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社會自從文藝復興之後,世俗文化教育力量的興起,導致了自羅馬帝國時代天主教會制度的腐朽和落後越來越為人所知,在多方面的歷史背景之下,歐洲基督教自16世紀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
從政治上說,歐洲城市階層逐漸開始發展成長為民族主義觀念的崛起,要求建立統一的國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在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也要打破天主教神學的精神束縛。在文化上,文藝復興長刀的個人自由、平等、欲望、人性至上也對天主教會的理論提出挑戰。
再加上中世紀末期歐洲黑死病的蔓延,給整個歐洲社會階層都帶來了巨大的動蕩,天主教會古老守舊的制度已經根本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因此宗教改革就成為了必然。
歐洲基督教的教育改革首先是馬丁路德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他的理念包括普及義務教育和目的,提出了國家在普及義務教育中的責任,要求建立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國家學校教育新體系。
在教育的內容上,馬丁路德除了進行《聖經》的基本教育之外,還吸收了人文主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添加了歷史、音樂、體育等科目,還廢除了體罰,對於兒童教育提出了更加新穎的以其興趣和目的為導向的學習理論。
馬丁路德之後比較聞名的宗教改革領袖是加爾文,他所創立的教育思想體系更為重視個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他強調天職觀念,強調教育對於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義。
加爾文提出了普及免費的教育主張,並進行了教育實踐,創辦了免費學校。他講宗教科目與人文科目結合起來,而且學習古典文科中學的管理模式,創立了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以及日內瓦學員,影響了西方世界的高等教育發展。
歐洲的宗教改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在歐洲各個不同的國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日內瓦,廢除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長老制,簡化宗教儀式,取締演戲和賭博,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改組城市議會,鼓勵經商致富,令宗教變得更容易被人接受。
在英格蘭,亨利八世拒絕了羅馬皇帝的統治,通過了《最高治權法案》,宣布創立英國國教「聖公會」,將教會的世紀統治者由羅馬教皇改為英國國王,在宗教治理方面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