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會的分裂:從此天主教和新教同時存在的歐洲國家中

2020-12-13 沐雨輕言

基督教會的分裂

公元1500年左右,西歐只有一個基督教會,它的首腦就是羅馬教皇。這個教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很多教會頭領越來越關注金錢、奢侈和權勢,而不再是耶穌基督的學說和人的靈魂。教廷也需要大量錢財供日益奢侈的生活開銷,當教皇利奧於十六世紀初要修建一座世界還從未見過的大教堂時,就必須開闢新的財政來源。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狡猾的計劃:「贖罪券交易」。教皇派出傳教士去告訴人們,只要花錢購買「贖罪券」,一切罪孽就可以得到寬恕,不再受煉獄之火的煎熬。

但這種違反基督教義的交易,卻遭到德國的修士和神學教授馬丁·路德(1483-1546)的堅決反對。1517年10月31日,他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依照聖經的教義指出,推銷贖罪券的傳教士如果不是走上了歧途,那就是有意在說謊。「每一個基督徒,只要對他的罪孽感到悔過和痛苦,他就已經得到了寬恕,不再受懲罰,他所需要的不是贖罪券,而是上帝的慈悲。」他這樣寫道。

很多人都對此感到歡欣鼓舞,終於有人公開指出了天主教教會的弊端,而且是用一種清晰易懂的語言。路德很快就贏得了很多信徒,和他一樣要求對教會進行改革。這當然不會受到教會頭目的歡迎;教皇要求路德「撤回他的錯誤觀點」,否則他將被教會開除。但路德卻毫不動搖。對他來說,聖經中的話比教皇更為重要,他甚至稱教皇為「反基督教徒」。

教皇發出斥責路德的通諭,但被他的信徒在歡呼聲中公開焚毀。教皇的使者當時有這樣的記載:「整個德國都處於動亂之中。十分之九的人在歡呼『路德』,而其他十分之一的人,雖然對路德並不在乎,但至少也在喊『打倒羅馬教廷』。」

為了結束這一場鬥爭,查理五世邀請這個「桀驁不馴的修士」來到烏爾姆斯帝國會議,讓他在世俗和宗教上層人物面前承認錯誤。但路德在這裡卻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不是薩克森大選侯把他保護並隱藏起來,他可能會被當作異教徒燒死。

其他一些公侯也站到了路德一邊,離開了天主教會。很快,兩個陣營就進入了不可調和的境地,1546年在他們之間甚至發生了一場戰爭。最後於1555年達成了「奧古斯堡宗教和約」,路德的教派,即新的「抗羅宗」(現稱新教),作為平等的宗教獲得承認。神聖羅馬帝國各個諸侯都可以自行決定,他的領地實行哪種教派。

宗教改革並沒有局限於德國。在瑞士,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神甫烏爾利希·茨溫利(1484-1531)和生活在日內瓦的法國人約翰·加爾文(1509-1564)都是促進改革的人物。特別是加爾文還創立了與路德學說不同的獨立理論。他主張「上帝預定說」,即人的生活早已註定;「人並不是在同樣的條件下產生的,對某些人是永恆的生命,而對另一些人則是永恆的詛咒,這一切都是事先註定的。」一個人是否被上帝選定,按照加爾文的理論,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已可見:誰要是能夠通過勤奮和節儉擴大了自己的財富,他就獲得了永恆的生命;誰要是做不到這些,他就要下地獄。這就是加爾文主義的核心。他主張信徒應有獲取更多利潤的欲望,在今天已被看做是現代資本主義形成的重要動力。

從瑞士越過幾個南德小國,加爾文的學說也在荷蘭、法國 — 這裡的加爾文信徒稱為「胡格諾派」,以及蘇格蘭和英格蘭得以傳播。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加爾文派自稱為「清教徒」。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移民美國,對美國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天主教會用各種方式試圖制止新教的傳播。1545年召開了一次宗教會議,用了18年的時間,最後在特蘭託制定天主教的新學說和新教會。信仰的原則重新加以定義,並同「因信稱義」學說劃清界限。教皇、主教和神甫的權利和義務都詳細確定下來。他們重新成為上帝的僕人,而不再是爭權貪慾的貴族,他們應該更多關注信徒,特別是關注窮人。天主教會想重新贏得人們的信任,並使自己具有吸引力。1534年由西班牙人依納爵·羅耀拉創立的「耶穌會」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耶穌會成員不把自己關在修道院中,而是深入到普通人中間,作為學校和大學的教師,作為諸侯宮廷的顧問和懺悔神甫,作為傳教士,獲得了很大的影響。天主教改革的時代,也被稱為「反宗教改革」。確實,很快就有很多人重新回到了天主教會。

然而,兩個宗教之間還遠沒有和解。在所有天主教和新教同時存在的歐洲國家中,還一再出現爭鬥。在法國,1572年8月24日的巴託羅繆之夜成了慘劇的頂峰。天主教的狂熱分子在這個夜裡屠殺了大約2萬名胡格諾信徒。但即使在這裡,新教也不可能長期受到壓制。1589年亨利·納瓦拉成為法國的第一個胡格諾國王。他雖然必須皈依天主教信仰,但卻在1598年的「南特敕令」中給予胡格諾教派在國內活動的平等權利。

相關焦點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這些基督教教派到底有什麼差別?
    但東方教會卻將其稱為「惡兆迦克敦」,認為它召開的目的就是強迫東方正教會向羅馬教皇效忠,而且是出於政治目的,也開了基督教徒迫害基督教徒的惡劣先河,而這種分歧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東方正教會雖然勢力極其弱小,但仍然沒有和西方教會重新合流。公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而基督教歷史上最具有標誌性的一次分裂發生在公元1054年。在這一年,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分裂正式形成。
  •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區別(完整版)
    在這信仰根源上,沒有區分「天主教」、「基督新教」的名稱。 2.分枝:從教會歷史看,原本是合一的教會,在歷史中有二次大分裂:公元1054年,合一的教會分成二個教會: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東方教會,史稱希臘公教會或東正教;西方教會,史稱拉丁公教會或羅馬公教會。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基督教徒們被迫逃離巴勒斯坦地區,在逃避迫害的同時也將基督教傳揚至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在公元4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內漸漸傳開了,此後三個世紀基督教一直被羅馬統治者視為異教信仰而被歧視和迫害,但是基督教在迫害中不斷成長壯大。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究竟啥區別
    個人感覺這是說得最全面、清晰和到位的。看完此文,你還是不懂的話,以後有機會再給你講。引子基督宗教是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統稱。1054年,基督宗教發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學家馬丁.路德發表《95條論綱》,要求廉儉化教會,回到聖經,由此引發宗教改革風暴,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教會從天主教脫離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大致上確定了下來。
  • 英美新教國家為何比天主教國家強大
    但更深一點的原因是,英國是加爾文新教國家,他們接受了改革後的新教商業倫理,不受羅馬教廷的威權約束,後來又把新教帶到他們的殖民地;而西班牙與葡萄牙是天主教國家,他們沒有接受新教改革,繼續按照羅馬教廷規制的等級秩序組織社會與經濟,就這樣,他們的拉美殖民地也繼承了天主教傳統。新教國家和天主教國家怎麼差別這麼大呢?
  • 歐洲天主教是怎麼分裂的?
    再加上天主教教皇與世俗國王在對民眾的控制權上起了衝突,國王、民眾和文藝復興知識分子,三者逐漸組團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天主教。華麗的天主教堂一、贖罪券引發的風波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所以要想清除人身上的這些罪惡,就必須購買教會頒發的贖罪券。如果基督徒不願意購買贖罪券,那麼他們在死後將進入煉獄和地獄,受到百般的折磨。
  • 天主教歷史及中國天主教的歷史
    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由於新教在我國稱基督教(俗稱耶穌教〕,基督教一詞遂產生了兩種涵義:一是指世界性公認的基督教各派總稱;二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的新教。「天主」一詞是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故把他們傳播的宗教定名為「天主教」。
  • 歐洲新教的分裂?
    西歐各國自東西教會大分裂以來,天主教佔據統治地位長達數個世紀之久。然而上帝或許完美無缺,人性卻有著諸般缺陷。因此天主教庭在經過了數個世紀的唯我獨尊之後,腐敗是必然現象。那麼這種腐敗會無人糾正嗎?在天主教廷的龐大權勢之下,似乎應該如此。
  • 冷歷史:天主教為何追殺新教教徒?新教說信上帝不用交錢
    大家都知道基督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相對於其他兩教,基督教是三大教中唯一個被分裂了的宗教。這跟基督教的分布範圍廣泛是分不開的,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權者們之間微妙的關係。在11世紀中葉,基督教就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宗教,它的信徒遍布世界。
  •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區別(最完整版,請耐心閱讀)
    在這信仰根源上,沒有區分「天主教」、「基督新教」的名稱。 2.分枝:從教會歷史看,原本是合一的教會,在歷史中有二次大分裂:公元1054年,合一的教會分成二個教會: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東方教會,史稱希臘公教會或東正教;西方教會,史稱拉丁公教會或羅馬公教會。
  • 天主教和新教
    高神父  天主教是耶穌親自建立的,至今已經有二千年歷史。「新教」是公元1517年,德國馬丁路德改革宗教時,從天主教分裂出來,另行建立的,至今僅500年歷史。他們自稱Protestants,直譯是抗議教(誓反教),也稱新教,傳入中國後自稱「基督教」。其實這個稱呼是不恰當的,因為在西方國家,基督教是天主教和新教的總稱。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天主教主要在英法德等西歐國家繼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又分成新教和舊教;東正教則是在希臘、巴爾幹半島等國佔優勢。天主教和東正教因為對於誰是領導和一些教義的分歧不能達成共識,相互之間封閉了達千年之久。基督教為什麼會在11世紀分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呢?這兩大派之間有哪些恩怨使得它們分裂長達千年?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在羅馬帝國的推廣下,基督教遍布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但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在11世紀的時候卻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分裂,分成了羅馬教皇為代表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為代表的東正教。天主教主要在英法德等西歐國家繼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又分成新教和舊教;東正教則是在希臘、巴爾幹半島等國佔優勢。
  • 概念史視野中的晚清天主教與新教
    到乾隆年間,蔣友仁譯的《地球圖說》中仍聲明「(歐邏巴州)上下皆奉天主教,婚不二色,教無異學」。儘管耶穌會士不提,清中期的士人並非對新教國家(如英國)的情況一無所知,雍正年間陳倫炯撰寫的《海國聞見錄》中說到歐洲各國,「而尊天主者,惟乾絲臘、是班牙、葡萄牙,黃祁為最。而闢之者,惟英機黎一國」。 但他筆止於此,並沒說「闢天主」的英機黎所信為何教,讀者也不知英機黎人是否有基督信仰。
  • 基督新教
    中國大陸通常把基督新教稱為基督教,但在國際上基督教有三大類,分別是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新教。11世紀在歐洲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天主教以歐洲羅馬教會為代表,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教會為代表(即現在的土耳其伊斯坦堡),由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在羅馬教會的東邊,固名東正,這也就是基督教歷史上有名的東西分裂。現在歐洲很多國家和非洲一些國家信仰天主教比較多,東正教則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及周邊國家。東西分裂以後,天主教和東正教先後在明朝的中期和晚期傳入中國。
  • 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三者之間區別
    是與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並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裡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
  • 如何了解天主教與基督教?
    在中文語境中,當人們談起「基督教」時,一般具有兩重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廣義,即Christianism,指包括全世界所有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一般主要包括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東正教(Orthodox Christianity)和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產生的新教(Protestantism
  • 除了英國和愛爾蘭,歐洲還有哪些國家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國家?
    英國與愛爾蘭本來是一個國家,只不過在信仰上英國信新教,而愛爾蘭則是天主教。英國曾努力讓愛爾蘭放棄天主教,無奈最終失敗了,於是愛爾蘭的獨立不可避免。北愛爾蘭人由於信奉新教人數更多,最終留在了英國境內。歐洲還有哪些國家曾經是一個國家呢?其實是很多的。1、伊比利亞聯盟——西班牙和葡萄牙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顆牙齒最終沒有成為一個國家,但在歷史上卻曾經統一過。
  •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傻傻分不清?
    主要分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中國將新教直接譯為基督教)。其中,新教因反抗天主教而產生,兩者差別巨大。而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差異相對來說較小。接下來,螺螄君帶大家簡單了解下這三大教派。天主教(拉丁語:Catholicismus)是基督宗教最悠久的宗派,其拉丁語本意為「普世的」。
  • 基督新教應該向天主教學習什麼?
    (瑪竇福音16:18-19 聖經1532頁) 對我們天主教而言,這磐石就是基督,及祂委以重任的聖伯多祿及其繼位者。而基督新教「因信稱義、聖經唯一」的主張,無疑是把每個信徒都立為權威。只要傳道員口才了得,自然可以打著聖經的旗號聚集一些追隨者,並自封為教主。分裂與走火入魔的結果比傳教慢而有序要嚴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