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巴赫之死以及他的作品

2020-12-13 兒童多彩絢麗的天地

「巴赫」這個名字一般是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偉大的「西方音樂之父」。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

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他的哥哥是也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曾教巴赫學習音樂。巴赫二十二歲時與其表妹瑪利亞·芭芭拉結婚,共生下了七個孩子;瑪利亞去世後,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瑪格達蕾娜結婚,又生下十三個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九人長大成人,其中就有三個孩子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他的次子卡爾·菲力普·巴赫(C.P.E.Bach)長期居住於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第三個兒子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J.C.Bach)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1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國作曲家,是將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對後來將近三百年整個德國音樂文化及至世界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巴赫生於在德國愛森納赫,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据,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幹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託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相關焦點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在西方音樂史中,對所有後來者而言,巴赫始終佔據絕對優先和偉大的位置,人們習慣稱他為「音樂之父」。他是此前音樂的集成,也是此後音樂的奠基,儘管他的重要性在其逝世後並未及時獲得普遍認可,在孟德爾頌於19世紀「重新發現」巴赫前,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依然全都喝著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奶水長大。
  • 「音樂家故事·巴赫篇(Part B)」魏瑪時期與巴赫應戰
    1703年他在阿恩斯塔特新教堂謀到管風琴師的職位。這個教堂有一架性能很好的管風琴,也正是這架管風琴強烈地吸引了年輕的巴赫,讓他更加富有激情地去演奏。在這裡他全面而充分地掌握了管風琴和古鋼琴演奏的技藝,並因此享有演奏名家的聲譽。這一時期他所創作的管風琴作品,充分展現了他在管風琴中表現廣闊的音域與豐富複雜的和聲能力。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概述巴赫這個名字一般是指德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另外有兩位巴赫,都是他的兒子,也都是著名音樂家。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的哥哥約翰 克裡斯多夫 巴赫是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這使得巴赫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
  •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給你看看他的音樂宇宙
    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期音樂最高成就的代表 後世的人們用他的逝世 來定義一個音樂時代的結束 他讓音樂首次從宗教附屬品 的地位中解放出來
  • 音樂家巴赫竟然這麼厲害
    1685年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愛森納赫的音樂世家。父親是一名小提琴手,他祖父的兄弟也是極有天賦的作曲家。巴赫從小便受到家族的薰陶,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巴赫小時候父母相繼去世,由其大哥對其進行撫養,大哥教給了巴赫許多知識,但不允許其翻閱音樂資料,巴赫利用夜間將其抄錄下來,從而極大損傷了其自己的視力。
  • 「視頻」馬友友與13國YMCG音樂家隔空合奏巴赫,用音樂聲援全球抗疫
    近日,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與來自13個國家的YMCG(每屆音樂周都會組建的交響樂團)成員隔空合奏巴赫作品。發起人、青年音樂家林晶詩與陳穎蕾表示,「希望用音樂連結你我,連結世界每一個角落,為全球受疫情波及的人們帶來安慰。」
  • 巴赫音樂的數學之美
    亞里斯多德在《論天國》裡寫過,天體運動會發出聲音——「當太陽和月亮和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如此之大的所有的星星都以如此快的速度運動的時候,它們怎麼會不產生一個非常大的聲音呢……星星的循環運動所發出的聲音是一種和諧,後來,畢達哥拉斯計算出了這種音樂的和諧比率。畢達哥拉斯說,宇宙是一架巨大的豎琴,每一根琴弦上都有一隻水晶球。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他將著作自比為「十四條輪輻,全部連接到同一個核心——作為人和音樂家的巴赫」,其寫作的動機「旨在『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大多數傳記,往往以生平的鋪陳來推進作品的解碼,這方面加德納做得也很深入,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反其道行之,極富創造性地從作品中耙梳出作曲家人格的印跡,「他的個性隱約從樂譜結構中浮現的那些時刻」。即便這尚不足以使我們對巴赫其人撥雲見霧,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數百年來蒙積在其面孔上的擾人塵埃。
  • 「音樂之父」巴赫的一些趣事
    巴赫家族 200 年間音樂人才輩出,尤其以世稱大巴赫的約翰·塞巴斯蒂安最為出類拔萃,他不僅是巴洛克時期歐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同時也是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故也有 " 音樂之父 " 之稱。巴赫生前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就作曲而言,他的創作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以管風琴為主的 "魏瑪時代 ",以器樂曲和管弦樂曲為主的 " 柯恩時代 ",以及以清唱劇及聖頌等宗教音樂為主的 " 萊比錫時代 "。
  • 「聲」援全球抗疫 馬友友與13個國家青年樂手隔空合奏巴赫作品
    馬友友錄製視頻與YMCG音樂家隔空合奏巴赫作品。  近日,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與來自13個國家的YMCG(每屆音樂周都會組建的交響樂團)成員隔空合奏巴赫作品。他在信中提道:「廣泛流行的疫情不是一個地域性的問題,是全球的問題,隨時會影響到世界任何地方,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向正在困境中的病患、被隔離的人們以及所有被波及的人們,致以深切的同情和慰問。」  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暴發之後,馬友友在其個人社交帳號發布大提琴獨奏德沃夏克的《回家》。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他的創作涉及了巴洛克時期的大多數音樂體裁,作品浩如煙海,在音樂史上能夠和他的作品數量相提並論的寥寥無幾。德國音樂學院施米德爾·沃爾夫岡1950年在萊比錫編纂出版了「巴赫作品目錄」(BWV,即德文Bach-Werke-Verzeichmls的頭3個字母),如今,加上新發現的作品,這個數字已經排到了BWV1128。這意味著,不要說演奏,就算只是全部聽一遍巴赫的作品,都堪稱一項宏偉工程。
  • 馬友友丨永恆之巴赫,引領我飛升!
    標題要怎麼翻譯,我忖度了很久,記得在哪裡看過說巴赫(Bach)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而貝多芬曾評價到: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貝多芬本人說沒說過這話,目前我無從考證,要幾十年後的某天我見著他了,說不定能當面問問。但是巴赫家族誕生的70多位音樂家以及約·塞·巴赫所寫下的浩若星辰的傑作的確能使「巴赫」成為大海的代名詞,於是我將標題譯成《隨著「小溪」奔尋「大海」的日子》。
  • 盛原:欣賞巴赫的三十二條「軍規」
    所以說任何拋棄情感只表現理性,或者忽視理性只偏向表現情感的詮釋都偏離了巴赫的本意,是失敗的詮釋。12、巴赫畢生創作了很多鍵盤樂器的作品,但為羽管鍵琴寫的作品卻少之又少。著名的只有《義大利協奏曲》(BWV 971),《法國風格序曲》(BWV831)和《哥德堡變奏曲》(BWV988)。《哥德堡變奏曲》(BWV988)是巴赫西方經典鍵盤作品中最宏偉的一部。
  • 德國鋼琴家眼中的巴赫、李白與杜甫
    「我的祖父是指揮家,他希望我成為音樂家,我4歲開始學音樂,走上這條路是很自然的事。」眼下,西蒙尼執教於德國國立漢堡音樂與戲劇學院鋼琴系,「成為音樂家必須有天賦,有的人六七歲就展示出天賦,也有一些人需要到二十歲才能被發現天賦。音樂天賦是對音樂本身敏銳感知的能力。有的人聽力很好,但是對音樂感知不深,成不了職業鋼琴家。」
  • 為什麼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更偉大?
    我們常常一提到古典音樂家,比較為人熟知的通常都是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位。的確,如果說要在人類歷史中選出三位最偉大的音樂家,我想不出意外的話,也是這三位。而到了巴洛克時期,音樂開始變得複雜,逐漸發展出了對位音樂(用對比方法寫出的復調音樂),而巴赫的作品正是對位音的巔峰。同時,巴赫將當時的音樂以聲樂為主的形式轉而變成了以器樂為主的音樂形式。而這種以器樂為主的音樂形奠定了古典音樂普遍基調。
  • 紀念巴赫逝世270年:聽3位巴赫專家演繹經典鍵盤作品
    就算是練習小曲,巴赫大師出手必是精品,這套作品中的每一首作品都非常有特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中有小步舞曲、波洛涅茲舞曲、進行曲、吉格舞曲等,這些舞曲每首都有自己的旋律以及節奏上的特點。
  • 「睡前巴赫」——用音樂寵愛孩子
    「睡前巴赫」項目即是其中之一。2017年1月17日下午,我和女兒邀請她的小夥伴蓁蓁第一次參加了「睡前巴赫」音樂會。音樂會由五位音樂家演奏作品,2位女士和3位男士;兩位主持人進行雙語主持。法語主持人是一位男士,兼演奏吉他。活動的創辦者是一位鋼琴家,也是活動的英語主持人,她總是那麼熱情洋溢。
  • 偉大的作曲家—巴赫
    關注回復關鍵字「福利」,免費送你優質英文有聲讀物 紀錄片合集 音 樂 之在威瑪巴赫創作了大部分管風琴作品,開始了協奏曲的創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特利奧波德親王的樂正職位。 克滕時代(1717-1723):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黃金時代。
  • 巴赫的音樂是復調嗎?與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有何不同?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是復調的,這是他與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處。巴赫也以其自由而精確的對位法見長,常揣度樂句在復調上的可能性,從鍵盤樂器到更多聲部的協奏曲與大型合唱,都能發現對位的頻繁運用,從而營造出厚實而多層次的織體。巴赫作曲技法的內涵就如同他最擅長的形式——賦格,也就是以有限的素材(主題)加以模仿、變化、堆疊,形成結構嚴密的作品。巴赫的音樂不僅是靈感的創造物,也是排列組合與理性推導的再造物,充分展現了音樂的純粹性。
  • 巴赫,「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
    他將著作自比為「十四條輪輻,全部連接到同一個核心——作為人和音樂家的巴赫」,其寫作的動機「旨在『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大多數傳記,往往以生平的鋪陳來推進作品的解碼,這方面加德納做得也很深入,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反其道行之,極富創造性地從作品中耙梳出作曲家人格的印跡,「他的個性隱約從樂譜結構中浮現的那些時刻」。即便這尚不足以使我們對巴赫其人撥雲見霧,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數百年來蒙積在其面孔上的擾人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