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傳統與創新 巴赫的音樂與宗教改革

2020-12-17 新京報

《論巴赫》 作者:(德)阿爾伯特·施韋澤 譯者:何源、陳廣琛 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這是大師為大師寫的一部音樂傳記,是巴赫音樂研究的裡程碑式作品。作者分析了巴赫樂思中的圖像化傾向,引導人們重新調整對音樂美學的總體觀念。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代表作有《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D大調奏鳴曲》等。

英國音樂家加德納指揮的巴赫《馬太受難曲》CD封面。《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

  德國神學家、哲學家、音樂學家阿爾伯特·施韋澤的《論巴赫》,綜合介紹和分析了德國作曲家巴赫的生平與音樂風格,是巴赫研究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著作。這本書完成於1908年,直到2017年,它終於由筆者與友人合作翻譯成中文出版。巴赫的音樂和人生觀,都深受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而這一年,恰逢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從而為中譯本的出版,增添了一層意義。

  之所以說它是裡程碑式的著作,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量。首先,施韋澤第一次系統而深入地分析了巴赫康塔塔(Kantata)作品所蘊含的美學意義,這在巴赫研究史上可以說是開先河的重大進展。康塔塔是為基督教路德宗儀式服務的音樂,而巴赫畢生的事業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為教會創作音樂。康塔塔的藝術形式糅合語言與音樂以表現基督教的教義,又兼具儀式性,具有深邃的宗教和哲學內涵。因此,它集中展現了巴赫音樂技巧、美學想像力與信仰。

  單在這一層意義上看,巴赫的康塔塔比他的純器樂作品更豐富、更複雜。但是在施韋澤之前,巴赫大量的康塔塔長期被人忽視。即使在施韋澤之後,它們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才逐漸被廣泛接受和理解。在這方面,施韋澤的歷史功績非常顯著。施韋澤身處20世紀初,深受作曲家華格納的影響,並以後者的美學主張,創造性地詮釋了巴赫的音樂。這種詮釋既豐富了巴赫音樂的內涵,又帶有自身的歷史性,也讓施韋澤的著述構成了歐洲音樂美學史的一個章節。

  乘著基督教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的契機,我想在此對巴赫音樂的另一個面向,即其作為新教路德宗作曲家,與歐洲宗教音樂傳統、尤其是天主教音樂傳統的關係,做一初步的探討。

  音樂為宗教服務 新教福音的傳播者

  巴赫生於1685年,他的出生地為現代德國的中部城市埃森納赫,當時屬於薩克遜-埃森納赫公國。巴赫來自一個著名的音樂家族,祖上產生了多個頗有成就的作曲家與演奏家,這一點已為歷來的研究者所關注。與此背景同樣重要的,是巴赫所處的宗教氛圍。在不到兩百年前的1517年,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維騰堡一座教堂的大門上,釘上了《九十五條信綱領》,批評羅馬天主教廷。歷史上一般把這一事件認定為宗教改革的開端。

  《九十五條信綱領》針對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羅馬教廷發行的所謂贖罪券。表面上,信徒購買贖罪券,能赦免自己的罪孽。但這背後實際上源自於羅馬教廷的經濟需要:當時羅馬正在興建聖保羅大教堂,需要大量資金,於是教會就打起了信徒錢袋子的主意。這一行為,在歐洲各國導致了嚴重而複雜的經濟和政治後果,最終影響到宗教本身。雖然最初路德批評的是贖罪券,但是很快他的矛頭就直接指向了教皇的權力和羅馬教會,最終觸發了歷時百餘年、跨越多國的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和基督教的歷史性大分裂。

  巴赫出生時,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才結束不久,他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巴赫一生都在德國中部居住和工作,在這裡,路德宗的宗教與文化氛圍尤其濃厚;而其事業的巔峰和人生的最後一站是萊比錫,這裡毗鄰宗教改革的發源地維騰堡,更是路德與教廷進行公開辯論的地方。所以,巴赫的世界觀和音樂風格,都打著路德宗深深的烙印。可以說,巴赫用畢生的精力和才華,通過音樂來傳播路德的福音。

  路德宗反對教皇與教會的權力,也由此而反對教會作為「信仰中介」的角色,認為信仰是個人行為,信徒應該通過閱讀《聖經》直接與上帝溝通,而不需要通過一個額外的機構去做詮釋。連帶被改革、否定甚至拋棄的,除了教會的組織形式,也包括一整套儀軌,和其附帶的物質和音樂文化,乃至審美觀念。這一點,可以在兩派各自的教堂裝飾風格上看出來。很多天主教堂金碧輝煌,色彩斑斕,富於華麗炫目、繁複層疊的裝飾,而新教的教堂則極為簡樸肅穆,甚至有一種凌厲感。

  康塔塔 體現平等自發的社群意識

  與此相對應,路德也對天主教禮拜儀式及其音樂做了改革。一個最主要的方面,是把天主教廣泛使用的文藝復興復調音樂,改為由教眾直接參與誦唱的眾讚歌,並穿插在布道和儀式之間。這種合唱音樂與儀式的糅合,包含了平等自發的社群意識,很好地體現了路德宗的主旨,也構成了巴赫所致力創作的康塔塔的基本形式。直到今天,路德宗的禮拜儀式都仍然保留著這些元素。

  在這層意義上,作為作曲家的巴赫,完全是他所處時代的產物。雖然他一生為多個不同機構服務過,包括為好幾個貴族的宮廷擔任樂師;在這些職位上,他創作了大量世俗性質的器樂作品,為貴族的日常娛樂服務。但是他最重要的職務,當屬在萊比錫的聖託馬斯教廷擔任樂長。1723年,38歲的巴赫赴萊比錫履新,這是他接受的最後一個職位;1750年,65歲的巴赫在萊比錫逝世。

  在萊比錫的28年間,巴赫致力於為這個城市的宗教活動提供音樂。萊比錫是當時德語地區重要的商業和文化中心;而巴赫的職位,也自然成為整個新教地區最受矚目、地位最崇高的音樂職位。在這裡,他擔任舉世聞名的聖託馬斯男童合唱團的指揮。同時,他需要為每個禮拜日、每個重要新教節日創作康塔塔、神劇和受難樂。《聖馬太受難曲》《聖約翰受難曲》這兩部新教宗教音樂的曠世傑作,就是產生於這個時期;同時還有聖誕神劇、復活節神劇等傳世。此外,巴赫還有超過一百首禮拜日康塔塔流傳下來,當然,還有更多已經失傳。

  這些作品,構成了巴赫整個音樂成就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在這一百多首康塔塔中,他成功地把路德劃時代的神學思想、音樂理念,與德國本地的音樂傳統、語言藝術糅合在一起。由於它們與新教思想、組織和制度的緊密聯繫,這些傑作也成為18世紀新教改革中一份重要的文化文獻。要想了解巴赫的音樂、宗教與哲學思想,這一套巨作可謂無法繞過的高峰,它們是巴赫革新歐洲音樂傳統的豐碑。

  改革與傳統 既是革新者,又是繼承人

  當然,巴赫非常善於借鑑和學習,除了路德宗經典的眾讚歌,他也大量引用各種音樂風格,極大地豐富了康塔塔的表現力。但是,在這一宗教-歷史背景下,也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作為宗教音樂作曲家的巴赫,與他之前的音樂、儀式傳統構成怎樣一種關係?

  施韋澤在《論巴赫》的開篇,就把巴赫稱為「無我」的藝術家,並把他的音樂與康德的哲學相比,點明他並非橫空出世、打破傳統的創造式天才,而是一個勤勉學習、細心琢磨傳統音樂風格的集大成者。在學徒階段,巴赫就認真努力地學習義大利、法國乃至英國的音樂,並深入古代傳統吸取養分。可以說,在音樂風格方面,巴赫展現了一個與宗教改革的敘事不一樣的面貌:他既是革新者,又是繼承人。

  這種矛盾,最突出地表現在巴赫其中一部最後的巨作之中。1749年,也即巴赫逝世的前一年,他完成了規模宏大的合唱:b小調彌撒。連同《音樂的奉獻》《賦格的藝術》兩部純器樂作品,b小調彌撒體現了巴赫最後的音樂成就,也是他在聖樂領域唯一的「遺囑」。這部作品的演奏時長接近兩小時,具有完整的天主教彌撒結構,包括了垂憐經、榮耀經、信經、聖三頌、天主的羔羊五大部分。巴赫的兒子、同樣是著名作曲家的卡爾·菲利普·埃曼紐爾·巴赫,直接把父親的這部重要遺作稱為「天主教大彌撒」。那麼,為什麼一生虔誠地信仰路德宗的巴赫,會把人生最後的時光,用於創作一部天主教彌撒呢?更加令人費解的是,根據已知史料,完全沒有外在動機、也即沒有具體的委約,促使巴赫創作這部作品。換句話說,這完全是他自發的行為。

  這部作品的創作歷程,為我們提供了有限的答案。b小調彌撒中有大量素材並非新作,而是來自於巴赫以前的作品,其中有很大部分就是直接取材於他的康塔塔。但是,在天主教彌撒的框架下,它們又煥發出一種傳統的儀式感、雍容的古風。換言之,巴赫可能是在藉助音樂語言,努力融合天主教與新教的精神。或許我們可以猜想,作為福音傳播者,巴赫是虔誠的新教徒;但是在音樂上,既然天主教與歐洲悠久豐富的音樂傳統互為表裡、密不可分,那麼巴赫也努力在這個層面上超越藩籬,對他自己「集大成」式的音樂成就,做了最後的總結。

  □陳廣琛(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論巴赫》譯者)

相關焦點

  • 音樂是我們的堅固堡壘——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一
    時空遙遠而同行:馬丁·路德與我美國音樂史學家李奧納多的簡潔傑作《音樂之流》,把古典音樂特別是內心辯證法藝術的奏鳴曲式同德國宗教改革的悲壯歷史聯繫起來,可謂慧眼獨具。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將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英國「逍遙音樂會(BBC Proms)」將在8月20日舉辦宗教改革專場,上演巴赫巍峨宏大的《約翰受難曲》。馬丁·路德提倡的公眾參與精神將在這場音樂會中表現出來——屆時將會有1-2首路德派眾讚歌全場大合唱——萬眾參與,天使與世界一同歌唱,這是逍遙音樂會從未有過的嘗試。
  • 古典音樂大師——巴赫
    巴赫誕生於德國阿森納。巴赫家族是一個著名的音樂世家共沿續了7代,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其中第五代8歲那年,巴赫進入拉丁語學校接受廣泛的學科教育,學習了拉丁文、宗教教理、歷史、地理、日耳曼詩學、物理、算術等課程。
  • 央視新聞中的巴赫你真的了解嗎?J·S·巴赫的生平簡介平簡介
    在邊求學邊謀生的過程中,他對音樂如饑似渴,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不幸的是巴赫在10歲時父母雙亡,但所幸這沒有成為他音樂人生中的巨大障礙,他開始與其兄共同生活,並且自幼學習小提琴、管風琴和古鋼琴,並對17世紀德國管風琴大師們的傳統創作技巧進行了深入鑽研。在充滿種種磨難與痛苦的生活中,巴赫形成了質樸、嚴謹、堅強、內斂、理性的音樂風格。
  • 巴赫,「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
    由英國管風琴家科曼設計的銅版畫《作曲家太陽》,將巴赫居於畫面的中心,而其他偉大的德系作曲家,如亨德爾、格勞恩、海頓等,均以光束的形式輻射在巴赫周圍。據說,海頓亦認可這樣的設計,稱巴赫是「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書名中的「天堂城堡」一詞,來自巴赫在魏瑪公爵府進行演奏的小聖堂的名字「Himmelsburg」。加德納試圖假借這個意象,隱喻「巴赫畢生創作天堂性的音樂,他的視野處在音樂演繹的天堂城堡上」。「我們都是一種天堂視角的受益者」,這是加德納渴望傳達的意涵。
  • 歐洲音樂之父——巴赫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集大成者,他創作了除歌劇以外的幾乎所有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體裁,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他的先輩世代均為樂師,四個兒子也都是作曲家,這使巴赫家族在德國音樂史上頗具傳奇色彩。
  • 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文章結合現代高校教育實踐,通過解讀巴赫的人生和音樂,嘗試將公共藝術課與其他傳統課程相結合,尤其是馬列主義哲學類課程,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以突顯巴赫及其音樂的教育意義。自孟德爾頌在巴赫去世60年後重新發現巴赫以來,西方音樂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重新研究和認識巴赫的熱潮。300年來巴赫的魅力之所以長久不衰,不僅僅是他的音樂賞心悅耳,還在於他對人生的教化作用,對其他藝術乃至科學的影響力。——「音樂」是人類喜樂之源丨哈農庫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與口》(BWV147)
  • 「音樂之父」巴赫的一些趣事
    巴赫家族 200 年間音樂人才輩出,尤其以世稱大巴赫的約翰·塞巴斯蒂安最為出類拔萃,他不僅是巴洛克時期歐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同時也是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故也有 " 音樂之父 " 之稱。巴赫生前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就作曲而言,他的創作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以管風琴為主的 "魏瑪時代 ",以器樂曲和管弦樂曲為主的 " 柯恩時代 ",以及以清唱劇及聖頌等宗教音樂為主的 " 萊比錫時代 "。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此外,一些宗教儀式與民間習俗相融合,滲透到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並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入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有關中國傳統宗教(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的儀式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一批十分優秀的中青年學者活躍在學術前沿,取得了不少的豐碩成果。
  • 巴赫兩首小步舞曲
    巴赫作品的源泉   路德新教思想對巴赫的全部音樂創作產生深遠影響。由於巴赫長期在教堂任職,一直受到宗教環境、宗教氣氛、宗教音樂的薰陶,他對於藝術的功能和藝術家的職責有一種宗教的觀念。   巴赫音樂中的新教精神最充分的體現在他的管風琴音樂中。
  • 時間沙漏中的巴赫
    福克爾力圖以他認為的十九世紀淺薄輕浮的藝術審美——特別是流行的法蘭西音樂為對照,凸顯巴赫作品作為德意志音樂的偉大性。他最初的呼喊其實是具有現實目的的,那就是在德意志民族主義產生的契機下,以此呼籲來推動巴赫作品的整理出版。這種動機無疑是美好的,但一定程度上為多年後巴赫被歪曲成「德意志傳統」的蒼白符號而埋下深深伏筆。
  • 萊布雷希特專欄:宗教音樂的靈魂之聲
    與基督教教會類似,猶太教的祈禱音樂能夠存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感激宗教改革。基督教世紀復世紀,一任又一任教皇禁止在教堂裡出現任何比格裡高利聖詠更加鮮活的音樂,直到馬丁·路德訂立了一套富有競爭性的禮拜儀式,作曲家們才能以各種旋律為其不斷裝飾。路德他自己也是一位作曲家,創作過30餘首合唱曲。他所作的《上帝是我們堅固的堡壘》,至今仍然是福音派信仰的基石之一。
  • 我的歌在家裡,我的家在歌裡——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二
    文 / 王立彬宗教改革對歐洲乃至近代世界的影響極為深遠。對於這影響的看法,就像一切偉人身後事一樣,聚訟紛紜,正反兩面都喜歡走極端。這裡最無爭議的,就是他對德國及歐洲音樂的影響。從此以後,自亨德爾的《皇家焰火》序曲到華格納的《婚禮進行曲》,從孟德爾頌的《婚禮進行曲》到教堂婚禮儀式上巴赫、莫扎特或舒伯特的歡樂作品,凡有婚禮之處,就有德國音樂。亞當與夏娃拌嘴,就是一首頌歌馬丁·路德的婚姻,完全不同於後來的浪漫派。
  •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給你看看他的音樂宇宙
    今天是 巴赫逝世270周年的日子 我們來說說 巴赫音樂中的神秘一面! 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期音樂最高成就的代表 後世的人們用他的逝世 來定義一個音樂時代的結束 他讓音樂首次從宗教附屬品 的地位中解放出來
  • 國際音樂大賽信息—美國世界巴赫音樂大賽(網絡)報名!
    業餘音樂家可以是任何年齡的(不對在校專業音樂生開放)。職業音樂家可以是任何年齡(不對在校專業音樂生開放)。比賽面向高中及以上年齡段的音樂家。沒有年齡上限。鼓勵打擊樂器、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弦樂、鍵盤樂器、彈撥樂器(吉他)、非傳統樂器、非古典樂器、非西方樂器、聲樂和電學樂器以及歌手,表演巴赫獨奏/獨唱。歡迎改編巴赫的作品。
  • 音樂家巴赫之死以及他的作品
    他的次子卡爾·菲力普·巴赫(C.P.E.Bach)長期居住於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第三個兒子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J.C.Bach)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 宗教改革與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
    談及「宗教改革」,人們一般認為是馬丁·路德為反對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而引發的一場圍繞歐洲教會的道德、神學和體制展開的宗教改革運動。事實上,宗教改革不僅包括德國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英國宗教改革、再洗禮派的宗教改革,還包括天主教改革。其中,「天主教改革」是天主教為了回應新教改革所進行的一場革新運動,它推動了天主教向海外的宣教。
  • 景頗族傳統宗教儀式空間生產的現代性困境研究
    ,對傳統宗教儀式社會空間進行再生產。所以,現代性符號不斷湧現、傳統意義歷經重釋,以致傳統宗教儀式的符號—意義間所交織的現代性,久而久之也成為了傳統的一部分,形成新傳統空間。這也對儀式解釋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空間指的是景頗族傳統宗教儀式在社會化演進過程中,同地方的自然、文化特質相融合而得以形成的儀式 空間結構。統合空間則指的是遵從於傳統儀式的核心程式 與規格,僅對同傳統宗教關聯小的文化特質進行調試而形 成的空間形態。
  • 巴赫不是一個人,而是龐大的音樂家族
    從18歲起到去世都在這個城市供職,恪守父親的音樂傳統。(出名程度不及其他三位兄弟)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J.C.巴赫),"倫敦巴赫"。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塞巴斯蒂安·巴赫跟他的兒子們才被稱為巴赫音樂家族他們家族經常互相走動,交換消息,設法把家族成員安插在重要的音樂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