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武: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下)

2021-01-07 基督教資訊平臺

-  謹以此文  -
紀念宗教改革五百周年

(續上篇)
5.和教皇的衝突

教皇於1518年十月召馬丁·路德去羅馬受審,在德國薩克遜選帝侯的支持下,馬丁·路德拒絕了。後來羅馬教廷改為要馬丁·路德去奧格斯堡,向卡葉坦主教承認錯誤,馬丁·路德在帝國衛隊的護送下,去了奧格斯堡,但拒絕認罪,留下了一封向教皇的申訴信後,返回了維滕堡。

1520年,教皇奧利十世把路德開除教籍,但是路德不為所動。  羅馬教皇無計可施,只好請羅馬皇帝出面幹涉。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是一位堅定的天主教徒,他旗幟鮮明地站在天主教皇一邊,於是他向馬丁·路德發出邀請,邀他到沃爾姆斯帝國會議為神學觀點作證。這其實是一個陰謀,因為有前車之鑑,公元1414年,宗教改革的先驅,捷克布拉格大學校長胡斯,就是被誘騙到帝國會議上作證,而被羅馬教廷以異端的罪名活活燒死的。

但凜然正氣的路德,毫不畏懼,他覺得自己是「代表上帝前往」,毅然踏上了去沃爾姆斯的道路。他說:「即使沃爾姆斯德魔鬼有如房頂上的瓦片一樣多,我還是要坦然前往!」沒想到,大批馬丁·路德的支持者自願隨他前往,路上竟然匯流為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沃爾姆斯當地的人民也像歡迎英雄般地歡迎馬丁·路德,他們高  呼口號,支持馬丁·路德的宗教主張,馬丁·路德的稟然正氣和民眾的熱烈支持,迫使皇帝不敢對他輕舉妄動。

離開沃爾姆斯以後,查理五世在全德意志境內通緝馬丁·路德,薩克森選帝侯把他藏匿在瓦特堡,馬丁·路德的後半生就在帝國的通緝下過著隱居的生活。

這個時期,馬丁·路德的重大貢獻,就是將《聖經》譯成德文,讓德國人可以直接閱讀德文版的《聖經》,直接與上帝交流,他把德語從蠻族語言變成了高雅的語言,為德意志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6.宗教改革的影響和意義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對德國、對歐洲乃至對世界文明的進程,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首先,它打破了羅馬天主教的專制和一統天下的局面,導致羅馬天主教會大分裂,實現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自由化。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的神學觀點,打破了羅馬教廷的謊言,恢復了信徒對上帝的虔誠信仰,開創了一種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即將稱義從虛偽的善功中解脫出來,轉為一種內心的精神信仰。

隨著改革的深入,馬丁·路德和德國貴族進一步提出,要擺脫羅馬教廷的掠奪,建立不受教廷統轄的、本民族的、獨立的國家教會,並且用本民族語言舉行祈禱活動。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抗爭,終於在1555年,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合約》,這個和約,承認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並且確定了「教隨國定」的原則。

所謂「教隨國定」,就是承認諸侯有決定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權力。這就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國家的發展聯繫在一起,宗教信仰成為激勵民族國家和君權專制發展的動力,成為民族國家發展的精神凝聚力,這一點,對歐洲民族國家發展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此,羅馬教會分裂成為天主教和新教兩大陣營。

其次,推動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宗教改革,在新教內部,形成了路德宗、安立甘宗和加爾文宗三大主流宗教教派。


路德故居,作者攝於2016年深秋就士遊德國自駕之旅

受路德影響,加爾文在日內瓦推行宗教改革,創立加爾文宗。

加爾文宗除了堅持路德的「因信稱義」以外,形成了「預定論」為中心的神學體系。加爾文認為,上帝為了彰顯自己的榮耀,對世上的每個人都做了永恆的判決,這個判決就是「預定」,根據預定,有人得救,成為上帝的「選民」;有人受罰,成為「棄民」。雖然誰能成為上帝的選民是個奧秘,但人們可以憑藉自己對基督的信心和按《聖經》的準則行事來獲得上帝救贖的確證。

加爾文提出「天職」(Calling)觀,他不像路德那樣單純強調精神信仰,而是把內在的精神信仰和外在的善功結合起來,他認為:信仰是蒙受上帝恩典的內在確證,而善功則是蒙受恩典的外在確證;在一個清教徒看來,一個真正蒙受上帝恩典的人,不僅在內心深處充滿對上帝的堅定信仰,而且在社會行為,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方面都要表現其美德。

加爾文認為,所謂的天職、善功,並不是修道士遠離塵世的苦修,而是體現在平凡的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勞動是一種神聖的職責,無論你是經商,還是擔任神職,都是受命於上帝,都是榮耀上帝的行為。創造財富不是罪惡,相反,只要在品質上不違反《聖經》,在財富使用上不揮霍浪費,賺錢發財也是替天行道,是上帝恩典的標誌。

加爾文宗的理論,以勤勞、儉樸、積極向上為榮耀,以奢侈、浪費、不勞而獲為恥辱,為新興的資產階級的發展提供了神學依據,培養了一大批冒險進取、克勤克儉,對社會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信徒,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代表。特別是其將卑微的世俗行為上升到「善功」的高度,使其成為蒙受上帝恩典的外在確證,闡發了其教義的重要倫理,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精神的有力槓桿。

後世的德國哲學家馬克斯·韋伯的劃時代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正是描寫了的加爾文宗的新教教徒。他認為,這些信念構成了整個資本主義的精神氣質。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合理性依據。


路德翻譯的《聖經》,作者攝於2016年深秋就士遊德國自駕之旅

再說安立甘宗。

宗教改革對英國的現代民族國家興起,起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亨利八世進行英國的宗教改革,表面上是起源於一場離婚案,但是其本質是將英格蘭的利益置於羅馬天主教廷之上,迎合了英國人長期淤積在心中的「英格蘭屬於英格蘭人」的強烈民族意識。

英格蘭宗教改革和歐洲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且其重點在於解決教俗關係。而不是純粹的神學問題。

一是通過《至尊法案》,將國王權力置於教會之上;

二是剝奪教會的土地和財產,通過瓜分這些土地和財產而形成的新興土地貴族和世俗地主成為英國原始資本積累的主力軍。

到伊莉莎白時代,進一步將安立甘宗確立為英國國教,為後來英國的清教徒革命和「光榮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正是那個以英格蘭利益至高無上,並且具有寬容精神,兼收並蓄的安立甘宗教,大大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強國。

第三,推動了羅馬教廷革除腐敗的進程。宗教改革的風暴,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的建立,對羅馬教廷形成巨大衝擊。羅馬教廷許多有識之士看到,如果不改變自身的虛偽和腐敗,羅馬教廷就會有滅頂之災。於是,從教會內部開始整頓紀律,嚴格道德規範的活動。特別是在公元1527年,查理五世劫掠了羅馬城,許多人將此次劫掠看成是上帝對羅馬教廷道德腐敗、缺乏信仰的一次懲罰,於是加快了內部整頓的步伐。

特蘭託會議:1545—1563年,各地主教和其他高級神職人員聚集在特蘭託,通過會議討論和解決一系列宗教教義和教會改革問題,進一步確立了阿奎那神學思想,承認羅馬教會的腐敗,要求教會遵守道德準則,同時,廣泛建立大學和神學院,培養合格的神職人員。

這次教廷內部的整頓,直接導致了宗教團體耶穌會的成立,他的創始人是依納爵·羅耀拉。耶穌會仿效軍隊編制,實行嚴格的紀律。最高領導對全體會士有絕對統治權,稱為「黑衣教皇」。耶穌會的宗旨,是振興羅馬教會,重樹教皇權威。會士入會要發誓做到「三絕」,即絕意,絕色,絕財,以重新恢復天主教徒的清貧、貞潔、服從的品質。

羅耀拉要求所有耶穌會士都要接受嚴格的高等教育,不僅要學習神學,哲學知識,還要精通古典語言、文學、歷史、科學知識,良好的學術訓練以及對羅馬教廷的忠誠,使耶穌會成為一支極為優秀和傑出的傳教團體,他們發誓要奪回被基督教新教佔領的地盤,於是,他們在地理大發現的鼓舞下,踏上徵途,到了印度、中國、日本、菲律賓等地。到中國的利瑪竇、南懷仁等,都是耶穌會的成員。

更為重要的是,耶穌會會士開始廣泛地深入民間,向普羅大眾傳布信仰,普及宗教倫理知識,以同新教形成競爭之勢。到十七世紀,耶穌會創辦了大量的大學、學院,免費接收大量青年入學,向他們傳播古典文學、拉丁文、希臘文、倫理學、哲學知識,發展出一整套統一的教育體制,甚至控制了許多國家的中等、高等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思想保守、信仰堅定、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分子,為其宗教傳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四,宗教改革成為中世紀和近代社會的歷史分水嶺。

歐洲的分野。凡是在宗教改革運動中改宗信教的國家,都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德國、荷蘭和美國;而極力抵制宗教改革的國家,儘管當時都是最富庶最發達的國家,後來也國運衰落,如義大利、西班牙等。對此,韋伯有專門論述。

7.宗教改革構成了西方社會轉型的歷史起點

宗教改革對西方社會轉型的影響,可以從宗教和世俗兩個層面來看。

從宗教層面來看:克服了羅馬教廷在靈魂與肉體,天國與人間,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二元對立以及由於這種對立而導致的信仰虛假和道德墮落,把宗教理想和平凡的現實生活統一起來。路德宗將神性和人性統一,使人的精神獲得自由;安立甘宗將上帝與凱撒統一,使國家利益至高無上;加爾文宗將宗教生活與世俗事工統一,使世俗具有神聖性,把人間變成天堂。

從世俗層面看:宗教改革打破羅馬教廷的壟斷,促進近代民族意識覺醒,導致民族國家形成;「教隨國定」原則的確立,開創了宗教寬容時代,為科學理性發展創造了條件;新教倫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精神武器;教產還俗為新興資產階級形成和崛起奠定基礎。這些重要的影響,在歐洲後來的歷史進程中越來越得到證實。(完)


來源:陳浩武先生微信公眾號(chen_haowu)
本公眾號內容版權屬於陳浩武先生,基督時報蒙允轉載,不擁有版權。

相關焦點

  • 馬丁·路德:借宗教改革推動傳媒革命
    馬丁·路德:借宗教改革推動傳媒革命 作者[美]科林·伍達德 譯者 鄭大為 《 青年參考 》( 2016年01月20日   20 版)
  • 宗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大會
    ——《世界歷史大事紀年表》500年前,德國維滕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發起了一場宗教改革,他的叛逆行為在羅馬教皇眼裡無疑是該當死罪,而在充滿改革精神,渴望人文自由的歐洲人眼裡,他卻是一位偉大的聖人。三年多來,羅馬教皇不斷下令,從革出教會到火刑伺候的威脅接連不斷。然而,在薩克斯國王的保護下,馬丁·路德有驚無險,安然無恙。
  •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其實還是一位暢銷書作者
    [摘要]有意思的是,除了宗教改革家之外,這位風雲人物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德語暢銷書的作者。整整五百年前(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46年)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帷幕。有意思的是,除了宗教改革家之外,這位風雲人物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德語暢銷書的作者。
  • 崔之元: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意義
    2017年12月6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政治經濟與哲學(PPE)專業《政經哲研討課》聯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主辦的系列講座邀請崔之元教授展開主題為「路德宗教改革500年」的演講,闡釋路德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及其與當代政治經濟的緊密關係,尤其是聯繫次貸危機與金磚國家而展開的分析。以下為演講實錄,相關文章還可參見 崔之元:路德·次貸·金磚
  • 高考歷史: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一文讓你搞懂!)
    【考試說明】(1)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興起;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及其歷史影響。(2)啟蒙運動理性時代的到來;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啟蒙運動在人文主義思想發展中的歷史作用。
  •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 信仰、自由、與人類文明的意義
    第一位研究新教改革的歷史學家約翰內斯·菲利普松·馮·施萊登(JohannesPhilippson von Schleiden,又作Sleidan)在1555 年出版的《實錄》(Commentaries)中這樣描述新教改革初年的景象。他感受過新宗教運動的振奮之情。
  • 2018年南開翻譯基礎英譯漢譯文|宗教改革先驅馬丁·路德
    這篇2018年的英譯漢題為「馬丁·路德的反抗」,材料不長,共兩段,但時代背景、文章理解、字句斟酌為本文翻譯的難點。
  • 亨利八世與宗教改革(上)
    有趣的是,16世紀的英國也發生了一場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的改革運動,成為歐洲宗教改革的序曲。當時,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新教派脫離天主教,成為繼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高潮之後,又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倘若說文藝復興徹底撼動了歐洲封建君權的統治基石,那麼宗教改革無疑震撼了神權統治基礎。
  • 宗教改革為什麼是一場偉大的誤解?
    導言:這一講再來聊一下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當中人的地位相對於其他受造物被抬到很高,宗教改革是對文藝復興的一個反向精神運動,人的地位相對於神又被貶到很低。但宗教改革又內在地吸收了文藝復興的很多東西,人的地位雖然低,卻並不像中世紀那樣一無是處,而是有著另外一種高貴的東西在內;而宗教改革的過程之所以展開,又是因為馬丁·路德對於天主教會的一個巨大誤解。
  • 瞿旭彤 | 為什麼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日專題】
    (一)強調「斷裂」: Reformation 強調「斷裂」的研究者往往將宗教改革理解為Reformation,認為宗教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意味著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的開端。這樣的研究越是強調中世紀的黑暗與腐敗,就越是突出宗教改革的現代屬性與成就。
  • 音樂是我們的堅固堡壘——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一
    時空遙遠而同行:馬丁·路德與我美國音樂史學家李奧納多的簡潔傑作《音樂之流》,把古典音樂特別是內心辯證法藝術的奏鳴曲式同德國宗教改革的悲壯歷史聯繫起來,可謂慧眼獨具。儘管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音樂和民歌,但我們說有古典音樂的「德國特徵」指向一個巨人及其時代,這就是偉大的德國宗教改革之父馬丁·路德。馬丁·路德對我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本人自己的想像。1995年夏天,在人民大學校園裡的那家私人書攤上,我被一本精裝硬皮書吸引住了,被《這是我的立場: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記》這一強硬書名吸引住了。
  • 「歐陸風雲4」歷史背景3:宗教改革(下)
    上一篇文章裡面我們談到馬丁路德搞的新教改革讓羅馬教會非常的頭疼,因為這個新教改革的矛頭就是直接指向羅馬教會的。原本羅馬教會宣揚說自己是神的代理機構,你們信神要通過我,神降福音也要通過我。但新教說我們信仰神,從神那裡獲得福音根本不需要什麼代理機構,我們直接看聖經就行了。這是拒絕中間商賺差價啊!
  •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於是在此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就開始了。宗教改革開始於16世紀的歐洲,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對封建壓迫的政治和思想解放運動。它打破了天主教的政教體系,將天主教從政治當中分離了出來,以期建立民族教會。同時也破除了天主教的思想桎梏,使人們的思想得以從天主教的神權束縛中解脫出來。其倡導個人自由以及平等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念也深深影響著歐洲社會,並且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 歷史說: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導致宗教改革運動
    百家原創作者:音音說歷史14—16世紀歐洲許多國家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對西方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和文化影響。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講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哪些文學作品吧。「復興」首先指該時期人們對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強烈興趣,及著力發掘和崇尚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新現象。
  • 宗教改革(01)引言
    預備16世紀的歐洲正處於一場巨大的變革之中,對於基督徒來說最熟悉的就是由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了
  • 世界近代史複習提綱:宗教改革
    ,新東方網整理高考歷史世界近代史複習提綱,分塊整理世界近代史知識點,幫助大家梳理考點和知識脈絡。更多高考歷史複習資料在新東方網高考頻道。   宗教改革   1、西歐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1)背景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王朝,也是在封建主階級進行精神統治的有力工具。
  • 宗教改革日:五位鮮為人知的新教領袖
    譯註:宗教改革日就是每年的10月31日,以紀念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在今天德國的威登堡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在德國,宗教改革日之前只在東部數州為法定節假日。到了2017年,為了紀念宗教改革500年,宗教改革日已經成為整個德國的法定節假日。
  • 在音樂裡,所有熟悉路標都消失——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三
    文 / 王立彬隨著宗教改革把西歐一分為二,漫長的宗教戰爭把一切都改變了。要認識本來的馬丁·路德已經不可能。因為作為宗教戰爭的組成部分,政治戰爭與文化戰爭隨之而來,現代國家和現代人一起產生。人們已經很難客觀地討論宗教改革和馬丁·路德。
  • 儀式、傳統與創新 巴赫的音樂與宗教改革
    巴赫的音樂和人生觀,都深受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而這一年,恰逢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從而為中譯本的出版,增添了一層意義。  之所以說它是裡程碑式的著作,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量。首先,施韋澤第一次系統而深入地分析了巴赫康塔塔(Kantata)作品所蘊含的美學意義,這在巴赫研究史上可以說是開先河的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