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日知 樂兒
在看圖之前,先說一個問題。
很多人包括樂兒一樣,為什麼在幾千年前,古人能夠做出今人都不能做的事情,以及今人都無法解釋的事情。
典型如《河圖》《洛書》及「三易」的撰寫,更令人稱奇的是,後人據此做的預測等竟然無比精準。
古人究竟如何做到的?真的有外星人指點,或是史前文明留下來的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回到當今科學。
一般認為,當代科學就是實證科學,即事實必須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才能認為存在。簡單說,你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
正如實證主義創始人孔德指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就實證科學而言,宇宙這部著作是用數學語言寫出的,一切可以量化和圖形化。就《易經》而言,在這一點上和現代科學是相通的,也是建立在一公理和公設之上的。
但是,《易經》所得結論不是通過實證科學方法,即通過觀察或感覺,因此也不受實證科學的束縛,更不會因實證科學的不斷發展而顯得落後。
回到今天的題目,周文王如何寫出《周易》,為什麼到現在仍然管用,就是用了一套不同於今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寫就《周易》。
很多人談到《易經》,首先想到的是佔卜,周文王寫《易經》,是解決當時商周鬥爭的一部策論。
當時,周文王姬昌被關押在羑裡城,在今河南省湯陰縣,一關就是7年。
此時,周國內部是群龍無首,姬發資歷太淺壓不住陣,太姒思夫心切,很可能做了些不理智的行動。生死存亡之際,周文王巧妙地通過《周易》,傳導了他對當時局勢的判斷,他對周國發展戰略的思考。
這些內容連《史記》都沒有記載,讓我們看到一個緊張的、生動的、充滿智慧的鬥爭場面。
當然,《周易》的讀者就是姬發、周公、太姒、周國的王子王孫們的。當時,又不想讓商王知道內容,所以,《周易》有點像密碼,
無疑給後世學習增加了難度。
我們可以簡單想一下,陷於周文王那樣的境地,會給孩子寫點什麼。
可以有自己人生經驗教訓的總結,可以有對子女的諄諄教誨,唯獨不會有的是假話、空話和套話。
即使是個普通人,他在這種困頓環境中寫出來的話,也是非常可貴、非常值得珍惜的,更何況作者還是周文王這樣的稀世偉人。
後來,周武王姬發正是憑著《周易》這個武器戰勝了商紂王,奪取了商朝的天下。
就拿「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這句話來說,史料記載,周文王出獄時,主動向帝辛(商紂王)貢獻了一塊土地,這塊土地在朝歌以西,西岐以東,就屬於「東北喪朋」的範疇,此地獻得好,一來解除了帝辛的猜疑,二來降低了周國的管理半徑。
與此同時,周文王向西部的戎狄大舉進攻,鞏固了後方根據地,這就是「西南得朋」。
這好比解放戰爭時,解放軍主動放棄中心城市,佔據廣大的鄉村,一下子就變被動為主動。你看,短短八個字,威力多麼強大。
但是,對於今人來說,以上都是歷史,普通人不太會關心幾千年的事。如果《周易》僅僅是本史書、策論,就難稱「大道之源」「群經之首」。
事實上,除了歷史、政治、軍事等外,周文王在寫《周易》過程中,構建了一套系統性的、整體的、動態的思維體系。
評論《易經》,後人喜歡用「潔靜精微」這四個字,其實這遠遠不夠,這只是突出了《易經》細節描述非常精彩的一面,沒有充分認識《易經》的系統性、整體性、動態性的思維優勢。
如今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從碩士到博士,論起具體的知識應該是學了不少,但是,不知道簡單的為人處世道理,遇到事情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解決,缺乏最基本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問題出在哪裡呢?是因為他們學習了太多的具體的知識,而沒有學怎麼把這些知識串起來、用起來,使之為自己的工作服務,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這樣學到的知識,是死知識,甚至學得越多越有害。
周文王的《易經》距今3000多年了,為什麼好些人對其頂禮膜拜、奉若神明,就是因為這部書給了我們一種方法,一種可以把所有的具體知識串起來、用起來的武器。
所以,3000多年光陰逝去,《易經》仍然可以影響現實生活,仍然可以指導人們的行動。
所以,學易,重點在於掌握其思維方式,古人的已經消失的思維發方式。只有掌握了這套思維方式,才算真正學懂了《周易》。
學會《周易》的原理和思維方式,不管您是什麼年齡,從事什麼職業,都有益。
其實,讀如何一本書,也要學作者的思維方式。作者怎麼想的,又如何表達出來的?
當然,如何科學都是不斷積累的結果。周文王寫《周易》也是基於「先天八卦」「河圖」「洛書」等。
至於「先天八卦」「河圖」「洛書」等如何寫就,我們隨後介紹。
今天趕緊和樂兒一起看看周文王是如何思考並寫就《周易》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