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案: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2021-01-07 新東方網

  第10課 歐洲宗教改革

  誘思導學

  ●目標誘導

  學習本課時,應掌握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解決好如下問題:

  1.馬丁•路德改革的歷史條件是怎樣的?導火索是什麼?路德的宗教主張有哪些?

  2.加爾文對宗教改革的貢獻有哪些?

  3.英國王權與天主教會是怎樣決裂的?英國的宗教改革有何獨特之處?

  4.羅馬天主教會為抵禦新教的攻勢,採取了 哪些應對措施?

  5.為什麼要實行宗教寬容?德國、法國是如何實行宗教寬容的?

  6.歐洲宗教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點撥引領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6世紀首先在德國爆發,隨後迅速席捲西歐的宗教改革是一場大規模的、意義深刻的社會政治運動。它由新興資產階級所發動,得到廣大農民和城市平民強有力的響應,個別國家的君主大力支持,部分下級貴族也積極投入,對封建的天主教會展開了猛烈的衝擊,促使天主教會發生分裂,湧現了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它給封建制度披上了神聖的外衣,為封建統治辯護;天主教會也是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它擁有天主教世界地產的1/3;教會還是各國的特權組織,成了西歐國家實現政治統一的障礙。因此,恩格斯指出:「要在每個國家內從各個方面成功地進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須先摧毀它的這個神聖的中心組織。」西歐各國的天主教會都直接受羅馬教廷支配,是「國中之國」。大主教、主教、神甫和僧侶都不受當地政府的管轄,拒絕向世俗政權效忠。13世紀,當教皇的權利發展到頂峰時,他甚至可以肆意幹涉各國的內政,可以將皇帝或國王放逐,並且可以解除該國臣民對該國君主的效忠誓約,如果他認為某國的法律損害天主教會的利益,它也可以宣布該項法律無效,禁止人們服從。在這種情況下,獨立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於王權的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搜刮,引起各階級階層的強烈不滿,這是16世紀宗教改革爆發的直接原因。宗教改革運動之發生,也得利於文藝復興。16世紀的宗教改革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鬥爭,它為西歐資本主義因素的進一步發展開闢了道路。

  2.對《九十五條論綱》意義的認識: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神權;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加爾文與日內瓦神權共和國

  加爾文被譽為歐洲改教時期的第二位偉大人物,地位僅次於德國的馬丁路德。他所著的基督教要義是改教運動時期的經典作品。加爾文是法國人,卻在日內瓦建立了一個有影響力的教會行政機構。他的成就在基督教歷史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其實加爾文只是日內瓦一個教會的牧師。但在他的引導下,日內瓦全城都變為一個完全基督化的城市。人民的生活在教會法庭的監督下顯得有規律。在加爾文的影響下,城市內的汙穢地方得以清除。他又注意貧苦的人民,為他們謀取福利。

  實際上,他成為日內瓦政治、宗教的最高領導人。日內瓦的教會和政府組織都是按照加爾文的設想組織起來的。教會設立四種職務:長老、牧師、教師、執事。長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選出,負責監督每一個人的生活。牧師為神職人員,負責解釋聖經,並實行聖禮。教師負責學校的領導工作,宣教事業和講授聖經。執事是由信徒選舉產生的不脫產的協助長老和教師的教會管理人員,主管慈善機構,負責救濟和醫療工作。教會的權威機構是長老會,或稱宗教法庭,每星期四舉行一次例會。政府的最高機構是大議會和小議會,由市民選舉產生。教會機構和政府機構雖有分工,前者負責宗教信仰與思想道德等精神生活,後者負責世俗事務,但實際上二者已結合成一體,不僅人員交叉,而且職責也難截然劃分。日內瓦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神權共和國。

  4.英國國教確立的艱難歷程

  1543年,英國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的唯一的、至高無上的首腦,擁有糾正錯誤、鎮壓異端、處理教會事務的一切權力。宣布切斷與教皇的一切來往,凡否認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者,均處以叛國罪。1537年亨利八世還批准英文版《聖經》在英國發行。英國人從此可以自由閱讀聖經了。

  在英國斷絕與羅馬教廷的聯繫之後,英國路德教派和其他教派又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天真地相信英國已真的稱為新教國家了。面對群眾運動的復活,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場上來,聲稱天主教的任何信條都是金科玉律,不能變更。並宣布以恐怖手段懲罰宗教不同意見者。據統計,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因宗教問題被處以極刑者達數千人之多。

  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在位期間(1547—1553),政府 為英國國教制訂的教義條文帶有明顯的新教性質。

  但是,愛德華六世短命而且無後,死後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瑪麗都鐸嗣位(1553--1558)。瑪麗本人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廢除了父親及異母弟在位時的宗教立法,恢復了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的上下級關係。瑪麗女王以極其殘酷的手段懲罰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間,有300個新教分子被處死,大主教克蘭默竟被處以火刑。她因此有」血腥的瑪麗」之稱。

  瑪麗無後,王位傳給她的異母妹伊莉莎白。伊莉莎白在位(1558--1603)期間,英國教會在教義及實踐方面最後固定下來。斷絕了英國教會與羅馬教會的關係,再一次把英國教會置於王權的控制之下。1563年議會制定的《三十九項信條》把聖經定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堅持「信仰耶穌即可免罪」的原則。伊莉莎白女王採取嚴酷的措施去強迫所有的英國人都遵從她在宗教上的這些決定。信奉天主教者,處以極刑。成立宗教法庭,專門審判異教徒。

  5.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的區別

  從核心內容上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宣揚資產階級人文主義世界觀,肯定人性,反對神權,以把人從神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最終目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和簡化宗教儀式,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終還承認神的存在。 從形式上看:文藝復興是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揚資產階級世界觀;馬丁• 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從實質和影響看: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不僅是思想領域內的反封建鬥爭,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以羅馬天主教會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運動,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開闢了道路。

  6.學習本節內容應注意認清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興資產階級的成長是推動宗教改革的根本動力,而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實際上是後來政治上奪權以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奏。

  學習建議:學習本課時,還應注意理解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因信稱義、先定論、《至尊法案》、《九十五條論綱》、耶穌會、宗教寬容等概念。

  ●感受歷史

  1.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15、16世紀時,德意志的紡織、採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也出現了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義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但由於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在政治上,封建割據,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經濟的分散性不利於政治統一,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複雜,矛盾的集中點就是天主教會。

  在德意志,教會和世俗諸侯掌握著最大的權力。他們的領地儼然是獨立王國,但是他們之間也有矛盾。世俗諸侯不滿德意志教會的橫行無忌,他們不但反對財富流向羅馬,還覬覦教會的巨大財產。騎士階層已經日漸沒落。隨著火藥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們的地位已經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債臺高築。他們既反對諸侯的專橫跋扈,也嫉視教會的富有。市民階層,即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新興的工場主,受教、俗諸侯的壓迫,不滿教會的特權,嫉妒它的財產,其中的激進派要求用「廉價教會」代替想盡辦法壓榨勒索的封建教會。城市中的平民群眾,如破產的手工業者、幫工、日工、廣大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境況尤其悲慘的是農民。遭受著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貸者的層層盤剝,肩負著什一稅、地租、人頭稅、戰爭稅、死亡費、結婚費、財產轉移費和勞役的繁重負擔,面臨者挖眼、割鼻、截指、斷手等刑罰的威脅。地方起義不斷爆發。教士集團內部情況也不一致。上層人物行為墮落,生活腐化,為人們所深惡痛絕。低級教士出身平民,收入微薄,他們對於上層人物同樣心懷不滿。德意志的一切矛盾都圍繞著宗教劇烈地發展者。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在德國,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並發展成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高中歷史教案:第3課 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 學案
    高中歷史教案:第3課 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 學案 2012-09-20 20:18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 高中歷史教案: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案
    高中歷史教案: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案 2012-09-24 13:5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第十五課 改革運動的背景成因
    「宗教裁判所」淪為排斥異己、濫用私刑、打擊改革領袖和信徒的殘酷工具。5. 神要潔淨祂自己的教會,興起宗教改革的勇士,起來為真理而戰,要將教會帶回真理的路上去!面對近一千年的教皇體制,教會的改革實在需要走一段漫長的路。馬丁路德以前,已經出現許多愛主的改革先鋒,他們的思想言論,發起的一些改革運動,和成立的組織等,先後預備了當時代的人心,奠定日後宗教改革的成功!
  • 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教育
    歐洲社會自從文藝復興之後,世俗文化教育力量的興起,導致了自羅馬帝國時代天主教會制度的腐朽和落後越來越為人所知,在多方面的歷史背景之下,歐洲基督教自16世紀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再加上中世紀末期歐洲黑死病的蔓延,給整個歐洲社會階層都帶來了巨大的動蕩,天主教會古老守舊的制度已經根本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因此宗教改革就成為了必然。歐洲基督教的教育改革首先是馬丁路德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
  • 教案丨中外綱要下.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
    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屬於高中歷史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下中古時期的世界中歐洲部分的內容,高中歷史必修課程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是對全體高中學生歷史最基本基礎知識的普及
  • 高中歷史教案:第2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高中歷史教案:第2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012-09-23 21:2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金色硬核 | 從歐洲宗教改革看比特幣(上)
    如果要在當代世界和古代世界之間找一個分界點,很多歷史學家想必都會選擇宗教改革。16世紀發生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最終完成了政教分離,人們從黑暗的宗教統治中走出來,現代科學才得以誕生。這想必也是東方和西方徹底分野的地方。宗教改革和比特幣有什麼關係?宗教改革的目的是把宗教和國家分離開,比特幣的目的是把貨幣從國家分開,這這方面是有一致性的。除了目的的一致,其實在發生動力學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 高考歷史: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一文讓你搞懂!)
    高考歷史中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的相關知識點來啦,一文讓你搞懂!有需要的寶寶們趕快拿走喲!
  • 瞿旭彤 | 為什麼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日專題】
    比如,強調其對個體化與多元化的歷史進程的開啟,強調其對個人(良心)自由、自然權利乃至人的尊嚴等現代核心觀念得以產生的重要意義。黑格爾在1822~1823年柏林大學關於歷史哲學的講演課上認為,路德宗教改革是「那隨著中世紀終端的黎明曙光而來的、將一切美化的太陽」,因為這是現代的誕生時刻。
  • 高中歷史人教版教案|課件|試題|試卷.高一到高三必修選修全套(word和ppt格式,可編輯可列印)
    高中歷史人教版高一到高三必修+選修全套---高中人教版歷史必修1 高中人教版歷史必修
  • 學術研究//歐洲宗教紛爭史:歐洲靈魂之爭研究
    課題名稱歐洲宗教紛爭史我們也都知道歷史上有許多由宗教引發的衝突最終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節課會帶領大家探索歷史上的宗教紛爭,分析他們對歐洲的現狀各自有何決定性影響。課題內容本課程旨在帶領學生熟悉歐洲歷史上幾次主要的宗教衝突,它們的神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基礎,以及它們對歐洲現狀的影響。
  • 歷史說: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導致宗教改革運動
    百家原創作者:音音說歷史14—16世紀歐洲許多國家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對西方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和文化影響。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講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哪些文學作品吧。「復興」首先指該時期人們對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強烈興趣,及著力發掘和崇尚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新現象。
  • 陳浩武: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下)
    6.宗教改革的影響和意義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對德國、對歐洲乃至對世界文明的進程,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首先,它打破了羅馬天主教的專制和一統天下的局面,導致羅馬天主教會大分裂,實現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自由化。
  • 胡斯運動對捷克歷史發展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產生重要的影響
    10世紀80年代起因統治者之間發生內訌,帝國日趨衰落。這時,捷克從中分離出來,895年,以波希米亞為中心形成了獨立的捷克國家。906年,大摩拉維亞帝國被匈牙利人滅亡。捷克的第一個王朝是普什米塞王朝。捷克建國時,是東歐地區一個有實力的獨立國家。在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持下,捷克有效地抵抗了德意志人的進攻。10-12世紀是捷克封建生產關係確立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2.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3.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 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 新書《不滅的火焰:宗教改革簡史》即將上市!
    這不是小說,而是歷史,但比小說好看。把歷史寫成了小說,但又處處不失歷史的真實。裡弗斯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這是歷史書,也是神學書,是把神學具象化的歷史書。這本書堪稱是歐洲近現代史的入門讀物。從這本書出發,讀者可以來到歐洲近現代史的殿堂登堂入室了!
  • 七年級歷史「部編版」教材第7課教案:《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戰國七雄爭霸史實;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內容及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 Scratch教案 | 第14課 海洋音樂盒
    本系列將整理關於Scratch各階段教案,本教案適合初學者Scratch教案 | 第1課 認識新朋友Scratch
  • 歐洲中世紀的伯格音運動:一場以婦女為主題的宗教改革運動
    引言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宗教改革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宗教改革運動中,「伯格音運動」就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伯格音運動興起於13世紀,一般來說,人們認為1215年是伯格音運動的初始年,但實際上,伯格音運動真正的時間應該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