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後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其二則取鄭玄《易贊》,「『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
上面一段話就是三易的歷史記錄,現代多數人認為,其中連山易歸藏易已經消失了。
連山歸藏易有沒有消失,先需要明白易的來源。
何謂易。我們一般說的易這個字,有三個意思,那就是簡易不易,變易。
但是,比如我們平常說易,其實主要指的是變易。
變易的根據來自哪裡呢,實際上是陰陽之道。
也就是說,大家平時所言說的易其實都是陰陽易。
雖然是陰陽易,但不能不知生陰陽易的是太極。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知無論連山,歸藏還是周易,其實都是陰陽易。都是以陰陽為根據而產生的。
那麼,既然三易都是言陰陽之道,又有什麼不同呢?
連山易注重天道,所以連山易的八卦序或者賦予八卦的含義是不同的。
歸藏易注重地道,所以歸藏易的八卦序或者賦予八卦的含義是不同的。
周易卻是注重人道。但周易注重人道並非是只言人道。
恰恰相反,周易的人道立教而是來自天道和地道。
換言之,人道是效法於天地之道而來,以天地之道為標準而立的。
所以,周易不僅包括人道,其實也蘊藏著天地之道。
既然如此,那為何連山歸藏沒有理由消失啊。
這話倒是不假。
但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就出在連山易歸藏易比較偏狹。沒有周易更加全面。
連山歸藏一個注重天道,一個注重地道。但沒有把人的因素考慮進去。所以是比較偏狹的。
周易卻是立足於天地之道注重人道。所以周易實際上是包括連山易歸藏易的。
這是因為,連山歸藏的天地之道實際上也是周易的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永遠是那個天地之道,其實就是陰陽之道。
陰陽之道無論在哪個易的體系都是一樣的。
但由於周易不僅包括天地之道,而且還把人的因素考慮進去,注重人道了。所以比連山歸藏更加全面完備。
這也是我經常說得,周易是易的集大成者。
周易出,則連歸隱。原因就在於人們以後只用周易而慢慢的不用連山歸藏了。
但連山歸藏實際上也沒有消失的。
連山歸藏的佔卜體系還是存在的。比如後世的六日七分法卦序,以及八宮卦序,還有京房的六爻納甲佔卜,甚至奇門遁甲,太乙佔卜等其實都是出自連歸體系。
而且這個連歸體系在孔子那個時候,孔子本人也見過的。
《禮記·禮運》中明確記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 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這段話所言的《夏時》《坤乾》其實就是屬於連歸體系的。
我一直有個觀點不能不知。易經的體系都和當時的曆法體系密切相關的。
所以,連山歸藏易並沒有消失。因為都已經在周易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