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書籍的中國之旅

2021-01-09 中國教育新聞網

  基督教文化近年來引起許多人的關注,有關書籍的譯介也反映了人們對西方文化思想追根溯源的渴求。

 

  追溯西方文化的源流


  記得剛上大學時,英語老師第一堂課就對我們說:「要學好英語,必須了解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有兩大源流,一是希臘的源流,二是猶太—基督教的源流。」後來,讀到英國著名的詩人和文學評論家馬修·阿諾德所著的《希臘文化與希伯來文化》一文,我才對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上大學時是1987年。那時候文化界充滿了對思想和知識的饑渴。就在福建師範大學這樣一所算不上思想活躍的學校,也能聽到關於西方各種思潮的講座。但是當時整個學術界對基督教文化的了解還比較少,關於基督教的圖書很難找到。當時我所能讀到的與基督教關係最密切的書是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它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走向未來》叢書中的一本,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人由此驚奇地發現,原來基督教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如此大的作用。但是,人們對於基督教更普遍的關注直到1988年才表現出來。


  從1988年開始,兩位重要的基督教學者開始活躍,一位是劉小楓,另一位是何光滬。劉小楓於1988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拯救與逍遙》一書,批判中國傳統文化中漠視苦難、缺乏愛心、尋求自我解脫的「逍遙」,高揚基督信仰對人性的「拯救」。1988至1989年,劉小楓在《讀書》雜誌上陸續發表了十篇以「二十世紀西方神學一瞥」為主題的神學文章。1990年他將這十篇文章修改和擴充,並增補了三篇,結集成《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在三聯書店出版。這兩本著作引發了許多年輕學子對基督教文化的興趣。從上世紀90年代起,劉小楓陸續主編了《歷代基督教學術文庫》(三聯書店)、《基督教學術研究文庫》(上海三聯書店)、《歷代基督教思想經典文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基督教文化評論》(貴州人民出版社)等大型的基督教叢書。其中包含了當代許多著名的基督教神學家的著作。這些圖書學術性很強,為中國大陸的基督教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何光滬主編的《宗教與世界》叢書從1988年開始陸續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套叢書選入了朋霍費爾、蒂利希、麥奎利等當代重要神學家的著作。何光滬自己的著作《多元化的上帝觀》於1991年在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介紹了20世紀西方的宗教哲學。劉小楓和何光滬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大大推動了中國的基督教研究,促進了人們對基督教文化的了解。


  近十幾年來學術界的基督教研究和出版激發了許多學人對基督教文化的興趣,也為人們提供了不少了解基督教文化的途徑。但是,由於這些對基督教的研究更多是從人文學的角度切入的,所出版的大部分圖書具有很強的人文學色彩。劉小楓主編的幾套叢書學術性極強,一般的讀者很難讀懂。


  回到《聖經》與歷史


  近年來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基督教文化譯叢」,對於欲了解基督教文化的讀者很有幫助。


  這套叢書也是從學術角度來介紹基督教的,但所選擇的圖書顯得比較「平易近人」。這個系列首先出版的《基督教概論》是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當代著名基督教神學家和教育家麥格拉思專門為不了解基督教的讀者而撰寫的入門書。麥格拉思以曉暢的文筆闡述了聖經的基本內容、耶穌基督的身份和意義、基督教的教義、基督教的歷史以及基督教的生活方式。比如,被稱為「萬書之書」的《聖經》是怎樣一本書?耶穌究竟是誰?基督徒是怎樣看待耶穌的?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義是什麼?過去兩千年基督教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基督教的信仰生活包含了哪些內容?宗教改革後的新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有什麼區別?新教內部又有哪些宗派?要回答這些問題看起來頗不容易,但麥格拉思卻如數家珍般地幫我們一一解答。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聖經》,可以讀一讀《舊約概論》和《新約概論》。《聖經》分為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兩部分,每部分的研究資料都浩如煙海。這兩本概論的作者德雷恩教授猶如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他不僅帶領我們遊覽聖經中所記載的歷史,而且還為我們評點現代聖經研究的成果。若想更深入地了解聖經的內容,便需要更具體的導引。《聖經導讀》(上、下)為人們提供了這樣的導引。《聖經》共66卷,其中包含了敘事、詩歌、智慧文學、預言、啟示文學、比喻、書信等不同類型的文體。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兩位著名的聖經學者菲和斯圖爾特聯手合著的《聖經導讀》(上),為的就是能幫助讀者把握解讀聖經的原則。他們在上卷中提供了深入淺出的實例分析後,又再次聯手,合著了《聖經導讀》(下),旨在手把手地帶領讀者逐卷閱讀《聖經》。


  一些關於基督教歷史的書籍也有助於我們加深對基督教文化的理解。教會史專家布魯斯·雪萊的《基督教會史》,以親切的筆觸簡明地勾勒出基督教兩千年的發展歷史,兩千年紛繁複雜的教會史在雪萊的筆下變成了一幅輪廓清晰的歷史畫卷。雪萊的出色之處在於他不僅能把握歷史的總體脈絡,而且能夠捕捉到每個時代的特徵及其對下一時代的影響。如果讀者想要再深入一點了解教會發展的歷史,可以閱讀著名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著作。《約瑟夫著作精選》收錄了約瑟夫的經典之作《猶太古史》和《猶太戰記》,是研究聖經時代的歷史不可或缺的資料書。


  基督教思想與文明成果


  喜歡思考的讀者可能期望更多地了解基督教思想,而這個思想框架的基礎是基督教教義或基督教神學。如果不了解基督教教義或基督教神學,就不能把握基督教文化的神髓。基督教的教義是怎麼形成的?兩千年來,基督教神學經歷了哪些發展變化?奧爾森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史》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將兩千年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史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奧爾森把晦澀難懂的神學觀念與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結合起來,而且把這些神學觀念的重要性及其發展演變闡述得透徹明白。若想更系統、更集中地了解基督教的教義或神學,艾利克森的《基督教神學導論》是很好的入門書。


  還有幾本書側重於闡述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社會學家施密特的《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使不少原來對基督教不太了解的讀者發出了這樣的驚嘆:原來基督教給人類帶來了這麼多的文明成果!我們今天視為理所當然的許多價值觀,如生命的尊嚴、平等和自由;我們今天享受的許多文明成果,如慈善、醫療保健、大學教育,其實都離不開基督教的影響。基督教對科學、文學和藝術的影響之大,更是不容忽視。以上所述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所看到的事實。如果要從思想或意識的更深處來了解基督教對文化的影響,就需要閱讀像《基督教與西方文化》(一、二卷)這樣的著作。從這兩卷著作中,我們會看到,基督教思想始終是西方思想重要的依託之一,連反對基督教的思想家也離不開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文學經典選讀》使讀者得以一瞥基督教在文學領域中所結出的果子。其中一些作品感人肺腑,散發著潤澤人心的生命氣息。(遊冠輝)

 

  《中國教育報》2006年12月21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期刊《基督教文化學刊》被ESCI正式收錄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辦學術期刊《基督教文化學刊》已被ESCI期刊索引資料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正式收錄。《基督教文化學刊》入選後,2015年以後刊發的文章將可通過Web of Science期刊資料庫檢索。由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辦的《基督教文化學刊》創刊於1999年,每年出版兩輯,迄今已經出版35輯,長期得到國際科技教育服務機構(PESI)、宗教文化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鼎力支持。
  • 全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推出最新書籍
    為滿足弟兄姐妹對古今中外著名靈修書籍、音像的需求,全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近日出版了一批新書,其中有香港聖經公會提供的「高飛系列」研經書籍,新版奧古斯丁《懺悔錄》,八種語言版本的《耶穌傳》DVD,以及主日學教材書籍等。涵蓋了神學、研經、少兒等多個方面。
  • 美國基督教媒體推薦:基督徒必讀的18本經典書籍
    除了《聖經》之外,還有哪些經典的書籍對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成長和生活大有裨益呢?美國基督教媒體《基督郵報》近日列出了18本基督教必讀經典書籍,希望可以幫助到想要更多了解信仰的讀者們。12,《基督教懸疑》(Cold-Case Christianity)兇殺案偵探,曾經的無神論者J·沃納·華萊士(J. Warner Wallace)調查基督教的觀點,將刑事偵查的知識用來精巧地寫作一本有趣的護教學著作。
  • 中國人民大學李秋零教授:談基督教中國化時,同樣要對中國文化的...
    日前,中國一位著名學者、哲學教授李秋零指出此點。他說,不理解基督教的話,很難理解近代哲學。李秋零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德國古典哲學。
  •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新教於19世紀初傳入中國, 180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是基督教新教(以下稱基督教)傳入中國大陸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基督教憑藉不平等條約獲得特權,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從東南地區少數口岸向我內地、邊境發展,在華活動的外國差會有130多個。由於傳教活動受到列強不平等條約保護,教會受外國差會控制,基督教在中國被稱為「洋教」,1949年僅有信徒70萬左右。
  • 世界讀書日,推薦20本通俗易懂的基督教相關書籍
    3、效法基督作者託馬斯·肯培,這本書據說是在教會書刊中除《聖經》之外,譯本最多的屬靈書籍之一,可見其影響力。這本書不僅有真道上的教導,也有很多內在生命操煉的教導。每一章篇幅都不長,行文簡潔、清晰,易於吸收。
  • 【歸正之窗】中國民間信仰對基督教的影響
    作為中國廣大民眾日常生活中最為普遍的一種現象,民間信仰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紮根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民間信仰各種各樣複雜的影響。        (5)巫婆、神漢大量湧出,求神趕鬼的人越來越多;看相、算命、測字先生在各大城市的街頭也處處可見;命相風水之類的書籍泛濫,1997年春節僅在北京街頭書刊市場中發現的這類書籍就達222種。城市中(尤其是中小城市)飯店供奉財神也日益常見,市民家庭佔卜求卦也更為平常。
  • 從歷史文化談:基督教文明多元性的起源
    這種觀點把基督教看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它只來自於上帝的啟示,或者說是因為上帝的啟示,基督教才成為人類文明的締造者。這種觀點,在宣教士來中國宣教的時候,最為火熱,可以說是宣教士製造了這個神話。當然這種觀點有其特定的背景。一個是出於宣教的需要。當時宣教士面對的中國是個落後的國家,我們在科技、交通,甚至生活上都與歐美有著巨大的距離。
  • 中華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我們選擇誰?
    小編最近在瀏覽百家號的時候,發現有些文章說儒家思想是禍害中國的根源,言下之意就是西方的思想是人類先進的文化。那面對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誰符合當今中國人的價值觀呢?接下來小編就從兩種不同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來分析下,同時也歡迎各位朋友探討。
  • 中國高校基督教研究意義深遠
    1979年以後內地學者們開始了對基督教比較全面的研究。現在中國基督教研究的熱點包括:基督教歷史、基督教神學思想、中國基督教歷史、教案研究,以及中國教會教育、基督教文化、基督教現狀等問題。大學的基督教研究機構和個人在這些問題上均取得了大量成果。
  • 禮儀之爭的實質是西方基督文化對中國儒家文化的爭奪
    16世紀到18世紀基督教在中國的第三次傳播過程中,歐洲教廷總是想法設法,用基督教的強勢教義思維,來改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達到中華文化順從基督教文化的目的,從而展開了西方基督教文明與我中華文明強烈的碰撞與對抗的禮儀之爭!
  • 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行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
    2020年6月18日至19日,來自全川教會的30位宣講團同工齊聚成都,參加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辦的四川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本次培訓班邀請中國基督教宣講團成員袁世國牧師、龍尚勇牧師進行主題授課。四川省基督教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副會長兼總幹事張健牧師主持開班典禮,並傳達學習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徐曉鴻牧師發表的《中國基督教抗擊疫情的工作和啟示》。
  • 浙江基督教主恩堂團契小組開展溫州基督教尋根之旅
    基督教新教於1867年傳入溫州,2017年正值150周年,溫州教會被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為了解溫州教會的歷史,2017年6月9日,主恩堂團契小組共40多位組長開始了溫州基督教尋根之旅。通過趙姊妹詳細的講解,使我們對基督教在溫州的紮根與發展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對當年這些來中國傳教的宣教士們更是深感敬佩!(基督教龍港主恩堂微信公眾號:jdjlgzet)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答案:在歐洲歷史上,基督教普及,教皇接受百姓乃至國王的信仰。雖然教皇一般不插手世俗社會的事務,但作為王權和教權兩大權力中心,國王和教皇往往是一起協商,共同管理歐洲的。直到21世紀的今天,教皇仍然存在,但是他實際管理的地方只有位於義大利境內的「國中國」梵蒂岡了。
  • 宗教改革與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
    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就是這場天主教宗教改革的一個結果。  自1583年利瑪竇入華傳教開始,基督教在中國200多年的傳播,引發了中西宗教文化深層次的交流、融合與創新。以往的一些學者在談論這段歷史時,往往把利瑪竇等傳教士的傳教活動,理解為一種「適應」的活動。
  • 基督教與中國近代西醫教育
    從此,傳教士大批湧入中國。他們除了從事宗教活動外,還在「西學東漸」的文化交流中起到橋梁的作用。行醫與辦學是早期來華傳教士使用的兩種十分有效的傳教手段。西醫得以經傳教士之手傳播至中國,同時,西醫教育也隨著教會醫院的增多和西醫醫生需求量的加大而逐漸興起。其中,由各差會派遣的「醫藥傳教士」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身兼「牧師」和「醫生」雙重身份。行跡所至,施醫濟藥,興辦醫院和學校,從此,開了西醫教育的先河。
  • 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的?
    很多人想到基督教,就會想到歐美發達國家,覺得中國西化的城市,比如北上廣才應該是基督徒多的地方,怎麼會是河南河北的農村呢?查閱了資料,震驚的是,基督教在中國北方農村,尤其是華北的農村十分興盛,尤其是河南和河北、陝西的山村,甚至有的村子裡面有5-10個基督教堂,每一個村都有基督徒上百人,這些人大多是農村的老人,甚至是文盲。這真是令人十分震驚但是疑惑的發現,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最保守的中國北方農村的?
  • 段琦: 2008年中國基督教現狀及研究
    會議圍繞著「神學教育與課程設置」、「神學教育與中國教會」、「神學教育與中國文化」、「神學教育與社會責任」等四方面展開,共有36人大會發言和宣讀論文。另外,基督教兩會於11月11~13日舉辦了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十周年紀念大會暨「神學思想建設與講臺信息」研討會。會議除了教界外,還有政界與學界參加。研討會主要圍繞著神學思想建設與成果轉化、和諧社會、社會關懷、傳統文化等四個方面展開。
  • 有著偉大信仰的偉大的人民並不需要基督教文化
    最早新文化運動摧毀了舊文化沒有建設新文化,文化大革命又把我們很多價值體系搞亂了,今天有的學者來講,我並不完全同意中國不是法制社會,好像有了一套法律我們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不是那回事。」「美國發展是因為法制嗎?就是這個人漂亮是因為鼻子漂亮?不對。大家記住美國社會的發展它是基於基督教文化的。
  • 2020「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收官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17日訊 日前,2020「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圓滿收官。本年度第七季「寰行中國」以「華夏蒼穹」為主題,在跨越貴、雲、川三省的行程中,考察團隊遍訪沿途富饒的天文文化遺產,追尋先賢對蒼穹、宇宙的探索脈絡,並見證了今日中國在天文觀測及航天領域的前沿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