12-13 易童子問

1.關於《周易》卦爻辭的作者,一般觀點認為是周文王和周公,但也有持不同意見者。比如今人黃凡著《周易——商周之交史事錄》(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就認為,散宜生可能是《周易》的作者或作者之一。

2.散宜生,姓散宜,名生。據典籍記載,散宜生是文王和武王的謀臣,在文王時就被列為其「四臣」或「四友」之一,在武王時則被列為「十大治臣」之一。

3.那麼,說散宜生是《周易》的作者,到底是基於什麼理由呢?綜合黃凡的說法,大概有這樣三條理由。

第一,文王拘於羑裡時,散宜生周流海內各地,搜羅美女和奇珍異獸獻給商紂,使文王得以開釋、返回故土。這說明,散宜生和文王確有非同一般的親密關係。

第二,據說文王時,散宜生就主張伐商;武王伐紂時,散宣生又為左右謀臣。這說明散宜生和武王也有非同一般的親密關係。

第三,從歷史記載來看,散宜生兼具謀臣和卜筮者的雙重角色,在武王伐紂時曾為之佔卜吉兇,後來司馬遷據此還在《史記》中以漢之蕭何來比擬散宜生。

4.因此,黃凡認為,「根據史籍中說到卜筮人為散宜生的情況,完全有理由肯定散宜生是《周易》筮辭的作者,至少是作者之一。」

當然,本人以為,這依然是一種猜測而已——還有學者推測《周易》的作者是同樣為「文王四友」的南宮适呢,這個留待下次再說。

推薦悅讀

《易童子問》王聖夫:《序卦傳》是一頁殷周奴婢起義史

《易童子問》王聖夫:「須知三絕韋編者,不是尋行數墨人」

《易童子問》王聖夫:「驚人」發現「的盧」很可能源於「的顙!」

相關焦點

  • 《易童子問》王聖夫:「不宜思辨」請看「易一名而三義」的例子!
    黑格爾說中國語文「不宜思辨」,真的嗎?請看「易一名而三義」的例子!1.上次講了「易」字的起源,現在再看「易」字的含義。也就是說,在「變易」「簡易」的背後,總有不變的東西,比如這個《周易》,雖然存在幾千年了,大家依然在講嘛。3.
  • 《易童子問》王聖夫:陰爻、陽爻符號,你知道真正代表什麼嗎?
    《周易》的陰爻、陽爻符號,真的代表男女性器嗎?1.我們知道,《周易》的爻,分為陰爻、陽爻,陽爻的符號是一根橫線(—),陰爻的符號是兩根較短的橫線,或者中間斷裂的一根橫線(--)。其實古代的預測,有「日佔」「卜佔」「筮佔」等很多種,《周易》屬於筮佔,而筮佔最大的特點就是要使用蓍草進行計算,因此它肯定和數字有關係。1978年,北京大學的張政烺先生,首次提出「數字卦」的問題,1980年,他在《考古學報》發表《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一文,引起學術界轟動。
  • 《易童子問》王聖夫:讀《易經》推薦悅讀《心之力》
    《易童子問》王聖夫:讀《易經》推薦悅讀《心之力》!!!1.毛的著作中化用《易經》的話不少,比如「窮則思變」(語出《介紹一個合作社》),就明顯化自《周易 ·繫辭傳》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但毛直接引用《易經》的話,則比較少見。現在舉兩個例子。2.
  • 《易童子問》王聖夫: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是他太笨嗎?
    清初著名易學家李光地(1642-1718),其家族有治《易》的傳統,他早年習《易》,乃至後來主持《周易折中》的編纂,或即得益於此。在《榕村語錄》卷九(福建人民出版社《榕村全書》第五冊第221頁)中,李光地提到父親李兆慶曾經開玩笑說:「沒有比孔子更笨的了!《周易》經文不多,他讀起來卻『韋編三絕』,這是為什麼呢?」據說晚輩們都回答不上來。( 先君子嘗為謔詞雲:「資質魯鈍者,無如孔子。
  • 數千年來爭論不休的謎題,周易的作者
    《周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對先秦諸子百家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整個封建社會裡,凡是有成就的學者,無不研究過它並得它的啟示。然而,《周易》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誰呢?這是數千年來人們爭論不休的謎題。
  • 《易童子問》王聖夫:「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1.按照《易》例,一卦中的六三爻最是尷尬,因為六三質柔而居下卦之上,所以難免「雜念紛紜」,故經常被斥之為「小人」。坤卦六三云:「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竊以為,這是從正面對六三爻的一個鼓勵,應該適用於《周易》其他卦的所有六三爻。
  • 淺論《周易》的作者
    《周易》的作者是誰?問了一下度娘,第一條結果就跳出來「作者:周文王,姬昌」。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滿足了這三個條件的人, 除了周文王還有別人嗎?雖然《繫辭》只是提出了帶著三個問號的猜測,但司馬遷認為已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更何況,當時的人們都盛傳,包括《繫辭》在內的十篇易傳都是孔子寫的,並將之稱為「十翼」。
  • 《易童子問》有關易經佔卜的事,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易童子問》王聖夫:有關易經佔卜的事,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古人佔卜方法很多,有龜佔、蓍佔、星佔、夢佔;蓍草稱霸千年,如今幾乎絕跡;籌策取代蓍草,成為現代人佔筮的首選工具。01 古人從何時學會佔卜?人類佔卜的行為出現得非常早。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3部「易書」有何區別
    也許有不少的朋友都知道,《周易》和《易經》中間並不能畫等號,因為《周易》只是《易經》之一,而事實上《易經》其實共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易經》就是這3部「易書」的總和。
  • 《周易》的創作年代及作者新論
    有關《周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古時候的爭議比較少,大家幾乎默認了伏羲畫八卦,文王系爻辭,孔子作易傳的說法。到了近代,人們才開始對《周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有了很多的不同意見。義烏橋頭遺址陶罐上的易卦傳說中,第一位畫卦的人物是伏羲。無論伏羲這個名字是否屬實,橋頭遺址的易卦已經證明,這位畫卦之人至少生活在八千年前,甚至更加古老的年代。
  • 易經是哲學書還是佔卜書,誰是作者?
    縱觀古代文人,大部分都研究過易經,大人物諸如老子、孔子什麼的我們不去說,就拿宋代來講,歐陽修、蘇軾、楊萬裡除了文人身份之外,也是宋代易學家,分別著有《易童子問》《東坡易傳》和《誠齋易傳》。這些大佬不止是易經搞的佔卜,更多的還是易經的哲學。
  •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誰
    作者是三位聖人,伏羲(我們祖先的先天八卦),周文王64卦,孔子的易傳(也叫十翼) 周易是可以算命但這只是它的一半功能象數,另一半是易理
  • 關於《周易》作者的「奇特」說法:著書是為了「求救」?
    比如「周」字,有人認為是周普、普遍的意思,表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有人認為是指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易經六十四卦便是不斷循環的;而主流觀點則認為,「周」是指「周代」,表示是周代的易書。此外,關於《周易》的作者究竟是誰,從古至今更是爭議不斷,難有定論。
  • 《周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
    伏羲創八卦《易經》有三《易》: 夏朝的《連山易》、商朝的《歸藏易》、周朝的《周易》。據說《連山》、《歸藏》已經失傳了,只剩下《周易》,也就是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易經》。在這七年的牢獄生崖中,周文王發憤圖強,潛心研易,他把伏羲創立的八卦,根據陰陽消長轉化、順逆乘承的原理,以及當時大量的佔筮記錄,通過整理、編排,運用他的智慧,演繹出八八六十四卦,並作了卦辭。文王的兒子武王即周公,在此基礎上,又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作了爻辭。到了這個時候,《周易》中的"經″的部分即六十四卦及卦、爻辭已經完備成型。
  • 易學觀點 | 周易作者再探
    可以看出,卦名作者的創作主旨十分明確,正是商末周初周王王道思想的反映,卦名的完全定型絕不會是「《周易》卦名也當源自商《易》」。卦名創作思路中對照手法的運用非常突出,並與《周易》卦序邏輯中「非履即變」的規律有極大關聯。
  • 《易經》中的《周易》,為何簡稱為《易》,而不是《周》
    《易》,即《易經》,又稱《周易》,這當然只是一般的說法,而事實上,《易經》其實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換句話說,《周易》只是《易經》中的一部。我們知道,《連山易》簡稱為《連山》,《歸藏易》簡稱為《歸藏》,而《周易》卻簡稱為《易》而不是《周》,這又是為什麼呢?如果按照《連山易》和《歸藏易》的「簡稱邏輯」,那麼《易經》中的《周易》,應該簡稱為《周》才對,可實際上為何不是這樣呢?
  • 姬昌——創始《周易》的一代明君聖人
    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他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周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爻辭為為周文王所創而得名,流行於周朝及後世,卦序以乾坤兩卦為首。
  • 「數」說《周易》系列之一:易數總綱《易本命》
    歷來都說,《周易》是象數之學,其中必然有涉及到術數的內容,然而說歷來解讀《周易》者,談「象」的不計其數,但說「數」之人卻是少之又少。殊不知,「數」對於《周易》的重要性完全不亞於「象」,甚至還猶有過之。只言「象」卻不言「數」是難以完全理解《周易》卦爻辭的,而理解了「數」,卻有助於我們弄清《周易》中的「象」,更有助於我們對《周易》之「術」的探究。
  • 《易》是誰寫的?周文王說不是他!他只是推演《周易》
    《易》與天齊,能彌人倫!通古今!《周易》原本不叫《周易》叫《易》他成書何時,至今無人知曉,根據一句傳言,大約可以推到新石器石器!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意思是說《易》經歷了上古時代聖人伏羲,中古時代聖人周文王,近古時代孔子,用時幾千年!有人說周文王就是《周易》的作者!這句話不錯,文王羑裡演周易!《周易》與《易》又不同,《易》是《周易》的前身!《連山易》起源於夏朝,是根據「山之出雲,連綿不絕」而取名,《歸藏易》起源於商朝,意思是萬物皆歸藏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