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下傳》記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古時包犧(伏羲)氏的治理天下,抬頭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轉景象,低頭觀察大地盛衰榮枯的規律,觀察鳥獸的生活形態,和山川水土的法度,近的取象於人類自身,遠的取象於宇宙萬物,創作了八卦來模擬世界運行的趨勢,懂得了上天賜予人類生命的意義,領悟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

到了周代,《周禮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據記載從上古伏羲到周朝這個階段,易學有三本著作,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可是,到了今天,我們只見到過《周易》,而《連山》、《歸藏》已經淪為傳說。
上古有《連山》,據傳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連山》以艮卦為首卦。《歸藏》是傳說中的古易書,為夏商所使用,以坤卦為首卦,故名為歸藏。《周易》是周文王在前聖的基礎上演繹演化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即我們現在讀到的易經版本,以乾卦為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文王生活時期是商朝,官方文字是甲骨文。根據考古人員對已經挖掘出來的甲骨文所進行的研究可以知道,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佔卜的記錄。對於有能力和財力使用文字進行記錄的王室而言,記錄佔卜的結果更重要,而佔卜技術的傳承,對不起,不要浪費龜甲,還是由負責佔卜的官員們自己口傳心授吧。所以,我認為周代或之前,生產力水平之低下,佔卜的傳承只能依靠卜官口耳相傳。「大卜掌三易之法」,說的是卜官掌管三易之法,但是並沒有說卜官用文字保存了三易之法。靠什麼掌管呢?想來大概也就是靠一個好記性了。
另外,到目前為止,已經發掘出來的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有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當時雖然已經有了甲骨文字,但是要想記錄比較多的內容,從可使用的文字數量和批量製作的能力上,都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這個因素,桓譚所說的「《連山》八萬言」就令人難以置信了。文字只有4500多個,如何組合出八萬言?而靠口頭傳播記憶八萬言誰能記得住?我們看歷史時不可盡信書。
商紂王時,西伯拘而演《周易》。文王「上依伏羲之本卦,下採連歸(連山歸藏)之變例」,在沿用舊制的基礎上增加了新規,而創成《周易》。「周易既成。連歸可不復用。」《周易》系統創成了之後 ,《連山》和《歸藏》就可以不再使用了。《周易》是在《連山》與《歸藏》二者基礎上完善升級的。有了周易之後,原來的《連山》與《歸藏》自然被淘汰了。
我的一位朋友,雖然他家小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但是他仍然捨不得丟掉孩子上小學和中學時的課本和習題集,他保留這些書籍的理由是萬一哪天孩子又要用到這些課本呢?其實上大學之後,基本就用不到這些小學和中學的課本了,高級知識已經覆蓋了初級知識。《連山》與《歸藏》被《周易》所覆蓋也是一樣的道理。
缺少文字傳承,或者文字傳承有效保存的數量很少,知識體系被更先進的知識體系所覆蓋,或受到更主流的知識體系(要考慮到,周文王及其後代成為統治者,其自家學說替代了其他同等作用的學說也不是不可能。)所排擠,《連山》與《歸藏》消失於漫漫歷史長河也就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