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歐洲宗教改革後,出現了基督新教的六大教派是哪六派?

2021-01-07 醉千殤

(1)路德宗 (Lutheran Church) 又稱信義宗,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對以馬丁 ·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 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 「 因信稱義 」 , 《聖經》的權威高於教皇;信徒憑《聖經》直接與上 帝交通, 不必通過教會神職人員作中介; 不服從羅馬教皇管轄; 教會的組織形式可因地制宜。 路德宗於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出現於德國,後來主要傳布於德國北部和北歐各國。 18世紀隨著德國移民傳入美國。在基督教近代傳教運動中,路德宗也傳到亞、非、拉地區。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2)加爾文宗(Calvinists )又稱長老宗、歸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加爾文的宗 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信徒因信仰而得救; 《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源泉;相 信上帝預定論,即人得救全憑上帝的預定,自己無能為力;基督只為 「 選民 」 而死;不相信聖 餐中的餅酒是耶穌的肉體和血,反對嬰兒受洗;屏棄祭臺、聖像、祭禮;主張由教徒推選長 老和牧師共同治理教會。加爾文宗於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產生於瑞士,後來逐漸傳布 到荷蘭、法國、英國、東南歐國家和北美等地。在基督教傳教運動的過程中,它又傳入亞、 非、拉地區。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3)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 )亦稱聖公宗,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產生於英國,是 新教主要宗派之一。 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使國會通過法案規定英國教會不受羅馬教廷管 轄,國王為教會最高首腦,聖公會為英國國教。它自稱與公教、正教同為古老教會,保有使 徒親自傳下來的主教制度和正統教義; 支持宗教改革; 在禮儀萬面承襲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傳 統, 但也受到加爾文宗等教會很大影響。 在英國殖民擴張活動過程中, 安立甘宗逐步傳到北 美、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國。 19世紀後,安立甘宗傳入中國。 1949年以前,它一直是中 國基督教(新教)的重要宗派。

(4)衛斯理宗(Wesleyans )又稱 「 循道宗 」,是以該宗創始人英國約翰 ·衛斯理宗教思想為 依據的各教會統稱。該宗於 18世紀產生於英國。它提倡遵循各種道德規範;認為傳統傳教 活動不足以應付現存社會問題, 主張改良社會, 著重在下層群眾中開展傳教活動; 宣傳內心 的平安喜悅即幸福。衛斯理宗主要分布於英、美、加拿大等國。鴉片戰爭後,它傳入中國, 稱美以美會或監理會。 1940年,中國的衛斯理宗各派系聯合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

(5)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ts )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 16世紀後期產生於英國。公理 即 「 公眾治理 」 之意,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由教徒公眾治理,以民主方式推選牧師;不贊成 設立統一管理機構, 只設聯誼性機構; 各教堂體制與禮儀由該堂信徒自已決定。 獨立教會由 教徒群眾管理。公理宗一般堅持《聖經》是信仰的權威,強調個人信仰自由。它於 17世紀 隨著英國移民傳入北美,在英語國家影響較大。 19世紀初傳入中國。

(6)浸禮宗(Baptists )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於 17世紀初產生於英國和流亡於荷蘭的英 國人當中。 它反對給嬰兒施行洗禮, 認為受洗者必須達到能夠理解受洗意義的成年期才能領 受洗禮,並主張受洗者必須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徵受死埋葬而重生;強調各教堂獨立自主, 不受政府或其他教會幹預。 浸禮宗在英國和美國的影響較大。 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從美國 南方傳來中國的教會稱作 「 浸信會 」 。

相關焦點

  • 基督新教
  •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區別(完整版)
    以下只分述初期基督新教在16世紀從天主教分枝後的同與異:二至七項 有了眾多的共同點各宗教都在努力實現同歸一牧同屬一棧的理想。基督新教為了促進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設立了「普世基督新教協會」;天主教召開梵二大公會議,除了革新整體教會,並以大公主義法令,從彼此的共同點交談,合作促進所有基督徒合一;梵二後,也設立基督徒合一秘書處,積極推動與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訪交流、共同祈禱。
  • 為何說它是新教教派?與新教又有何不同?
    但是,隨著歷史的推進,歐洲人民的意識覺醒,隨著文藝復興的興起,歐洲人很快就對教會黑暗的壓迫感到不滿,這時候,有些人站了出來,呼籲進行宗教改革,當時,傳統的天主教和東正教都出現了相應的新教派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其實是對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的統稱。公元7世紀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影響東正教勢力被趕出了巴勒斯坦一帶,聖城耶路撒冷也被穆斯林佔領,1096年-1291年,公教為奪回耶路撒冷進行了8次宗教戰爭(即十字軍東徵)。
  •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區別(最完整版,請耐心閱讀)
    以下只分述初期基督新教在16世紀從天主教分枝後的同與異:二至七項 有了眾多的共同點各宗教都在努力實現同歸一牧同屬一棧的理想。基督新教為了促進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設立了「普世基督新教協會」;天主教召開梵二大公會議,除了革新整體教會,並以大公主義法令,從彼此的共同點交談,合作促進所有基督徒合一;梵二後,也設立基督徒合一秘書處,積極推動與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訪交流、共同祈禱。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這些基督教教派到底有什麼差別?
    但是基督教內部其實也是教派臨立,在現代社會至少還可以被分成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東方正教會等幾個大類,而這些教派的形成,其實也跟基督教歷史上幾次大分裂密切相關,那麼當時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教派的分裂?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點又是什麼呢?
  • 宗教改革日:五位鮮為人知的新教領袖
    譯註:宗教改革日就是每年的10月31日,以紀念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今天德國的威登堡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在德國,宗教改革日之前只在東部數州為法定節假日。到了2017年,為了紀念宗教改革500年,宗教改革日已經成為整個德國的法定節假日。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究竟啥區別
    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學家馬丁.路德發表《95條論綱》,要求廉儉化教會,回到聖經,由此引發宗教改革風暴,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教會從天主教脫離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大致上確定了下來。
  • 全球通史:宗教改革運動,成為新教改革的主要動力
    百家原創作者:阿嫻觀歷史馬丁·路德在德國掀起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出現了路德派新教法國人約翰·加爾文同樣也掀起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無獨有偶,起構成為新教改革的主要動力。立了加文教的基本原則。大致在1528,3年間,他經歷了一次「突然的皈依」,對新教有深的領悟。加爾文自己也認為,這次突然的皈依使他的心靈變得溫順。時期正是他擺脫自己父親的束縛,思想變得活躍的時期。接納了新教的思想後,加爾文對法國天主教會的弊端大加批評,同時堅定地認為,並不利於新教的發展。這一時期,法國的國王弗朗西斯一世感覺到新教的威脅,聯合巴黎高等法院等機構聯合搜捕異教徒,加爾文的思想尤其被定為異端。
  •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傻傻分不清?
    世界基督徒人口百分比(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資料)▼基督宗教屬於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全球擁有信徒最多的超級宗教。「基督」一詞含義是「救世主」,指的就是耶穌。基督宗教分布廣泛,有著眾多的派別。主要分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中國將新教直接譯為基督教)。其中,新教因反抗天主教而產生,兩者差別巨大。
  • 美國人的使命觀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
    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如火如荼,各種新教派隨之興起 ,如路德教、加爾文教、聖 公會、浸禮派等。從16世紀開始,英國雖進行了宗教改革,但由於主張改革舊制清教徒在多方面與英國王室發生衝突,日益引起王室的不滿,從而遭到王室的殘酷迫害。因此,大批清教徒背井離鄉, 逃避厄運。
  • 宗教改革後的德國教育如何會從傳統教會壟斷轉變為現代科學研究?
    新教大學很快適應了當時局勢率先進行了現代教育的改革,而教派限制的放鬆則最早出現在傳統的天主教大學中,直到20世紀初教派限制被完全取消,但在新教大學中始終規定不得聘請天主教教授。受到虔敬派與啟蒙思想的影響,貴族開始在教育中實行統一管理,把大學從教派中脫離,至1789年,德國建立19所新教大學。哈勒大學是德國第一所改革派大學,這裡路德派與虔敬派和諧共處,是學術自由的起源之地。虔敬派關注精神培養和社區慈善,要求教徒通過奉獻愛心彌合宗教上的分歧。
  • 宗教改革500周年︱瑞士是如何成為新教高地的
    當被指責為「路德分子」,他強調「不是從路德,而是從聖經懂得基督的教旨的」。茨溫利步步為營,真正的行動始於1522年3月9日,即四旬齋的首個周日。在他的見證下,一些支持者在印刷商弗羅紹爾的家中象徵性地吃了幾片香腸。此舉直接挑戰了宗教戒律,被認為是瑞士宗教改革的起點。蘇黎世議會宣布調查,但茨溫利成功地做了辯護,並發表《始言與終言》,主張《聖經》為唯一權威。
  • 基督教會的分裂:從此天主教和新教同時存在的歐洲國家中
    這個教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很多教會頭領越來越關注金錢、奢侈和權勢,而不再是耶穌基督的學說和人的靈魂。教廷也需要大量錢財供日益奢侈的生活開銷,當教皇利奧於十六世紀初要修建一座世界還從未見過的大教堂時,就必須開闢新的財政來源。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狡猾的計劃:「贖罪券交易」。教皇派出傳教士去告訴人們,只要花錢購買「贖罪券」,一切罪孽就可以得到寬恕,不再受煉獄之火的煎熬。
  • 基督新教應該向天主教學習什麼?
    雖然梵二後的神學家更喜歡用「同心圓」來形容教會的管理結構,但有些人覺得這不過是金字塔結構的俯瞰。一些人相當反感教會的「集權制」:無論禮儀或倫理生活、解經或神學,都要服從教會最高權威的指示。這種對自由的限制似乎是制約教會發展的原因,而基督新教傳道最速度的原因是自由。 基督新教的每位信徒都可以自由的、用各種方法去宣講自己理解的信仰。
  • 基督新教應該向天主教學習什麼
    雖然梵二後的神學家更喜歡用「同心圓」來形容教會的管理結構,但有些人覺得這不過是金字塔結構的俯瞰。一些人相當反感教會的「集權制」:無論禮儀或倫理生活、解經或神學,都要服從教會最高權威的指示。這種對自由的限制似乎是制約教會發展的原因,而基督新教傳道最速度的原因是自由。 基督新教的每位信徒都可以自由的、用各種方法去宣講自己理解的信仰。
  • 高中歷史教案: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誘思導學   ●目標誘導   學習本課時,應掌握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解決好如下問題: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你能分得清嗎?
    所以,對於一些影響力較大的主要教派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區分是很有必要的。那麼猶太教和基督教到底有什麼區別?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和它們又是什麼關係?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簡單說,公元前的猶太人都是信奉猶太教的,在耶穌基督誕生之後,基督教才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
  • 概念史視野中的晚清天主教與新教
    正像Catholicus本身有「普遍」之涵義一樣,明末清初的傳教士在使用「天主教」這個名詞時,實際上用它來指稱基督宗教總體。在他們筆下,凡有基督信仰之人,均屬「天主教」。儘管天主教傳教士們來華之際,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已經興起,但出於策略考慮,他們在中文著述裡基本不提「天主教」下的教派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