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傳承系列之消失了的《連山》和《歸藏》

2020-12-13 聖易王時

《易經繫辭下傳》記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古時包犧(伏羲)氏的治理天下,抬頭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轉景象,低頭觀察大地盛衰榮枯的規律,觀察鳥獸的生活形態,和山川水土的法度,近的取象於人類自身,遠的取象於宇宙萬物,創作了八卦來模擬世界運行的趨勢,懂得了上天賜予人類生命的意義,領悟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

聖易王時講易學

到了周代,《周禮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據記載從上古伏羲到周朝這個階段,易學有三本著作,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可是,到了今天,我們只見到過《周易》,而《連山》、《歸藏》已經淪為傳說。

上古有《連山》,據傳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連山》以艮卦為首卦。《歸藏》是傳說中的古易書,為夏商所使用,以坤卦為首卦,故名為歸藏。《周易》是周文王在前聖的基礎上演繹演化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即我們現在讀到的易經版本,以乾卦為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文王生活時期是商朝,官方文字是甲骨文。根據考古人員對已經挖掘出來的甲骨文所進行的研究可以知道,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佔卜的記錄。對於有能力和財力使用文字進行記錄的王室而言,記錄佔卜的結果更重要,而佔卜技術的傳承,對不起,不要浪費龜甲,還是由負責佔卜的官員們自己口傳心授吧。所以,我認為周代或之前,生產力水平之低下,佔卜的傳承只能依靠卜官口耳相傳。「大卜掌三易之法」,說的是卜官掌管三易之法,但是並沒有說卜官用文字保存了三易之法。靠什麼掌管呢?想來大概也就是靠一個好記性了。

另外,到目前為止,已經發掘出來的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有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當時雖然已經有了甲骨文字,但是要想記錄比較多的內容,從可使用的文字數量和批量製作的能力上,都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這個因素,桓譚所說的「《連山》八萬言」就令人難以置信了。文字只有4500多個,如何組合出八萬言?而靠口頭傳播記憶八萬言誰能記得住?我們看歷史時不可盡信書。

商紂王時,西伯拘而演《周易》。文王「上依伏羲之本卦,下採連歸(連山歸藏)之變例」,在沿用舊制的基礎上增加了新規,而創成《周易》。「周易既成。連歸可不復用。」《周易》系統創成了之後 ,《連山》和《歸藏》就可以不再使用了。《周易》是在《連山》與《歸藏》二者基礎上完善升級的。有了周易之後,原來的《連山》與《歸藏》自然被淘汰了。

我的一位朋友,雖然他家小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但是他仍然捨不得丟掉孩子上小學和中學時的課本和習題集,他保留這些書籍的理由是萬一哪天孩子又要用到這些課本呢?其實上大學之後,基本就用不到這些小學和中學的課本了,高級知識已經覆蓋了初級知識。《連山》與《歸藏》被《周易》所覆蓋也是一樣的道理。

缺少文字傳承,或者文字傳承有效保存的數量很少,知識體系被更先進的知識體系所覆蓋,或受到更主流的知識體系(要考慮到,周文王及其後代成為統治者,其自家學說替代了其他同等作用的學說也不是不可能。)所排擠,《連山》與《歸藏》消失於漫漫歷史長河也就成為必然。

相關焦點

  • 連山歸藏二易真的在歷史中消失了嗎
    《周禮》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後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其二則取鄭玄《易贊》,「『連山』
  • 三易中的連山歸藏真的失傳了嗎?
    今時易學之書,真到了汗牛充棟的地步了。對易的解釋從古至今因循相襲,考證三易,所說都被一言以蔽之。再無異議。常言道:"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這一言是真傳嗎?筆者尋根朔源,不從萬萬千千書叢擷取。只追究三易都採用什麼方法,用這些方法做什麼事。人們做事都是通過方法來達到目的,這是恆定不變之理,是揭開一切現象的根源。我們判定二易是否失傳,就從這個點入手。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者關係?《神農本草經》與連山易的關係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易的關係是:演變關係,經歷連山、歸藏、乾坤之易,易經非一人所作,是歷代聖人所作。現在有人誤認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其實這是錯誤的。三易是北鬥天道崇拜的產物,自古有之,合稱易經。中國自古有三易,一是連山,二是歸藏,三是周易,其中連山易是中國易經的源頭。
  • 《連山易》、《歸藏易》是真的失傳了嗎?
    連山者察天,歸藏者察地,文王察其和而演周易。自東周以降,人道興,天道隱。故周易為仲尼所重,以為萬物綱紀。」《連山易》和《歸藏易》,加上《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不一樣。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
  • 易經:神秘的《連山》、《歸藏》,實則並未失傳,而是融入儒、道
    《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古老的經典之作,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其中有無窮的智慧和文化財富。學易,首先得了解《易》的歷史,而其中最為神秘的要數《連山》和《歸藏》,單這兩個名字就會讓人浮想聯翩,那種神奇的感覺油然而生。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神秘的《連山》和《歸藏》。
  • 關於《周易》《連山》和《歸藏》的一點想像
    書上說易經分《周易》、《連山》、還有《歸藏》。《連山》和《歸藏》也早已失傳。我自然是不懂的,但我亂猜了一下:《連山》是不是推演之易,由簡入繁。《歸藏》是不是歸納之易,化繁為簡。《易經》無論怎樣,終究不離陰陽。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它們都是以哪一卦為起始的
    提起《易經》,我們大都認為是指《周易》,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易經》共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只不過由於《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所以我們現在也就乾脆認為《易經》就是《周易》了。
  • 【第612期】ღ 這樣的易經,你可能不知道——歸藏易
    只是到了現代,這個民族文化的源頭不但漫漫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在洋務運動以後被烙上了歪曲的印記,誤解《易經》是封建迷信的算命書、統治階級對人們思想進行管理控制的工具,從此在正統教育中消失。今天,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崛起的最巔峰時期。
  • 如果《連山》、《歸藏》沒有失傳,《周易》還會如此出名嗎
    關於《易經》,有兩件事為我們所熟知:其一,《易經》其實共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其二,這三部《易經》中的前兩部,也就是《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現在所剩下的,也就只有《周易》了,所以現在我們所說的《易經》,指的就是《周易》。
  •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3部「易書」有何區別
    也許有不少的朋友都知道,《周易》和《易經》中間並不能畫等號,因為《周易》只是《易經》之一,而事實上《易經》其實共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易經》就是這3部「易書」的總和。
  • 《連山易》通考
    當時為圖省事,文中引文多未註明出處,此次重訂修訂了個別錯字和表述不清的文句、酌加了兩條引文,同時將引文加注,示言之有據,以便讀者覆案,其他仍其舊。拙文寫作之後諸家之研究不得相及,幸勿怪也。近年來出版和發表的一些易學研究的專著和文章,論及《連山》與《歸藏》,對這兩種古易書的一些問題做了探討,但似乎諸家對這二易不甚重視,多用前人舊說輕輕帶過,並不深入。
  • 貴州老人上交天書,經專家證實,卻是失傳了2000多年的《連山易》
    相傳孔子晚年對《易經》進行了修訂注釋,並做了許多易學著作。由於孔子手不釋卷,連編竹簡的牛筋都給翻爛了,後世將此行為稱作「韋編三絕」。《禮記》中記載,《易經》其實有三部分,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有學者認為,夏朝用的是《連山易》,商朝用的是《歸藏易》,周朝用的是《周易》。
  • 易學傳承中華文明千年智慧 其中蘊含怎樣的玄機?
    核心提示:伏羲開啟華夏文明,易學傳承千年智慧王魯湘:在古老的《易經繫辭》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考古挖出失傳古籍,實為商代《歸藏易》,專家:要改寫歷史
    說到易經,很多人想到的是《周易》,事實上《周易》只是易經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為除了這本流行於歷朝歷代的《周易》之外,我國上古三代還有其餘兩本《易》,也就是《連山》以及《歸藏》。根據史書《周禮注》記載:「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但這一本夏代《連山易》在漢初時期遺失,而商代的《歸藏易》一在魏晉以後失傳。也就是說在魏晉之後,世間再無《連山》《歸藏》,三易有二易成為了歷史遺憾;而現代考古則彌補了這些歷史遺憾。
  • 貴州老漢:我有「算命」奇書,專家:失傳了3600年,是《連山易》
    可以說,以「易學」為基礎的算命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可惜大部分所謂的「算命專家」其實都是江湖騙子,導致人人喊打。至於「算命」的原理,基本離不開《易經》。易經的起源距今非常久遠,其內容是闡述的是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因為包羅萬象,而被譽為是中華文明的「源泉」。
  • 衛元嵩與歸藏易
    用中天卦之理,可以幫助醫者了解病情,幫助診斷,協助治法(補瀉理調變怪送),把握病機等一系列的醫學問題,容後撰文以述。(二)歸藏易用於武學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報陽,衝氣以為和,就是指一氣變化之意,頗合歸藏之旨。不傳之秘金丹原理圖乃是中天用圖之一,用於武學,明之,可通大道,不揣己陋,釋之。
  • 中醫方劑中的奧秘,歸藏數
    原本,易經學術體系是包括三本書的內容,後世之人,只知道《周易》,而不知道《連山易》、《歸藏易》,在一些比較古老門派流傳的堪輿風水學術中,有後面這兩部書的一些片段內容,據說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中,焚掉的大部分書籍中不少就是關於《連山》、《歸藏》的內容,其中的威力可見一斑。
  • 《歸藏》與《周易》卦序排列的天文背景分析
    《歸藏》和《周易》,均屬於「三易」之一,兩部古書目前均有存世。最早版本的《周易》,是上海博物館藏的楚簡《周易》。最早版本的《歸藏》,是王家臺秦簡《歸藏》(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簡冊中還有部分內容)。可以說,在所有的易學典籍中,這兩部是年代最接近,體例最相似的——二者都是以六十四卦為體系展開,甚至連卦名也大部分相同。「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 連山、歸藏、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是為基礎
    上文說,《連山》與《歸藏》、《周易》並稱為"三易",有說《易經》通指「三易」。《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佔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