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教育

2020-12-15 米樂徐老師

歐洲社會自從文藝復興之後,世俗文化教育力量的興起,導致了自羅馬帝國時代天主教會制度的腐朽和落後越來越為人所知,在多方面的歷史背景之下,歐洲基督教自16世紀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

從政治上說,歐洲城市階層逐漸開始發展成長為民族主義觀念的崛起,要求建立統一的國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在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也要打破天主教神學的精神束縛。在文化上,文藝復興長刀的個人自由、平等、欲望、人性至上也對天主教會的理論提出挑戰。

再加上中世紀末期歐洲黑死病的蔓延,給整個歐洲社會階層都帶來了巨大的動蕩,天主教會古老守舊的制度已經根本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因此宗教改革就成為了必然。

歐洲基督教的教育改革首先是馬丁路德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他的理念包括普及義務教育和目的,提出了國家在普及義務教育中的責任,要求建立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國家學校教育新體系。

在教育的內容上,馬丁路德除了進行《聖經》的基本教育之外,還吸收了人文主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添加了歷史、音樂、體育等科目,還廢除了體罰,對於兒童教育提出了更加新穎的以其興趣和目的為導向的學習理論。

馬丁路德之後比較聞名的宗教改革領袖是加爾文,他所創立的教育思想體系更為重視個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他強調天職觀念,強調教育對於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義。

加爾文提出了普及免費的教育主張,並進行了教育實踐,創辦了免費學校。他講宗教科目與人文科目結合起來,而且學習古典文科中學的管理模式,創立了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以及日內瓦學員,影響了西方世界的高等教育發展。

歐洲的宗教改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在歐洲各個不同的國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日內瓦,廢除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長老制,簡化宗教儀式,取締演戲和賭博,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改組城市議會,鼓勵經商致富,令宗教變得更容易被人接受。

在英格蘭,亨利八世拒絕了羅馬皇帝的統治,通過了《最高治權法案》,宣布創立英國國教「聖公會」,將教會的世紀統治者由羅馬教皇改為英國國王,在宗教治理方面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

相關焦點

  • 2021三明教招教育學知識: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這個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也是一個重要考點。主要是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一)人文主義教育文藝復興運動所倡導的新文化被稱為人文主義文化。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代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不同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所共有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歌頌讚揚人的價值和尊嚴。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從14世紀到17世紀的大約300年間,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動了一場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口號的反對封建主義和教會神權的思想解放運動,史稱「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創造了歐洲繼古希臘、羅馬文化繁榮之後的第二個文化高峰,推動了教育領域內的深刻變革。
  •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教育體系
    文藝復興時期,是指歐洲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末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時期。這個時間段的歐洲經過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代表著封建領主和舊貴族階級的封建制度逐漸衰落,而以新城市公民階層代表的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 金色硬核 | 從歐洲宗教改革看比特幣(上)
    如果要在當代世界和古代世界之間找一個分界點,很多歷史學家想必都會選擇宗教改革。16世紀發生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最終完成了政教分離,人們從黑暗的宗教統治中走出來,現代科學才得以誕生。這想必也是東方和西方徹底分野的地方。宗教改革和比特幣有什麼關係?宗教改革的目的是把宗教和國家分離開,比特幣的目的是把貨幣從國家分開,這這方面是有一致性的。除了目的的一致,其實在發生動力學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 高中歷史教案: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誘思導學   ●目標誘導   學習本課時,應掌握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解決好如下問題:
  • 歐洲中世紀的伯格音運動:一場以婦女為主題的宗教改革運動
    引言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宗教改革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宗教改革運動中,「伯格音運動」就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伯格音運動興起於13世紀,一般來說,人們認為1215年是伯格音運動的初始年,但實際上,伯格音運動真正的時間應該更早。
  •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生活:宗教改革與資產階級的興起
    教會的宗教教育是不存在的,它的虔誠是無意識的、外在的,它的道德是不足的。宗教改革的光榮發生就是從企圖以暴力來醫治這種令人悲傷的狀態。 不,我要重複一千遍,決非如此!我沒有時間來詳細論證這個觀點是多麼錯誤和荒謬。我沒有時間逐一論述宗教改革主要人物的心理傳記,以便向你們表明他們的思想體系與「腐化」這個概念是多麼格格不入。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前言中世紀往往被後世稱為黑暗時期,在天主教的統治之下,人們的思想和自由被牢牢束縛。於是在此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就開始了。宗教改革開始於16世紀的歐洲,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對封建壓迫的政治和思想解放運動。它打破了天主教的政教體系,將天主教從政治當中分離了出來,以期建立民族教會。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考綱要求:(星標重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1)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2) 啟蒙運動複習表述: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這一時期,基督教和教會起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羅馬教廷的危機、福音運動和《聖經》主義、僧侶的宗教改革和農民、市民、貴族、國王的宗教改革。一是神學方面的問題:如什麼是基督教的新基礎,教會的權威如何回歸"純粹的上帝之言"。二是教會的組織問題:物質的、世俗化了的教會如何向精神的、不可見的教會過渡。
  • 自從歐洲宗教改革後,出現了基督新教的六大教派是哪六派?
    (1)路德宗 (Lutheran Church) 又稱信義宗,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對以馬丁 ·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 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 「 因信稱義 」 , 《聖經》的權威高於教皇;信徒憑《聖經》直接與上 帝交通, 不必通過教會神職人員作中介; 不服從羅馬教皇管轄; 教會的組織形式可因地制宜。
  • 美國人的使命觀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
    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如火如荼,各種新教派隨之興起 ,如路德教、加爾文教、聖 公會、浸禮派等。從16世紀開始,英國雖進行了宗教改革,但由於主張改革舊制清教徒在多方面與英國王室發生衝突,日益引起王室的不滿,從而遭到王室的殘酷迫害。因此,大批清教徒背井離鄉, 逃避厄運。
  • 宗教人文主義丨新神秘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何能夠促使宗教改革進行?
    宗教改革最早出現在德意志因為它有著較深的社會基礎。黑死病後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局勢分裂充分體現在德意志的人文思想中。人文思想首先出現在大學中,培育了大量人文主義思想者,他們大多出生於市民階層,能夠體會到社會最潛移默化的變化,馬丁·路德就是宗教改革的代表。
  • 1546年2月28日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路德逝世
    1546年2月28日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路德逝世 2014-03-14 18:02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宗教改革是失誤嗎? 第三部:宗教改革是「失誤」嗎?
    文化、政治、經濟與宗教之間的所有隔牆都被推倒了。雖然過去的天主教、改正教、基督教及其它宗教之間劃分著明顯的界線,而現今卻實現了新的聯合。在信仰上彼此妥協的時代趨勢,向我們發出了一個嚴肅的提問:「宗教改革是失誤的嗎?」這真是失誤的嗎?16世紀興起了震撼世界的偉大宗教改革運動的改革者們,反抗了那兩千年來擁有信徒人數最多的羅馬教會,是否過激之舉?
  • 亨利八世與宗教改革(上)
    有趣的是,16世紀的英國也發生了一場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的改革運動,成為歐洲宗教改革的序曲。當時,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新教派脫離天主教,成為繼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高潮之後,又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倘若說文藝復興徹底撼動了歐洲封建君權的統治基石,那麼宗教改革無疑震撼了神權統治基礎。
  • 瞿旭彤 | 為什麼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日專題】
    從德語史學界晚近的研究現狀來看,關於宗教改革研究的主流研究範式正在從強調「斷裂」轉向強調「延續」,即從強調中世紀與宗教改革之間的斷裂,轉而強調中世紀(特別是晚期)與宗教改革之間的延續。正是出於對這種奴役狀態與奇蹟信仰的批判性回應,路德引發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宗教改革,由此開始走出中世紀的黑暗與腐敗,並且醞釀和推動了現代之光明的開啟。德國4月發行歐洲宗教改革500周年郵票對於黑格爾這樣的觀點,當時的很多新教學者深表贊同。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_01 宗教改革的背景
    這次講座的題目是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一、宗教改革是復興運動首先,我們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宗教改革是什麼?Protestant Reformation,從天主教改教成為基督新教(Protestant)這個運動,宗教改革是什麼呢?    第一,宗教改革是一場的復興運動。什麼是復興?復興不是有大講員拼命地講,下面流淚決志。
  • 宗教改革與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
    談及「宗教改革」,人們一般認為是馬丁·路德為反對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而引發的一場圍繞歐洲教會的道德、神學和體制展開的宗教改革運動。事實上,宗教改革不僅包括德國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英國宗教改革、再洗禮派的宗教改革,還包括天主教改革。其中,「天主教改革」是天主教為了回應新教改革所進行的一場革新運動,它推動了天主教向海外的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