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西歐,德國,18世紀,文化方面,天主教文化圈,今古西歐時期),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公元1685—1750年,德國巴洛克時期音樂家,西方近現代音樂的開啟者,管風琴演奏家、指揮家、作曲家。
1685年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愛森納赫的音樂世家。父親是一名小提琴手,他祖父的兄弟也是極有天賦的作曲家。巴赫從小便受到家族的薰陶,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巴赫小時候父母相繼去世,由其大哥對其進行撫養,大哥教給了巴赫許多知識,但不允許其翻閱音樂資料,巴赫利用夜間將其抄錄下來,從而極大損傷了其自己的視力。
1700年,巴赫離家出走,走上獨立生活道路,後被呂奈堡聖·米歇爾教堂附近唱詩班錄取,並進入神學校學習,在學校的圖書館閱讀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吸取了眾多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音樂視野。1702年,巴赫在米歇爾教堂畢業。1708年,巴赫任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宮廷管弦樂師,1714年升任樂長。至1717年巴赫一直在魏瑪宮廷服務,期間,他除了演奏樂曲,還創作了大量的管風琴作品,並開始創作協奏曲。1717年巴赫接受接受安哈特利奧波德親王到克滕任樂正職位,在克滕期間,巴赫創作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管弦樂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樂。1724年巴赫因為克滕親王對音樂的逐漸淡漠而前往萊比錫,期間巴赫創作了《b小調彌撒》、《馬太受難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賦格的藝術》、《音樂的奉獻》等作品,巴赫的作曲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
1750年巴赫在萊比錫逝世。巴赫的作品以宗教音樂為主,他的作品結構嚴密,深刻雋永,有高度的邏輯性,並具有相當的哲理性。巴赫將音樂從以聲樂為主體發展到以器樂為主體,其後器樂大行於世,同時巴赫首先應用十二平均率音階,並顯現出強大的音樂魅力,從巴赫開始是歐洲古代音樂和近代音樂的分界,巴赫也被稱為近代音樂之父。巴赫被稱為近現代的音樂之父,巴赫把音樂的主流從聲樂發展為器樂,並使十二音階得到廣泛的實際運用。可以說巴赫是開啟近代音樂之人,從這個意義講,巴赫的影響應該說比貝多芬更大,但是貝多芬的音樂在世界更有聲譽度,貝多芬在世界音樂最主流和影響最為深遠的交響樂中有著更高的地位,其音樂流傳和影響也更為廣泛。