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改革聖經的起源

2021-01-07 儒家傳統文化

教改革的一個副作用是對聖經經典及其內容的嚴格審查,馬丁·路德在他的95篇論文中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但是在他將那個致命的釘子推到維滕貝格教堂的門後不久,很明顯聖經經典的確切內容需要得到解決,路德越來越多地聲稱基督教教義應該依賴於聖經的權威。

如果對哪些書可以賦予「聖經權威」存在分歧,那麼這個命題就會變得有些困難,存在分歧並且預先在一千年或更長時間內存在分歧。幾乎總是,十六世紀的爭論者在四世紀左右向基督徒作者指出了關於聖經內容的權威性陳述。

但是,四世紀的基督徒自己也不同意哪些書籍構成了上帝真實的啟示,特別是關於十六世紀最有爭議的書籍,所謂的舊約的deuterocanonical書籍,第四世紀可能沒有提供有保障的指導,因為即使是那些古代名人,聖傑羅姆和聖奧古斯丁,也特別不同意這些書的地位。

這些deuterocanonical書籍 - 在1566年他們將被錫耶納的西斯圖斯稱為,基本上是聖經的那些部分,構成羅馬天主教聖經的一部分,但不是新教聖經,在這個意義上,有七個deuterocanonical書:Tobit,Judith,所羅門的智慧,Sirach的智慧,Baruch和1-2 Maccabees,還有兩本書有deuterocanonical丹尼爾和以斯帖。

在十六世紀,尚不清楚這些書是否屬於聖經,不同的神學家和教會當局在這個問題上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從來沒有一個理事會解決整個教會的問題,雖然這些書出現在聖經手稿和印刷的聖經中,但在拉丁教會中質疑它們的地位並不罕見,例如,本世紀早期的一個偉大的出版企業是Complutensian Polyglot,這是一本在西班牙小鎮阿爾卡拉以多種語言印刷的聖經。

在羅馬天主教紅衣主教JiménezdeCisneros的監督下製作,並於1520年獲得教皇利奧X的出版許可。雖然這本聖經包含了deuterocanonical書籍,紅衣主教Jiménez 在序言中解釋說他們「是書籍」在教會之外,教會為了人民的教化而獲得的更多,而不是對教會教條的權威性確認。

馬丁·路德於1519年在萊比錫對路德拒絕的各種天主教教義進行辯論時,路德可能並不認為他因爭論馬加比的正統性而引發爭議,因為與羅馬完全交往的天主教紅衣主教正在做同樣的事情,當時。只有在1546年特倫特委員會宣布所有的deuterocanonical書籍完全規範之後,這種立場才成為羅馬天主教徒所不能接受的立場,這使得許多新教徒對他們拒絕這些書籍更加強烈,但早期的新教徒的立場重視這些書籍以供基督教教化,當路德將他們翻譯成他整本聖經的德語翻譯的一部分時,他聽起來很像紅衣主教Jiménez將其描述為「不屬於聖經而又有用且易於閱讀的書籍」。

聖經的起源在共同時代之前延伸了很長時間,但公元四世紀是聖經的重要時期,可以說,聖經是在公元四世紀發明的,因為所有經文都可以,並且被包含在一個單一的封面中,而不是包括在內的小抄本或捲軸中,只有幾本聖經書籍。這也是一些基督徒有興趣澄清哪些書被視為上帝的啟示,哪些書沒有。他們編寫了聖經書籍清單,這些清單彼此非常相似,但它們在重要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聖經經典列表通常(並非總是)完全同意新約的書。在東方,新約在列表中通常非常相似,儘管啟示錄長期存在爭議。但是,東西方舊約的deuterocanonical書的地位證明是具有挑戰性的,在第四世紀列出了這些數字的東西組成的亞歷山大/凱撒利亞的淵源,亞他那修,耶路撒冷的西裡爾和格雷戈裡的nazianzusomitted幾乎所有的人,卻發現在西方一個溫暖的歡迎這些書。

在這裡,我們分別來到早期拉丁教會的傑羅姆和奧古斯丁,他們是最偉大的聖經學者和最偉大的神學家,在四世紀的最後十年中,這兩位教士在幾年之內組成了舊約書籍的清單,至於deuterocanonical書,奧古斯丁甚至沒有在他的經典討論中提到這個問題,他悄悄地將所有這些書都列在聖經的各個部分。

拉丁文Vulgate的主要翻譯傑羅姆採取了相反的道路。他不僅從他的聖經經典中排除了deuterocanonical書籍,而且他在這個問題上遠非沉默,在他關於此事的最著名的陳述中,他對塞繆爾和列王傑羅姆書的翻譯的序言列出了舊約的所有書籍(他曾經做過的)猶太聖經的順序,因此沒有deuterocanonical書,然後他提出了這個問題,聲稱我們稱之為deuterocanonical的書實際上是「偽經」,應該被排除在聖經之外。

就像新教徒和他們的天主教徒的對手一樣,傑羅姆和奧古斯丁都沒有想出一個關於聖經經典的新教導,他們都在傳遞他們所接受的基督教傳統,奧古斯丁是對的,對於許多基督徒來說,特別是在西方,這些deuterocanonical書籍作為聖經發揮作用,並在四世紀末之前的幾十年中出現在經典名單中。傑羅姆是對的,對於許多基督徒來說,特別是在東方和那些受東方影響的拉丁語的人,這些deuterocanonical書籍並沒有被認為與聖經的其他書籍相提並論,因此在許多聖經經典名單中被省略了。

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今天有不同的聖經,因為十六世紀的爭執,當時對方各自聲稱早期教會支持他們自己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宗教改革是失誤嗎? 第三部:宗教改革是「失誤」嗎?
    文化、政治、經濟與宗教之間的所有隔牆都被推倒了。雖然過去的天主教、改正教、基督教及其它宗教之間劃分著明顯的界線,而現今卻實現了新的聯合。在信仰上彼此妥協的時代趨勢,向我們發出了一個嚴肅的提問:「宗教改革是失誤的嗎?」這真是失誤的嗎?16世紀興起了震撼世界的偉大宗教改革運動的改革者們,反抗了那兩千年來擁有信徒人數最多的羅馬教會,是否過激之舉?
  • 德國史:翻譯聖經,是路德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德國史:翻譯聖經,是路德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歡迎來到百家號曉騫談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關於路德的歷史,據小編所知,從1521年5月4日到1522年3月1日,路德化名「容克·耶爾格」,儲須留髮,隱居瓦特堡。
  • 宗教改革與你_2020 宗教改革紀念日_下
    第三方面,我們若願意獻身、再獻身的話,唯獨聖經這個改革宗和宗教改革的口號呢,就告訴我們委身於基督的人呢,就是要委身終身的、系統的研究聖經。
  • 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今天咱們要了解一下宗教改革給德國以及世界帶來了哪些變化。1517年,德國爆發了一場改革運動。在此次改革後,馬丁路德突破了天主教會的傳統界限,為近代的歐洲宗教發展確立了新的模式。對德國和歐洲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 【 知古鑑今】宗教改革運動 從東羅馬帝國亡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以上所述中世紀晚期的教會亂象與種種改革的嘗試,成為孕育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土壤。對教皇教會的不滿,普遍存在社會各階層中。率先在德國起義,引發「抗議宗Protestant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
    這次講座的題目是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一、宗教改革是復興運動首先,我們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宗教改革是什麼?Protestant Reformation,從天主教改教成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這個運動,宗教改革是什麼呢?    第一,宗教改革是一場的復興運動。什麼是復興?復興不是有大講員拼命地講,下面流淚決志。
  • 瞿旭彤 | 為什麼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日專題】
    從德語史學界晚近的研究現狀來看,關於宗教改革研究的主流研究範式正在從強調「斷裂」轉向強調「延續」,即從強調中世紀與宗教改革之間的斷裂,轉而強調中世紀(特別是晚期)與宗教改革之間的延續。比如,對地方語言聖經和講道的興趣,對懺悔和稱義問題的關心,對靈修文字作品的重視,等等。「若是沒有15世紀晚期宗教的、心智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前提,宗教改革的一些實質方面和現象形式,是無法理解的。」另一方面,他仍然堅持強調宗教改革與中世紀的斷裂性以及與現代的連續性,認為宗教改革不僅僅是屬於中世紀晚期的一場改革(Reform),而且是通往現代的、處於早期現代的重要歷史轉折階段。
  • 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新書《不滅的火焰:宗教改革簡史》即將上市!
    我想要把它寫成適合入睡前閱讀的故事書,任何人都可以不費腦子隨便拿起來享受一番,可在享受中他還是可以領會宗教改革的關鍵主題:稱義、聖經的至高地位、如何改革教會等等。基本說來,這本書是寫給每一位基督徒的。我自己看,覺得他寫得非常簡明生動,確實是在講故事,把整個宗教改革梳理得很清楚。這本書篇幅不長,英文原文才不到200頁,就像一部宗教改革簡史。所以我就確定了選了這本書,作為宗教改革的入門書。——遊冠輝
  • 都鐸王朝:宗教、內政改革,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英王的改革在當時得到了很多人支持,威廉·法利在《宗教改革的新星》中指出:「英國宗教改革先驅威克裡夫認為『英國應從本國利益出發,而不是為教皇利益考慮。』」自諾曼徵服以來,由於諾曼王室來自於法國,所以法語熱一時間風靡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由於教皇成為各個君主國合法性的主要來源,所以系出羅馬一脈的宗教在英國十分受歡迎,這就使英格蘭長期使用拉丁語,《聖經》也是拉丁語書寫,英語則無足輕重。
  • 亨利八世與宗教改革(上)
    有趣的是,16世紀的英國也發生了一場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的改革運動,成為歐洲宗教改革的序曲。當時,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新教派脫離天主教,成為繼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高潮之後,又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倘若說文藝復興徹底撼動了歐洲封建君權的統治基石,那麼宗教改革無疑震撼了神權統治基礎。
  • 宗教改革(01)引言
    預備16世紀的歐洲正處於一場巨大的變革之中,對於基督徒來說最熟悉的就是由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了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目錄
    這次講座的題目是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一、宗教改革是復興運動首先,我們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宗教改革是什麼?Protestant Reformation,從天主教改教成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這個運動,宗教改革是什麼呢?    第一,宗教改革是一場的復興運動。什麼是復興?復興不是有大講員拼命地講,下面流淚決志。
  • 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教育
    歐洲社會自從文藝復興之後,世俗文化教育力量的興起,導致了自羅馬帝國時代天主教會制度的腐朽和落後越來越為人所知,在多方面的歷史背景之下,歐洲基督教自16世紀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再加上中世紀末期歐洲黑死病的蔓延,給整個歐洲社會階層都帶來了巨大的動蕩,天主教會古老守舊的制度已經根本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因此宗教改革就成為了必然。歐洲基督教的教育改革首先是馬丁路德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
  • 試論德國宗教改革的背景、過程和意義
    導讀:發生在15世紀的德國宗教改革,其背景是當時德國社會矛盾尖銳,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核心人物,德國宗教改革對中世紀歐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德國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前德國各種矛盾交織。二、宗教改革的內容(一)宗教改革的爆發1517年《關於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到維登堡的教堂門口為標誌。此後路德先後發表《論善功》、《羅馬教皇權》、《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教會被囚於巴比倫》和《基督教徒的自由》等五篇重要文章,系統闡述自己宗教思想。(二)主要教義第一因信稱義。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
  • 宗教改革日:五位鮮為人知的新教領袖
    譯註:宗教改革日就是每年的10月31日,以紀念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今天德國的威登堡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在德國,宗教改革日之前只在東部數州為法定節假日。到了2017年,為了紀念宗教改革500年,宗教改革日已經成為整個德國的法定節假日。
  • 宗教改革為什麼是一場偉大的誤解?
    導言:這一講再來聊一下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當中人的地位相對於其他受造物被抬到很高,宗教改革是對文藝復興的一個反向精神運動,人的地位相對於神又被貶到很低。但宗教改革又內在地吸收了文藝復興的很多東西,人的地位雖然低,卻並不像中世紀那樣一無是處,而是有著另外一種高貴的東西在內;而宗教改革的過程之所以展開,又是因為馬丁·路德對於天主教會的一個巨大誤解。
  • 宗教人文主義丨新神秘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何能夠促使宗教改革進行?
    宗教改革最早出現在德意志因為它有著較深的社會基礎。黑死病後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局勢分裂充分體現在德意志的人文思想中。人文思想首先出現在大學中,培育了大量人文主義思想者,他們大多出生於市民階層,能夠體會到社會最潛移默化的變化,馬丁·路德就是宗教改革的代表。
  • 宗教改革500年之後
    宗教改革500年之後胡志偉牧師 學者菲利絲蒂科(Phyllis Tickle)於The Great Emergence: How Christianity is Changing and Why一書,回顧歷史,她理解「建制化基督宗教
  • 約翰·胡斯對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與威克利夫的同名著作完全一致,實際上可說只是後者的翻版」②(p208)胡斯「作為來自于波希米亞的宗教改革家,其思想與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頗為相似。」③(p168)胡斯正是「站在他的捷克先輩們所準備的基礎上,而且利用了英國宗教改革家約翰·威克利夫的學說」④(P81)。由此可見,胡斯的宗教改革思想深受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的影響。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為什麼能夠影響遠在捷克的胡斯呢?
  • 陳浩武: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下)
    這個時期,馬丁·路德的重大貢獻,就是將《聖經》譯成德文,讓德國人可以直接閱讀德文版的《聖經》,直接與上帝交流,他把德語從蠻族語言變成了高雅的語言,為德意志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6.宗教改革的影響和意義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對德國、對歐洲乃至對世界文明的進程,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