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西方有《聖經》,那麼東方有什麼呢?
所謂西方有《聖經》,那麼東方有什麼呢?
在我國有1本「千古奇書」,它包羅萬象,大至宇宙星辰,小至世間百態,它都包含之中,被譽為「大道之源」。儒家、道家都將其奉為經典,擁有 「三玄之冠」之稱。且至今為止還也沒有人能完全徹底的參悟該書,這本奇書正是《易經》。
所謂西方有《聖經》,東方有《易經》,《易經》中的每一卦,都包含了事物發展的一種規律。最為神奇的是,只要你跟著易經做選擇,按照它說的去做,就會離成功更進一步!
現如今很多人其實分不清楚《易經》還有《周易》的差別。通俗一點講,《易經》其實是一個統稱,從遠古時代的伏羲開始,到周文王姬昌演譯《周易》一共有4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正是伏羲氏開創的先天八卦。第二個版本是隨後神農氏創造連山八卦。接著黃帝軒轅氏又創造了歸藏八卦。後來才是周文王姬昌演繹的《周易》。
所以說《易經》其實是這4個版本的統稱,而《周易》則是特指周文王所推演的那一部。可是接著,連山八卦與歸藏八卦在歷史的流傳中下落不明,咱們現如今在讀的其實是周文王重新推演過的《周易》。
《周易》是周文王在被紂王關進牢房的情況下所創造出來的。把伏羲的先天八卦給擴展到了六十四卦,可以說成是對上古時代《易經》的一個分類整理歸納與創新。
周文王50年的時候,自感時日無多的周文王,將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叫到跟前,對他說了一句話,時至今日,專家都沒有揣摩透。
而在這段話中,有一個詞十分的重要,它是《易經》的核心內容,那便是求中。
何為求中?它與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有一些相像,但是其範圍要更廣闊。「中庸之道」提醒大家要保持一個中性,追求一個穩定平衡。但是這裡的求中則擁有 更博大的含義。在《易經》中,「中」其實代表著一種最佳的情況,這種情況可理解為道家的「道」之本源。萬象森羅,萬事萬物皆是來自於此,一旦脫離了這種狀態,那麼必然走向沒落。
而周文王的這段遺言,其實便是要警告自己的孩子,不可偏離「中」的情況,才能讓江山一直傳承下去。
而放之於咱們的如今的社會生活上,就是要大家適可而止,要掌握分寸,不可越界。用於工作管理中,就是提醒管理人員,既不可偏激也不可對底下人過於寬鬆,這兒其實與儒家的「中庸」思想觀念已經很貼近了。
在北京故宮的中和殿裡懸掛著一塊牌匾,寫著「允執厥中」四字,這兒的「中」字實際上就是「求中」的含義。
《易經》內容豐富,思想觀念深遠,將宇宙天地萬物,人類命運等「大道」全都包涵當中。是我國先祖思想觀念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對我國後人的政冶、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思想觀念領域都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縱觀古今中外,咱們並不難發現一個規律:但凡是可以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同時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重大決策,此後青雲直上的成功人,基本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時候,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名人,儘管、他們身處不一樣的年代,有過不一樣的的成就,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到了晚年,特別喜歡《易經》;二是,不是一般的喜好,而是反覆學習、把玩,以至簡冊的繩子斷了三次。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儘管、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基本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