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謹以此文 -
紀念宗教改革五百周年
(續上篇)
5.和教皇的衝突
教皇於1518年十月召馬丁·路德去羅馬受審,在德國薩克遜選帝侯的支持下,馬丁·路德拒絕了。後來羅馬教廷改為要馬丁·路德去奧格斯堡,向卡葉坦主教承認錯誤,馬丁·路德在帝國衛隊的護送下,去了奧格斯堡,但拒絕認罪,留下了一封向教皇的申訴信後,返回了維滕堡。
1520年,教皇奧利十世把路德開除教籍,但是路德不為所動。 羅馬教皇無計可施,只好請羅馬皇帝出面幹涉。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是一位堅定的天主教徒,他旗幟鮮明地站在天主教皇一邊,於是他向馬丁·路德發出邀請,邀他到沃爾姆斯帝國會議為神學觀點作證。這其實是一個陰謀,因為有前車之鑑,公元1414年,宗教改革的先驅,捷克布拉格大學校長胡斯,就是被誘騙到帝國會議上作證,而被羅馬教廷以異端的罪名活活燒死的。
但凜然正氣的路德,毫不畏懼,他覺得自己是「代表上帝前往」,毅然踏上了去沃爾姆斯的道路。他說:「即使沃爾姆斯德魔鬼有如房頂上的瓦片一樣多,我還是要坦然前往!」沒想到,大批馬丁·路德的支持者自願隨他前往,路上竟然匯流為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沃爾姆斯當地的人民也像歡迎英雄般地歡迎馬丁·路德,他們高 呼口號,支持馬丁·路德的宗教主張,馬丁·路德的稟然正氣和民眾的熱烈支持,迫使皇帝不敢對他輕舉妄動。
離開沃爾姆斯以後,查理五世在全德意志境內通緝馬丁·路德,薩克森選帝侯把他藏匿在瓦特堡,馬丁·路德的後半生就在帝國的通緝下過著隱居的生活。
這個時期,馬丁·路德的重大貢獻,就是將《聖經》譯成德文,讓德國人可以直接閱讀德文版的《聖經》,直接與上帝交流,他把德語從蠻族語言變成了高雅的語言,為德意志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6.宗教改革的影響和意義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對德國、對歐洲乃至對世界文明的進程,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首先,它打破了羅馬天主教的專制和一統天下的局面,導致羅馬天主教會大分裂,實現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自由化。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的神學觀點,打破了羅馬教廷的謊言,恢復了信徒對上帝的虔誠信仰,開創了一種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即將稱義從虛偽的善功中解脫出來,轉為一種內心的精神信仰。
隨著改革的深入,馬丁·路德和德國貴族進一步提出,要擺脫羅馬教廷的掠奪,建立不受教廷統轄的、本民族的、獨立的國家教會,並且用本民族語言舉行祈禱活動。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抗爭,終於在1555年,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合約》,這個和約,承認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並且確定了「教隨國定」的原則。
所謂「教隨國定」,就是承認諸侯有決定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權力。這就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國家的發展聯繫在一起,宗教信仰成為激勵民族國家和君權專制發展的動力,成為民族國家發展的精神凝聚力,這一點,對歐洲民族國家發展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此,羅馬教會分裂成為天主教和新教兩大陣營。
其次,推動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宗教改革,在新教內部,形成了路德宗、安立甘宗和加爾文宗三大主流宗教教派。
路德故居,作者攝於2016年深秋就士遊德國自駕之旅
受路德影響,加爾文在日內瓦推行宗教改革,創立加爾文宗。
加爾文宗除了堅持路德的「因信稱義」以外,形成了「預定論」為中心的神學體系。加爾文認為,上帝為了彰顯自己的榮耀,對世上的每個人都做了永恆的判決,這個判決就是「預定」,根據預定,有人得救,成為上帝的「選民」;有人受罰,成為「棄民」。雖然誰能成為上帝的選民是個奧秘,但人們可以憑藉自己對基督的信心和按《聖經》的準則行事來獲得上帝救贖的確證。
加爾文提出「天職」(Calling)觀,他不像路德那樣單純強調精神信仰,而是把內在的精神信仰和外在的善功結合起來,他認為:信仰是蒙受上帝恩典的內在確證,而善功則是蒙受恩典的外在確證;在一個清教徒看來,一個真正蒙受上帝恩典的人,不僅在內心深處充滿對上帝的堅定信仰,而且在社會行為,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方面都要表現其美德。
加爾文認為,所謂的天職、善功,並不是修道士遠離塵世的苦修,而是體現在平凡的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勞動是一種神聖的職責,無論你是經商,還是擔任神職,都是受命於上帝,都是榮耀上帝的行為。創造財富不是罪惡,相反,只要在品質上不違反《聖經》,在財富使用上不揮霍浪費,賺錢發財也是替天行道,是上帝恩典的標誌。
加爾文宗的理論,以勤勞、儉樸、積極向上為榮耀,以奢侈、浪費、不勞而獲為恥辱,為新興的資產階級的發展提供了神學依據,培養了一大批冒險進取、克勤克儉,對社會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信徒,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代表。特別是其將卑微的世俗行為上升到「善功」的高度,使其成為蒙受上帝恩典的外在確證,闡發了其教義的重要倫理,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精神的有力槓桿。
後世的德國哲學家馬克斯·韋伯的劃時代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正是描寫了的加爾文宗的新教教徒。他認為,這些信念構成了整個資本主義的精神氣質。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合理性依據。
路德翻譯的《聖經》,作者攝於2016年深秋就士遊德國自駕之旅
再說安立甘宗。
宗教改革對英國的現代民族國家興起,起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亨利八世進行英國的宗教改革,表面上是起源於一場離婚案,但是其本質是將英格蘭的利益置於羅馬天主教廷之上,迎合了英國人長期淤積在心中的「英格蘭屬於英格蘭人」的強烈民族意識。
英格蘭宗教改革和歐洲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且其重點在於解決教俗關係。而不是純粹的神學問題。
一是通過《至尊法案》,將國王權力置於教會之上;
二是剝奪教會的土地和財產,通過瓜分這些土地和財產而形成的新興土地貴族和世俗地主成為英國原始資本積累的主力軍。
到伊莉莎白時代,進一步將安立甘宗確立為英國國教,為後來英國的清教徒革命和「光榮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正是那個以英格蘭利益至高無上,並且具有寬容精神,兼收並蓄的安立甘宗教,大大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強國。
第三,推動了羅馬教廷革除腐敗的進程。宗教改革的風暴,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的建立,對羅馬教廷形成巨大衝擊。羅馬教廷許多有識之士看到,如果不改變自身的虛偽和腐敗,羅馬教廷就會有滅頂之災。於是,從教會內部開始整頓紀律,嚴格道德規範的活動。特別是在公元1527年,查理五世劫掠了羅馬城,許多人將此次劫掠看成是上帝對羅馬教廷道德腐敗、缺乏信仰的一次懲罰,於是加快了內部整頓的步伐。
特蘭託會議:1545—1563年,各地主教和其他高級神職人員聚集在特蘭託,通過會議討論和解決一系列宗教教義和教會改革問題,進一步確立了阿奎那神學思想,承認羅馬教會的腐敗,要求教會遵守道德準則,同時,廣泛建立大學和神學院,培養合格的神職人員。
這次教廷內部的整頓,直接導致了宗教團體耶穌會的成立,他的創始人是依納爵·羅耀拉。耶穌會仿效軍隊編制,實行嚴格的紀律。最高領導對全體會士有絕對統治權,稱為「黑衣教皇」。耶穌會的宗旨,是振興羅馬教會,重樹教皇權威。會士入會要發誓做到「三絕」,即絕意,絕色,絕財,以重新恢復天主教徒的清貧、貞潔、服從的品質。
羅耀拉要求所有耶穌會士都要接受嚴格的高等教育,不僅要學習神學,哲學知識,還要精通古典語言、文學、歷史、科學知識,良好的學術訓練以及對羅馬教廷的忠誠,使耶穌會成為一支極為優秀和傑出的傳教團體,他們發誓要奪回被基督教新教佔領的地盤,於是,他們在地理大發現的鼓舞下,踏上徵途,到了印度、中國、日本、菲律賓等地。到中國的利瑪竇、南懷仁等,都是耶穌會的成員。
更為重要的是,耶穌會會士開始廣泛地深入民間,向普羅大眾傳布信仰,普及宗教倫理知識,以同新教形成競爭之勢。到十七世紀,耶穌會創辦了大量的大學、學院,免費接收大量青年入學,向他們傳播古典文學、拉丁文、希臘文、倫理學、哲學知識,發展出一整套統一的教育體制,甚至控制了許多國家的中等、高等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思想保守、信仰堅定、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分子,為其宗教傳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四,宗教改革成為中世紀和近代社會的歷史分水嶺。
歐洲的分野。凡是在宗教改革運動中改宗信教的國家,都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德國、荷蘭和美國;而極力抵制宗教改革的國家,儘管當時都是最富庶最發達的國家,後來也國運衰落,如義大利、西班牙等。對此,韋伯有專門論述。
7.宗教改革構成了西方社會轉型的歷史起點
宗教改革對西方社會轉型的影響,可以從宗教和世俗兩個層面來看。
從宗教層面來看:克服了羅馬教廷在靈魂與肉體,天國與人間,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二元對立以及由於這種對立而導致的信仰虛假和道德墮落,把宗教理想和平凡的現實生活統一起來。路德宗將神性和人性統一,使人的精神獲得自由;安立甘宗將上帝與凱撒統一,使國家利益至高無上;加爾文宗將宗教生活與世俗事工統一,使世俗具有神聖性,把人間變成天堂。
從世俗層面看:宗教改革打破羅馬教廷的壟斷,促進近代民族意識覺醒,導致民族國家形成;「教隨國定」原則的確立,開創了宗教寬容時代,為科學理性發展創造了條件;新教倫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精神武器;教產還俗為新興資產階級形成和崛起奠定基礎。這些重要的影響,在歐洲後來的歷史進程中越來越得到證實。(完)
來源:陳浩武先生微信公眾號(chen_haowu)
本公眾號內容版權屬於陳浩武先生,基督時報蒙允轉載,不擁有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