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產生於東方的巴勒斯坦地區。基督教屬於東方文化的一部分。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基督教傳入歐洲義大利。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基督教基本徵服了歐洲,成為西方人的精神信仰。
這裡有個問題,很有意義。基督教屬於東方文化,帶有東方文化的色彩,如一神論、禁欲主義、靈肉分離論。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早期宗教,如希臘宗教區別很大。
希臘宗教屬於典型的自然崇拜,即信奉太陽神、月亮女神、雷電之神、智慧女神。基督教是一神論信仰,從原則上說,基督教和希臘宗教差異很大。
再者,西方早期宗教幾乎不信奉禁欲主義。如希臘宗教的神靈,像太陽神阿波羅、雷電之神宙斯,都喜愛享樂,貪財好色,其道德水平和普通凡人沒有區別。所以希臘文化不主張世俗享樂,這一點和基督教剛好相反。
基督教反對世俗享樂,提倡禁欲主義,最起碼基督徒應當節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放縱自己。
所以基督教剛傳到羅馬時,很受排斥,不符合西方人口味。為何羅馬人慢慢接受了基督教,最後把基督教奉為國家宗教呢?
一,基督教反對階級壓迫,提倡人人平等,這種觀念是羅馬奴隸制的反動,具有進步意義。
希臘、羅馬是典型的奴隸制社會。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沒有希臘、羅馬奴隸制,就沒有西方古典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沒有奴隸制,就不會產生希臘科學、文化,也不會有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希臘、羅馬社會的階級結構是奴隸制,奴隸制促進了西方古典文化的繁榮。除了社會分工的意義外,奴隸制的罪惡是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
在奴隸制社會,只有佔據社會上層的奴隸主階級,才有公民資格,有權利當家作主。龐大的奴隸群體只是奴隸主使喚的工具,沒有人格,沒有獨立權利,沒有私有財產。所以希臘羅馬奴隸制是腐朽、落後的社會制度,遲早會被歷史拋棄。
基督教提倡人人平等,無論階級、種族、性別、出身等等,都是上帝的子民,四海之內皆兄弟,所以人們之間應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應具有憐憫之心。
基督教的倫理觀,對羅馬奴隸制形成了直接衝擊。所以早期羅馬皇帝對基督教,懷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和敵視。只是基督教剛傳入羅馬時,勢力很小,影響有限,一些羅馬皇帝沒有放在心上。
隨著基督教的影響越來越大,信徒越來越多,一些羅馬皇帝才對基督教產生了警覺和仇恨,以至於後來陸續發生了一些迫害基督教的事件。如尼祿、圖拉真、戴克里先等皇帝,都對基督教徒和教會進行過迫害。
但人類文明的發展潮流是不可阻擋的,隨著基督教影響越來越大,一些羅馬皇帝開始重視基督教倫理,並且逐漸廢除了一些不人道、反文明的傳統習俗,如鬥獸表演、溺嬰、處決犯人比賽等。
尤其是,從君士坦丁大帝以後,歐洲奴隸制社會慢慢走向解體,越來越多的奴隸被釋放,成為農奴或自由民。從5世紀開始,西方進入封建社會。可以說,在瓦解、摧毀西方奴隸制的歷史中,基督教倫理髮揮了重要作用。
二,西方中世紀文明的基礎是基督教,如社會制度、道德倫理、教育、哲學、藝術等和基督教關係密切。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封建社會。中世紀封建社會,時間漫長,政治分裂,戰亂頻繁,還有幾次嚴重瘟疫。所以西方人常把中世紀稱為「黑暗的一千年」。
中世紀歐洲文明的社會制度是政教合一,即日耳曼君主或皇帝一般都信仰基督教,羅馬教皇象徵最高權威,君主或皇帝的受封來自神意。
如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需要通過教皇冊封。格裡高利的宗教改革把教皇權力推到至高無上地位。從此以後,教皇權力一統歐洲,西方成為基督教的世界。
除道德倫理外,基督教思想對西方哲學、教育、藝術、醫療均產生重大影響。
如歐美的一些著名古老大學,均產生於中世紀,像劍橋、牛津、巴黎大學、索邦大學,其最早創辦者或者是教會、修道院,或者是地區主教、牧師。早期歐洲大學的教育重心是《聖經》及其神學,像三一學院、聖約翰學院的名字便很有代表性。
歐洲大學教育為西方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像哥白尼、布魯諾、伊拉斯謨、伽利略、牛頓、培根、笛卡爾等等,這些科學家、思想家為近代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中世紀沒有獨立的哲學或藝術。如奧古斯丁的教父哲學是用柏拉圖主義解釋《聖經》;託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是用亞裡斯多德哲學詮釋神學,所以中世紀哲學是神學的奴婢,沒有獨立性。
但中世紀神學又包含很多哲學問題,像時間之謎,「存在」之謎,共相和個體的關係等。基督教神學是西方哲學的重要階段,近代哲學的許多問題均源自中世紀,像康德的理性和信仰的關係,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論。
總之,基督教傳入歐洲後,給西方文化帶來了很多嶄新元素,像博愛意識、人道主義、男女平等、生命尊嚴等等。基督教彌補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很多不足,所以基督教雖產生於東方,最後卻徵服了歐洲人,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