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3部「易書」有何區別

2020-12-13 騰訊網

也許有不少的朋友都知道,《周易》和《易經》中間並不能畫等號,因為《周易》只是《易經》之一,而事實上《易經》其實共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易經》就是這3部「易書」的總和。

既然《易經》包含了《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3部「易書」,那麼,這3部「易書」之間,又會有何區別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

首先,是出現的時間不同。《山海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這裡的「夏」、「商」、「周」,指的就是夏、商、周三個朝代,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連山易》出現於夏朝,《歸藏易》出現在商朝,《周易》出現在周朝。

其次,是創作者不同。我們還來看《山海經》中的這句話,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知道,《連山易》的作者是「夏人」,《歸藏易》的作者是「商人」,《周易》的作者是「周人」,顯然,這樣的結論是非常模糊的,也是不準確的。那麼,這3部「易書」的作者都是誰呢?下面的這個說法才是我們比較認可的,那就是,《連山易》和《歸藏易》的作者都是「天皇氏」,而《周易》的作者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周文王姬昌。

第三,是來源不同。如果按照《山海經》中的說法,《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的來源顯然是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來源於「河圖」,其實,我們是不大認可這樣的說法的,我們比較能夠接受的說法是:《連山易》是由「河圖」演變而來,《歸藏易》是由「洛書」演變而來,而《周易》則是由「伏羲八卦」演變而來。

第四,是「起始卦」不同。無論是《連山易》也好,還是《歸藏易》和《周易》也好,這3部「易書」都是由「卦」組成,而「起始卦」,也就是第一卦,卻是各不相同的。《連山易》的「起始卦」為「艮卦」,「艮」者,「山」也,這也正好符合了它的名字;《歸藏易》的「起始卦」是「坤卦」,「坤為地」,也只有「厚德載物」的大地,才能當得了一個「藏」字,這也是「歸藏」的來歷;而至於《周易》,我們就熟悉得多了,它的「起始卦」人人皆知,那就是「乾卦」。

最後,是結局不同。關於這一點,我們也不必過多地去討論,只需要記住一句話就行:《連山易》和《歸藏易》的結局是「失傳」,而這就導致了《周易》的結局是「以一人之力,扛起了三個人的分量」!

好了,以上就是《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3部「易書」的區別,你都知道了嗎?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不妨一起來留言討論吧!

歡迎關注煮酒論道,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相關焦點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者關係?《神農本草經》與連山易的關係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易關係是是什麼?很多人的學者以為《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體系的易經,這是不全面,你只能說,再流傳下來的易分很多體系。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先從易的起源說起。在古代這三易的關係本來是,不同的時期,不同人演繹的產物。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易的關係是:演變關係,經歷連山、歸藏、乾坤之易,易經非一人所作,是歷代聖人所作。現在有人誤認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其實這是錯誤的。三易是北鬥天道崇拜的產物,自古有之,合稱易經。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它們都是以哪一卦為起始的
    提起《易經》,我們大都認為是指《周易》,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易經》共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只不過由於《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所以我們現在也就乾脆認為《易經》就是《周易》了。
  • 《連山易》、《歸藏易》是真的失傳了嗎?
    連山者察天,歸藏者察地,文王察其和而演周易。自東周以降,人道興,天道隱。故周易為仲尼所重,以為萬物綱紀。」《連山易》和《歸藏易》,加上《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不一樣。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
  • 連山歸藏二易真的在歷史中消失了嗎
    《周禮》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後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其二則取鄭玄《易贊》,「『連山』
  • 《連山易》通考
    近年來出版和發表的一些易學研究的專著和文章,論及《連山》與《歸藏》,對這兩種古易書的一些問題做了探討,但似乎諸家對這二易不甚重視,多用前人舊說輕輕帶過,並不深入。因古人之說多有訛誤,未足據信,故今作此文,就《連山易》的一些問題,做一些深入的探討。
  • 如果《連山》、《歸藏》沒有失傳,《周易》還會如此出名嗎
    關於《易經》,有兩件事為我們所熟知:其一,《易經》其實共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其二,這三部《易經》中的前兩部,也就是《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現在所剩下的,也就只有《周易》了,所以現在我們所說的《易經》,指的就是《周易》。
  • 關於《周易》《連山》和《歸藏》的一點想像
    書上說易經分《周易》、《連山》、還有《歸藏》。《連山》和《歸藏》也早已失傳。我自然是不懂的,但我亂猜了一下:《連山》是不是推演之易,由簡入繁。《歸藏》是不是歸納之易,化繁為簡。《易經》無論怎樣,終究不離陰陽。
  • 《易經》中的《周易》,為何簡稱為《易》,而不是《周》
    《易》,即《易經》,又稱《周易》,這當然只是一般的說法,而事實上,《易經》其實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換句話說,《周易》只是《易經》中的一部。我們知道,《連山易》簡稱為《連山》,《歸藏易》簡稱為《歸藏》,而《周易》卻簡稱為《易》而不是《周》,這又是為什麼呢?如果按照《連山易》和《歸藏易》的「簡稱邏輯」,那麼《易經》中的《周易》,應該簡稱為《周》才對,可實際上為何不是這樣呢?
  • 上古「連山易」失傳千年,終於重見天日
    古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連山》為「三易」之首。清代輯佚家馬國瀚在他的《連山附諸家論說》的「序言」說:「後漢時此書尚存,因傳者甚少,故《漢藝文志》、《隋經藉志》皆不著錄……《唐藝文志》有《連山》十卷……則為劉炫偽造之……然皇甫謐《帝王世紀》、酈道元《水經注》引之……決為古之佚文」。皇甫謐是晉代人,酈道元是北魏人,於是學界據此推測《連山》易大概在兩晉、南北朝時已經失傳。
  • 學易不知易由來,豈不白學?
    《漢書.藝文志》中提到「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指的是有三位聖人經歷了夏、商、周三個重要的時代後,留下了他們的文字,而這三個重要的時代也出現了三本影響後世的著作,即《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伏羲仔細審視,見那龍馬背上長有花紋,伏羲薅一節蓍草梗,在一片大樹葉上照著龍馬背上的花紋畫下來,從此以後這個特殊的圖案就叫河圖。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得到河圖後,寫下了第一本易經著作,稱為《連山易》。
  • 我國驚現上古文字,被證實是失傳已久的《連山易》,專家開心不已
    懂點《易經》的朋友都知道一句話;「夏有連山,殷有歸藏」,意思是夏朝的《易》是《連山易》,商朝的《易》是《歸藏易》。到了商末,周文王由於被拘於羑裡無事可幹,於是演繹出《周易》。後來,「連山易」和「歸藏易」就失傳了,誰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
  • 你知道「易有三義」嗎?「易」的「三義」是什麼?有何關聯
    其實,《易經》一共有三部,即《連山》、《歸藏》和《周易》,不過可惜的是,其中的《連山》與《歸藏》業已失傳,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易經》,其實就是指《周易》。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連山》與《歸藏》的失傳之謎,也不去研究《周易》得以流傳的緣由,而是想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這《易經》的「易」究竟是什麼意思。
  • 中國發現上古「天書」,被專家證實:是失傳3000多年的《連山易》
    《易經》是一部辯證法哲學書,成書於西周時期,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易經總共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可惜的是前兩本書都已經失傳,目前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考古界的學者對於失傳的兩本書苦苦尋找都無果,因此有不少人覺得,《連山》和《歸藏》或許只是「莫須有」書籍呢?
  • 衛元嵩與歸藏易
    其實不然,衛元嵩大師因仕途多桀,當時朝野混亂,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而他本人也因《元包經》一書,備受詆毀,遂離世去俗,至什坤為道。紫極觀即為衛元嵩大師修身養性、研易探玄、渡人治病之所,今有「留春古苑」即此處,其中仍存大師遺物、遺址,供遊人參考。二、《元包經》一書《元包經》一書共分太陰、太陽、少陰、少陽、仲陰、仲陽、孟陰、孟陽、連蓍、説源十部分。
  • 連山、歸藏、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是為基礎
    上文說,《連山》與《歸藏》、《周易》並稱為"三易",有說《易經》通指「三易」。《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佔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
  • 《周易》的「周」字,可不是指周文王寫的易,還有這樣幾個意思!
    易學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說到《周易》,大多數的朋友們都還是了解的,畢竟易不僅是周易,還有《連山易》和《歸藏易》。那麼在大多數朋友的了解中,多將《周易》認為是,周文王困於羑裡時,所著的易,叫做周易,相當於易的一個版本,畢竟易並非是周文王所原創,其只是重新排列的卦序,並寫了卦辭。
  • 貴州老人上交天書,經專家證實,卻是失傳了2000多年的《連山易》
    《禮記》中記載,《易經》其實有三部分,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有學者認為,夏朝用的是《連山易》,商朝用的是《歸藏易》,周朝用的是《周易》。但可惜的是,學術界普遍認為《連山》和《歸藏》都已失傳,只剩下《周易》在焚書坑儒中倖存下來。
  • 【第612期】ღ 這樣的易經,你可能不知道——歸藏易
    這個階段,人類對社會的政治、經濟l規律和現象的模擬、認識所得的「易」,就是「後天易」、 的概念,這部分「易」的來源基本是有史料記載的,先哲創製,傳承發展。後天易具體又包含了《連山》、《歸藏》、《周易》、《易傳》和後天八卦。商朝,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在這個時期,「三皇」之一的黃帝創製了《易經》的第二個相對完整的文字版本一《歸藏易》。
  • 易經:神秘的《連山》、《歸藏》,實則並未失傳,而是融入儒、道
    《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古老的經典之作,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其中有無窮的智慧和文化財富。學易,首先得了解《易》的歷史,而其中最為神秘的要數《連山》和《歸藏》,單這兩個名字就會讓人浮想聯翩,那種神奇的感覺油然而生。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神秘的《連山》和《歸藏》。
  • 考古挖出失傳古籍,實為商代《歸藏易》,專家:要改寫歷史
    說到易經,很多人想到的是《周易》,事實上《周易》只是易經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為除了這本流行於歷朝歷代的《周易》之外,我國上古三代還有其餘兩本《易》,也就是《連山》以及《歸藏》。根據史書《周禮注》記載:「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但這一本夏代《連山易》在漢初時期遺失,而商代的《歸藏易》一在魏晉以後失傳。也就是說在魏晉之後,世間再無《連山》《歸藏》,三易有二易成為了歷史遺憾;而現代考古則彌補了這些歷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