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海德格爾聊聊西方哲學和東方文化

2020-12-14 半榻清涼

思辨和詩歌,一個代表大腦,一個代表生命。思辨是對命運的抗爭和懷疑,詩歌是對生命的讚美和融入。思辨就像一個老者,睿智、沉穩;詩歌則像一個小孩,靈動、活潑。

思辨如刀,可以在混沌中砍出一條大道。詩歌如水,直接與生命合而為一。所以笛卡爾說:「一個人為情感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受命運的宰割。「所以泰戈爾說:」我們唯有獻出生命,才能獲得生命。」

思辨和詩歌,就像人的左右腿,缺一不可。常人只能二選一,唯有智者可思可詩,大腦與生命並無矛盾,因為各種遮蔽才有了矛盾。智者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刀

在西方,一部哲學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思辨的歷史,一部思辨的歷史也是一場人與命運捉迷藏的歷史。西方哲學擅長思辨,思辨的好處是能夠把道理說的非常清楚,不會含糊其辭,缺點是比較繁瑣枯燥。

很多人讀到西方哲學就頭大,然後就說他們整天就知道思考一些無聊的東西,有什麼用!還是東方文化好,言簡意賅,老百姓都能看懂。

但我想說的是,東方文化是簡單直接,但老百姓都能看懂就未必。恰恰相反,就是因為太言簡意賅,普通人很容易覺得自己明白了,但你要問他到底明白什麼了,他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實際上是他根本沒懂,但又好像懂了,反正就是稀裡糊塗,好像加大概。中國文化就是在這種不斷的似是而非中喪失了本有的面貌。

西方哲學家喜歡「較真兒」,不喜歡模糊美,但好處是能把事情說清楚,邏輯分明。當然,很多東西用邏輯是無法完全說清楚的,但那是後話,很多人連基本邏輯思辨的素質都不具備,沒有資格看不起邏輯。

根據我的觀察,今天的人,如果沒有起碼的邏輯思辨能力,直接就鑽進東方文化的懷抱中,很容易走向神秘主義、甚至封建迷信的怪圈中。

其實神秘主義本身並無好壞,這裡倒是可以用上西方哲學的那句名言,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問題是,如果沒有經過」人極「的錘鍊就匆匆追尋神秘主義,這樣的心識是不穩定的,極容易沉溺在神秘主義的大海裡而不能自拔。

經常聽人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哪裡需要西方文化來幫助。但你要是問他,中國文化到底博大在哪裡?精深在哪裡?他就來一句」不可說「,好一點的,會把老祖宗的話拿出來敷衍一番,至於到底說了啥,他自己都稀裡糊塗。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今天的人,沒有起碼的國學沉澱,上來就讀《論語》、《道德經》、《易經》這些書,他讀不懂。可是心裡又覺得國學是好東西,於是就開始讀各種"專家"的白話解讀,斷章取義。大部分專家,首先就自己就不通,讀者讀了他們的東西,結果可想而知。

無知才會生出傲慢,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人類的財富,在生命的層次上,其實不存在東方和西方的問題,在生命的層次上,東方文化而西方文化都是生命之樹開出來的花,都有不一樣的美。

在東方,思辨從來不是主流。東方文化更喜歡用詩來體悟生命。所以當佛法的唯識傳到中國後,註定只是曇花一現,很難成為主流。

到了清末,國人再想起這門學問的時候,居然很尷尬的發現,不少典籍已經失傳。所幸東鄰日本保存完好,後來歐陽竟無等人又從日本將相關典籍帶回到國內。

1919年這一年,東方的中國,正進行著對歷史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的特點是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文。

鴉片戰爭後,知識分子紛紛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各種思想層出不窮。很多人認為國家長期的落後,跟過去落後的文化有根本的關係。而過去封建王朝的正統文化就是儒家,所以最終大家把矛頭指向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從此,傳統的儒家文化和文言文逐漸讓位於西式的白話文和科技實證的理性主義思維模式。但具有戲劇性意味的是,同樣也是1919年,在西方的德國,一位叫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哲學家卻正在嘗試對過去西方的科技文明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算。

提到海德格爾,一般就會想起「存在」這個詞,這也是海德格爾一生追問的東西。或者還會想起他的那句名言:」人,詩意的棲居。」

海德格爾把哲學定位為「元科學」,也就是說其它一切的科學分支都必須建立在元科學的基礎之上,元科學為母,其它科學為子。如果元科學有問題,那麼它生出來的子科學就會有問題。

海德格爾認為,西方傳統哲學理念的根本問題就是所謂的形上學。西方的形上學從來就沒有發現存在的本質,存在一直漂泊無根。建立在形上學基礎之上的哲學,其本身的根基是有問題的,這種形上學最後會導致極端的虛無主義。

什麼意思呢?形上學喜歡追求一個客觀的、至高無上的絕對理念,而把存在當成一種無需討論的東西。也就是說,一說起存在這個東西,大家都心照不宣,不會再去追問,對方說的「存在」到底指的是什麼。

但海德格爾認為,這種「假設存在的無需追問、無需思考」本身是有問題的。就好像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著,我們以為自己存在,但這種存在其實是一種沉淪,並非本真的存在。這種沉淪就好像存在者被存在拋離了家園,最後成了無家可歸之人。

西方文明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自然的沉淪,或者說人被存在拋棄,人忘記了存在的意義。在這種沉淪中,人一心要掌握或徵服存在者。但「被拋棄」的分離感,又讓他們經常彷徨無助,所以西方哲學家很容易走向偏執、苦悶、虛無。

在這種強大的虛無感中,西方哲學家尼採大呼「上帝已死」。上帝代表著拯救和真善美,但現實卻是無盡的孤獨和頹廢。上帝,不再是那麼完美、全能。

海德格爾是西方思辨哲學發展到頂峰後凝結出的一顆明珠這顆明珠試圖照亮存在,試圖讓人返回家園,讓「被存在拋棄的存在者」向死而在,這其實是西方文化的一種自救。唯有如此,人才有可能從閒言、好奇、兩可的沉淪中回歸到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爾努力的方向其實一直就是東方文化努力的方向,在這一點上,東西文化開始握手,也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在人類的文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從鴉片戰爭就開始,但至今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突破。而海德格爾在這方面遠遠地走在了前面,以至於在他的出生地,大部分人都讀不懂他在說什麼。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海德格爾的思想與禪並非一回事,千萬不要強行地把禪與海德格爾哲學捆綁在一起。

最後用海德格爾的一句話送給大家:「人活在語言中,語言是存在的家,人在言語,言語亦在念叨人。」

相關焦點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青年海德格爾出身德國普通天主教家庭的海德格爾,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並很早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歲進入德國弗萊堡大學學習,開始主修神學,後來專攻哲學,2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德格爾應徵入伍,兩個月後因身體原因退伍,在弗萊堡從事了兩年的軍郵工作。期間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到弗萊堡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1917年完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參與西線戰場。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
  •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西方文化,我們通常說的就是歐美文化,其太祖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其太宗是文藝復興。而這段文化的流變中,發生了哪些歷史大事呢?其歷史概括起來就是古希臘衰落,羅馬王國崛起,羅馬王國被日耳曼蠻族殖民,文藝復興開始。
  • 海德格爾質疑西方現代理性主義,「親近」中國傳統思想求變創新
    海德格爾的後期思想與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親近性。他認為,東方式的思想,如老子和道家,不會追求一直確定不變的東西。比如說,老子的道是不可言說,無名無狀,人就在道中,但你又不可能把道完全固定下來。但是,西方哲學就是從古希臘開始,就覺得「存在」是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者」,哲學的目的就是要認識它,找到它。找到這個不變的本質之後,我們就能理解人本身,理解整個世界,並且最終控制和主宰世界。所以,海德格爾晚年認為,這就是西方技術社會的思想根源。技術的本質就是我們先把世界認識清楚,然後就能夠控制它。
  • 海德格爾「此在」概念的語言哲學闡釋
    「此在」(Dasein)概念是海德格爾幾乎全部思想的精華所在,哲學界一直熱衷於解讀其背後的學理基礎和思想淵源。本文通過語言哲學研究,嘗試以「語言」為視角,從古希臘哲人對「存在」問題的原初思考入手,在綜合的學科視野下探究海德格爾「此在」概念的語言哲學基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有一本書叫《FX Oriente Lux》,這個書名的意思就是:從東方發出的光。海德格爾的妻子和兒子卻是堅決地反對這種認為老子思想是海德格爾思想基礎的觀點。海德格爾的妻子叫Elfriede,他的大兒子叫Herrmann,海德格爾有一個兒子非常忠於他。
  • 西方哲學的危機
    哲學將何用?「哲學消亡」論並非後現代主義的專利。自黑格爾哲學體系於19世紀中葉解體之後,西方哲學家們便有了危機感。時至今日,危機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越演越烈。在20世紀後期,「哲學的危機」、「哲學的終結」成了西方哲學界的熱門話題。維根斯坦和海德格爾可以說是分別代表英美分析哲學和歐洲大陸哲學的兩座高峰,他倆不約而同地得出了「哲學終結」的結論。
  • 它可是撐起了西方哲學的半邊天
    如果有人問,學習西方哲學的難點是什麼?恐怕有一個答案沒有人反對:語言哲學。不錯,對於中國讀者而言,西方語言哲學是一個難點和門檻。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文化不甚看重語言,許多讀者缺少語言學方面的專門訓練。如傳統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都比較輕視語言,僅把語言視為表達思想的工具。
  •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為什麼重要?|張汝倫
    《存在與時間》在哲學上無疑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這一點即使是海德格爾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它也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著作。德國哲學家施奈德巴赫在《德國哲學1831-1933》中說,《邏輯哲學論》(1921)、《歷史與階級意識》(1923)和《存在與時間》(1927)是我們這個世紀(20世紀)三部最有影響的哲學著作。這三部著作都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不是偶然的。
  •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存在論」的徹底否定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恐怕要數德國的海德格爾了。《存在與時間》就是海德格爾寫過一本書的名字。海德格爾出身貧賤,是靠教會的經濟幫助才上的大學。他身體羸弱,畢業後想服務教會都不夠格;天資似乎也是平平,自認對其老師的老師的書看不懂。
  • 西方哲學對「物」的思考:何者為「物」?
    這種看法開啟了希臘思想的「存在論」哲學,西方人開始探討宇宙的真理:萬物的本源(本質)是什麼?這是西方本體論哲學的起點。海德格爾認為,巴門尼德的觀點改變了希臘人的思維方式:從對「有」的懷疑轉向對「有」的肯定,這既是一種歷史進步,也是一個誤區:巴門尼德把「物」的本性界定為某種固定之物——「什麼」。這是西方本質主義思維模式的起點。
  • 起源於東方的基督教,究竟給西方文化帶來了哪些新元素?
    基督教產生於東方的巴勒斯坦地區。基督教屬於東方文化的一部分。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基督教傳入歐洲義大利。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基督教基本徵服了歐洲,成為西方人的精神信仰。這裡有個問題,很有意義。基督教屬於東方文化,帶有東方文化的色彩,如一神論、禁欲主義、靈肉分離論。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早期宗教,如希臘宗教區別很大。
  • 西方頂尖哲學探討:哲學中的解釋學具體都講些什麼?
    解釋學,又稱詮釋學,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它也被描述為詮釋理論並根據文本本身來了解文本,是西方哲學、宗教學、歷史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文藝理論中有關意義、理解和解釋等問題的哲學體系、方法論或技術性規則的統稱。有關解釋學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早在人類遠古文明時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話、寓言意義的問題。
  • 理解「存在」,是理解西方哲學的關鍵
    理解「存在」是理解西方哲學的關鍵,特別是對國人們來說。海德格爾曾說,只有德語和希臘語適合思維哲學,黑格爾說,中文不能冥契道妙。其實既有道理,其實也沒道理。問題不在語言,而在語境,在說語言的人潛意識中的文化基因。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對於海德格爾而言,「形式顯示」作為一種哲學方法論,其誕生經歷了漫長的鋪墊——這一鋪墊從海德格爾1909年開始攻讀神學學位開始,一直到1919年才算結束。在這十年期間,海德格爾最為關切的兩個問題還不是「實際生活」和「存在問題」,而是宗教信仰與歷史性的生活。這兩個問題相互滲透,它們呼喚著一種哲學的方法論。
  • 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
    摘要: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存在論」有一將之視為哲學人類學和相對主義的「責難」。通過對達沃斯論辯中一處文本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海德格爾在這裡為自己辯護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與時間》關於人的親在的生存論分析,作為新時代的形上學的疑難發問,非但在本質上不是什麼哲學人類學,相反,它是可能跳出並克服傳統哲學人類學,進入對存在本身進行疑難發問的真正嘗試。
  • 58 輕鬆讀懂西方神話的東方哲學
    金蘋果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是西方文明起源的搖籃,雖然相隔數千裡,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卻有不少共同之處。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不經意中取其一瓢飲,便能真實地觸摸到古今中外的聯結。今天要講的希臘神話故事裡,包含著東方文化中的「居安思危」、「物極必反」「福禍相依」等哲學道理。達摩克裡斯之劍達摩克裡斯(Damocles)是義大利的錫拉庫薩(Syracuse)地區的僭主狄奧尼修斯二世的朝臣,他能言善辯,諂媚君主。狄奧尼修斯是個高明的君主,對此心知肚明,從不拆穿達摩克裡斯。
  • 《東方哲學與文化》稿約
    《東方哲學與文化》是由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南京大學道學與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學術集刊。每年出版兩輯,向國內外發行。本刊旨在繁榮和推進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東方學研究,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東方哲學與文化學術平臺,開展專題和比較研究,發掘東方文明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本刊常設欄目包括:理論前沿、專題研究(道學研究、佛學研究、儒學研究、印度哲學研究、猶太教研究、日本哲學研究等)、比較研究、書評訊息等。
  • 丁耘丨論西方哲學中國化的三個階段
    在這件事情上,西方哲學的中國化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按照中西文化交通史的內在節奏,可以把西方哲學的中國化乃至整個西學中國化分為三個歷史階段:明清之際(16世紀末至18世紀初);晚清(19世紀下半葉)至上世紀70年代末;上世紀70年代末迄今。這三個歷史階段之間的中國學術思想和西方哲學本身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於曉非: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
    11月26日下午,佛教文化研究專家、印度宗教研究專家於曉非教授蒞臨「傳承經典·知行合一 文化自信構築新商業文明」——華商書院2019年(第十三屆)全球年度論壇,帶來主題為《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演講。
  •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興起的哲學基礎
    ,它是在當代西方哲學從主體哲學或意識哲學向主體間性哲學和交往哲學轉向的背景下興起的。   (一)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產生的哲學背景:當代西方哲學主題從主體哲學到主體間性哲學的轉向    首先,近代主體哲學。在許多學者看來,西方哲學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本體論階段、認識論階段(「意識階段」哈貝馬斯語)和語言哲學階段。在古希臘,哲學家側重於研究本體論,關注世界的本原和始基,探究現象背後的終極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