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放火的神父
一次,與一位牧師談話。我稱讚基督新教傳播得很快,讓我們天主教感到很慚愧。可是他卻連連搖頭,說:「我們的麻煩正是傳播得太快了,人越多,派別越多。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拉一幫人,另立山頭。一開始我們只有十幾人的時候,靈性生命成長很快,也很團結。但後來請了兩位傳道人過來幫忙,結果,人是發展了,卻也分成了好幾個派別,搞得四分五裂,把人都拉散了。對教外人而言,無疑是個惡表,增加了傳揚福音的難度。」
雖然,基督新教的傳播速度比起我們天主教快得多,發展的人數也著實令我們汗顏,但這些現象並不是事實的全部。我們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有矛盾或弱點而慶幸自喜,正如聖保祿宗徒說的:「那有什麼妨礙呢?無論如何,或是假意,或是誠心,終究是宣傳了基督。為此,如今我喜歡,將來我仍然要喜歡。」(斐理伯書1:18 聖經1829頁)只是我想把事實的真相剖析開來,以便我們取長補短,與所有主內的同道人更有效地傳揚這偉大的福音。
一、權威的必要:
天主教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形成一座穩固的信仰建築。雖然梵二後的神學家更喜歡用「同心圓」來形容教會的管理結構,但有些人覺得這不過是金字塔結構的俯瞰。一些人相當反感教會的「集權制」:無論禮儀或倫理生活、解經或神學,都要服從教會最高權威的指示。這種對自由的限制似乎是制約教會發展的原因,而基督新教傳道最速度的原因是自由。
基督新教的每位信徒都可以自由的、用各種方法去宣講自己理解的信仰。不像我們天主教,一位平信徒想要傳教,首先會受到神職人員的監督與限制(也可以理解為指導的另一面)。甚至解經、聚會、小型的基督徒基層團體(基基團)也是隸屬於教會權威的領導之下。這似乎會極大程度地限制教會的發展。
權威與自由似乎是對立的。而實質上,卻恰恰相反。因為基督新教致命穴卻也正是過於自由:解經的自由、舉行禮儀的自由、確立信仰準則的自由。雖然聖經唯一是達成共識了,但解釋聖經的標準卻差之千裡。這也造成了基督新教內派別林立的現象。據統計,在2000年時,美國的基督新教已經達到兩三萬個教派。其中不免異端叢生,甚至變成邪教的。
一個沒有從天主而來的權威統一起來的教會,無異於在沙土上的房屋,越高越容易坍塌。所以把信仰建築於磐石上是必須的!主耶穌回答聖伯多祿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瑪竇福音16:18-19 聖經1532頁)
對我們天主教而言,這磐石就是基督,及祂委以重任的聖伯多祿及其繼位者。而基督新教「因信稱義、聖經唯一」的主張,無疑是把每個信徒都立為權威。只要傳道員口才了得,自然可以打著聖經的旗號聚集一些追隨者,並自封為教主。分裂與走火入魔的結果比傳教慢而有序要嚴重得多。一位牧師朋友嘆息說:「如果我們也有天主教那樣一位絕對權威(教宗)就好了!如果那樣的話,就不會在教義、教派上形成現在這麼多的分裂了。」
二、制度的規範:
有句西方的基督新教名言說:「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信仰。」因為每個人對信仰的理解不同,聖經雖然只有一本,可是有多少人就可能有多少種理解。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與規範,人類不可能建立任何秩序。你不可能把一堆建築材料隨便堆在一起就說它是座大樓。對於真正的羊群而言,牧人與圍欄都是不可缺少的。
其實當年馬丁路德在進行宗教改革後不久,就發現事實上並不能用「聖經唯一」來保持信仰的純正性與統一性。對於脆弱而有罪的人性而言,制度還是很必要的。聖經中的長老、監督、執事仍有保留的必要,基督也需要藉著在世的代表——神職人員來維持教會的秩序。正如頭需要肢體來完成工作一樣,基督也需要教會形成一個真正的「基督妙身」來完成救世工程。
我曾聽到過許多人抱怨天主教的規定過於繁瑣:無論是信仰真理、倫理生活、聖事禮儀、堂區管理都有非常詳細的制度。而一部《天主教法典》居然有1752條,可謂包羅萬象。曾有一位牧師向我討要過《天主教法典》,因為他所在的教會發生了嚴重的分裂,關於教會的奉獻與管理方面實在缺乏一套可以作為依據的制度來正規化。我也問過一些牧師如何看待天主教的制度,結果我發現有些意見是相同的:天主教雖然傳得很慢,但有一點是基督新教所羨慕的,就是只要有人領了天主教的洗禮,就算基本上不進教堂,可至死也不會輕易改信別的宗教。而基督新教雖然領洗的人數令天主教望塵莫及,但流失的速度與數量實在也很驚人。因為天主教的團體歸宿感很強,這要歸功於完備的制度。
如果把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比作部隊的話,基督新教就好比步兵:機動性很強、行動靈活、便於利用地形迅速發展攻勢。可是要想守住陣地,或遇到強烈的炮火,就顯得比較脆弱了。而天主教有如坦克,行進不如步兵靈活,相對笨重緩慢,可是抵抗攻擊的能力很強,進一步是一步。所以基督新教可以採用各自的遊擊戰術,迅速發展其教會的陣地。可是抵抗異端、邪教的能力就不如天主教更強。從目前傳教形勢來看:天主教似乎更善於守,而基督新教則善於攻。我們缺乏基督新教的傳教熱誠,而基督新教缺乏天主教的規範制度。
三、禮儀的神聖:
有許多人把教會傳教緩慢的另一個原因歸過於禮儀的繁瑣:繁多的禮儀規定、繁多的瞻禮、慶日、紀念日、節日、冗長的四旬期禮儀與種種聖事禮節……我個人也以為:天主教會的確把過多的精力與時間花費在了禮儀之上,而忽略了這些禮儀指向的目標。教會的禮儀本來是為更好地說明、註解信仰的內容與本質,就像我們常常用講寓言故事的形式來說明某種真理一樣。只可惜,如果這個故事講得太長、太長了,反而讓人搞不清你到底想講什麼。與一些司鐸弟兄談及此事時,皆有同感。是不是說我們應該向基督新教那樣把禮儀越簡化、越平民化越好呢?
一些基督新教朋友的觀點恰恰相反:其實相當一些基督新教的教派一直在學習天主教的禮儀(彌撒)。當鄉村牧師穿著西裝革履或便服主持聖餐時,簡直覺得像是一種過於隨意的宴會。後來,許多地方仿效了天主教的全套禮儀,制定了各種禮服、禮儀的次序。特別是聖公會,連他們的一些牧師也說:「就差一點點,我們就成為天主教了。」
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其實沒有一個宗教比我們天主教的禮儀更為莊嚴神聖。當管風琴奏出的音樂與歌詠團的歌聲,在羅馬式或歌特式的教堂穹蒼裡迴蕩時,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會受到心靈深處的震撼。我不止一次聽到過有教外的朋友說過類似的話:「當我進入寧靜的教堂裡,當神聖的歌曲繚繞在靈魂上方時,眼淚居然沒有理由地掉了下來……」或者,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的,是自己如何去做這些禮儀。或者,許多地方教會缺乏的,其實是禮儀的靈魂。
四、獨身的優勢:
「我願你們無所掛慮:沒有妻子的,所掛慮的是主的事,想怎樣悅樂主;娶了妻子的,所掛慮的是世俗的事,想怎樣悅樂妻子:這樣他的心就分散了。」(格林多前書7:32-33 聖經1776頁)相當一些人將天主教會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之一,歸過於神職人員的獨身制度。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有史為證:無論是教會初期還是中古世紀,為保存信仰、傳揚福音貢獻最大的,正是那些真正獻身的隱修士、主教或神父。難道偉大的教父、聖師、傳教士中有拖兒帶女的嗎?
雖然獨身並不是基督的命令,但確實是全然奉獻的標誌。固然獨身的挑戰越來越嚴峻,但並非獨身本身拖慢了福傳的腳步。因為獨身制度是在教會發展的歷史中被提純出來的。基督新教早已發現了獨身的優勢。據我所知:在他們的傳道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全然奉獻的。但在全然奉獻時,他們才發現最大的困難卻正是自己的家庭。在離家傳道中,兩者之間的取捨常常使傳道人感到極其苦惱。
反省:在我對比基督新教、分析天主教會福傳緩慢的原因時,我發現真正核心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缺乏聖德。不客氣地說:自神職界到平信徒都缺乏聖德——信、望、愛。而缺乏聖德的原因是因為平信徒對神職界太「尊重」了!而我們的教友也太依賴、太寵愛神職界了!所以神職人員的「飯碗」就太「鐵」了。
在某些教會的一些主教府裡,主教或神父差不多每次彌撒結束後都會有教友請吃,這當然是一種尊敬。可是如果被邀請的神職人員一周就有那麼多次去吃請的話,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福傳工作與聖德呢?大家尊重神職人員的原因當然沒有錯,可是,我們的神職界正因為那麼衣食無憂、養尊處優地活著,所以獨身的精神才正在死於安樂!
我並無意挑起平信徒與神職人員之間的相互指責,只是想喚醒大家:我們都醒醒吧!捫心自問:我有沒有在教會中做好我的小角色?是不是一個言行一致的基督徒?還有沒有信、望、愛三德?及使徒當有的聖德?
2014年8月1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韓國大田世界盃體育場主持聖母升天節彌撒,帶領基督徒共同祈禱!
溫馨提醒:
為了讓更多的網友(特別是教外的朋友)能看到這篇圖文,而能點擊進入空間,看看空間裡豐富多彩的信仰內容,而能使他/她們信從福音、悔改更新、彼此相愛、共融合一、靈魂得救、生活蒙福。在此謝謝每一位分享、轉發或複製連結的弟兄/姐妹,因你順從聖神、幫助耶穌、與主同工,願上主天主祝福你和你的家庭。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