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都說,《周易》是象數之學,其中必然有涉及到術數的內容,然而說歷來解讀《周易》者,談「象」的不計其數,但說「數」之人卻是少之又少。殊不知,「數」對於《周易》的重要性完全不亞於「象」,甚至還猶有過之。只言「象」卻不言「數」是難以完全理解《周易》卦爻辭的,而理解了「數」,卻有助於我們弄清《周易》中的「象」,更有助於我們對《周易》之「術」的探究。
一、易之本命為數
三十六計有雲:「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這句話,完美概括了我國古代數術的特點。《大戴禮》中有一篇文章,名曰《易本命》,對於我們理解古代的「數術」原理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茲錄原文如下:
「夫易之生,人、禽、獸、萬物昆蟲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飛或行,而莫知其情,惟達道德者能原本之矣。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ニ,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馬,故馬十ニ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鬥,鬥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猨,故猨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日化也。」
這段話據說是孔子所述,在《孔子家語》和《淮南子》中也都有摘錄。篇中大段的大部分都在說數字,篇名卻叫「易本命」,可見孔子是將「數」視為易之「本命」。原文開頭的「易之生」,其實當讀作「易之性」(古文「性」通作「生」),也將「數」視為易之性命。
把「數」與「性」、「命」聯繫起來,似乎是古人的一個共識。《漢書.律曆志》就說:「數者,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順性命之理也。《書》曰:先其算命。」命既然可以算,想來自然是因為古人認為命就是數的緣故。
《易本命》中接下來又說「人、禽、獸、萬物昆蟲各有以生」,進一步提出了萬物皆由數而生的理論。「數生萬物」和「萬物皆數」的說法,與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頗有相同之處,似可認為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共鳴。
二、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
我們看到,《易本命》中的數論,是從「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開始的,接下來所說的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之類,似乎只是連小學生也都耳熟能詳的乘法口訣,並沒有什麼特異之處。
然而實際上「九九八十一」這個乘法口訣,在古代數學裡面中被視為極其玄妙的法則。《周髀算經》雲:「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此數之所生也。」由此可見,九九八十一不僅僅是「數之法」,而且還是「數之所生也」。
為何九九八十一如此重要?《靈樞九針論》載岐伯對黃帝說:「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
——原來,九九八十一是「黃鐘數」!
黃鐘,乃十二律之首律,又被稱為「律本」。也就是說,「九九八十一」其實是黃鐘的律數,而且是律數的根本。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九九八十一」如此神聖了,因為《史記律書》中明言:「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
也因此,我們理解「九九八十一」,必須要從「律」的角度入手。
三、律,法也
《漢書律曆志》說「黃鐘紀元氣之謂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
「律」是萬事萬物的根本法則,體現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律是度量衡的基礎,《漢書律曆志》說,「權者,銖、兩、斤、釣、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
律也是曆法的基礎,「《漢書律曆志》說「以律起歷,曰:律容一龠,積八十一寸,則一日之分也。」
《準南子天文》對律數的運用總結得最為全面:「古之為度量輕重,生乎天道。黃鐘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廣二尺七寸……律之數十二,故十二蔈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寸。律以當辰,音以當日,日之數十,故十寸而為尺,十尺而為丈。其以為量,十二粟而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天有四時,以成一歲,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兩而為一斤。三月而為一時,三十日為一月,故三十斤為一鈞。四時而為歲,故四鈞為一石。其以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
四、「建,立朝律也」
做為萬事根本的「律」,自然與《周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
《漢書律曆志》說:「律,陰陽九六,爻象所從出也」,巧的是,我們在《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中解讀「爻」字時曾經說過,組成易卦的基本單位「爻」,既是「象」也是「數」,陰爻稱九,陰爻稱六,都是數字。而九九八十一的黃鐘律本,正是「數之法」,「數之所生也」。
更巧的是,《周易》開宗明義的第一卦,本字就寫做「建」.(詳見拙文《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之說「乾」》。
《說文》曰:「建,立朝律也」,也就是說,《周易》第一卦的名字,意思就是「立律」。那麼,《周易》所立之律是什麼,律數與易數又有怎樣的聯繫呢?且聽下回分解。
(抱雪齋附言:孔子晚年喜讀易,以至於韋編三絕,想必深有心得,因此他所傳《易本命》一篇,對於我們解讀《周易》中「數」的內容非常重要。即使這一章是假託孔子的名義所傳,也是目前流傳下來的唯一能夠系統闡述易數本質的古典文獻。接下來,我們將結合《周易》的文本和卦象,對《易本命》中的數論做進一步的探討分析。需要提前預告的是,我們將會看到兩者間有無數的巧合。而關於巧合,我的看法是:發生一次是意外,兩次是偶然,三次是碰巧,四次是不小心……但是如果同類巧合三番四次五六次無數次地的發生,那就只能說是《周易》作者自己的故意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