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易》、《歸藏易》是真的失傳了嗎?

2020-12-13 天璣易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連山者察天,歸藏者察地,文王察其和而演周易。自東周以降,人道興,天道隱。故周易為仲尼所重,以為萬物綱紀。」

《連山易》和《歸藏易》,加上《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不一樣。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

我們現在所說的《易經》,往往局限於《周易》的範圍,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遺失了、絕傳了。事實上現在的中醫、堪輿中,還有道家裡,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合。

《連山易》以艮卦(許)為首,艮卦代表「山」,《連山易》 的意思是「如山之出雲」。《歸藏易》是黃帝時代所用的易, 以坤卦為主,即坤為純陰,一切陽能「歸藏」到純陰。

而我們常用卜卦中的六十四卦序,及 《河圖洛書》,都是宋後才出現的。宋朝的邵康節是當時講卦的第一名人,據說邵康節的這些卦圖是鶴林寺的一 個和尚傳給他的,這個和尚的法名叫壽涯。但是這些傳聞在學術界是個疑案。據說邵康節能算過去、未來等等,他不但算過中華民族,連世界的命運差不多也算過了。

他所著《皇極經世》,這是用《易經》 的「數理」推演法則,斷定過去未來歷史千萬年的事情,有個公式擺在那裡。從《皇極經世》可以看出,邵康節寫的《梅花詩》一點都沒有錯, 但是事先看不出來。那麼,道家的易學究竟來自哪裡?據說就是《連山易》、《歸藏易》的遺留,這個法則是 《周易》之外的另一章。所以一般所應用的算命、看相、 看風水等等的都是用這一套來的。

有關《連山易》、《歸藏易》的易學後來傳到了佛教的大禪師們手裡。禪宗有五宗的興起,其中 有一個大宗派叫曹洞宗,是以一對師徒而出名。師父是洞山禪師,徒弟是曹山禪師,兩個人是以他們住的廟子為名。

曹洞宗的禪宗工夫,同道家有關,而且是丹道派的道家。丹道這一派的保留,就靠曹洞這 一脈,所以研究曹洞宗的禪宗還必須要懂得《易經》。尤其是它取用「坎離」兩卦,認為與悟道修道做工夫有密切關係。唐代以後的道家,傳出來神仙丹法裡有「取坎填離」這 個工夫,就與曹洞宗有關。據說,曹洞宗這一脈到了宋朝,走向衰落,這一派的修持方法與學說,只有壽涯禪師以後保留了。後來傳到陳摶時,就到道家這方面來了。這個道家不是道教,不是出家人,是修道的在家人,實際上也就是混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修持工夫。

易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十二闢卦,十二闢卦是道家的,據說是《連山易》、《歸藏易》這個系統來的。 這個用處非常大,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思想習慣,乃至民間一切的風俗,都用得到它,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學醫藥針灸,修道打坐做工夫,尤其修神仙道的,這個十二闢卦法則一定要了解。這個法則對學密宗學瑜伽的人,比三脈七輪的法則還要準確。如果不知道這個法則,修的氣 脈,三脈七輪是沒有用的。

十二闢卦圖的中心是空的,這個中心代表了太極,亦即是本體,是空中無物的。外面第一圈,是十二個卦。這十二個卦,在《易經》有關的書上,有一個專門名稱,稱作「十二闢卦」。所謂「闢」,有開闢、開始的意義。十二闢卦,又名侯卦,意思是諸侯之卦。所謂「侯卦」只是一個代號。《易》是以古代的政治制度來作比方,中央的是天子,坐鎮各方的是諸侯,大諸侯鎮守十二方,所以名為侯方。《易經》是拿古代的政治制度,來說明這十二個卦的位置和性質。《禮記·五經解》曰:「潔靜精微,易教也。」又曰:「易之失在賊。」這是最的高智慧,十二闢卦之名為闢,是根據《繫辭》下傳第六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來的。

這圖表自內向外為序的第二圈,畫的是卦象,第三圈是地支,代表月份。如中國曆的十月,為亥月,天氣已冷,但有幾天暖和,是「小陽春」。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依次配合,再外面第四圈,應鐘、黃鐘、大呂,是中國音樂的名詞,這十二個音樂上的名詞,通稱為律呂,也是氣候的變化。再第五圈是二十四個節氣,研究《易經》象數方面,亦即科學方面,十二闢卦的法則很重要。一年當中,分十二個月,一半是陰,一半是陽。以一天計算,同樣一半是陰,一半是陽。以每天的子、醜、寅、卯、辰、巳六個時辰,亦即深夜的十一時零分零秒至次日上午的十時五十九分六十秒是陽,而午、未、申、酉、戌、亥六個時辰,亦即上午的十一時零分零秒至夜間的十時五十九分六十秒為陰,這是中國古代的科學。現代西方人研究中國針灸,以現代的科學來求證,證明它的道理。

中國的歷是夏禹的曆法,又叫夏曆,又叫陰曆,因以太陰——月亮為標準,每月十五,月亮從東方出來,一定是圓的,用詞標準,可知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測農作的時間等等。中國人過年,喜歡過陰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開始,而夏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節氣有冬至、大雪。一個月有兩個節氣,其中一個是節,一個是氣;大雪是節,冬至是氣,這個時候是復卦。所謂復卦,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圍繞,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是借太陽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圓時,另一半是在黑影中,並不等到近世用儀器或太空人爬上去才知道,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時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響;這些理論在古書上都有記載,可知我國古人對宇宙的科學,非常了解。地球吸收太陽和宇宙的功能原是這樣的:夏至一陰生以後,開始漸漸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說陽氣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開始漸漸外放。古人並說陽氣從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時候,可到達九萬六千多丈,這不能說古人不科學。幾千年前,他們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個界限,也就是現代所稱的游離電子層那個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陽能——現在可稱作太陽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從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涼的,冬天的井水是溫的,就是因為地下有陽氣。所以中國人吃東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則來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涼的東西也沒有關係,因為胃的陽能內斂,夏天外面熱得很,而陽能向外放射,裡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國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飯後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熱,慢慢易出毛病,現在卻學西方了,飯後吃水果,反認為科學。

到了十一月,陽氣重新生起來。中國人冬至進補,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時消化力特別強,補品吃進去,營養容易吸收,同地球的道理一樣,所以冬至一陽生,是十一月開始,卦象是復卦

古書上說:「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何為陽?它是說明地球的物理,這是其中之一。《易經》包括的學問太多了,如學醫,先要把《易經》研究透,因為人體的內部也有一陽生,有些年紀大的,或者比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為人隨時有一陽生的現象,只要把握住這初生的一陽,適當調攝,就對健康有益。有些人睡不著,好像是失眠,其實是體能消耗到要恢復以前,可能精神非常旺,不想睡,這不是陽氣而是陰氣,和地球物理一樣,但過了這個階段,非常想睡,會大睡,那就是一陽生的現象,這就是復卦。

首發公眾號:天璣易學

相關焦點

  • 三易中的連山歸藏真的失傳了嗎?
    三易真的有二易失傳了嗎?今時易學之書,真到了汗牛充棟的地步了。對易的解釋從古至今因循相襲,考證三易,所說都被一言以蔽之。再無異議。常言道:"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這一言是真傳嗎?筆者尋根朔源,不從萬萬千千書叢擷取。只追究三易都採用什麼方法,用這些方法做什麼事。
  • 如果《連山》、《歸藏》沒有失傳,《周易》還會如此出名嗎
    關於《易經》,有兩件事為我們所熟知:其一,《易經》其實共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其二,這三部《易經》中的前兩部,也就是《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現在所剩下的,也就只有《周易》了,所以現在我們所說的《易經》,指的就是《周易》。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者關係?《神農本草經》與連山易的關係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易關係是是什麼?很多人的學者以為《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體系的易經,這是不全面,你只能說,再流傳下來的易分很多體系。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先從易的起源說起。在古代這三易的關係本來是,不同的時期,不同人演繹的產物。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易的關係是:演變關係,經歷連山、歸藏、乾坤之易,易經非一人所作,是歷代聖人所作。現在有人誤認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其實這是錯誤的。三易是北鬥天道崇拜的產物,自古有之,合稱易經。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它們都是以哪一卦為起始的
    提起《易經》,我們大都認為是指《周易》,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易經》共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只不過由於《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所以我們現在也就乾脆認為《易經》就是《周易》了。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3部「易書」有何區別
    《山海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這裡的「夏」、「商」、「周」,指的就是夏、商、周三個朝代,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連山易》出現於夏朝,《歸藏易》出現在商朝,《周易》出現在周朝。
  • 連山歸藏二易真的在歷史中消失了嗎
    《周禮》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後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其二則取鄭玄《易贊》,「『連山』
  • 上古「連山易」失傳千年,終於重見天日
    古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連山》為「三易」之首。清代輯佚家馬國瀚在他的《連山附諸家論說》的「序言」說:「後漢時此書尚存,因傳者甚少,故《漢藝文志》、《隋經藉志》皆不著錄……《唐藝文志》有《連山》十卷……則為劉炫偽造之……然皇甫謐《帝王世紀》、酈道元《水經注》引之……決為古之佚文」。皇甫謐是晉代人,酈道元是北魏人,於是學界據此推測《連山》易大概在兩晉、南北朝時已經失傳。
  • 考古挖出失傳古籍,實為商代《歸藏易》,專家:要改寫歷史
    說到易經,很多人想到的是《周易》,事實上《周易》只是易經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為除了這本流行於歷朝歷代的《周易》之外,我國上古三代還有其餘兩本《易》,也就是《連山》以及《歸藏》。根據史書《周禮注》記載:「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但這一本夏代《連山易》在漢初時期遺失,而商代的《歸藏易》一在魏晉以後失傳。也就是說在魏晉之後,世間再無《連山》《歸藏》,三易有二易成為了歷史遺憾;而現代考古則彌補了這些歷史遺憾。
  • 易經:神秘的《連山》、《歸藏》,實則並未失傳,而是融入儒、道
    學易,首先得了解《易》的歷史,而其中最為神秘的要數《連山》和《歸藏》,單這兩個名字就會讓人浮想聯翩,那種神奇的感覺油然而生。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神秘的《連山》和《歸藏》。 一個簡單的「易」字,讓我們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只要學《易經》,我們就繞不開三易。
  • 《連山易》通考
    這些書在現實裡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劉歆等人可以說是經過秦火而失傳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書,《周易》完整地保存下來便是明證,那麼要說《連山》、《歸藏》是經過秦火失傳了,是不能取信於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偽造出這兩部易書來。這對劉歆等人來說是最方便不過了,他掌管著中秘的圖書,而這些書中就有好多從先秦流傳下來的無名古易書,從中選取兩種作底本,再參以其它的易書,要作成兩部新易書是不難的。
  • 中國發現上古「天書」,被專家證實:是失傳3000多年的《連山易》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易經總共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可惜的是前兩本書都已經失傳,目前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考古界的學者對於失傳的兩本書苦苦尋找都無果,因此有不少人覺得,《連山》和《歸藏》或許只是「莫須有」書籍呢?
  • 我國驚現上古文字,被證實是失傳已久的《連山易》,專家開心不已
    懂點《易經》的朋友都知道一句話;「夏有連山,殷有歸藏」,意思是夏朝的《易》是《連山易》,商朝的《易》是《歸藏易》。到了商末,周文王由於被拘於羑裡無事可幹,於是演繹出《周易》。後來,「連山易」和「歸藏易」就失傳了,誰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
  • 貴州老漢:我有上古奇書,專家:失傳了3600年,是《連山易》!
    難道是現代人看到的《周易》嗎?其實不然,《易經》就是「天幹地支及陰陽五行、八卦原理」,是古人的「宇宙觀」。然而,除了《周易》之外,在上古三代還有著另外兩部易經,分別是《連山》與《歸藏》。可惜的是,夏朝的連山與商代的歸藏都在其朝代滅亡時消失,後世雖多次出現,但真假難辨,而且大多數偽書。
  • 貴州老人上交天書,經專家證實,卻是失傳了2000多年的《連山易》
    《禮記》中記載,《易經》其實有三部分,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有學者認為,夏朝用的是《連山易》,商朝用的是《歸藏易》,周朝用的是《周易》。但可惜的是,學術界普遍認為《連山》和《歸藏》都已失傳,只剩下《周易》在焚書坑儒中倖存下來。
  • 關於《周易》《連山》和《歸藏》的一點想像
    書上說易經分《周易》、《連山》、還有《歸藏》。《連山》和《歸藏》也早已失傳。我自然是不懂的,但我亂猜了一下:《連山》是不是推演之易,由簡入繁。《歸藏》是不是歸納之易,化繁為簡。《易經》無論怎樣,終究不離陰陽。
  • 荔波縣老者獻五本古書,經專家鑑定,竟是失傳幾千年的《連山易》
    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央視記者根本不相信老謝的話,因為他在研究《易經》期間,曾在各種資料中查過《連山易》,發現該書早已經失傳,除非親眼見到該書,否則任憑老人說破嘴,自己也萬難相信。為了證明自己確實擁有《連山易》,老謝便帶領記者來到家中,從老舊的柜子之中,找出了整整5部《連山易》書籍,從泛黃的書頁紙張來看,該書似乎確實經歷了多年的滄桑歲月。然而央視記者根本不買帳,在他看來,老謝的5本《連山易》雖然近在眼前,但其內容並非漢字書寫,而是一種奇怪的文字。正是因為如此,央視記者堅持認為該《連山易》為贗品,是古人作偽的產物。
  • 貴州老漢:我有「算命」奇書,專家:失傳了3600年,是《連山易》
    難道是現代人看到的《周易》嗎?其實不然,《易經》就是「天幹地支及陰陽五行、八卦原理」,是古人的「宇宙觀」。然而,除了《周易》之外,在上古三代還有著另外兩部易經,分別是《連山》與《歸藏》。可惜的是,夏朝的連山與商代的歸藏都在其朝代滅亡時消失,後世雖多次出現,但真假難辨,而且大多數偽書。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失傳了3600年的《連山》。
  • 失傳的《歸藏易》,其實就隱藏在《道德經》中
    日本仗著自己的軍工先進,侵略中國時,你以德報怨,再好酒好菜招待他們,行嗎?把它們打跑了,和平才會出來。自己不強大,是講不得「以德報怨」的,別人是不會折服的。自己很強大,就要用「以德報怨」,這樣才可以折服別人。老子和孔子講的雖然不同,最後卻是殊途同歸的。
  • 【第612期】ღ 這樣的易經,你可能不知道——歸藏易
    這個階段,人類對社會的政治、經濟l規律和現象的模擬、認識所得的「易」,就是「後天易」、 的概念,這部分「易」的來源基本是有史料記載的,先哲創製,傳承發展。後天易具體又包含了《連山》、《歸藏》、《周易》、《易傳》和後天八卦。商朝,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在這個時期,「三皇」之一的黃帝創製了《易經》的第二個相對完整的文字版本一《歸藏易》。
  • 你知道「易有三義」嗎?「易」的「三義」是什麼?有何關聯
    其實,《易經》一共有三部,即《連山》、《歸藏》和《周易》,不過可惜的是,其中的《連山》與《歸藏》業已失傳,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易經》,其實就是指《周易》。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連山》與《歸藏》的失傳之謎,也不去研究《周易》得以流傳的緣由,而是想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這《易經》的「易」究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