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會的分裂
公元1500年左右,西歐只有一個基督教會,它的首腦就是羅馬教皇。這個教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很多教會頭領越來越關注金錢、奢侈和權勢,而不再是耶穌基督的學說和人的靈魂。教廷也需要大量錢財供日益奢侈的生活開銷,當教皇利奧於十六世紀初要修建一座世界還從未見過的大教堂時,就必須開闢新的財政來源。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狡猾的計劃:「贖罪券交易」。教皇派出傳教士去告訴人們,只要花錢購買「贖罪券」,一切罪孽就可以得到寬恕,不再受煉獄之火的煎熬。
但這種違反基督教義的交易,卻遭到德國的修士和神學教授馬丁·路德(1483-1546)的堅決反對。1517年10月31日,他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依照聖經的教義指出,推銷贖罪券的傳教士如果不是走上了歧途,那就是有意在說謊。「每一個基督徒,只要對他的罪孽感到悔過和痛苦,他就已經得到了寬恕,不再受懲罰,他所需要的不是贖罪券,而是上帝的慈悲。」他這樣寫道。
很多人都對此感到歡欣鼓舞,終於有人公開指出了天主教教會的弊端,而且是用一種清晰易懂的語言。路德很快就贏得了很多信徒,和他一樣要求對教會進行改革。這當然不會受到教會頭目的歡迎;教皇要求路德「撤回他的錯誤觀點」,否則他將被教會開除。但路德卻毫不動搖。對他來說,聖經中的話比教皇更為重要,他甚至稱教皇為「反基督教徒」。
教皇發出斥責路德的通諭,但被他的信徒在歡呼聲中公開焚毀。教皇的使者當時有這樣的記載:「整個德國都處於動亂之中。十分之九的人在歡呼『路德』,而其他十分之一的人,雖然對路德並不在乎,但至少也在喊『打倒羅馬教廷』。」
為了結束這一場鬥爭,查理五世邀請這個「桀驁不馴的修士」來到烏爾姆斯帝國會議,讓他在世俗和宗教上層人物面前承認錯誤。但路德在這裡卻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不是薩克森大選侯把他保護並隱藏起來,他可能會被當作異教徒燒死。
其他一些公侯也站到了路德一邊,離開了天主教會。很快,兩個陣營就進入了不可調和的境地,1546年在他們之間甚至發生了一場戰爭。最後於1555年達成了「奧古斯堡宗教和約」,路德的教派,即新的「抗羅宗」(現稱新教),作為平等的宗教獲得承認。神聖羅馬帝國各個諸侯都可以自行決定,他的領地實行哪種教派。
宗教改革並沒有局限於德國。在瑞士,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神甫烏爾利希·茨溫利(1484-1531)和生活在日內瓦的法國人約翰·加爾文(1509-1564)都是促進改革的人物。特別是加爾文還創立了與路德學說不同的獨立理論。他主張「上帝預定說」,即人的生活早已註定;「人並不是在同樣的條件下產生的,對某些人是永恆的生命,而對另一些人則是永恆的詛咒,這一切都是事先註定的。」一個人是否被上帝選定,按照加爾文的理論,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已可見:誰要是能夠通過勤奮和節儉擴大了自己的財富,他就獲得了永恆的生命;誰要是做不到這些,他就要下地獄。這就是加爾文主義的核心。他主張信徒應有獲取更多利潤的欲望,在今天已被看做是現代資本主義形成的重要動力。
從瑞士越過幾個南德小國,加爾文的學說也在荷蘭、法國 — 這裡的加爾文信徒稱為「胡格諾派」,以及蘇格蘭和英格蘭得以傳播。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加爾文派自稱為「清教徒」。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移民美國,對美國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天主教會用各種方式試圖制止新教的傳播。1545年召開了一次宗教會議,用了18年的時間,最後在特蘭託制定天主教的新學說和新教會。信仰的原則重新加以定義,並同「因信稱義」學說劃清界限。教皇、主教和神甫的權利和義務都詳細確定下來。他們重新成為上帝的僕人,而不再是爭權貪慾的貴族,他們應該更多關注信徒,特別是關注窮人。天主教會想重新贏得人們的信任,並使自己具有吸引力。1534年由西班牙人依納爵·羅耀拉創立的「耶穌會」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耶穌會成員不把自己關在修道院中,而是深入到普通人中間,作為學校和大學的教師,作為諸侯宮廷的顧問和懺悔神甫,作為傳教士,獲得了很大的影響。天主教改革的時代,也被稱為「反宗教改革」。確實,很快就有很多人重新回到了天主教會。
然而,兩個宗教之間還遠沒有和解。在所有天主教和新教同時存在的歐洲國家中,還一再出現爭鬥。在法國,1572年8月24日的巴託羅繆之夜成了慘劇的頂峰。天主教的狂熱分子在這個夜裡屠殺了大約2萬名胡格諾信徒。但即使在這裡,新教也不可能長期受到壓制。1589年亨利·納瓦拉成為法國的第一個胡格諾國王。他雖然必須皈依天主教信仰,但卻在1598年的「南特敕令」中給予胡格諾教派在國內活動的平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